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例如,他認為美學是"應用生理學"《尼采全集》第8卷,第187頁。,並且擬訂了一個題為"藝術生理學"的提綱。他強調審美依賴於肉體的活力:"審美狀態僅僅出現在那些能使肉體的活力橫溢的天性之中,永遠是在肉體的活力裡面。"《強力意志》第801節。他探討了審美與性慾的關係,論述了性慾的美化能力以及藝術創造力與性能力的聯繫。參看《強力意志》第800、805、806、808、815節。他還談到了藝術病理學的問題,提出了"天才=神經病"的公式。轉引自海德格爾:《尼采》,英文版,第1卷,第94頁。後面這兩個觀點在弗洛伊德學說中得到了發展。
那麼,能否把尼采看作一個將社會現象歸結為生物學現象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呢?恐怕不能。尼采所強調的是人類精神生活與類的保存之間的總體上的聯繫,用意在於為人類精神生活確定一個評價標準。既然一切精神活動都起源於類的保存這樣一種生命需要,那麼,對於任何精神現象都應當視其是否有利於人類總體生命的興旺而決定其價值。凡是導致人類總體生命興旺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否則便是假的、惡的、丑的。至於在具體個人身上,總體生命的興衰則體現為個人內在生命力的強弱。注意:是內在生命力,而不是單純的體格強壯或內臟健康。這更多的是指一種精神上的活力,感受生命的能力,對生命的熱愛。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他所說的"生物學"和"生理學",毋寧說這是一種生物學化和生理學化的心理學。海德格爾在分析尼采的美學思想時指出:"當尼采談論生理學的時候,儘管他強調的是肉體狀態,但肉體狀態在自身中已經總是某種精神的東西,從而也是'心理學'的東西。"例如,對於尼采來說,審美狀態是一種不可分割的肉體精神狀態的整體,是"活著的情緒存在,是留在情緒中的肉體存在,是交織在肉體存在中的情緒"。海德格爾: 《尼采》,1961年德文版,第1卷,第114、115、125頁。這一分析是有道理的。尼采自己就體弱多病,可是又有著旺盛的生命活力,我們在理解他的思想時不妨考慮一下這種個人背景。
挑開意識的帷幕
尼采極感自豪的一件事是他對人類心理的洞察力。他自稱是"無雙的心理學家",並且用前無古人的口吻問道:"在我之前的哲學家,誰是真實的心理學家,誰不是心理學家的反面,一個超越的欺騙者,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我之前沒有心理學。"《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34、479頁。我們不要說他太自負,他的確是揭開人的深層心理並加以仔細分析的第一人。他在這方面的貢獻已經得到後繼者的公認。弗洛伊德承認他預見到了精神分析學的基本思想。雅斯貝爾斯稱頌他是與克爾凱郭爾比肩的大心理學家,是深層心理學大師。參看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130頁。
第48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6)
尼采之前的心理學,如同哲學一樣,浸透著理性主義的精神。其研究對象,往往局限於人的心理生活的有意識領域,如意識、感知覺、觀念、聯想、注意等等。在尼采以前,觸及到無意識問題的倒是幾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提出,人對自身內在狀態的意識(統覺)是由許多無意識的微小感覺結合而成的,這正如無數不可聞的水滴聲造成洶湧的濤聲一樣。赫爾巴特提出了一個"意識閾"的概念,認為被抑制在閾限之下的觀念是無意識的。謝林也曾經談到藝術直觀中無意識活動與有意識活動的同一性。從尼采自己的供述看,他顯然受到萊布尼茨的影響。尼采曾經談到,萊布尼茨比笛卡兒以及同時代一切哲學家高明之處在於,他發現了所謂意識不過是構成我們精神的心理世界的狀態之一,而遠非這心理世界本身。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57節。不過,在尼采看來,萊布尼茨只是提出了問題,而問題本身卻始終不曾有人加以深入探究。我們的精神世界還是像埃及一樣:一片荒漠,幾座龐大的金字塔;而且這些金字塔大部分是進不去的,進去了,也只見到些可憐的屍體。於是尼采自己決心深入金字塔里去探險。
尼采曾經指出,我們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可避免地經過了我們的加工,是一種"有用的偽造"。現在他進一步推論,我們所謂的"內心世界"也以同樣的方式經過了加工。"我們意識中顯現的一切,從一開始就在其全部細節中被配製,被簡化,被圖式化,被解釋過了。"因此,"認識論專家們所認定的那種'思維'全然沒有發生,這是完全任意的杜撰,藉突出過程中的一個因素、排除其餘一切因素而造成,是為了理解而人為做出的整理……"《強力意志》第477節。實際上,人的精神生活是一個複雜的複合體,意識僅僅抓住其表面的東西,它的作用只在於尋求最大利益。"一般來說,何種東西被我們意識到,其尺度完完全全取決於被意識到的明顯效用。"《強力意志》第474節。
那麼,意識的作用究竟何在呢?尼采認為,其作用僅僅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傳達:"意識根本就是在傳達的需要逼迫下發展出來的,--它一開始就只是在人與人之間(尤其在命令者與服從者之間)才是必要的、有用的,而且按這有用的程度而發展。意識其實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網,--只是作為這種聯繫網而必須發展;隱居者和野獸似的人是不需要它的。"人為了尋求同類的幫助,就需要"知道"自己的意思和想法,於是需要"意識"。實際上"人是不斷地思想的,可是並不知道這一點;進入意識的思想僅是其中最小部分,不妨說是最表面最糟糕的一部分"。由此尼採得出結論:"意識其實不屬於人的個人生存,毋寧說屬於人的社會性和群性。"所以,對於個人來說,"自我認識"近乎是不可能的,凡是得以進入意識的偏是他身上的非個人性的東西,平均化的東西。每個人的行為在根柢上是個人的,獨一無二的,可是一旦進入意識,就變得面目全非了。《快樂的科學》第354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92-293頁。
這就是尼采對於意識的分析和評價。指出意識的社會性和非個人性,無疑是對的。至於尼采因此而對之貶薄,是出於他的人生哲學觀點。在他看來,個人的獨特感受具有極高的人生價值,因此他極其惱恨把這種感受一般化、平庸化的意識之作用。
現在我們來看看尼采對於無意識的分析。關於我們心理生活中存在著一個廣闊的無意識領域,尼采是反覆作了論述的。他一再指出,我們精神生活的絕大部分是無意識地進行的,我們不知道心靈中的種種衝動及其相互鬥爭的過程,而只知道其鬥爭的結果,即各種衝動之間所達成的一定關係。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1、127、333、354節。然而,揭開無意識領域的奧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尼采認為,這個領域正是人的行為的真實動機之所在,也是人的"心靈"的真正誕生地。
有一種古老的謬見,以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連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對這種謬見深信不疑,確認"真知識必然產生正當的行為"。事實卻是: 知識從來不曾產生行為,知識與行為之間的橋樑未嘗聯結過。參看《朝霞》第116節。尼采把"每個行為的原因必在意識中"這一看法稱作"心理學中最基本的偽幣製造",並悲嘆它竟被樹為心理學原則本身。《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00頁。他認為,人們在行動時,往往是受激情和興趣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參看《朝霞》第27、28節。例如,"我們常常從明知錯誤的批評中抽出結論,常常從已經不相信了的道理中發生行為,--由於感情。"《朝霞》第9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95頁。人在意識中權衡自己行為的結果,進行抉擇,這並非真正的"內心交戰"。行為往往離開意識的支配,而被肉體的變化、心血來潮、潛伏感情的活躍等因素所影響,這才是"內心交戰"。參看《朝霞》第129節。總之,"思想是一回事,行為又是一回事,行為的觀念又是一回事。因果之輪並不迴轉於它們之間。"《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蒼白的罪犯》。
那麼,能否把尼采看作一個將社會現象歸結為生物學現象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呢?恐怕不能。尼采所強調的是人類精神生活與類的保存之間的總體上的聯繫,用意在於為人類精神生活確定一個評價標準。既然一切精神活動都起源於類的保存這樣一種生命需要,那麼,對於任何精神現象都應當視其是否有利於人類總體生命的興旺而決定其價值。凡是導致人類總體生命興旺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否則便是假的、惡的、丑的。至於在具體個人身上,總體生命的興衰則體現為個人內在生命力的強弱。注意:是內在生命力,而不是單純的體格強壯或內臟健康。這更多的是指一種精神上的活力,感受生命的能力,對生命的熱愛。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他所說的"生物學"和"生理學",毋寧說這是一種生物學化和生理學化的心理學。海德格爾在分析尼采的美學思想時指出:"當尼采談論生理學的時候,儘管他強調的是肉體狀態,但肉體狀態在自身中已經總是某種精神的東西,從而也是'心理學'的東西。"例如,對於尼采來說,審美狀態是一種不可分割的肉體精神狀態的整體,是"活著的情緒存在,是留在情緒中的肉體存在,是交織在肉體存在中的情緒"。海德格爾: 《尼采》,1961年德文版,第1卷,第114、115、125頁。這一分析是有道理的。尼采自己就體弱多病,可是又有著旺盛的生命活力,我們在理解他的思想時不妨考慮一下這種個人背景。
挑開意識的帷幕
尼采極感自豪的一件事是他對人類心理的洞察力。他自稱是"無雙的心理學家",並且用前無古人的口吻問道:"在我之前的哲學家,誰是真實的心理學家,誰不是心理學家的反面,一個超越的欺騙者,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我之前沒有心理學。"《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34、479頁。我們不要說他太自負,他的確是揭開人的深層心理並加以仔細分析的第一人。他在這方面的貢獻已經得到後繼者的公認。弗洛伊德承認他預見到了精神分析學的基本思想。雅斯貝爾斯稱頌他是與克爾凱郭爾比肩的大心理學家,是深層心理學大師。參看雅斯貝爾斯: 《尼采導論》第130頁。
第48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6)
尼采之前的心理學,如同哲學一樣,浸透著理性主義的精神。其研究對象,往往局限於人的心理生活的有意識領域,如意識、感知覺、觀念、聯想、注意等等。在尼采以前,觸及到無意識問題的倒是幾位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提出,人對自身內在狀態的意識(統覺)是由許多無意識的微小感覺結合而成的,這正如無數不可聞的水滴聲造成洶湧的濤聲一樣。赫爾巴特提出了一個"意識閾"的概念,認為被抑制在閾限之下的觀念是無意識的。謝林也曾經談到藝術直觀中無意識活動與有意識活動的同一性。從尼采自己的供述看,他顯然受到萊布尼茨的影響。尼采曾經談到,萊布尼茨比笛卡兒以及同時代一切哲學家高明之處在於,他發現了所謂意識不過是構成我們精神的心理世界的狀態之一,而遠非這心理世界本身。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57節。不過,在尼采看來,萊布尼茨只是提出了問題,而問題本身卻始終不曾有人加以深入探究。我們的精神世界還是像埃及一樣:一片荒漠,幾座龐大的金字塔;而且這些金字塔大部分是進不去的,進去了,也只見到些可憐的屍體。於是尼采自己決心深入金字塔里去探險。
尼采曾經指出,我們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可避免地經過了我們的加工,是一種"有用的偽造"。現在他進一步推論,我們所謂的"內心世界"也以同樣的方式經過了加工。"我們意識中顯現的一切,從一開始就在其全部細節中被配製,被簡化,被圖式化,被解釋過了。"因此,"認識論專家們所認定的那種'思維'全然沒有發生,這是完全任意的杜撰,藉突出過程中的一個因素、排除其餘一切因素而造成,是為了理解而人為做出的整理……"《強力意志》第477節。實際上,人的精神生活是一個複雜的複合體,意識僅僅抓住其表面的東西,它的作用只在於尋求最大利益。"一般來說,何種東西被我們意識到,其尺度完完全全取決於被意識到的明顯效用。"《強力意志》第474節。
那麼,意識的作用究竟何在呢?尼采認為,其作用僅僅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傳達:"意識根本就是在傳達的需要逼迫下發展出來的,--它一開始就只是在人與人之間(尤其在命令者與服從者之間)才是必要的、有用的,而且按這有用的程度而發展。意識其實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網,--只是作為這種聯繫網而必須發展;隱居者和野獸似的人是不需要它的。"人為了尋求同類的幫助,就需要"知道"自己的意思和想法,於是需要"意識"。實際上"人是不斷地思想的,可是並不知道這一點;進入意識的思想僅是其中最小部分,不妨說是最表面最糟糕的一部分"。由此尼採得出結論:"意識其實不屬於人的個人生存,毋寧說屬於人的社會性和群性。"所以,對於個人來說,"自我認識"近乎是不可能的,凡是得以進入意識的偏是他身上的非個人性的東西,平均化的東西。每個人的行為在根柢上是個人的,獨一無二的,可是一旦進入意識,就變得面目全非了。《快樂的科學》第354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92-293頁。
這就是尼采對於意識的分析和評價。指出意識的社會性和非個人性,無疑是對的。至於尼采因此而對之貶薄,是出於他的人生哲學觀點。在他看來,個人的獨特感受具有極高的人生價值,因此他極其惱恨把這種感受一般化、平庸化的意識之作用。
現在我們來看看尼采對於無意識的分析。關於我們心理生活中存在著一個廣闊的無意識領域,尼采是反覆作了論述的。他一再指出,我們精神生活的絕大部分是無意識地進行的,我們不知道心靈中的種種衝動及其相互鬥爭的過程,而只知道其鬥爭的結果,即各種衝動之間所達成的一定關係。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1、127、333、354節。然而,揭開無意識領域的奧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尼采認為,這個領域正是人的行為的真實動機之所在,也是人的"心靈"的真正誕生地。
有一種古老的謬見,以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連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對這種謬見深信不疑,確認"真知識必然產生正當的行為"。事實卻是: 知識從來不曾產生行為,知識與行為之間的橋樑未嘗聯結過。參看《朝霞》第116節。尼采把"每個行為的原因必在意識中"這一看法稱作"心理學中最基本的偽幣製造",並悲嘆它竟被樹為心理學原則本身。《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00頁。他認為,人們在行動時,往往是受激情和興趣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參看《朝霞》第27、28節。例如,"我們常常從明知錯誤的批評中抽出結論,常常從已經不相信了的道理中發生行為,--由於感情。"《朝霞》第9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95頁。人在意識中權衡自己行為的結果,進行抉擇,這並非真正的"內心交戰"。行為往往離開意識的支配,而被肉體的變化、心血來潮、潛伏感情的活躍等因素所影響,這才是"內心交戰"。參看《朝霞》第129節。總之,"思想是一回事,行為又是一回事,行為的觀念又是一回事。因果之輪並不迴轉於它們之間。"《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蒼白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