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切價值的重估"的思想最早見之於《朝霞》一書。尼採在那裡談到,一向生活在基督教之中的人們是不可能正確評價基督教的,世界大得很,基督教不過是一個小角落。一個人必須不按基督教方式生活過許多年,經歷了一種與基督教相反的真誠生活的熱情,方可做出判斷。他接著說:"將來的人要對以往的一切評價都這麼試驗過一遍,要自由地重新體驗過,從正反兩方面體驗,然後才能決定哪些評價有權得以通過。"《朝霞》第61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61頁。在同一本書里,尼采還主張"新的價值估定"要採取"不斷給與輕量藥劑"的漸進辦法,而反對政治大革命的"感情用事的流血的江湖醫道"。《朝霞》第534頁。《尼采全集》第4卷,第342-343頁。後來他仍然不贊成政治手段,不過在價值變革上的態度可要激烈多了。

  在《快樂的科學》中,"重估"思想已明確形成:"你信仰什麼?--一切事物的重量必須重新估定。"《快樂的科學》第269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05頁。

  重估一切價值,重點在於重估道德價值。因為尼采發現:"在大地上找不出比善和惡更大的勢力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千零一個目標》。道德對於人的心靈是一種無形的支配,它要求你在憤怒、恨和愛中的全部力量。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快樂與激情》。在哲學的一切階段上,道德始終被看作最高的價值。參看《尼采全集》第15卷,第431頁。基督教實質上是一種倫理,一種與生命相敵對的倫理。然而這種倫理長期以來作為最高行為規範支配著人類,顛倒了善惡是非,把人類引向頹廢。"當最墮落的人升到了最高品級,他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損害了相反的典型,損害了最強健的人,即肯定生命的類型,生命的肯定者。當群羊閃射著最純粹的道德光輝,這時傑出的人就不能不降為惡人一流。當虛偽損毀了一切,竊據了真理之名,這時真實的人就只能求之於壞名聲者之中。"《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8頁。所以,尼采認為:"倫理評價的起源問題,是根本重要的問題,因為它決定了人類的未來。"《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52頁。

  基督教倫理的頹廢精神還滲透到了人類其他一切價值之中。它不僅被當作最高的生活價值,而且被當作最高的文化價值。真和美都要在善之中找到自己的歸宿。所以,尼采又說:"真理的閃電正擊中了迄今為止最高的東西:誰明白在這裡什麼被毀壞了,他就會看出是否還有什麼東西留在手中……揭穿了道德的人,同時也就揭穿了人們信仰或曾經信仰過的一切價值的無價值。"《看哪這人》: 《為什麼我就是命運》第8節。《尼采全集》第15卷,第125頁。

  尼采之所以要集中力量批判道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發現:"直到現在,道德根本還未成為一個問題……我還沒有看到一個人,敢於對道德價值的估計進行批判。"《快樂的科學》第345節。在他看來,道德批判尚是一個空白領域。上帝死了,可是上帝的影子還在作祟,這影子就是道德。所以,"我們必須戰勝上帝的影子!"《快樂的科學》第108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47頁。當然,在尼采之前,對基督教倫理作過批判的不乏其人,可是在尼采看來,他們都只是批判了基督教倫理的個別道德規範,而不曾觸動其根柢。他卻不但否定了基督教倫理的根本原則,對善惡作了全新的評價,並且在一定意義上還否定了倫理本身,把數千年來視為明白無疑的東西帶入問題的領域,把道德從至高無上的地位拉下來,確定了它對別的更高價值的從屬關係。所以,他自稱:"我是第一個非倫理主義者。"《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44頁。

  第54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3)

  超於善惡之外

  尼采認為,要使"對於道德成見的思考"不成為"對於成見的成見",我們就必須站在道德之外的一個位置上,超於善惡之外,也就是首先擺脫了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全部價值觀念。可是,這些價值觀念已經化作歐洲人的血肉。所以,道德批判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80節。

  尼采對於道德的否認,據他自己說,有兩層意思:第一,否認某人的行為是出於所謂道德的動機,也就是說,動機本身就不真實,真實的動機卻是不道德的,經過自我欺騙作用而化妝成了道德的;第二,動機是真實的,然而這動機卻是一種根本錯誤的道德觀念。參看《朝霞》第103節。

  我們先談第二層意思。

  一種錯誤的道德觀念可以成為導致一個正確行為的真實動機,猶如鍊金術士在錯誤的鍊金術觀念支配下也可以做成功某些化學實驗一樣。所以,尼采強調:"我之否認道德,正如否認鍊金術,是不承認其大前提。"許多不道德的行為仍然應該反對,許多道德的行為仍然應該提倡,但是兩者都須出自與過去不同的根據。《朝霞》第103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97-98頁。

  那麼,尼采要否認的是道德的什麼大前提呢?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錯尼采的意思的話,這個大前提我們不妨稱之為"道德本體論",也就是把道德實體化的傾向。

  尼采說:"人們知道我對哲學家的要求,就是站在善惡的彼岸--超越道德判斷的幻相。這一要求源自一種見解,我首次把這見解製成一個公式: 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實。道德判斷與宗教判斷有一共同點: 相信不存在的實在。道德僅是對一定現象的解釋,確切地說是一種誤釋。"《偶像的黃昏》: 《人類的"改善者"》第1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02頁。

  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實,道德僅是對一定現象的解釋,這是尼采關於道德之本質的中心論點。問題在於,道德解釋的是什麼現象?也不是道德現象!"並無道德現象,僅有對現象的道德解釋。"《善惡的彼岸》。《尼采全集》第7卷,第100頁。尼采根本否認道德的實在性,他要強調的是,道德判斷並無一種道德現實與之相對應,所以它並無真理性。尼采一再強調,道德不是"自在"的,它僅僅是"意見",甚至是"對於本來並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見"。參看《朝霞》第536節。又參看《尼采全集》第11卷,第35頁。"道德並無自足的價值";《尼采全集》第8卷,第146頁。憑藉道德概念,"人的價值還完全沒有被觸及到"。《尼采全集》第16卷,第294頁。"沒有單為倫理而倫理的事情"。《朝霞》第164節。就像"為美而美"、"為真而真"一樣,"為善而善"也是"用惡眼光看真實的一種形式"。《尼采全集》第15卷,第262-263頁。

  尼采分別從人性、社會歷史、自然三方面來論證不存在道德事實。

  從人性來看,每種道德的特異性表明,沒有一種道德判斷可以追溯到人的類存在,而只能追溯到某一民族、某一種族、某一等級等等的存在。參看《尼采全集》第13卷,第141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