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總之,在現代非理性主義者看來,理性主義哲學把世界的本質、人的本質和人的生活意義都歸結為理性,在所有這些方面都陷入了謬誤。尼采首先從所有這些方面對理性主義做出了全面批判。他竭力證明:科學不能為人生提供真實的意義;並無一個合乎理性的本體世界,世界的意義靠人去賦予;一切理性事物都具有非理性的起源;人的心理中有一個無意識領域,其中潛藏著人的意願和行為的真正動機。
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直接同西方人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相關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發現,片面追求物質繁榮的科學事業並不能使人真正幸福,因而返諸自身,試圖從內部心靈體驗中尋找生活意義。由理性至上一變而為貶低理性,崇尚非理性,這本身是病態社會所造成的病態發展。相比之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孜孜於尋求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倒不失為一種健康的心理。不過,非理性主義哲學對深層心理的探索也不無積極意義,而對深層心理的分析或描述確是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主要特色。凡是具有非理性主義傾向的現代哲學家,幾乎都是深層心理學家;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以及其他深層心理學家,在一定意義上也都被當作哲學家看待。如此看來,敏銳地感受到現代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以探求人生意義為哲學使命的尼采,向人的心理生活的領域深入開掘,成為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的鼻祖,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了。
科學的極限
尼采一開始從事哲學活動,就向科學理性發出了挑戰,他為自己選擇的第一個靶子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這個被德爾斐神諭稱作全希臘最聰明的人的哲學家,本來在倡導人的哲學方面倒是有歷史功勞的。可是,他研究人生問題的方式卻是十足理性主義的,完全依靠邏輯推理的手段,通過概念的辯駁去尋求一般性的結論。他的結論也是十足理性主義的,把人生的意義歸結為追求知識。因此,尼采把蘇格拉底稱作"樂觀主義科學精神的原型和始祖"。所謂"科學精神",是指"最先在蘇格拉底身上顯現的那種信仰--對自然界可知和知識萬能的信仰"。《悲劇的誕生》第17節。尼采認為,蘇格拉底的影響籠罩著世世代代,直至於今日。自蘇格拉底時代以來,人們相信科學至上,知識萬能,思維能洞悉萬物的本質。於是,求知慾泛濫,思想之網密布世界,"建立概念、判斷、結論等手段被推崇為在一切才能之上的最高尚的事業和最值得讚美的天賦"。〔4〕《悲劇的誕生》第15節。這種情形從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以來變本加厲地出現:"同樣旺盛的求知慾,同樣不知饜足的發明的樂趣,同樣急劇的世俗傾向,已經達到了高峰;加以一種無家可歸的彷徨,一種擠入別人宴席的貪饞,一種對現在的輕浮崇拜……"《悲劇的誕生》第23節。
然而,正是在科學迅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本身的極限暴露出來了。"科學受了強烈幻想的鼓舞,一往無前地奔赴它的極限,於是蘊藏在它的理論本質中的樂觀主義在那裡碰碎了。"〔5〕
科學的極限,首先表現在科學以邏輯證明的嚴格性自豪,然而,任何科學體系都以某種不能由邏輯手段證明的公理為前提,這種公理是"一種命令式的無條件的原理",因而也就是信仰。所以,"即使科學也基於一種信仰,根本沒有所謂'無前提的科學'"《快樂的科學》第344節……
其次,更重要的是,科學所自命的那種普遍有效性根本就是一種幻想。科學並非無所不能的。它的無能尤其在觸及人生根本問題時暴露無遺了。尼采責問道:"科學能否給人的行為以目標呢?"《快樂的科學》第7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45頁。他認為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在尼采看來,人生並無現成的目標和意義,為了給人生提供一種目標和意義,首先需要的是巨大的人生熱情。"我不相信冷靜的心中的一切。不能說謊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423頁。然而,科學恰恰"是冷靜的、枯燥的,缺乏愛,也不懂得任何不滿和渴望的深情","科學只看見知識的問題,受苦對於它的世界是一種無關的不可解的東西--至多又是一個問題罷了!"《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53-454頁。
第44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2)
科學藉以掌握事物的手段是邏輯概念和推理,可是,思維憑藉這些邏輯手段不可能"達到存在的深不可測的淵源"。《悲劇的誕生》第15節。對於人生的探索不能靠抽象的邏輯思維,而要靠真切的心靈體驗。在科學精神支配下,人們憑概念指導生活,恰恰虛度了人生。參看《悲劇的誕生》第24節。
科學以人對外部世界中物的支配為鵠的,這種支配誠然也體現了人的主體作用。但是,一旦人僅僅按照對物的支配這個目的來建立自身的生命活動,他實際上就使自己服從於物,反而受物的支配了。所以,科學精神的統治的最嚴重後果就是使人喪失精神性,把自己降為純粹的生產者。尼采說:"十七年來,我不知疲倦地揭露我們當代的科學追求的非精神化影響。科學的巨大範圍如今強加於每個人的嚴酷的奴隸狀態,是較完滿、較豐富、較深刻的天性找不到相應的教育和教育者的首要原因。"《偶像的黃昏》: 《德國人所缺如者》第3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10-111頁。尼采並非要抹煞科學本身的價值,相反,對於盧梭否定科學文化而提出"回到自然"的倒退主張,他是堅決反對的。問題在於,要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學的價值,它只具有工具價值。如果把科學當作目的本身,漫無止境地追求對物的支配,結果只能喪失人生本真的意義,使人成為物的奴隸。
尼採用來同科學精神相對立的恰是酒神精神。他說:"貪得無厭的樂觀的求知慾與悲劇藝術的自我陶醉之間的鬥爭,是在現代世界的最高境界裡進行的。"〔3〕《悲劇的誕生》第16、19節。"今日我們稱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終有一天必將站在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
〔3〕在尼采看來,科學精神是一種淺薄的樂觀主義,它使人浮在生活的表面,追求物質的繁榮,以這種繁榮給人生製造一種虛假的樂觀氣氛。他無限緬懷他想像中的古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審美的生活方式,人們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深切體驗,而從充滿生命熱情的藝術化的生活中尋求解救。
尼采的特點是強調生命本能與精神性之間的統一,他認為,生命本能愈健全,精神追求就愈強烈。所以,他始終把蘇格拉底哲學重邏輯性輕精神性的傾向看作本能衰退的徵兆。他一再說,蘇格拉底是"希臘衰亡的工具",是"頹廢的典型"。在蘇格拉底那裡,"'理智'勝過了本能,而'理智'無論如何是一種破壞生命的危險力量"《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37-438頁……希臘哲學是希臘本能的衰退,蘇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圖是"希臘精神的頹廢派",是"對古老高尚趣味的反動"。《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69、170頁。蘇格拉底之後,希臘人更熱心於邏輯和世界的邏輯化,變得更樂觀也更淺薄了。參看《自我批判的嘗試》第4節。《尼採選集》第1卷,第12-13頁。
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直接同西方人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相關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發現,片面追求物質繁榮的科學事業並不能使人真正幸福,因而返諸自身,試圖從內部心靈體驗中尋找生活意義。由理性至上一變而為貶低理性,崇尚非理性,這本身是病態社會所造成的病態發展。相比之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孜孜於尋求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倒不失為一種健康的心理。不過,非理性主義哲學對深層心理的探索也不無積極意義,而對深層心理的分析或描述確是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主要特色。凡是具有非理性主義傾向的現代哲學家,幾乎都是深層心理學家;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以及其他深層心理學家,在一定意義上也都被當作哲學家看待。如此看來,敏銳地感受到現代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以探求人生意義為哲學使命的尼采,向人的心理生活的領域深入開掘,成為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的鼻祖,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了。
科學的極限
尼采一開始從事哲學活動,就向科學理性發出了挑戰,他為自己選擇的第一個靶子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這個被德爾斐神諭稱作全希臘最聰明的人的哲學家,本來在倡導人的哲學方面倒是有歷史功勞的。可是,他研究人生問題的方式卻是十足理性主義的,完全依靠邏輯推理的手段,通過概念的辯駁去尋求一般性的結論。他的結論也是十足理性主義的,把人生的意義歸結為追求知識。因此,尼采把蘇格拉底稱作"樂觀主義科學精神的原型和始祖"。所謂"科學精神",是指"最先在蘇格拉底身上顯現的那種信仰--對自然界可知和知識萬能的信仰"。《悲劇的誕生》第17節。尼采認為,蘇格拉底的影響籠罩著世世代代,直至於今日。自蘇格拉底時代以來,人們相信科學至上,知識萬能,思維能洞悉萬物的本質。於是,求知慾泛濫,思想之網密布世界,"建立概念、判斷、結論等手段被推崇為在一切才能之上的最高尚的事業和最值得讚美的天賦"。〔4〕《悲劇的誕生》第15節。這種情形從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以來變本加厲地出現:"同樣旺盛的求知慾,同樣不知饜足的發明的樂趣,同樣急劇的世俗傾向,已經達到了高峰;加以一種無家可歸的彷徨,一種擠入別人宴席的貪饞,一種對現在的輕浮崇拜……"《悲劇的誕生》第23節。
然而,正是在科學迅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本身的極限暴露出來了。"科學受了強烈幻想的鼓舞,一往無前地奔赴它的極限,於是蘊藏在它的理論本質中的樂觀主義在那裡碰碎了。"〔5〕
科學的極限,首先表現在科學以邏輯證明的嚴格性自豪,然而,任何科學體系都以某種不能由邏輯手段證明的公理為前提,這種公理是"一種命令式的無條件的原理",因而也就是信仰。所以,"即使科學也基於一種信仰,根本沒有所謂'無前提的科學'"《快樂的科學》第344節……
其次,更重要的是,科學所自命的那種普遍有效性根本就是一種幻想。科學並非無所不能的。它的無能尤其在觸及人生根本問題時暴露無遺了。尼采責問道:"科學能否給人的行為以目標呢?"《快樂的科學》第7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45頁。他認為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在尼采看來,人生並無現成的目標和意義,為了給人生提供一種目標和意義,首先需要的是巨大的人生熱情。"我不相信冷靜的心中的一切。不能說謊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423頁。然而,科學恰恰"是冷靜的、枯燥的,缺乏愛,也不懂得任何不滿和渴望的深情","科學只看見知識的問題,受苦對於它的世界是一種無關的不可解的東西--至多又是一個問題罷了!"《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53-454頁。
第44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2)
科學藉以掌握事物的手段是邏輯概念和推理,可是,思維憑藉這些邏輯手段不可能"達到存在的深不可測的淵源"。《悲劇的誕生》第15節。對於人生的探索不能靠抽象的邏輯思維,而要靠真切的心靈體驗。在科學精神支配下,人們憑概念指導生活,恰恰虛度了人生。參看《悲劇的誕生》第24節。
科學以人對外部世界中物的支配為鵠的,這種支配誠然也體現了人的主體作用。但是,一旦人僅僅按照對物的支配這個目的來建立自身的生命活動,他實際上就使自己服從於物,反而受物的支配了。所以,科學精神的統治的最嚴重後果就是使人喪失精神性,把自己降為純粹的生產者。尼采說:"十七年來,我不知疲倦地揭露我們當代的科學追求的非精神化影響。科學的巨大範圍如今強加於每個人的嚴酷的奴隸狀態,是較完滿、較豐富、較深刻的天性找不到相應的教育和教育者的首要原因。"《偶像的黃昏》: 《德國人所缺如者》第3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10-111頁。尼采並非要抹煞科學本身的價值,相反,對於盧梭否定科學文化而提出"回到自然"的倒退主張,他是堅決反對的。問題在於,要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學的價值,它只具有工具價值。如果把科學當作目的本身,漫無止境地追求對物的支配,結果只能喪失人生本真的意義,使人成為物的奴隸。
尼採用來同科學精神相對立的恰是酒神精神。他說:"貪得無厭的樂觀的求知慾與悲劇藝術的自我陶醉之間的鬥爭,是在現代世界的最高境界裡進行的。"〔3〕《悲劇的誕生》第16、19節。"今日我們稱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終有一天必將站在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
〔3〕在尼采看來,科學精神是一種淺薄的樂觀主義,它使人浮在生活的表面,追求物質的繁榮,以這種繁榮給人生製造一種虛假的樂觀氣氛。他無限緬懷他想像中的古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審美的生活方式,人們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深切體驗,而從充滿生命熱情的藝術化的生活中尋求解救。
尼采的特點是強調生命本能與精神性之間的統一,他認為,生命本能愈健全,精神追求就愈強烈。所以,他始終把蘇格拉底哲學重邏輯性輕精神性的傾向看作本能衰退的徵兆。他一再說,蘇格拉底是"希臘衰亡的工具",是"頹廢的典型"。在蘇格拉底那裡,"'理智'勝過了本能,而'理智'無論如何是一種破壞生命的危險力量"《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37-438頁……希臘哲學是希臘本能的衰退,蘇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圖是"希臘精神的頹廢派",是"對古老高尚趣味的反動"。《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69、170頁。蘇格拉底之後,希臘人更熱心於邏輯和世界的邏輯化,變得更樂觀也更淺薄了。參看《自我批判的嘗試》第4節。《尼採選集》第1卷,第1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