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科學對生命本能的破壞,最典型地表現在它的僕人學者身上。我們已經談到,尼采認為,學者類型的人因為長期從事科學工作,成了生命本能衰退、人性扭曲的畸形兒。
當然,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一些感情豐富、熱愛生活的人,而從事科學探索工作同樣也需要創造的激情和直覺的稟賦。尼采感到不滿的是片面強調邏輯手段而忽視直覺的作用,他認為:"在所有創造力旺盛的人物,直覺始終是一種積極創造的力量。"〔3〕《悲劇的誕生》第13、18節。尼采尤其反對誇大科學造福人類的力量,全人類把注意力放在發展科學事業上,而忽視了人生更根本的問題的探究。也就是說,他提出的是一個在現在的科學技術革命時代已經引起人們普遍深思的問題:究竟是科學為人服務,還是人為科學服務?
尼采希望,當我們看清科學本身的局限性之後,我們心中能夠產生一種悲劇意識,掃除人類主宰萬物的幻夢,返回人生的根柢,探求人生的真諦。由此建立的"悲劇文化",區別於科學至上的"蘇格拉底文化","其主要特徵是,智慧代替科學成為最高目的"。〔3〕科學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應當服從於智慧--人生意義的探求。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
哲學開始於理性的覺醒。理性覺醒的第一個徵兆就是對於感官的懷疑。我們感官所觸知的這個生成變化的世界是真正的世界嗎?在它背後還有沒有另一個常駐不變的世界,非感官所能觸知,然而更加真實呢?哲學家們冥思苦想,巴門尼德想出了那個不生、不滅、完整、唯一、不動的"存在",柏拉圖想出了"理念世界"。直到近代,康德還在相信現象世界背後有一個"自在之物"的世界,黑格爾還在相信"絕對精神"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哲學始終與本體論結下不解之緣,這種本體論以構造"真正的世界"為唯一使命。
第45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3)
在尼采看來,這是哲學的最大迷誤,而迷誤的根源就是理性。
理性的邏輯本性使它本能地尋求條理化和秩序,因而害怕感官,竄改感官。一個理性主義哲學家總是蹲在他的冰冷的"概念"世界裡,生怕自己被感覺引誘離開這個安全窩,到危險的南方海島上去,在那裡,他的哲學家的貞潔將如殘雪消融於陽光之下。他用蠟塞住耳朵,不敢聽生命的音樂,怕音樂會使他像傳說中的船夫一樣魂迷而觸礁沉舟。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2節。"'理性'是我們竄改感官的證據的根源。"感官指明生成、變化、流逝,理性卻要予以否定。所以,"幾千年來凡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沒有一件真實的東西活著逃脫他們的手掌"。他們本末倒置,把最後來臨的"最高概念"即最一般最空洞的概念置於開端。《偶像的黃昏》: 《哲學中的理性》。《尼采全集》第8卷,第76-78頁。
所謂"真正的世界"就是這樣誕生的。這個"真正的世界"與人的理性相對應,能夠被"四方形的渺小的人類理性"所容納。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3節。與此同時,與這個處在人生、自然、歷史之外的世界相對立的我們這個現實世界,就必然要被否定而宣布為"假象的世界"了。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44節。
然而,哲學的歷史發展使這個"真正的世界"逐漸變成了一個寓言。這是哲學從舊式本體論中解放出來的過程。尼采饒有風趣地描繪了這個過程。在柏拉圖那裡,這個世界是凡智者、虔敬者、有德者皆可達到的,他居於其中,他就是這世界。在基督教中,這個世界僅僅被允諾給智者、虔信者、有德者即給悔悟的罪人。在康德那裡,這個世界既不可達到,也不被允諾,黯然存在於永不消散的迷霧之中。到了實證主義者那裡,它存在與否也不可知了。尼采稱之為"理性的第一次哀鳴"。終於,尼采自己出場,乾脆宣布廢除這個"真正的世界"。只有一個世界,這就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生成變化著的現實世界。《偶像的黃昏》: 《"真正的世界"如何終於變為寓言》。《尼采全集》第8卷,第82-83頁。
尼采把廢除"真正的世界"這件事看得很重要,因為他認為所謂"真正的世界"的虛構正是傳統道德的理論前提。他指出:這一虛構"是用一種'彼岸的'生活、一種'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復仇"。"世界分為'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不論是按照基督教的方式,還是按照康德的方式(畢竟是一個狡猾的基督徒的方式),都只是頹廢的苗頭,--是衰敗生命的徵兆……"《偶像的黃昏》: 《哲學中的理性》第6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81頁。做成這件事的是理性,所以尼采把理性看作敗壞本能的因素。
尼採在這裡批判理性,並不是要反對對世界作任何概括。事實上,當他把世界歸結為強力意志或生成變化著的生命意志時,他自己就在進行概括。他反對的是按照人類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構造一個合乎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後又用這樣的世界模式來規束人的現實生活。這樣,理性在世界上所看到的不過是它自身,邏輯把自己的界限當作世界的界限,人類認識活動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冒充為形上學的真理,進而冒充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於是,生命被貶值,本能受壓制,法則統治一切,人生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樂趣。
在尼采看來,我們所獲得的任何關於世界的觀念,永遠是對世界作了某種加工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整個世界不過是用來表示我們作用於它的不同方式的總和的一個詞。根本不可能有與人無關的純粹的世界概念,即所謂"自在之物"或"真正的世界"。"這是什麼"這個問題總是以"這對於我是什麼"這個問題為基礎的。"只有一切生靈都向一個事物提出了自己的'這是什麼'的問題並做出了回答,這個事物才得到了描述。"《強力意志》第556節。世界永遠是透過一定的意識結構、價值系統的稜鏡給予人的。因此,舊式本體論尋找純粹世界概念的努力是徒勞的,自命找到了這種概念的自負是可笑的。我們應當如實地看待我們的世界概念,把它的意義問題提到首位。
也許我們可以指責說,尼采自己也提出了某種本體論意義上的世界概念。他反對按照人類理性構造世界模式,自己卻走到了另一極端,按照人類的生命本能構造了一個生命本能充溢的強力意志的世界模式。是的,強力意志概念在他那裡的確獲得了某種本體論意義。不過,在他看來,這至少更符合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現實世界的真相,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理性、沒有目的、不斷自我創造和自我毀滅的過程。人類理性很難接受這個事實,可是我們只有擺脫理性的偏見,承認世界本身並無意義,然後才能給世界提供一種人的意義。給世界提供意義也不能訴諸理性,而要訴諸生命整體。不妨把世界的無意識的創造和毀滅看作生命力豐裕過剩的表現,與此相應,人也應該充滿活力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當然,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一些感情豐富、熱愛生活的人,而從事科學探索工作同樣也需要創造的激情和直覺的稟賦。尼采感到不滿的是片面強調邏輯手段而忽視直覺的作用,他認為:"在所有創造力旺盛的人物,直覺始終是一種積極創造的力量。"〔3〕《悲劇的誕生》第13、18節。尼采尤其反對誇大科學造福人類的力量,全人類把注意力放在發展科學事業上,而忽視了人生更根本的問題的探究。也就是說,他提出的是一個在現在的科學技術革命時代已經引起人們普遍深思的問題:究竟是科學為人服務,還是人為科學服務?
尼采希望,當我們看清科學本身的局限性之後,我們心中能夠產生一種悲劇意識,掃除人類主宰萬物的幻夢,返回人生的根柢,探求人生的真諦。由此建立的"悲劇文化",區別於科學至上的"蘇格拉底文化","其主要特徵是,智慧代替科學成為最高目的"。〔3〕科學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應當服從於智慧--人生意義的探求。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
哲學開始於理性的覺醒。理性覺醒的第一個徵兆就是對於感官的懷疑。我們感官所觸知的這個生成變化的世界是真正的世界嗎?在它背後還有沒有另一個常駐不變的世界,非感官所能觸知,然而更加真實呢?哲學家們冥思苦想,巴門尼德想出了那個不生、不滅、完整、唯一、不動的"存在",柏拉圖想出了"理念世界"。直到近代,康德還在相信現象世界背後有一個"自在之物"的世界,黑格爾還在相信"絕對精神"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哲學始終與本體論結下不解之緣,這種本體論以構造"真正的世界"為唯一使命。
第45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3)
在尼采看來,這是哲學的最大迷誤,而迷誤的根源就是理性。
理性的邏輯本性使它本能地尋求條理化和秩序,因而害怕感官,竄改感官。一個理性主義哲學家總是蹲在他的冰冷的"概念"世界裡,生怕自己被感覺引誘離開這個安全窩,到危險的南方海島上去,在那裡,他的哲學家的貞潔將如殘雪消融於陽光之下。他用蠟塞住耳朵,不敢聽生命的音樂,怕音樂會使他像傳說中的船夫一樣魂迷而觸礁沉舟。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2節。"'理性'是我們竄改感官的證據的根源。"感官指明生成、變化、流逝,理性卻要予以否定。所以,"幾千年來凡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沒有一件真實的東西活著逃脫他們的手掌"。他們本末倒置,把最後來臨的"最高概念"即最一般最空洞的概念置於開端。《偶像的黃昏》: 《哲學中的理性》。《尼采全集》第8卷,第76-78頁。
所謂"真正的世界"就是這樣誕生的。這個"真正的世界"與人的理性相對應,能夠被"四方形的渺小的人類理性"所容納。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3節。與此同時,與這個處在人生、自然、歷史之外的世界相對立的我們這個現實世界,就必然要被否定而宣布為"假象的世界"了。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44節。
然而,哲學的歷史發展使這個"真正的世界"逐漸變成了一個寓言。這是哲學從舊式本體論中解放出來的過程。尼采饒有風趣地描繪了這個過程。在柏拉圖那裡,這個世界是凡智者、虔敬者、有德者皆可達到的,他居於其中,他就是這世界。在基督教中,這個世界僅僅被允諾給智者、虔信者、有德者即給悔悟的罪人。在康德那裡,這個世界既不可達到,也不被允諾,黯然存在於永不消散的迷霧之中。到了實證主義者那裡,它存在與否也不可知了。尼采稱之為"理性的第一次哀鳴"。終於,尼采自己出場,乾脆宣布廢除這個"真正的世界"。只有一個世界,這就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生成變化著的現實世界。《偶像的黃昏》: 《"真正的世界"如何終於變為寓言》。《尼采全集》第8卷,第82-83頁。
尼采把廢除"真正的世界"這件事看得很重要,因為他認為所謂"真正的世界"的虛構正是傳統道德的理論前提。他指出:這一虛構"是用一種'彼岸的'生活、一種'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復仇"。"世界分為'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不論是按照基督教的方式,還是按照康德的方式(畢竟是一個狡猾的基督徒的方式),都只是頹廢的苗頭,--是衰敗生命的徵兆……"《偶像的黃昏》: 《哲學中的理性》第6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81頁。做成這件事的是理性,所以尼采把理性看作敗壞本能的因素。
尼採在這裡批判理性,並不是要反對對世界作任何概括。事實上,當他把世界歸結為強力意志或生成變化著的生命意志時,他自己就在進行概括。他反對的是按照人類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構造一個合乎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後又用這樣的世界模式來規束人的現實生活。這樣,理性在世界上所看到的不過是它自身,邏輯把自己的界限當作世界的界限,人類認識活動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冒充為形上學的真理,進而冒充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於是,生命被貶值,本能受壓制,法則統治一切,人生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樂趣。
在尼采看來,我們所獲得的任何關於世界的觀念,永遠是對世界作了某種加工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整個世界不過是用來表示我們作用於它的不同方式的總和的一個詞。根本不可能有與人無關的純粹的世界概念,即所謂"自在之物"或"真正的世界"。"這是什麼"這個問題總是以"這對於我是什麼"這個問題為基礎的。"只有一切生靈都向一個事物提出了自己的'這是什麼'的問題並做出了回答,這個事物才得到了描述。"《強力意志》第556節。世界永遠是透過一定的意識結構、價值系統的稜鏡給予人的。因此,舊式本體論尋找純粹世界概念的努力是徒勞的,自命找到了這種概念的自負是可笑的。我們應當如實地看待我們的世界概念,把它的意義問題提到首位。
也許我們可以指責說,尼采自己也提出了某種本體論意義上的世界概念。他反對按照人類理性構造世界模式,自己卻走到了另一極端,按照人類的生命本能構造了一個生命本能充溢的強力意志的世界模式。是的,強力意志概念在他那裡的確獲得了某種本體論意義。不過,在他看來,這至少更符合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現實世界的真相,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理性、沒有目的、不斷自我創造和自我毀滅的過程。人類理性很難接受這個事實,可是我們只有擺脫理性的偏見,承認世界本身並無意義,然後才能給世界提供一種人的意義。給世界提供意義也不能訴諸理性,而要訴諸生命整體。不妨把世界的無意識的創造和毀滅看作生命力豐裕過剩的表現,與此相應,人也應該充滿活力地度過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