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49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7)
一般人以為自己的行為總是有著一定的目的,尼采認為,所謂目的只是我們的幻想,其實是"需要"的鐵手,搖著"偶然"的骰子盒,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參看《朝霞》第130節。行為的真正動因是我們心理中積聚的某種力量,這種力量等待著釋放,而"目的"不過是為釋放找到的或然性極大的某個渠道。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60節。
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需要,或者說衝動。"在每一行為中都有一衝動的滿足,這衝動抓住這行為如同它的一個掠獲物。"《朝霞》第11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23頁。尼采感嘆人們對於衝動所知太少,對於這些衝動的數目和強度,落潮和漲潮,相剋和相生,尤其是對於它們"調養"的規則,完全一無所知。可是,衝動的"調養"卻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性質。每一種衝動都不可遏止地尋求滿足,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或者如同得不到雨水的植物一樣枯萎,或者尋求假想的滿足。這就是"調養"的過程。由於我們對這個過程的無知,我們就把這種"調養"完全交給偶然性去支配。把衝動譬作烏賊魚的觸手,哪些觸手得到營養而滋長,哪些因營養不良而枯落,完全聽憑偶然。這樣長成的烏賊魚,即我們的人性,也就成了偶然的產物。參看《朝霞》第119節。
人的內心世界的狀態和性質完全取決於各種衝動此消彼長的具體情況。"所有未能向外釋放的衝動都轉向了內部--人身上事後被稱作他的'心靈'的東西藉此方才長成。整個內心世界,原本單薄得好似夾在兩張皮之間一樣,當人的向外釋放受阻之時,便適度地彼此分開和生成,獲得了深度、寬度和高度。"《道德的譜系》。《尼采全集》第7卷,第380頁。
並非人的一切衝動都應當得到滿足的。現實情境也確實迫使人抑制自己的某些衝動。抑制在少數情形下導致衝動的消失,在多數情形下卻驅使人尋求變相的滿足,用精神分析學的術語說,就是"移置"。在精神分析學中,移置作用的揭示實為闡明無意識機制的關鍵。我們看到,尼采對於各種移置方式實際上都已經有所論述。
第一,夢幻。被壓抑的衝動在夢幻中得到滿足,包括夜夢和晝夢。弗洛伊德以《夢的解析》(1900)一書為精神分析學奠基,而尼采比他早二十年到三十年就對夢的作用和機製做出類似的分析了。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已經談到,夢的必要性出於"我們最內在的本質,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深層基礎","每個人在創造夢的世界方面都是完全的藝術家"。《悲劇的誕生》第1節。在《朝霞》中,他又指出,飢餓不能用夢想的食物來滿足,但多數衝動卻正是用夢想的食物滿足的。由此他談到了"夢的價值和意義",即在於"在一定程度上補償白天'食物'的偶然欠缺"。夢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由於睡眠時受到某種神經刺激,如血液和腸胃的運動,手臂或被蓋的壓迫,各種聲響。可是,夢對於這些刺激的傳譯是非常自由的。同一本書,卻受到不同的註解。同一種刺激,卻可以夢見不同的原因。這正是因為有不同的衝動在尋求滿足。〔3〕《朝霞》第11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21-124頁。弗洛伊德釋夢的中心思想,即夢是受壓抑的願望經過改裝了的實現,顯然已經被尼采扼要地說出了。尼采還認為,人在醒時同樣受衝動的支配,對事件做出自由的解釋。在這一點上,醒與夢沒有實質的區別,類似於一種晝夢。"我們身上何種衝動正達到高潮,事件對於我們就具有何種含義。而且因為我們是不同類型的人,事件就會有全然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的經驗是我們放入事件中去的東西,而非其中原有的東西。〔3〕
第二,替代。衝動由於缺乏滿足的對象,或者由於人本身的軟弱而無能加以滿足,便在心理中形成一種緊張狀態。它力求在一種方便的替代中釋放自己。這種替代方式往往是消極的,不過是衝動未得滿足的發泄和破壞舉動。尼采特別在基督徒身上看到這種現象:"保羅已經懂得必須有一個犧牲,使上帝對罪孽的盛怒得以消除。自那時以來,基督徒不曾停止過發泄自己對於一個犧牲的不快--現在做此犧牲的是世界,或歷史,或理智,或別人的安寧--一切好東西都必須為了他們的罪孽而滅亡。"《尼采全集》第4卷,第89頁。"靈魂也須有它的某種陰溝,以便把它的垃圾往其下傾倒:派此用場的是角色,關係,立場,祖國,世界,或最後--親愛的上帝。"《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卷。《尼采全集》第3卷,第228頁。
第三,升華。即粗鄙的衝動移置為精緻的衝動。"要是一種衝動變成理智的衝動,它便得到了一種新名稱、新魅力和新評價。"《尼采全集》第12卷,第149頁。這種情形最典型地表現在性衝動之升華為各種高級衝動,如宗教之愛、博愛、藝術等等。在強調性慾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這一點上,尼采與弗洛伊德也十分相似。他認為:"一個人的性本能的強度和特徵一直貫穿到他的精神的頂點。"《善惡的彼岸》。《尼采全集》第7卷,第95頁。他特別重視性衝動在藝術中的升華,認為藝術家都是一些性慾旺盛的人,而一個人在藝術創造中消耗的力和他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所以藝術家應當從經濟學角度考慮而保持相對的貞潔。參看《強力意志》第800、805、806、808、815節。
第50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8)
第四,遺忘。尼采認為,遺忘不僅是記憶力的自發現象,而且是對經驗作精神上加工的必要條件。"遺忘不是純粹的慣性力……它更多的是一種主動的、在嚴格意義上積極的抑制能力……這種抑制機制在人身上工作著,他便一無牽掛了。"《道德的譜系》。《尼采全集》第7卷,第343-344頁。記憶力是受衝動支配的:"記憶力僅僅注意衝動的事實:它僅僅識別,什麼東西變成了衝動的對象!"《尼采全集》第11卷,第281頁。一種受壓抑的衝動為了在假想中得到滿足,往往會歪曲記憶,故意遺忘。"我的記憶說:'我做過這事。'我的驕傲說,並且頑強地堅持:'我不可能做這事。'最後,記憶讓步了。"《善惡的彼岸》。《尼采全集》第7卷,第94頁。遺忘成了滿足願望的手段。我們不禁想起了弗洛伊德對於日常生活中種種過失的心理分析。
尼采認為,潛伏在人的無意識中的衝動的種類是不計其數的,他提到的就有:快樂的需求,戰鬥的需求,求強力的意志,死亡的欲求,求真理的意志,認知的需要,安寧的需要,幸福本能,合群本能,等等。他似乎反對把眾多的衝動歸結為其中的一種,甚至譏諷地說,如果一個人不論在何處都只看到飢餓、性慾或虛榮心,仿佛它們是真正的和唯一的動機,我們就可以從這個"長在猿身上的科學頭腦"那裡得到可靠的教益,知道他有何種個人特性。參看《尼采全集》第7卷,第45-46頁。不過,尼采自己也把一切衝動最後歸結為唯一的一種衝動即強力意志了,當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的話同樣適用於他自己,我們也可由他所作的這種歸結看出他的個人特性。
一般人以為自己的行為總是有著一定的目的,尼采認為,所謂目的只是我們的幻想,其實是"需要"的鐵手,搖著"偶然"的骰子盒,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參看《朝霞》第130節。行為的真正動因是我們心理中積聚的某種力量,這種力量等待著釋放,而"目的"不過是為釋放找到的或然性極大的某個渠道。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60節。
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呢?就是需要,或者說衝動。"在每一行為中都有一衝動的滿足,這衝動抓住這行為如同它的一個掠獲物。"《朝霞》第11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23頁。尼采感嘆人們對於衝動所知太少,對於這些衝動的數目和強度,落潮和漲潮,相剋和相生,尤其是對於它們"調養"的規則,完全一無所知。可是,衝動的"調養"卻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性質。每一種衝動都不可遏止地尋求滿足,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或者如同得不到雨水的植物一樣枯萎,或者尋求假想的滿足。這就是"調養"的過程。由於我們對這個過程的無知,我們就把這種"調養"完全交給偶然性去支配。把衝動譬作烏賊魚的觸手,哪些觸手得到營養而滋長,哪些因營養不良而枯落,完全聽憑偶然。這樣長成的烏賊魚,即我們的人性,也就成了偶然的產物。參看《朝霞》第119節。
人的內心世界的狀態和性質完全取決於各種衝動此消彼長的具體情況。"所有未能向外釋放的衝動都轉向了內部--人身上事後被稱作他的'心靈'的東西藉此方才長成。整個內心世界,原本單薄得好似夾在兩張皮之間一樣,當人的向外釋放受阻之時,便適度地彼此分開和生成,獲得了深度、寬度和高度。"《道德的譜系》。《尼采全集》第7卷,第380頁。
並非人的一切衝動都應當得到滿足的。現實情境也確實迫使人抑制自己的某些衝動。抑制在少數情形下導致衝動的消失,在多數情形下卻驅使人尋求變相的滿足,用精神分析學的術語說,就是"移置"。在精神分析學中,移置作用的揭示實為闡明無意識機制的關鍵。我們看到,尼采對於各種移置方式實際上都已經有所論述。
第一,夢幻。被壓抑的衝動在夢幻中得到滿足,包括夜夢和晝夢。弗洛伊德以《夢的解析》(1900)一書為精神分析學奠基,而尼采比他早二十年到三十年就對夢的作用和機製做出類似的分析了。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已經談到,夢的必要性出於"我們最內在的本質,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深層基礎","每個人在創造夢的世界方面都是完全的藝術家"。《悲劇的誕生》第1節。在《朝霞》中,他又指出,飢餓不能用夢想的食物來滿足,但多數衝動卻正是用夢想的食物滿足的。由此他談到了"夢的價值和意義",即在於"在一定程度上補償白天'食物'的偶然欠缺"。夢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由於睡眠時受到某種神經刺激,如血液和腸胃的運動,手臂或被蓋的壓迫,各種聲響。可是,夢對於這些刺激的傳譯是非常自由的。同一本書,卻受到不同的註解。同一種刺激,卻可以夢見不同的原因。這正是因為有不同的衝動在尋求滿足。〔3〕《朝霞》第11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21-124頁。弗洛伊德釋夢的中心思想,即夢是受壓抑的願望經過改裝了的實現,顯然已經被尼采扼要地說出了。尼采還認為,人在醒時同樣受衝動的支配,對事件做出自由的解釋。在這一點上,醒與夢沒有實質的區別,類似於一種晝夢。"我們身上何種衝動正達到高潮,事件對於我們就具有何種含義。而且因為我們是不同類型的人,事件就會有全然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的經驗是我們放入事件中去的東西,而非其中原有的東西。〔3〕
第二,替代。衝動由於缺乏滿足的對象,或者由於人本身的軟弱而無能加以滿足,便在心理中形成一種緊張狀態。它力求在一種方便的替代中釋放自己。這種替代方式往往是消極的,不過是衝動未得滿足的發泄和破壞舉動。尼采特別在基督徒身上看到這種現象:"保羅已經懂得必須有一個犧牲,使上帝對罪孽的盛怒得以消除。自那時以來,基督徒不曾停止過發泄自己對於一個犧牲的不快--現在做此犧牲的是世界,或歷史,或理智,或別人的安寧--一切好東西都必須為了他們的罪孽而滅亡。"《尼采全集》第4卷,第89頁。"靈魂也須有它的某種陰溝,以便把它的垃圾往其下傾倒:派此用場的是角色,關係,立場,祖國,世界,或最後--親愛的上帝。"《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卷。《尼采全集》第3卷,第228頁。
第三,升華。即粗鄙的衝動移置為精緻的衝動。"要是一種衝動變成理智的衝動,它便得到了一種新名稱、新魅力和新評價。"《尼采全集》第12卷,第149頁。這種情形最典型地表現在性衝動之升華為各種高級衝動,如宗教之愛、博愛、藝術等等。在強調性慾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這一點上,尼采與弗洛伊德也十分相似。他認為:"一個人的性本能的強度和特徵一直貫穿到他的精神的頂點。"《善惡的彼岸》。《尼采全集》第7卷,第95頁。他特別重視性衝動在藝術中的升華,認為藝術家都是一些性慾旺盛的人,而一個人在藝術創造中消耗的力和他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所以藝術家應當從經濟學角度考慮而保持相對的貞潔。參看《強力意志》第800、805、806、808、815節。
第50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8)
第四,遺忘。尼采認為,遺忘不僅是記憶力的自發現象,而且是對經驗作精神上加工的必要條件。"遺忘不是純粹的慣性力……它更多的是一種主動的、在嚴格意義上積極的抑制能力……這種抑制機制在人身上工作著,他便一無牽掛了。"《道德的譜系》。《尼采全集》第7卷,第343-344頁。記憶力是受衝動支配的:"記憶力僅僅注意衝動的事實:它僅僅識別,什麼東西變成了衝動的對象!"《尼采全集》第11卷,第281頁。一種受壓抑的衝動為了在假想中得到滿足,往往會歪曲記憶,故意遺忘。"我的記憶說:'我做過這事。'我的驕傲說,並且頑強地堅持:'我不可能做這事。'最後,記憶讓步了。"《善惡的彼岸》。《尼采全集》第7卷,第94頁。遺忘成了滿足願望的手段。我們不禁想起了弗洛伊德對於日常生活中種種過失的心理分析。
尼采認為,潛伏在人的無意識中的衝動的種類是不計其數的,他提到的就有:快樂的需求,戰鬥的需求,求強力的意志,死亡的欲求,求真理的意志,認知的需要,安寧的需要,幸福本能,合群本能,等等。他似乎反對把眾多的衝動歸結為其中的一種,甚至譏諷地說,如果一個人不論在何處都只看到飢餓、性慾或虛榮心,仿佛它們是真正的和唯一的動機,我們就可以從這個"長在猿身上的科學頭腦"那裡得到可靠的教益,知道他有何種個人特性。參看《尼采全集》第7卷,第45-46頁。不過,尼采自己也把一切衝動最後歸結為唯一的一種衝動即強力意志了,當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的話同樣適用於他自己,我們也可由他所作的這種歸結看出他的個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