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真的,他的種種理論都在為這一聲爆炸做準備。他也確實做好了準備。
"評價就是創造",人有評價的自由,評價的改變導致人類發展方向的改變:"重估一切價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酒神精神和強力意志,對生命和強力的肯定:最高的價值原則,"重估一切價值"的最高尺度。
圍繞這一最高尺度的派生尺度:用創造反對安於現狀,用"自我"反對個性泯滅,用本能反對片面理性,等等。
重估的範圍甚廣,包括宗教、道德、哲學、科學、文化、藝術等。中心是道德批判,因為尼采認為,在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道德觀念即對善惡的評價基本上決定了其精神面貌。歐洲傳統文明的癥結在於善惡的顛倒。由於歐洲傳統道德即是基督教道德,道德批判與宗教批判又是融為一體的。現在從事這一批判的條件業已成熟,因為--"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
文藝復興以來,歐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已經逐漸解體。哲學家們從本體論、認識論、科學知識、歷史考證各個角度對基督教原理進行批判,並且從中引出了激進的政治變革(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者)和哲學變革(費爾巴哈)的結論。尼採區別於前人的地方在於,他第一個明確指出了基督教信仰解體之後歐洲出現價值真空這個事實,並且把基督教批判與歐洲傳統價值觀念的批判緊密結合起來。
尼采不愧是個詩人哲學家,從他的"上帝死了"這一聲聳人聽聞的呼喊中,歐洲信仰危機的嚴重性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了。在哥白尼的《天體運行》發表三、四百年之後,在科學迅速發展的現代,還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上帝創造了世界?可是人們照樣信教,進教堂,為的是好歹總得有信仰,否則人生便失去了依託。現在尼采向他們大喝一聲:上帝死了!你們天天進的教堂是上帝的墳墓!你們把死人當活人一樣相信著,欺騙著自己,其實你們根本沒有信仰!--猶如夢遊者被喚醒,這些歐洲人怎能不毛骨悚然?其中堅強者又怎能不深自反省?
上帝是怎麼死的?尼採給予二則寓言式的說明。一則從一個大白天打著燈籠尋找上帝的瘋子口中說出:"是我們把他殺死的--你們和我!我們都是他的殺戮者!"《快樂的科學》第12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63頁。我們為什麼殺死他呢?《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那個最醜陋的人道出了真相:"上帝明察一切和人類:所以他不能不死!這樣一個見證人活著,人類是不能忍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最醜陋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387頁。這是說人類謀殺了自己的監督者,暗喻基督教倫理與人類本性的不可相容。另一則說:"上帝也有他的地獄,這就是他對人的愛。""上帝死了;上帝死於對人的同情。"《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同情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130頁。"他看見人如何被釘到十字架上,忍受不了,他對人的愛成為他的地獄,最後成為他的死"。上帝年輕時艱辛而好復仇,後來漸漸年老,溫和而慈悲,"最後有一天為他的過多的同情而窒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退職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377-379頁。這裡是暗喻猶太教和基督教由反抗的宗教蛻變為順從和憐憫的宗教的歷史,並把它的滅亡看作它的柔弱化的必然結果。
重要的不是上帝之死這個事實本身,而是這個事實所帶來的後果。從前,人類的生活圍著上帝旋轉,上帝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一個目標,一種意義,他賞罰分明,一切善惡都將在他那裡得到報應。現在,在"我們把這地球從它的太陽的束縛中解脫了"以後,"它現在往何處運動呢?……我們現在往何處運動呢?……我們豈不是好像要在無窮盡的虛無中迷失了麼?""上帝死了!上帝永遠死了!我們把他殺死了!我們,兇手中之兇手,如何來自慰呢?統治世界的最神聖者最有權力者死於我們的刀劍下,--誰來擦去我們的血跡呢?……這件大事於我們不是太大了嗎?我們豈不是必須自己變成上帝,以配得上這件事?沒有更偉大的事了--在我們之後出生的人,單為這件事就屬於更高的歷史,高於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快樂的科學》第12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63-164頁。
尼采一再談到上帝之死的劃時代意義,一再感嘆這件事太偉大了,太深遠了。他甚至說,這件事把歷史分成兩半,在此之後人類才算真正存在。參看《看哪這人》: 《為什麼我就是命運》第8節。同時他也一再嘆息這件事的偉大超出當時多數人的理解力之上,人們理解這件事的全部後果還需要時間。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25、343節。事情的嚴重性在於,對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崩潰之後,"一切必定隨之倒塌,因為它們建築在這信仰之上,依靠於它,生長在它裡面: 例如我們的整個歐洲道德。廣浩連鎖的崩潰、毀壞、沒落、傾覆現在呈現在面前了……"《快樂的科學》第343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71頁。
這就是全面的信仰危機和價值危機。這就是"地球上從未有過的黑暗和日蝕"《尼采全集》第5卷,第271-272頁……正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卡拉瑪佐夫所說的:"如果沒有上帝,一個人豈非什麼事都可以做?"
是的,的確沒有上帝。上帝死了。善惡的法則無效了,什麼事都可以做了。可是,做什麼呢?沒有信仰、沒有目標、沒有寄託的人又能做什麼呢?
尼采卻在這空前的大崩潰中看到了空前的大自由,在這從未有過的黑暗中看到了從未有過的希望。"地平線對於我們仿佛終於重新開拓了,即使它尚不明晰,我們的航船畢竟可以重新出航,冒著任何風險出航了,求知者的任何冒險又重得允許了,海洋,我們的海洋又重新敞開了,也許從來不曾有過如此'開闊的海洋'。"《快樂的科學》第343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72頁。
第53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2)
不過,在尼采看來,這新的希望僅僅是屬於少數優秀者的。從前,在上帝面前,人人都平等,都是受上帝支配的卑微者。現在,上帝死了,誰是無能支配自己命運的卑微者,誰是能夠支配自己命運的高貴者,就涇渭分明了。上帝躺進了墳墓,人類中的創造者才得以復活。"現在偉大的正午才到來,現在高貴者才成為--主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高貴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417-418頁。
上帝之死帶來的新的希望是什麼呢?尼采說,世界的這新的霞光和新的白晝就"在'一切價值的重估'之中,在從一切倫理評價解放出來的自由之中,在一切歷來被禁錮、被蔑視、被詛咒的事物的肯定和信仰之中。"《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51頁。
原來,隨著上帝之死而發生的價值真空反而提供了空前的機會,使人可以著手建立新的價值。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生並無所謂"永恆的背景",人,而且只有人才是評價者,一切價值都是人自己建立的,人必須自己來為自己的生活探索一種意義。過去,人把上帝尊為唯一的創造者,自己屈居被創造物的地位,由此而建立的一切價值都是顛倒的。"重估一切價值"就是要把被顛倒的評價重新顛倒過來,否定一切被肯定者,肯定一切被否定者。這也就是"價值的翻轉"。
"評價就是創造",人有評價的自由,評價的改變導致人類發展方向的改變:"重估一切價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酒神精神和強力意志,對生命和強力的肯定:最高的價值原則,"重估一切價值"的最高尺度。
圍繞這一最高尺度的派生尺度:用創造反對安於現狀,用"自我"反對個性泯滅,用本能反對片面理性,等等。
重估的範圍甚廣,包括宗教、道德、哲學、科學、文化、藝術等。中心是道德批判,因為尼采認為,在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道德觀念即對善惡的評價基本上決定了其精神面貌。歐洲傳統文明的癥結在於善惡的顛倒。由於歐洲傳統道德即是基督教道德,道德批判與宗教批判又是融為一體的。現在從事這一批判的條件業已成熟,因為--"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
文藝復興以來,歐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已經逐漸解體。哲學家們從本體論、認識論、科學知識、歷史考證各個角度對基督教原理進行批判,並且從中引出了激進的政治變革(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者)和哲學變革(費爾巴哈)的結論。尼採區別於前人的地方在於,他第一個明確指出了基督教信仰解體之後歐洲出現價值真空這個事實,並且把基督教批判與歐洲傳統價值觀念的批判緊密結合起來。
尼采不愧是個詩人哲學家,從他的"上帝死了"這一聲聳人聽聞的呼喊中,歐洲信仰危機的嚴重性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了。在哥白尼的《天體運行》發表三、四百年之後,在科學迅速發展的現代,還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上帝創造了世界?可是人們照樣信教,進教堂,為的是好歹總得有信仰,否則人生便失去了依託。現在尼采向他們大喝一聲:上帝死了!你們天天進的教堂是上帝的墳墓!你們把死人當活人一樣相信著,欺騙著自己,其實你們根本沒有信仰!--猶如夢遊者被喚醒,這些歐洲人怎能不毛骨悚然?其中堅強者又怎能不深自反省?
上帝是怎麼死的?尼採給予二則寓言式的說明。一則從一個大白天打著燈籠尋找上帝的瘋子口中說出:"是我們把他殺死的--你們和我!我們都是他的殺戮者!"《快樂的科學》第12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63頁。我們為什麼殺死他呢?《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那個最醜陋的人道出了真相:"上帝明察一切和人類:所以他不能不死!這樣一個見證人活著,人類是不能忍受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最醜陋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387頁。這是說人類謀殺了自己的監督者,暗喻基督教倫理與人類本性的不可相容。另一則說:"上帝也有他的地獄,這就是他對人的愛。""上帝死了;上帝死於對人的同情。"《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同情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130頁。"他看見人如何被釘到十字架上,忍受不了,他對人的愛成為他的地獄,最後成為他的死"。上帝年輕時艱辛而好復仇,後來漸漸年老,溫和而慈悲,"最後有一天為他的過多的同情而窒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退職者》。《尼采全集》第6卷,第377-379頁。這裡是暗喻猶太教和基督教由反抗的宗教蛻變為順從和憐憫的宗教的歷史,並把它的滅亡看作它的柔弱化的必然結果。
重要的不是上帝之死這個事實本身,而是這個事實所帶來的後果。從前,人類的生活圍著上帝旋轉,上帝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一個目標,一種意義,他賞罰分明,一切善惡都將在他那裡得到報應。現在,在"我們把這地球從它的太陽的束縛中解脫了"以後,"它現在往何處運動呢?……我們現在往何處運動呢?……我們豈不是好像要在無窮盡的虛無中迷失了麼?""上帝死了!上帝永遠死了!我們把他殺死了!我們,兇手中之兇手,如何來自慰呢?統治世界的最神聖者最有權力者死於我們的刀劍下,--誰來擦去我們的血跡呢?……這件大事於我們不是太大了嗎?我們豈不是必須自己變成上帝,以配得上這件事?沒有更偉大的事了--在我們之後出生的人,單為這件事就屬於更高的歷史,高於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快樂的科學》第12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63-164頁。
尼采一再談到上帝之死的劃時代意義,一再感嘆這件事太偉大了,太深遠了。他甚至說,這件事把歷史分成兩半,在此之後人類才算真正存在。參看《看哪這人》: 《為什麼我就是命運》第8節。同時他也一再嘆息這件事的偉大超出當時多數人的理解力之上,人們理解這件事的全部後果還需要時間。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25、343節。事情的嚴重性在於,對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崩潰之後,"一切必定隨之倒塌,因為它們建築在這信仰之上,依靠於它,生長在它裡面: 例如我們的整個歐洲道德。廣浩連鎖的崩潰、毀壞、沒落、傾覆現在呈現在面前了……"《快樂的科學》第343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71頁。
這就是全面的信仰危機和價值危機。這就是"地球上從未有過的黑暗和日蝕"《尼采全集》第5卷,第271-272頁……正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卡拉瑪佐夫所說的:"如果沒有上帝,一個人豈非什麼事都可以做?"
是的,的確沒有上帝。上帝死了。善惡的法則無效了,什麼事都可以做了。可是,做什麼呢?沒有信仰、沒有目標、沒有寄託的人又能做什麼呢?
尼采卻在這空前的大崩潰中看到了空前的大自由,在這從未有過的黑暗中看到了從未有過的希望。"地平線對於我們仿佛終於重新開拓了,即使它尚不明晰,我們的航船畢竟可以重新出航,冒著任何風險出航了,求知者的任何冒險又重得允許了,海洋,我們的海洋又重新敞開了,也許從來不曾有過如此'開闊的海洋'。"《快樂的科學》第343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72頁。
第53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2)
不過,在尼采看來,這新的希望僅僅是屬於少數優秀者的。從前,在上帝面前,人人都平等,都是受上帝支配的卑微者。現在,上帝死了,誰是無能支配自己命運的卑微者,誰是能夠支配自己命運的高貴者,就涇渭分明了。上帝躺進了墳墓,人類中的創造者才得以復活。"現在偉大的正午才到來,現在高貴者才成為--主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高貴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417-418頁。
上帝之死帶來的新的希望是什麼呢?尼采說,世界的這新的霞光和新的白晝就"在'一切價值的重估'之中,在從一切倫理評價解放出來的自由之中,在一切歷來被禁錮、被蔑視、被詛咒的事物的肯定和信仰之中。"《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51頁。
原來,隨著上帝之死而發生的價值真空反而提供了空前的機會,使人可以著手建立新的價值。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生並無所謂"永恆的背景",人,而且只有人才是評價者,一切價值都是人自己建立的,人必須自己來為自己的生活探索一種意義。過去,人把上帝尊為唯一的創造者,自己屈居被創造物的地位,由此而建立的一切價值都是顛倒的。"重估一切價值"就是要把被顛倒的評價重新顛倒過來,否定一切被肯定者,肯定一切被否定者。這也就是"價值的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