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談到尼采對於無意識的研究,還不能不提一下他已經觸及到了類似榮格後來提出的"集體無意識"或"原始意象"的觀念。這裡只要摘引兩段話就夠了:"在感情的奔放中,在幻夢和瘋狂的玄想里,人可以發現他的原初面目和人類的古史,獸性及其猙獰之狀,他的記憶這時回到遙遠的往古;而他的文明形態是從忘卻這原始經驗即拋開這記憶之後發展成的。"《朝霞》第312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253頁。"我私下發現了,古老的人性和獸性,乃至整個原始時代,一切有感覺的存在物的過去,在我身上繼續思維著,繼續愛著,繼續恨著,繼續推論著……"《快樂的科學》第54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87-88頁。尼采稱他的這種意識為"幻象意識",並不能證實,可是會不期然而然地從我們的無意識的海底浮現到海面上來。
語詞的化石
尼采對於理性的批判,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方面,就是對於語言的批判。
語言對於真實意義的遮蔽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混亂,已經引起現代西方哲學界的普遍注意。甚至可以說,它幾乎是各派哲學的一個共同出發點。邏輯經驗主義由此而把哲學的使命歸結為分析語詞的意義,使命題得到澄清,由此,語義學一時風行。存在主義、現象學等非理性主義流派也愈來愈重視語言問題,試圖探索某種對話式直接溝通的途徑。尼采的作用是提出了問題,揭露語詞的遮蔽、迷惑和歪曲作用,至於如何解決問題,則要留待後人了。
尼采認為,語言與意識是同步發展的,它的作用是充當傳達的標記。因此,它和意識一樣僅屬於人的社會性領域。在這個意義上,他輕蔑地稱語法為"大眾形上學"。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54頁。他還把理性稱作"語言形上學的基本假設",把"語言中的'理性'"形容為"一個多麼欺詐的老嫗"。《尼采全集》第8卷,第79-80頁。在他看來,語言的遮蔽作用,既表現在對外部對象的遮蔽上,也表現在對我們內心世界的遮蔽上。
關於對事物的遮蔽,尼采說:"古人造一個詞,便以為他們有了一種發明。但在事實上如何不是這樣!--他們觸到一個問題,警告後人不去解決它,於是造了解決的障礙物。--現在我們碰撞到許多化石似的語詞,即使碰斷一條腿,也不能破一詞。"《朝霞》第47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51頁。又說:"看到事物如何稱呼比起它是什麼來遠為重要,這使我極為勞神而且不斷地極為勞神。事物的稱呼、名字和外貌,價值、流行尺度和權衡--原來多半是一種錯誤,一種任意性,像一件衣服加於事物,與其實質乃至表皮全然無關--由於對它們的信仰,以及一代代的生長,漸漸長到事物之上和事物之中,化作了事物的軀體;開始的現象最後幾乎總是變成本質並且作為本質起作用!"《快樂的科學》第58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94頁。
語詞只能表示一般,不能表示個別。在尼采看來,問題不止於此。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語詞在形成之初就帶有任意性,可是一旦形成就取得了支配我們思想的威力,我們把語詞看得比事物本身還重要,生活在語詞之中,與事物本身卻越來越隔膜了。
第51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9)
關於對內心世界的遮蔽,尼采指出:"語詞中只有描寫各種極端程度的內心生活的詞。因此,我們就慣於在沒有語詞的狀態中不再作精密地觀察了,因為在這狀態中較嚴密地思考是很痛苦的;甚至以為語詞終止之處,我們存在的領域也隨之終止。憤怒,仇恨,愛,同情,貪婪,認識,快樂,痛苦,這些都是極端狀態;較和緩中度卻常常呈現在前的內心狀態,是沒有語詞表示的,而恰恰是這些狀態織出了我們的性格和命運之網。"《朝霞》第11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15-116頁。"我們真正的經驗全然不是饒舌的。它們即使想要,也不能夠傳達自己。因為它們缺乏語詞……語言似乎只是為通俗的、中庸的、可傳達的東西而發明的。言談者業已用語言使自己平庸化。"《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37頁。"即使是自己的思想,也不能用語詞完全表達出來。"《快樂的科學》第244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85頁。
人的大部分內心生活是無意識的,它們當然不能用語詞表達。即使是被意識到的東西,例如自己的思想,或某種情緒狀態,也不能用語詞完全表達出來。語詞奪去了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個人性,把它們一般化了。就拿那些有語詞可表示的極端心境來說,一種痛苦不同於另一種痛苦,一種歡樂不同於另一種歡樂。你一旦用語詞來表達你的痛苦或歡樂,每個人都將按各自的經驗來理解,結果還是奪走了你的痛苦或歡樂的個人性。愈是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就愈是難以表達。有獨特個性的人每每感覺到這種不能表達的痛苦。
使尼采感到不滿的是,人們不但不去揭穿語言的遮蔽作用,反而有意無意地藉助語言的遮蔽作用來逃避自我,逃避深刻的內心生活。"大家都需要語言的鬧鈴,人生有了這些鬧鈴,就似乎熱鬧而繁榮了……大家都害怕任何回憶或任何內向的凝視。"《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37頁。在現代西方社會中,語言的非個人性使它成了操縱個人的有效工具。商業GG,新聞廣播,競選演說,大眾傳播媒介,各式各樣的語言鬧鈴響成一片。人人爭著說話,可是誰在思想呢?願意思想的人又到哪裡去找一塊安靜的地方呢?……
第52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1)
第七章價值的翻轉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七章價值的翻轉
怎麼,大海沉落了?不,是我的土地在生長,一種新的熱情托著它上升!
--尼采
到現在為止,我們好像一直是在尼采哲學的前廳里滯留,逐一觀摩了這位主人珍愛的各種寶物:酒神精神,強力意志,評價,創造,"自我",非理性。可是,我們的好鬥的主人擁有這些珍寶卻不單單是為了觀賞的。當我們的雙腳踏進正廳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派戰鬥景象。這位現代唐吉訶德正在孤身作戰,每一件珍寶都是他的武器,用來向一切傳統價值開火。
尼采自己說:"一切價值的重估--這就是我關於人類最高自我認識行為的公式,它已經成為我心中的天才和血肉。"《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5頁。
尼采醞釀已久、終未完成的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按照他自己的計劃,標題為"強力意志",副題即為"變革一切價值的嘗試"。
在尼采的全部學說中,沒有比"一切價值的重估"這聲響亮的號召更加震撼現代西方人心靈的了。西方人精神生活中的巨大變化,歸結到一點,就是價值觀念的變化。
尼采不是書齋里的學者,也不是世外桃源里的隱士。"我不是一個人,我是一種炸藥。"《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5頁。就在他漂泊於山巔海濱之際,殊不知他也在歐洲文明的大廈下埋好了雷管和引線。我們現在已經聽到了悠遠的爆炸聲。
語詞的化石
尼采對於理性的批判,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方面,就是對於語言的批判。
語言對於真實意義的遮蔽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混亂,已經引起現代西方哲學界的普遍注意。甚至可以說,它幾乎是各派哲學的一個共同出發點。邏輯經驗主義由此而把哲學的使命歸結為分析語詞的意義,使命題得到澄清,由此,語義學一時風行。存在主義、現象學等非理性主義流派也愈來愈重視語言問題,試圖探索某種對話式直接溝通的途徑。尼采的作用是提出了問題,揭露語詞的遮蔽、迷惑和歪曲作用,至於如何解決問題,則要留待後人了。
尼采認為,語言與意識是同步發展的,它的作用是充當傳達的標記。因此,它和意識一樣僅屬於人的社會性領域。在這個意義上,他輕蔑地稱語法為"大眾形上學"。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54頁。他還把理性稱作"語言形上學的基本假設",把"語言中的'理性'"形容為"一個多麼欺詐的老嫗"。《尼采全集》第8卷,第79-80頁。在他看來,語言的遮蔽作用,既表現在對外部對象的遮蔽上,也表現在對我們內心世界的遮蔽上。
關於對事物的遮蔽,尼采說:"古人造一個詞,便以為他們有了一種發明。但在事實上如何不是這樣!--他們觸到一個問題,警告後人不去解決它,於是造了解決的障礙物。--現在我們碰撞到許多化石似的語詞,即使碰斷一條腿,也不能破一詞。"《朝霞》第47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51頁。又說:"看到事物如何稱呼比起它是什麼來遠為重要,這使我極為勞神而且不斷地極為勞神。事物的稱呼、名字和外貌,價值、流行尺度和權衡--原來多半是一種錯誤,一種任意性,像一件衣服加於事物,與其實質乃至表皮全然無關--由於對它們的信仰,以及一代代的生長,漸漸長到事物之上和事物之中,化作了事物的軀體;開始的現象最後幾乎總是變成本質並且作為本質起作用!"《快樂的科學》第58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94頁。
語詞只能表示一般,不能表示個別。在尼采看來,問題不止於此。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語詞在形成之初就帶有任意性,可是一旦形成就取得了支配我們思想的威力,我們把語詞看得比事物本身還重要,生活在語詞之中,與事物本身卻越來越隔膜了。
第51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9)
關於對內心世界的遮蔽,尼采指出:"語詞中只有描寫各種極端程度的內心生活的詞。因此,我們就慣於在沒有語詞的狀態中不再作精密地觀察了,因為在這狀態中較嚴密地思考是很痛苦的;甚至以為語詞終止之處,我們存在的領域也隨之終止。憤怒,仇恨,愛,同情,貪婪,認識,快樂,痛苦,這些都是極端狀態;較和緩中度卻常常呈現在前的內心狀態,是沒有語詞表示的,而恰恰是這些狀態織出了我們的性格和命運之網。"《朝霞》第11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15-116頁。"我們真正的經驗全然不是饒舌的。它們即使想要,也不能夠傳達自己。因為它們缺乏語詞……語言似乎只是為通俗的、中庸的、可傳達的東西而發明的。言談者業已用語言使自己平庸化。"《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37頁。"即使是自己的思想,也不能用語詞完全表達出來。"《快樂的科學》第244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85頁。
人的大部分內心生活是無意識的,它們當然不能用語詞表達。即使是被意識到的東西,例如自己的思想,或某種情緒狀態,也不能用語詞完全表達出來。語詞奪去了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個人性,把它們一般化了。就拿那些有語詞可表示的極端心境來說,一種痛苦不同於另一種痛苦,一種歡樂不同於另一種歡樂。你一旦用語詞來表達你的痛苦或歡樂,每個人都將按各自的經驗來理解,結果還是奪走了你的痛苦或歡樂的個人性。愈是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就愈是難以表達。有獨特個性的人每每感覺到這種不能表達的痛苦。
使尼采感到不滿的是,人們不但不去揭穿語言的遮蔽作用,反而有意無意地藉助語言的遮蔽作用來逃避自我,逃避深刻的內心生活。"大家都需要語言的鬧鈴,人生有了這些鬧鈴,就似乎熱鬧而繁榮了……大家都害怕任何回憶或任何內向的凝視。"《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37頁。在現代西方社會中,語言的非個人性使它成了操縱個人的有效工具。商業GG,新聞廣播,競選演說,大眾傳播媒介,各式各樣的語言鬧鈴響成一片。人人爭著說話,可是誰在思想呢?願意思想的人又到哪裡去找一塊安靜的地方呢?……
第52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1)
第七章價值的翻轉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七章價值的翻轉
怎麼,大海沉落了?不,是我的土地在生長,一種新的熱情托著它上升!
--尼采
到現在為止,我們好像一直是在尼采哲學的前廳里滯留,逐一觀摩了這位主人珍愛的各種寶物:酒神精神,強力意志,評價,創造,"自我",非理性。可是,我們的好鬥的主人擁有這些珍寶卻不單單是為了觀賞的。當我們的雙腳踏進正廳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派戰鬥景象。這位現代唐吉訶德正在孤身作戰,每一件珍寶都是他的武器,用來向一切傳統價值開火。
尼采自己說:"一切價值的重估--這就是我關於人類最高自我認識行為的公式,它已經成為我心中的天才和血肉。"《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5頁。
尼采醞釀已久、終未完成的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按照他自己的計劃,標題為"強力意志",副題即為"變革一切價值的嘗試"。
在尼采的全部學說中,沒有比"一切價值的重估"這聲響亮的號召更加震撼現代西方人心靈的了。西方人精神生活中的巨大變化,歸結到一點,就是價值觀念的變化。
尼采不是書齋里的學者,也不是世外桃源里的隱士。"我不是一個人,我是一種炸藥。"《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5頁。就在他漂泊於山巔海濱之際,殊不知他也在歐洲文明的大廈下埋好了雷管和引線。我們現在已經聽到了悠遠的爆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