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7
沒有比中國的孩子更苦的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病有目共睹,可以說怨聲載道。用我的話說,就是人文精神的全面失落,完全違背了教育本身的宗旨。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功近利,從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到名牌大學,以及圍繞這些目標的各種補習班、培訓班、教輔等,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學校和機構都在其中牟利。
家長們普遍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孩子將來的前途就取決於能否沿著這條路走到底,一直到進名牌大學,把金錢、自己的精力、孩子的精力都投在走通這一條路上。現在惡果已經逐漸顯露出來,大學畢業甚或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不一定有好的就業前景,本科生、研究生都就業困難。這證明僅僅為了滿足市場需要而搞急功近利的教育,結果反而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8
把大學辦成職業培訓場,只教給學生一些狹窄的專業知識,結果必然使大多數學生心目中只有就業這一個可憐的目標,只知道作為謀生手段的這一種不快樂的工作。這種做法極其近視,即使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一個社會是由心智自由活潑的成員組成,還是由只知謀生的人組成,何者有更好的前景,答案應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與市場直接掛鉤,其結果反而是人才的緊缺,這表明市場本身已開始向教育提出質疑,要求它與自己拉開距離。教育應該比市場站得高看得遠,培養出人性層面上真正優秀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自會給社會--包括市場--增添活力。
9
音樂、繪畫、體育這些才能,從一個方面來看,是特殊的天賦,只有少數人適合於以之為專業,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又是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素質,每一個人都可以以之為自己的愛好。把所謂特長的考核納入應試教育體制,其結果一方面是使藝術教育、體育的性質發生了扭曲,把它們由人的天性自由發展的形式蛻變成了應試的工具,另一方面則在原已過於沉重的功課之外又給孩子們增添了新的負擔。
10
家長們之所以普遍產生恐慌心理,根源是今天的教育體制。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第一,學校類型單一化,就業與高學歷掛鉤,上大學幾乎成為正常就業的唯一途徑;第二,能否上大學和上怎樣的大學又取決於高考,高考的威力自上而下籠罩各級教育,高考錄取率成為中等教育的唯一目標和評價標準,應試教育得以全面貫徹;第三,重點學校憑藉優勢資源成為\"高考能校\",又以此為資本進行權力尋租,巧立各種名目斂財。
這些環節彼此聯結,形成了一種逼迫學生和家長進行惡性競爭的態勢,於是恐慌瀰漫開來。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一些教育機構在利用現行體制有意地製造恐慌,藉以牟利。
事實上,圍繞著各級升學考試,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包括針對中小學生的各種補習班、特長班,針對各級考試直至考研究生的輔導班,泛濫成災的教輔和考輔書籍及材料。這個產業至少很大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垃圾產業,且不說大量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粗製濫造和弄虛作假,即使是所謂\"名師\"講授的輔導班和編寫的輔導材料,高明之處也無非是押題猜題有一套,與真正的智力教育風馬牛不相及。這樣一個產業得以興旺,恰恰證明了現行考試制度的可悲。
這是一個寄生在現行考試制度上面的產業,我仿佛看到,在通向高考的窄路上,從小學到中學,關卡林立,商販密布,強迫或誘騙行人留下買路錢,受害的當然是廣大學生及其家長。
11
為了讓家長們結束恐慌,根本的辦法還是要革除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不過,對於弊端的革除,家長們也有一份責任。事實上,你們的恐慌也助長了弊端的肆虐,二者之間有一種共謀關係。
我要向你們講兩個很簡單的道理。第一,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你們驅策孩子學各種班,互相攀比,這樣做只會在總體上加劇不良競爭,而被錄取的人數不會增加,結果多數孩子的班是白學了,獲利的只是辦班的機構。第二,即使你的孩子在不良競爭中獲勝,付出的代價也太大,犧牲掉的是童年的幸福。
從長遠來看,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身心的健康生長遠比一紙文憑重要。所以,你們自己要保持清醒,拒絕恐慌,拒絕不良競爭,倘若中國的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覺悟,現行教育體制想不變也難了。
12
在一場規模巨大、曠日持久的災難中--今天的教育正是這樣的一場災難--有大量遇難者,只有少數倖存者,這是沒有辦法的。難道所有人都遇難才公平嗎?當然不,為了戰勝災難,為了災後重建,倖存者越多越好,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機會成為倖存者,這本身就是一種貢獻。
第36章 世間眾生相
1
權力是人品的試金石,權力的使用最能檢驗出掌權者的人品。惡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折磨和傷害弱者,善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造福和幫助弱者,他們都從中獲得了快樂,但這是多麼不同的快樂,體現了多麼不同的人品啊。
2
在人生追求上,中國人心中往往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大家在爭奪什麼,我也就要什麼。於是,名利場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之景。
在公共道德上,中國人眼中往往沒有他人,只有自己,我做什麼,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於是,公共場所吵吵嚷嚷,一片喧譁之聲。
這是中國人的顛倒的個人主義。
3
雨天,你打著傘,在一條狹窄的街道上行走。路上有積水,你儘量靠邊,小心翼翼,怕汽車駛過時水濺在你身上。你看不清駕車人的面孔,但這時你能格外分明地看清他的靈魂,或者說,看清他有沒有靈魂。有靈魂的駕車人一定會減速,生怕濺起水來。相反,一輛車呼嘯而過,濺你一身水,你可以有把握地斷定,裡面坐著一個沒有靈魂的人。
有做人尊嚴的人,一定也尊重他人。同樣,不把別人當人的人,暴露了首先不把自己當人。
4
酒後飆車,事故逃逸,刮蹭時的扯皮和堵道,雨天濺行人一身泥漿......開車是國人素質的集中暴露,汽車的馬力放大了靈魂中的瑕疵。
5
今天我們最缺的不是偉大的理論,而是普通的常識,不是高超的信仰,而是基本的良知。所以,在我看來,最緊要的事情不是製造理論和奢談信仰,而是恢復常識和良知。
一個人倘若能夠堅持常識和良知,只說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不跟著別人胡說八道,也不口是心非,他就可以算是半個智者了。另外半個,則要看他有沒有天分。
6
大街上,常常看見有人邊走邊打手機。走近一聽,說的往往是雞毛蒜皮的事,比如,家庭婦女在說午飯吃了什麼,某個菜怎麼做,姑娘在說逛了什麼商場,看了什麼電影,當然,商人在說生意上的事,在討價還價。我很驚異,即使見了面,我也沒有這麼多話要說,也不會說這些事。
因為手機的普及,有多少廢話在無線電波中傳送啊。
沒有比中國的孩子更苦的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病有目共睹,可以說怨聲載道。用我的話說,就是人文精神的全面失落,完全違背了教育本身的宗旨。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功近利,從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到名牌大學,以及圍繞這些目標的各種補習班、培訓班、教輔等,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學校和機構都在其中牟利。
家長們普遍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孩子將來的前途就取決於能否沿著這條路走到底,一直到進名牌大學,把金錢、自己的精力、孩子的精力都投在走通這一條路上。現在惡果已經逐漸顯露出來,大學畢業甚或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不一定有好的就業前景,本科生、研究生都就業困難。這證明僅僅為了滿足市場需要而搞急功近利的教育,結果反而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8
把大學辦成職業培訓場,只教給學生一些狹窄的專業知識,結果必然使大多數學生心目中只有就業這一個可憐的目標,只知道作為謀生手段的這一種不快樂的工作。這種做法極其近視,即使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一個社會是由心智自由活潑的成員組成,還是由只知謀生的人組成,何者有更好的前景,答案應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與市場直接掛鉤,其結果反而是人才的緊缺,這表明市場本身已開始向教育提出質疑,要求它與自己拉開距離。教育應該比市場站得高看得遠,培養出人性層面上真正優秀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自會給社會--包括市場--增添活力。
9
音樂、繪畫、體育這些才能,從一個方面來看,是特殊的天賦,只有少數人適合於以之為專業,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又是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素質,每一個人都可以以之為自己的愛好。把所謂特長的考核納入應試教育體制,其結果一方面是使藝術教育、體育的性質發生了扭曲,把它們由人的天性自由發展的形式蛻變成了應試的工具,另一方面則在原已過於沉重的功課之外又給孩子們增添了新的負擔。
10
家長們之所以普遍產生恐慌心理,根源是今天的教育體制。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第一,學校類型單一化,就業與高學歷掛鉤,上大學幾乎成為正常就業的唯一途徑;第二,能否上大學和上怎樣的大學又取決於高考,高考的威力自上而下籠罩各級教育,高考錄取率成為中等教育的唯一目標和評價標準,應試教育得以全面貫徹;第三,重點學校憑藉優勢資源成為\"高考能校\",又以此為資本進行權力尋租,巧立各種名目斂財。
這些環節彼此聯結,形成了一種逼迫學生和家長進行惡性競爭的態勢,於是恐慌瀰漫開來。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一些教育機構在利用現行體制有意地製造恐慌,藉以牟利。
事實上,圍繞著各級升學考試,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包括針對中小學生的各種補習班、特長班,針對各級考試直至考研究生的輔導班,泛濫成災的教輔和考輔書籍及材料。這個產業至少很大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垃圾產業,且不說大量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粗製濫造和弄虛作假,即使是所謂\"名師\"講授的輔導班和編寫的輔導材料,高明之處也無非是押題猜題有一套,與真正的智力教育風馬牛不相及。這樣一個產業得以興旺,恰恰證明了現行考試制度的可悲。
這是一個寄生在現行考試制度上面的產業,我仿佛看到,在通向高考的窄路上,從小學到中學,關卡林立,商販密布,強迫或誘騙行人留下買路錢,受害的當然是廣大學生及其家長。
11
為了讓家長們結束恐慌,根本的辦法還是要革除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不過,對於弊端的革除,家長們也有一份責任。事實上,你們的恐慌也助長了弊端的肆虐,二者之間有一種共謀關係。
我要向你們講兩個很簡單的道理。第一,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你們驅策孩子學各種班,互相攀比,這樣做只會在總體上加劇不良競爭,而被錄取的人數不會增加,結果多數孩子的班是白學了,獲利的只是辦班的機構。第二,即使你的孩子在不良競爭中獲勝,付出的代價也太大,犧牲掉的是童年的幸福。
從長遠來看,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身心的健康生長遠比一紙文憑重要。所以,你們自己要保持清醒,拒絕恐慌,拒絕不良競爭,倘若中國的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覺悟,現行教育體制想不變也難了。
12
在一場規模巨大、曠日持久的災難中--今天的教育正是這樣的一場災難--有大量遇難者,只有少數倖存者,這是沒有辦法的。難道所有人都遇難才公平嗎?當然不,為了戰勝災難,為了災後重建,倖存者越多越好,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機會成為倖存者,這本身就是一種貢獻。
第36章 世間眾生相
1
權力是人品的試金石,權力的使用最能檢驗出掌權者的人品。惡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折磨和傷害弱者,善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造福和幫助弱者,他們都從中獲得了快樂,但這是多麼不同的快樂,體現了多麼不同的人品啊。
2
在人生追求上,中國人心中往往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大家在爭奪什麼,我也就要什麼。於是,名利場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之景。
在公共道德上,中國人眼中往往沒有他人,只有自己,我做什麼,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於是,公共場所吵吵嚷嚷,一片喧譁之聲。
這是中國人的顛倒的個人主義。
3
雨天,你打著傘,在一條狹窄的街道上行走。路上有積水,你儘量靠邊,小心翼翼,怕汽車駛過時水濺在你身上。你看不清駕車人的面孔,但這時你能格外分明地看清他的靈魂,或者說,看清他有沒有靈魂。有靈魂的駕車人一定會減速,生怕濺起水來。相反,一輛車呼嘯而過,濺你一身水,你可以有把握地斷定,裡面坐著一個沒有靈魂的人。
有做人尊嚴的人,一定也尊重他人。同樣,不把別人當人的人,暴露了首先不把自己當人。
4
酒後飆車,事故逃逸,刮蹭時的扯皮和堵道,雨天濺行人一身泥漿......開車是國人素質的集中暴露,汽車的馬力放大了靈魂中的瑕疵。
5
今天我們最缺的不是偉大的理論,而是普通的常識,不是高超的信仰,而是基本的良知。所以,在我看來,最緊要的事情不是製造理論和奢談信仰,而是恢復常識和良知。
一個人倘若能夠堅持常識和良知,只說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不跟著別人胡說八道,也不口是心非,他就可以算是半個智者了。另外半個,則要看他有沒有天分。
6
大街上,常常看見有人邊走邊打手機。走近一聽,說的往往是雞毛蒜皮的事,比如,家庭婦女在說午飯吃了什麼,某個菜怎麼做,姑娘在說逛了什麼商場,看了什麼電影,當然,商人在說生意上的事,在討價還價。我很驚異,即使見了面,我也沒有這麼多話要說,也不會說這些事。
因為手機的普及,有多少廢話在無線電波中傳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