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18
所謂青少年期的叛逆,我想應該不是突然發生的。那些十幾歲的孩子是很可愛的,內心敏感,開始獨立思考,家長要善於細心觀察,設身處地去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多和孩子談心,孩子就不會叛逆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第34章 教師的人格
1
教育是神聖的精神事業,師生關係本應是最純粹、最具精神性的關係。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活躍的學者,靠他們去影響學生,而體制優劣的標準就在於能否吸引和保護這樣的學者。
2
羅素說:教師愛學生應該勝於愛國家和教會。針對今日的情況,我要補充一句:更應該勝於愛金錢和名利。
學生是辦學校的理由之所在,學校和教師必須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愛學生是教師的第一職業素質,一個人倘若沒有博大的父母本能,能夠真心把學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就不該當老師。
3
教師當然應該是知識分子,也就是說,一個熱愛智力生活的人。只要他是這樣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會產生一種育人的氛圍,使學生受到感染。
可是,在我們今日的教師隊伍里,知識分子何其少!
4
回想上學的經歷,給我們留下最深刻記憶的老師,一定首先是有人情味、有愛心的,能和學生特別親切地相處的。做教師的第一條要求就是愛學生,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對學生有一種像對自己孩子的那種感情。這個東西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特別本能的東西。
現在我們也說教師對學生應該怎樣,仿佛是一個外在的要求,其實這本來應該是做教師的一種內心狀態,有這個狀態的人是最適合當教師的。這是第一條,我認為是最重要的。當然,如果更進一步要求,教師還應該有人格魅力,他本身有高貴的靈魂和活潑的智力生活,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這樣的人,他自然會對學生產生薰陶作用,這是比知識的傳授重要得多的。
5
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一是熱愛智力生活,熱愛知識,有學習、思考、鑽研的習慣,亦即具備良好的智力品質,二是愛學生,擁有廣博的\"父母本能\",真正把學生當做目的,能把學生的進步感受為自己的重大人生成就並為之欣喜。這樣的老師,因為第一點,學生敬佩他,因為第二點,學生喜歡他。老師好不好,學生最清楚,一個受學生敬佩和喜歡的老師就是一個好老師。
6
應試體制的硬指標具有迫使教師和學生就範的巨大威力,但是,任何體制都不可能把個人的相對自由完全扼殺掉。同樣的體制下,是積極貫徹並以此為己牟利,還是認清併力爭減輕其弊端,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我認為,一個好教師的責任和本事在於,一方面幫助學生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對付應試,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質教育的空間。當然,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這樣做的教師在現行體制中很可能會吃力不討好。沒有辦法,許多時候我們只能憑良心做事,不計個人得失。要有一個信念:良心的評判高於體制的評判。
7
強調興趣在教育中的意義,絕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相反,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為此教師必須自己是充滿求知興趣的人,並且善於對學生的興趣差異予以同情的觀察,發現隱藏在其後的能力,真正因材施教。教材也必須改革,提高其智力活動的含量,使之真正能夠激發學生探索和思考的興趣。比如說,哲學教材就不能只是一些教條,而應該能真正啟迪學生愛智慧。
相比之下,靠重複灌輸和強迫記憶標準答案奏效的應試教育真是太偷懶也太省力了,當然,同時也無比辛苦,因為這是一種低水平的簡單繁重勞動,教師自己從中也品嘗不到絲毫智力樂趣,辛苦成了百分之百的折磨。
8
體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們不能坐等其完成。我們應看到,即使在現行體制下,老師和家長仍擁有相對的自由,可以為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創造一個儘可能好的小環境,把大環境對他們的危害縮小到最低程度。
當然,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站得足夠高,對於現行體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認識,對於教育的理念有正確的理解。可以想像,這樣的老師和家長多了,不但其學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為促進體制變革的重要力量。說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制度。
第35章 問責今日教育
1
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實上已成為民眾受害最烈、怨聲最多的領域之一,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憂思。根本的癥結是在體制上,舉其大者,一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市場化名義下的高收費、亂收費,導致大量貧困家庭子女實際上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二是應試教育變本加厲,三是教育目標和過程的急功近利。在這三種因素交互作用下,滋生了種種教育腐敗現象。
2
現行教育的尺度極其狹隘,無非是應試、升學、就業,其惡果是把孩子們培養成片面的人、功利的人,既不優秀,也不幸福,喪失了人生最重要的價值。
3
真正可驚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經多麼嚴重地違背了常識。一種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裡,只把應試和謀生樹為目標,使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充滿死記硬背的知識,心中充滿謀生的焦慮,對於人之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來越陌生,距離人性意義上的優秀越來越遙遠,我們的確有權問一下:這還是教育嗎?
4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將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5
最令人擔憂的是今天教育的久遠後果,一代代新人經由這種教育走上了社會,他們的精神素質將決定未來中國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精神水準和社會面貌。讓教育回歸人性,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拖延下去,只會愈加積重難返,今後糾正起來更加事倍功半。
6
現今教育的弊端的確是錯綜複雜,彼此糾結,觸一發而動全身,讓人感覺似乎無從下手。仔細分析,各種弊端在一個點上糾集,就是高考。應試教育,重點學校制度和擇校熱,\"教育產業化\",這三大弊端都是圍繞著高考、依附於高考滋生的。因此,我認為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改革高考制度,逐步廢除以統一試卷和標準答案為特徵的現行高考方式,最大限度地實行高校自主招生。
有人擔憂,現在教育腐敗這麼嚴重,如果讓高校自主招生,豈不會加重腐敗,加劇不公平。我的看法是,自主招生必須置於法律的監督下,做到程序合理和透明,而對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現的營私舞弊行為,也完全可以用法律來對付。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讓這個高考制度繼續摧殘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身心健康了,且不說它與現在的腐敗脫不了干係,事實上它滋生了整個靠高考牟利的腐敗產業,即使廢除了它會出現一些新的腐敗,只要能制止今日這種全國性的野蠻和瘋狂,我認為也是完全值得的。
所謂青少年期的叛逆,我想應該不是突然發生的。那些十幾歲的孩子是很可愛的,內心敏感,開始獨立思考,家長要善於細心觀察,設身處地去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多和孩子談心,孩子就不會叛逆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第34章 教師的人格
1
教育是神聖的精神事業,師生關係本應是最純粹、最具精神性的關係。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活躍的學者,靠他們去影響學生,而體制優劣的標準就在於能否吸引和保護這樣的學者。
2
羅素說:教師愛學生應該勝於愛國家和教會。針對今日的情況,我要補充一句:更應該勝於愛金錢和名利。
學生是辦學校的理由之所在,學校和教師必須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愛學生是教師的第一職業素質,一個人倘若沒有博大的父母本能,能夠真心把學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就不該當老師。
3
教師當然應該是知識分子,也就是說,一個熱愛智力生活的人。只要他是這樣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會產生一種育人的氛圍,使學生受到感染。
可是,在我們今日的教師隊伍里,知識分子何其少!
4
回想上學的經歷,給我們留下最深刻記憶的老師,一定首先是有人情味、有愛心的,能和學生特別親切地相處的。做教師的第一條要求就是愛學生,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對學生有一種像對自己孩子的那種感情。這個東西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特別本能的東西。
現在我們也說教師對學生應該怎樣,仿佛是一個外在的要求,其實這本來應該是做教師的一種內心狀態,有這個狀態的人是最適合當教師的。這是第一條,我認為是最重要的。當然,如果更進一步要求,教師還應該有人格魅力,他本身有高貴的靈魂和活潑的智力生活,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這樣的人,他自然會對學生產生薰陶作用,這是比知識的傳授重要得多的。
5
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一是熱愛智力生活,熱愛知識,有學習、思考、鑽研的習慣,亦即具備良好的智力品質,二是愛學生,擁有廣博的\"父母本能\",真正把學生當做目的,能把學生的進步感受為自己的重大人生成就並為之欣喜。這樣的老師,因為第一點,學生敬佩他,因為第二點,學生喜歡他。老師好不好,學生最清楚,一個受學生敬佩和喜歡的老師就是一個好老師。
6
應試體制的硬指標具有迫使教師和學生就範的巨大威力,但是,任何體制都不可能把個人的相對自由完全扼殺掉。同樣的體制下,是積極貫徹並以此為己牟利,還是認清併力爭減輕其弊端,不同的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我認為,一個好教師的責任和本事在於,一方面幫助學生用最少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對付應試,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質教育的空間。當然,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這樣做的教師在現行體制中很可能會吃力不討好。沒有辦法,許多時候我們只能憑良心做事,不計個人得失。要有一個信念:良心的評判高於體制的評判。
7
強調興趣在教育中的意義,絕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相反,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為此教師必須自己是充滿求知興趣的人,並且善於對學生的興趣差異予以同情的觀察,發現隱藏在其後的能力,真正因材施教。教材也必須改革,提高其智力活動的含量,使之真正能夠激發學生探索和思考的興趣。比如說,哲學教材就不能只是一些教條,而應該能真正啟迪學生愛智慧。
相比之下,靠重複灌輸和強迫記憶標準答案奏效的應試教育真是太偷懶也太省力了,當然,同時也無比辛苦,因為這是一種低水平的簡單繁重勞動,教師自己從中也品嘗不到絲毫智力樂趣,辛苦成了百分之百的折磨。
8
體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們不能坐等其完成。我們應看到,即使在現行體制下,老師和家長仍擁有相對的自由,可以為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創造一個儘可能好的小環境,把大環境對他們的危害縮小到最低程度。
當然,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站得足夠高,對於現行體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認識,對於教育的理念有正確的理解。可以想像,這樣的老師和家長多了,不但其學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為促進體制變革的重要力量。說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制度。
第35章 問責今日教育
1
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實上已成為民眾受害最烈、怨聲最多的領域之一,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憂思。根本的癥結是在體制上,舉其大者,一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市場化名義下的高收費、亂收費,導致大量貧困家庭子女實際上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二是應試教育變本加厲,三是教育目標和過程的急功近利。在這三種因素交互作用下,滋生了種種教育腐敗現象。
2
現行教育的尺度極其狹隘,無非是應試、升學、就業,其惡果是把孩子們培養成片面的人、功利的人,既不優秀,也不幸福,喪失了人生最重要的價值。
3
真正可驚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經多麼嚴重地違背了常識。一種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裡,只把應試和謀生樹為目標,使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充滿死記硬背的知識,心中充滿謀生的焦慮,對於人之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來越陌生,距離人性意義上的優秀越來越遙遠,我們的確有權問一下:這還是教育嗎?
4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將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5
最令人擔憂的是今天教育的久遠後果,一代代新人經由這種教育走上了社會,他們的精神素質將決定未來中國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精神水準和社會面貌。讓教育回歸人性,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拖延下去,只會愈加積重難返,今後糾正起來更加事倍功半。
6
現今教育的弊端的確是錯綜複雜,彼此糾結,觸一發而動全身,讓人感覺似乎無從下手。仔細分析,各種弊端在一個點上糾集,就是高考。應試教育,重點學校制度和擇校熱,\"教育產業化\",這三大弊端都是圍繞著高考、依附於高考滋生的。因此,我認為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改革高考制度,逐步廢除以統一試卷和標準答案為特徵的現行高考方式,最大限度地實行高校自主招生。
有人擔憂,現在教育腐敗這麼嚴重,如果讓高校自主招生,豈不會加重腐敗,加劇不公平。我的看法是,自主招生必須置於法律的監督下,做到程序合理和透明,而對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現的營私舞弊行為,也完全可以用法律來對付。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讓這個高考制度繼續摧殘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身心健康了,且不說它與現在的腐敗脫不了干係,事實上它滋生了整個靠高考牟利的腐敗產業,即使廢除了它會出現一些新的腐敗,只要能制止今日這種全國性的野蠻和瘋狂,我認為也是完全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