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尼采孜孜以求的始終是個人的獨特和優異。他說:"我的道德應當如此: 奪去人的公共性格,使他成為獨特的……做成別人理解不了的事。"《尼采全集》第11卷,第238頁。"個人的優異,這是古代的美德。公開或秘密地降服,順從,這是德國的美德。"他厭惡康德,因為他認為康德哲學是在曲折地教人服從。《朝霞》第207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208頁。

  "健康的自私"所倡導的是一種自愛、自強、自尊的精神。"你自助,然後人人助你。"《偶像的黃昏》: 《格言與箭》第9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62頁。要把立足點從依靠上帝或他人得救轉移到自力更生上面來。這種自愛、自強、自尊的精神,非常典型地表現在對於侮蔑和痛苦的態度上。你受了侮蔑,你不要為自己辯解,而寧肯負著玷污,只是為了不給卑劣的侮蔑者以陰險的快樂,使他能夠說:"他感到這事很重要呀!"參看《朝霞》第472節。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個性的人,連他的痛苦也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38節。

  第42節: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7)

  在尼采看來,"健康的自私"以生命力的強盛為前提,由此他得出一個判斷自私的價值的標準,即在於生命力的強弱。"自私的價值取決於自私者的生理上的價值: 它可能極有價值,也可能毫無價值,令人鄙視。每一個人均可根據他體現生命的上升路線還是下降路線而得到評價。確定這一點後,他的自私有何價值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個標準。"《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40頁。這裡牽涉到尼采對於"個人"與"類"的關係的看法。他認為,個人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他決非自為的,不是一個原子,不是'鏈中之一環',決非過去的純粹遺傳,--他還是到他為止人的一條完整的路線本身"。《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41頁。也就是說,個人不只是類的一員,而且是整個類的素質的體現者,是"整個鏈條,肩負著這鏈條的全部未來的重任"。《尼采全集》第16卷,第151頁。人類的發展程度並非全部個人發展程度的平均值,而是體現在最優秀的個人身上。這樣,優秀個人就成了社會發展的目的,而這些優秀個人又"在尋求達到一個比人更高的類",《尼采全集》第11卷,第238頁。即把自己當作"超人"誕生的手段。按照這樣的理解,尼采認為,那些體現下降、衰退路線的個人,他們的自私毫無價值,因為他們的衰弱的生命力決定他們只能有一些猥瑣卑劣的私慾;唯有體現上升路線的個人,才能具有高貴的健康的極有價值的自私,他們的自私是他們蓬勃的生命力的展現和強化,總體生命正是依靠他們的這種自私而向前邁進。

  尼采談到"生理上的價值",不過他的意思並不是指體格的強弱,而是指一種內在的生命活力,這種活力是精神創造力的基礎。尼採在理論上並不否認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自我,都有自我創造的可能性,照此說來,一切個人的"自私"都可能是健康的,其價值可能是相等的。可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不自愛、不自強的表現又使他失去信心,把希望寄托在少數優秀個人身上。他似乎是說: 人人都應當是強者;然而,既然事實上只有少數人是強者,就讓他們來統治多數人吧。我們贊成前一句話,反對後一句話。我們贊成一切人個性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反對任何形式的貴族主義,不管是血統貴族還是精神貴族。尼采懷抱振興人類的渴望,可謂激進,但是在如何振興人類的具體途徑問題上,他所設計的方案卻又極為保守,總是脫不開貴族政體的陳舊觀念。他不滿於資產者社會的現狀,但在社會學說上他提不出更進步的社會理想,反而一再緬懷和主張早已過時的帶有濃厚奴隸制色彩的等級社會。這是尼采思想中最觸目的矛盾。

  第43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1)

  第六章向理性挑戰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六章向理性挑戰

  生命僵死之處,必有法則堆積。

  --尼采

  歐洲近代是理性主義勝利進軍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的入口處,培根的名言如號角響徹雲霄:"知識就是力量!"這位近代哲學與科學之父甚至在人與知識之間劃了等號:"人即心靈,心靈即知識。一個人知道些什麼,他就是什麼……"人類自豪地發現,從自己心靈中閃射出來的理性光芒普照萬物,使人類成為世界的真正造物主。沒有人懷疑理性的至高無上的意義。英國經驗論者和大陸唯理論者實質都是理性主義者,他們所爭論的僅僅是邏輯範疇的來源,而對於人類必須依靠邏輯範疇和邏輯推理指導生活這一點並無分歧。法國啟蒙學者也是理性主義者。對於他們來說,"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6頁。

  德國古典哲學家更是理性主義者。在黑格爾那裡,甚至連世界也變成了自我推演的邏輯範疇。

  這是剛從宗教信仰下掙脫出來的人類理性,猶如一切初獲解放者一樣,它無憂無慮,信心十足,度過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時期。然而,這個時期終於結束了,人們發現,理性的自誇也是一種幼稚病,而"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7頁。

  非理性主義思潮在西方崛起了。這股思潮以不可抵擋之勢摧垮了近代思想家們苦心經營的理性王國,泛濫於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一切文化領域,迅速上升為現代西方社會的主流思潮。

  現代西方哲學家對於近代理性主義的批判,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性主義立場的本質在於把邏輯思維提升到至高地位,而邏輯思維不過是人與外部世界相聯繫的一種工具。這樣,理性主義就把人類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把人類生存的意義歸結為依靠邏輯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在理性主義統治下,人們迷信科學萬能,熱衷於追求知識,從事外在的物質活動,忽視了人的內心生活。

  第二,理性主義哲學公開或隱蔽地假定世界具有一種邏輯本性,由於這種邏輯本性,世界一方面能被人類思維所把握,另一方面其發展的進程也保證了人類目的的實現。倘若現實世界並非如此,理性主義者就把它視為虛假的現象世界,而斷定其背後還有一個真實的本體世界。這種舊式的本體論是哲學的最大迷誤。

  第三,理性主義哲學把人視為受邏輯支配的理性動物,它既不去探究邏輯思維本身的非邏輯起源,也完全無視潛藏在理性思維下面的真正支配人的意願和行為的無意識領域。因此,它對人及其認識的了解是表面化和簡單化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