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我們看到,在現代化都市、技術裝置和大眾傳播媒介的迷宮之中,一支尋找"自我"的隊伍出發了。在這支隊伍的前列站著尼采和幾個孤零零的同路人,而他們的後繼者卻頗有浩蕩之勢了。
尼採在兩個方向上作戰。一方面,他致力於揭露現代文明社會中的自我欺騙和個性泯滅現象,大聲呼籲人們去發現自己真實的"自我"。另一方面,面對勢力仍然強大的基督教道德,這種道德被庸俗市民階層接受過來,成為壓制優秀個人和獨特個性的武器,尼采堅決為"自我"的價值辯護。
這是尼采的人性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尼采來說,真實的"自我"並非隱藏在個人天性中的既成之物,而是個人自我創造的產物,更確切地說,即是這自我創造過程本身。每一個自我創造過程必是獨特的,創造豈有雷同之理?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賦予價值的過程,無價值的"自我"豈能賦予事物以價值?
這又是尼采的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尼采看來,每一個人必須獨立地探求人生意義,而對人生意義的真實領會與真實"自我"的發現本是同一回事情。
迷失了的"自我"
人人都有一個"自我"嗎?尼采的回答是肯定的。
這個"自我",甚至你想甩也甩不掉。即使在貌似客觀的認識活動中,也仍然有著你的倫理,你的誠實,你的私心,你的疲倦,你的恐懼,有著"你們整個的可愛而又可惡的自我"。《朝霞》第53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345-346頁。一個人的知識脫不開"自我"的界限。"無論我的知識的貪慾多麼大,除了已經屬於我的之外,我不能從事物中獲取任何別的東西,他人之所有仍然留在事物之中。一個人做盜賊怎麼可能呢!"《快樂的科學》第242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99頁。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樣以"自我"為界限。我對你們滿懷希望,"可是倘若你們不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親自經歷過光芒、火焰和朝霞,你們從這些希望中能看到聽到什麼呢?我只能使人記起,再多便無能為力了!"《快樂的科學》第286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17頁。
人人都有一個"自我",然而,並非人人都認識他的"自我"。人們往往自以為知道他本來想要什麼,他曾經做過什麼,這實在是一種"古老的錯覺"。參看《尼采全集》第4卷,第116-117頁。其實,認識"自我"是一件最難的事。"有多少人知道觀察!而在少數知道的人中間,有多少人觀察自己! '每人距自己是最遠者'--凡深入檢討者都不快地發現這一點;而'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從一位神的口中說與人類,近乎是一句惡言了。"《快樂的科學》第33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54頁。
認識自己之難,有認識方面的原因。尼采認為,真實的"自我"往往是隱藏在無意識之中的,而通常的認識方式,藉助於語言,求之于思維,不但不能達到"自我",反而歪曲了"自我"。我們用來概括我們心理狀態的語詞,多半是為某些極端狀態所取的名稱,並不能指示出我們大部分時間內所具有的不可名狀的非極端狀態,然而正是這些狀態織成了我們的性格和命運之網。參看《尼采全集》第4卷,第115-116頁。我們還不自覺地尋找一般性的思想和判斷,用來事後充當我們天性的根據。參看《尼采全集》第2卷,第392頁。
社會的輿論和評價也干擾著我們的自我認識,使我們誤解了自己。例如,社會以成敗論英雄,"成功往往給一個行為抹上存心善良的絢麗光彩,失敗則給可敬的舉動投下內疚的陰影"。結果,"動機和意圖很少是足夠清晰單純的,而回憶本身有時也被行為的結果弄得混亂不堪了"《尼采全集》第2卷,第83頁……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它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們關於自己所知道和所記得的,對於我們一生的幸福並非決定性的……一旦襲來他人關於我們所知道(或自以為知道)的,這時我們就明白它是更強有力的了。"《尼采全集》第5卷,第87頁。在"輿論的迷霧"中,人們把"自我"的幻影與真實的"自我"混為一談,為這"自我"的幻影勞碌了一生。參看《朝霞》第10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99頁。
第37節: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2)
真實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真實的"自我"也不例外。軟弱的人往往有意無意地欺騙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和體驗。真實的"自我"之所以被壓抑到無意識的領域之中,這種"自我欺騙"起了重要作用。"人忘掉他經歷過的某些事情,有意地把它們逐出頭腦……我們不斷地致力於這樣的自我欺騙。"《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卷。《尼采全集》第3卷,第33頁。由此造成虛假的自信。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是很少的,有些人的自信不過是一種"有益的盲目",似乎下意識地知道自己內心的空虛,避免去看透自己,以維持虛假的充實。尼采認為,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人,而這樣的自信也必定和對自己的懷疑及不滿有著內在的聯繫。這種人的自信必須靠自己去爭得:"凡他們所做的善事、能事、偉大的事,一開始都是反對居於他們內心的懷疑者的論據,用來勸說和開導這懷疑者,而為此幾乎需要天才了。這是偉大的自我不滿者。"《快樂的科學》第284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16頁。事實上,幾乎所有偉大的天才都並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幾分自卑,他們知道自己的弱點,為這弱點而苦惱,不肯毀於這弱點,於是奮起自強,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驚的業績。
認識"自我"難,實現"自我"更難,而實現的困難又加重了認識的困難。最大的困難就在於,一個人一旦認識了"自我",就要對這"自我"負起責任,也就是實現這"自我",而這必然要付出重大的代價。"自我"並非少數優選者的所有物,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都有著形成獨特個性的機會。尼采誠然有貴族主義的傾向,但是他並不主張人性天生不平等。"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自我。"《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第1節。《尼采全集》第1卷,第388頁。區別在於,有些人(例如藝術家)強烈地意識到這個獨特的"自我",在自我創造的過程中實現了這個獨特的"自我";而許多人的"自我"卻是一種終未實現的可能性,埋沒在非本質的存在之中了。"每個人都有他的良辰吉日,那時候他發現了他的高級自我",但"有些人逃避他們的高級自我,因為這高級自我是苛求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尼采全集》第2卷,第400頁。無條件地服從外來意志,例如宗教和國家,放棄自己的意志和責任,這是一種最輕鬆的處世方式。拒絕一種願望總比調節一種願望容易,放棄個性總比發展個性容易。參看《人性的,太人性的》: 《宗教生活》。
尼採在兩個方向上作戰。一方面,他致力於揭露現代文明社會中的自我欺騙和個性泯滅現象,大聲呼籲人們去發現自己真實的"自我"。另一方面,面對勢力仍然強大的基督教道德,這種道德被庸俗市民階層接受過來,成為壓制優秀個人和獨特個性的武器,尼采堅決為"自我"的價值辯護。
這是尼采的人性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尼采來說,真實的"自我"並非隱藏在個人天性中的既成之物,而是個人自我創造的產物,更確切地說,即是這自我創造過程本身。每一個自我創造過程必是獨特的,創造豈有雷同之理?創造的過程也就是賦予價值的過程,無價值的"自我"豈能賦予事物以價值?
這又是尼采的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尼采看來,每一個人必須獨立地探求人生意義,而對人生意義的真實領會與真實"自我"的發現本是同一回事情。
迷失了的"自我"
人人都有一個"自我"嗎?尼采的回答是肯定的。
這個"自我",甚至你想甩也甩不掉。即使在貌似客觀的認識活動中,也仍然有著你的倫理,你的誠實,你的私心,你的疲倦,你的恐懼,有著"你們整個的可愛而又可惡的自我"。《朝霞》第53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345-346頁。一個人的知識脫不開"自我"的界限。"無論我的知識的貪慾多麼大,除了已經屬於我的之外,我不能從事物中獲取任何別的東西,他人之所有仍然留在事物之中。一個人做盜賊怎麼可能呢!"《快樂的科學》第242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99頁。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樣以"自我"為界限。我對你們滿懷希望,"可是倘若你們不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親自經歷過光芒、火焰和朝霞,你們從這些希望中能看到聽到什麼呢?我只能使人記起,再多便無能為力了!"《快樂的科學》第286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17頁。
人人都有一個"自我",然而,並非人人都認識他的"自我"。人們往往自以為知道他本來想要什麼,他曾經做過什麼,這實在是一種"古老的錯覺"。參看《尼采全集》第4卷,第116-117頁。其實,認識"自我"是一件最難的事。"有多少人知道觀察!而在少數知道的人中間,有多少人觀察自己! '每人距自己是最遠者'--凡深入檢討者都不快地發現這一點;而'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從一位神的口中說與人類,近乎是一句惡言了。"《快樂的科學》第33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54頁。
認識自己之難,有認識方面的原因。尼采認為,真實的"自我"往往是隱藏在無意識之中的,而通常的認識方式,藉助於語言,求之于思維,不但不能達到"自我",反而歪曲了"自我"。我們用來概括我們心理狀態的語詞,多半是為某些極端狀態所取的名稱,並不能指示出我們大部分時間內所具有的不可名狀的非極端狀態,然而正是這些狀態織成了我們的性格和命運之網。參看《尼采全集》第4卷,第115-116頁。我們還不自覺地尋找一般性的思想和判斷,用來事後充當我們天性的根據。參看《尼采全集》第2卷,第392頁。
社會的輿論和評價也干擾著我們的自我認識,使我們誤解了自己。例如,社會以成敗論英雄,"成功往往給一個行為抹上存心善良的絢麗光彩,失敗則給可敬的舉動投下內疚的陰影"。結果,"動機和意圖很少是足夠清晰單純的,而回憶本身有時也被行為的結果弄得混亂不堪了"《尼采全集》第2卷,第83頁……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它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們關於自己所知道和所記得的,對於我們一生的幸福並非決定性的……一旦襲來他人關於我們所知道(或自以為知道)的,這時我們就明白它是更強有力的了。"《尼采全集》第5卷,第87頁。在"輿論的迷霧"中,人們把"自我"的幻影與真實的"自我"混為一談,為這"自我"的幻影勞碌了一生。參看《朝霞》第10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99頁。
第37節: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2)
真實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真實的"自我"也不例外。軟弱的人往往有意無意地欺騙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和體驗。真實的"自我"之所以被壓抑到無意識的領域之中,這種"自我欺騙"起了重要作用。"人忘掉他經歷過的某些事情,有意地把它們逐出頭腦……我們不斷地致力於這樣的自我欺騙。"《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卷。《尼采全集》第3卷,第33頁。由此造成虛假的自信。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是很少的,有些人的自信不過是一種"有益的盲目",似乎下意識地知道自己內心的空虛,避免去看透自己,以維持虛假的充實。尼采認為,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氣正視自己的人,而這樣的自信也必定和對自己的懷疑及不滿有著內在的聯繫。這種人的自信必須靠自己去爭得:"凡他們所做的善事、能事、偉大的事,一開始都是反對居於他們內心的懷疑者的論據,用來勸說和開導這懷疑者,而為此幾乎需要天才了。這是偉大的自我不滿者。"《快樂的科學》第284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16頁。事實上,幾乎所有偉大的天才都並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幾分自卑,他們知道自己的弱點,為這弱點而苦惱,不肯毀於這弱點,於是奮起自強,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驚的業績。
認識"自我"難,實現"自我"更難,而實現的困難又加重了認識的困難。最大的困難就在於,一個人一旦認識了"自我",就要對這"自我"負起責任,也就是實現這"自我",而這必然要付出重大的代價。"自我"並非少數優選者的所有物,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都有著形成獨特個性的機會。尼采誠然有貴族主義的傾向,但是他並不主張人性天生不平等。"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自我。"《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第1節。《尼采全集》第1卷,第388頁。區別在於,有些人(例如藝術家)強烈地意識到這個獨特的"自我",在自我創造的過程中實現了這個獨特的"自我";而許多人的"自我"卻是一種終未實現的可能性,埋沒在非本質的存在之中了。"每個人都有他的良辰吉日,那時候他發現了他的高級自我",但"有些人逃避他們的高級自我,因為這高級自我是苛求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尼采全集》第2卷,第400頁。無條件地服從外來意志,例如宗教和國家,放棄自己的意志和責任,這是一種最輕鬆的處世方式。拒絕一種願望總比調節一種願望容易,放棄個性總比發展個性容易。參看《人性的,太人性的》: 《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