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尼采一再指出,懶惰和怯懦是妨礙人們實現"自我"的大敵。"實際上,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一個奇妙的存在,在人世上的機會只有一回;而且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機緣,把他像現在這個異常奇妙複雜的統一體那樣重新湊合一次了。他知道這一點,然而總把它隱藏著,仿佛受著良心責備而要隱藏他的隱私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害怕鄰人,他的鄰人要求他遵守習俗的道德,同時也把自己包藏在習俗的道德里。但是,究竟是什麼東西強迫他害怕鄰人,定要他與眾人取一致的思想行為,而不去尋求他自己的快樂呢?"少數人是因為怯懦,多數人是因為懶惰。"許多人的懶惰比怯懦更甚。他們的最大恐懼在於,如果他們採取毫不妥協的正直和言語行為的坦白,他們就要擔當不便和重負。"《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第1節。《尼采全集》第1卷,第387頁。
事情是夠奇怪的,人人都有一個"自我",可是人人都不願別人表現出他們的"自我",為此寧願也犧牲掉自己的"自我"。尼採在這裡揭示了習慣勢力的社會心理機制。在社會中,每個人個性的自由發展意味著某種形式的競爭,他人的創造要求自己做出新的創造,他人的優勝刺激著自己也要爭優勝。於是,為了自己能偷懶,就嫉恨別人的優秀,寧願人人都保持在平庸的水平上。走阻力最小路線的懶惰心理造成了一種社會的惰性,成為阻礙個性發展的最大阻力。"如果我們採取斷然措施,走上所謂'自己的路',就會有一種秘密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 平時和我們相來往相友好的人們對我們都有了一種成見,這時感覺受侮辱了。他們中間最好的,將留心著,等待我們重新走上'正路',這'正路'是他所熟悉的。"《朝霞》第484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322頁。總之,非要千人一面,眾口一詞,才算一個"好社會",即人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社會。敢於"走自己的路"的人,難免要受誹謗和孤立了。這時他不但要付出最大的艱辛,而且要遭受最多的屈辱。有幾人能"讓人家去說"而仍然不改初衷呢?怯懦實在是懶惰的副產品,首先有多數人的懶惰而不求個人的獨特,這多數的力量形成一條防止個人求優異的警戒線,然後才有了人言可畏的怯懦心理。
第38節: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3)
結果,人們不是去發現"自我",實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唯恐不及。逃避的方式是所謂"勞作",那自早到晚刻板而絕無創造性的"勞作"。尼采說,這種"勞作"崇拜的隱情是"懼怕一切個人",把勞作當作"管束個人的絕好的警察",以之有效地遏止獨立性的發展。"勞作需要耗費絕大的精神,從而排除了沉思、苦想、夢幻、憂愁、愛戀、憎恨;而時時在眼前樹立一個小目的,保持著輕微的規則的安慰。在一個如此不斷勞作著的社會裡,會有較佳的安全,而安全在現代是被視為神聖的。"《朝霞》第173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69頁。
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片面的分工和緊張刻板的工作方式嚴重摧殘個性,尼采對此是有清醒認識的。他一再指出,在現代,"生命是患病了,病於工業和機械主義的破壞人性,病於工人的非個人性,病於分工的經濟學謬見。"《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42頁。"美國人的工作之令人窒息的匆忙……已經開始通過傳染而使古老歐洲野蠻化了,而且傳播了一種古怪的無精神性。人們現在已經羞於寧靜;長久的沉思幾乎使人起良心的責備。人們手裡拿著表思想,吃飯時眼睛盯著商業新聞,--人們像總怕'耽誤'了什麼事的人一樣生活著。"這種情形將會"扼殺一切教養和高尚趣味"。《快樂的科學》第329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49頁。真實的"自我"迷失在"無精神性"的"勞作"中了,很顯然,這"自我"是一種精神性的"自我",是有著"教養和高尚趣味"的獨特個性。
在尼采那裡,真實的"自我"有兩層含義。在較低的層次上,它是指隱藏在潛意識之中的個人的生命本能,種種無意識的欲望、情緒、情感和體驗。在較高的層次上,便是精神性的"自我",它是個人自我創造的產物。不過,對於尼采來說,這兩層含義並不矛盾,因為他一向把生命本能看作創造的動力和基礎。
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上,尼采的看法是: 社會是機器和工具,個人才是目的。他認為,現代社會恰恰把這種關係顛倒了。"如果個人統統只用來維持機器,那麼為什麼要有機器呢?機器的目的在其自身,不是人類的滑稽劇嗎?"轉引自威爾都蘭: 《古今大哲學家之生活與思想》,第646頁。
尼采是一個直言不諱的個人主義者。不過,他所主張的個人主義有特定的含義,不同於那種唯利是圖、沽名釣譽的個人主義。他稱後者為"假個人主義"《朝霞》第105節。,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個人主義恰恰把真實的"自我"迷失在財產和輿論的領域裡了。真正的個人主義追求的既非財產,亦非浮名,而是真實的"自我"。與尼采同時期的英國作家王爾德所見略同,他說:"承認私有財產就必然會把人和他的所有混為一談,這實際上是損害了、模糊了個人主義。它把個人主義完全導入歧途,使個人主義以獲利而不是以成長為目的。這樣一來,人類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發財,而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王爾德: 《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靈魂》。這段話道出了尼采所主張的個人主義的真旨。不過,王爾德因此而贊成公有制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尼采卻始終反對作為一種政治運動的社會主義,這又是他們的不同之處。
尼采式的個人主義,歸結為一句話,就是他提出的這要求:"成為你自己!"
成為你自己
尼採在他一生的不同時期,一再發出這同一呼籲:
"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第1節。《尼采全集》第1卷,第388頁。
"你應當成為你之為你者。"《快樂的科學》第270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05頁。
"成為你之為你者!"《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蜜的獻祭》。《尼采全集》第6卷,第346頁。
"成為你自己: 這一呼籲只被少數人聽信,並且只是對於這少數人中的極少數人才是多餘的。"《尼采全集》第11卷,第62頁。
怎樣才算成為了自己呢?當然,在一定的意義上,每一個人都必然地是他自己,不可能不是他自己。天生的氣質,神經類型,智力稟賦,幾乎跟隨人一輩子,要在這些方面不是自己才難呢。然而,也並非所有的人率直對待自己的天性的,有的人要矯飾,扭曲,抱怨,但願變成了別人。
尼采的意思可不是要每個人回到自己的天性,停留在自己的天性上,儘管天性是出發點,而且每一個人的天性從遺傳學上看也確實是獨一無二的。他的著眼點是後天的創造和發展。
事情是夠奇怪的,人人都有一個"自我",可是人人都不願別人表現出他們的"自我",為此寧願也犧牲掉自己的"自我"。尼採在這裡揭示了習慣勢力的社會心理機制。在社會中,每個人個性的自由發展意味著某種形式的競爭,他人的創造要求自己做出新的創造,他人的優勝刺激著自己也要爭優勝。於是,為了自己能偷懶,就嫉恨別人的優秀,寧願人人都保持在平庸的水平上。走阻力最小路線的懶惰心理造成了一種社會的惰性,成為阻礙個性發展的最大阻力。"如果我們採取斷然措施,走上所謂'自己的路',就會有一種秘密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 平時和我們相來往相友好的人們對我們都有了一種成見,這時感覺受侮辱了。他們中間最好的,將留心著,等待我們重新走上'正路',這'正路'是他所熟悉的。"《朝霞》第484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322頁。總之,非要千人一面,眾口一詞,才算一個"好社會",即人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社會。敢於"走自己的路"的人,難免要受誹謗和孤立了。這時他不但要付出最大的艱辛,而且要遭受最多的屈辱。有幾人能"讓人家去說"而仍然不改初衷呢?怯懦實在是懶惰的副產品,首先有多數人的懶惰而不求個人的獨特,這多數的力量形成一條防止個人求優異的警戒線,然後才有了人言可畏的怯懦心理。
第38節: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3)
結果,人們不是去發現"自我",實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唯恐不及。逃避的方式是所謂"勞作",那自早到晚刻板而絕無創造性的"勞作"。尼采說,這種"勞作"崇拜的隱情是"懼怕一切個人",把勞作當作"管束個人的絕好的警察",以之有效地遏止獨立性的發展。"勞作需要耗費絕大的精神,從而排除了沉思、苦想、夢幻、憂愁、愛戀、憎恨;而時時在眼前樹立一個小目的,保持著輕微的規則的安慰。在一個如此不斷勞作著的社會裡,會有較佳的安全,而安全在現代是被視為神聖的。"《朝霞》第173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69頁。
在現代工業社會裡,片面的分工和緊張刻板的工作方式嚴重摧殘個性,尼采對此是有清醒認識的。他一再指出,在現代,"生命是患病了,病於工業和機械主義的破壞人性,病於工人的非個人性,病於分工的經濟學謬見。"《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42頁。"美國人的工作之令人窒息的匆忙……已經開始通過傳染而使古老歐洲野蠻化了,而且傳播了一種古怪的無精神性。人們現在已經羞於寧靜;長久的沉思幾乎使人起良心的責備。人們手裡拿著表思想,吃飯時眼睛盯著商業新聞,--人們像總怕'耽誤'了什麼事的人一樣生活著。"這種情形將會"扼殺一切教養和高尚趣味"。《快樂的科學》第329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49頁。真實的"自我"迷失在"無精神性"的"勞作"中了,很顯然,這"自我"是一種精神性的"自我",是有著"教養和高尚趣味"的獨特個性。
在尼采那裡,真實的"自我"有兩層含義。在較低的層次上,它是指隱藏在潛意識之中的個人的生命本能,種種無意識的欲望、情緒、情感和體驗。在較高的層次上,便是精神性的"自我",它是個人自我創造的產物。不過,對於尼采來說,這兩層含義並不矛盾,因為他一向把生命本能看作創造的動力和基礎。
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上,尼采的看法是: 社會是機器和工具,個人才是目的。他認為,現代社會恰恰把這種關係顛倒了。"如果個人統統只用來維持機器,那麼為什麼要有機器呢?機器的目的在其自身,不是人類的滑稽劇嗎?"轉引自威爾都蘭: 《古今大哲學家之生活與思想》,第646頁。
尼采是一個直言不諱的個人主義者。不過,他所主張的個人主義有特定的含義,不同於那種唯利是圖、沽名釣譽的個人主義。他稱後者為"假個人主義"《朝霞》第105節。,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個人主義恰恰把真實的"自我"迷失在財產和輿論的領域裡了。真正的個人主義追求的既非財產,亦非浮名,而是真實的"自我"。與尼采同時期的英國作家王爾德所見略同,他說:"承認私有財產就必然會把人和他的所有混為一談,這實際上是損害了、模糊了個人主義。它把個人主義完全導入歧途,使個人主義以獲利而不是以成長為目的。這樣一來,人類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發財,而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王爾德: 《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靈魂》。這段話道出了尼采所主張的個人主義的真旨。不過,王爾德因此而贊成公有制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尼采卻始終反對作為一種政治運動的社會主義,這又是他們的不同之處。
尼采式的個人主義,歸結為一句話,就是他提出的這要求:"成為你自己!"
成為你自己
尼採在他一生的不同時期,一再發出這同一呼籲:
"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第1節。《尼采全集》第1卷,第388頁。
"你應當成為你之為你者。"《快樂的科學》第270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05頁。
"成為你之為你者!"《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蜜的獻祭》。《尼采全集》第6卷,第346頁。
"成為你自己: 這一呼籲只被少數人聽信,並且只是對於這少數人中的極少數人才是多餘的。"《尼采全集》第11卷,第62頁。
怎樣才算成為了自己呢?當然,在一定的意義上,每一個人都必然地是他自己,不可能不是他自己。天生的氣質,神經類型,智力稟賦,幾乎跟隨人一輩子,要在這些方面不是自己才難呢。然而,也並非所有的人率直對待自己的天性的,有的人要矯飾,扭曲,抱怨,但願變成了別人。
尼采的意思可不是要每個人回到自己的天性,停留在自己的天性上,儘管天性是出發點,而且每一個人的天性從遺傳學上看也確實是獨一無二的。他的著眼點是後天的創造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