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

  把你在課堂上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都忘記了,你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是對智力素質的一個檢驗。

  把你在社會上得到的地位、權力、財產、名聲都拿走了,你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是對心靈素質的一個檢驗。

  5

  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質得到健康的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毫無疑問,一個人唯有人性健全才能夠真正幸福和優秀,一個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也才能夠真正和諧和生機勃勃。

  這本來是常識,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聽從常識的指引,實踐這個常識。令人震驚的是,我們的教育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這麼多的家長和老師在做著與常識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來,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推著繼續朝前走。

  應該結束這種大規模的愚昧了,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回歸教育之為教育。也許,我們還來得及。

  6

  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等,這些智力上的素質顯然是不可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地稱之為大師--的薰陶。大師在兩個地方,一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學裡,大學應該是活著的大師雲集的地方。

  今天的大學爭相標榜所謂世界一流大學,還擬訂了種種硬指標。其實,事情本來很簡單:最硬的指標是教師,一個大學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智慧的一流學者,它就是一流大學。否則,校舍再大,樓房再氣派,設備再先進,全都白搭。

  7

  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我的這個信念,構成了我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8

  無論個人、民族,還是人類,衡量其脫離動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質財富。個人的優秀,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優秀。民族的偉大,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偉大。人類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性的進步。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為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9

  天生萬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區別於萬物的是理性。動物唯求生存,而理性不只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當理性面對未知時,會產生探究的衝動,要把未知變成知,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理性覺醒和活躍的徵兆。在好奇心的推動下,人類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萬物,於是有了哲學和科學。動物匍匐在塵土之中,好奇心把人類從塵土中超拔出來,成為萬物之靈。

  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把好奇心稱為\"神聖的好奇心\"。

  10

  一般來說,好奇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這幾乎是一個規律,即使在最好的教育制度下恐怕也是這樣。那些能夠永葆好奇心的人不啻是倖存者,而人類的偉大文化創造多半出自他們之手。唯因如此,教育必須十分小心地保護好奇心,為它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我相信,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其強大的智力稟賦足以戰勝任何不良的外部環境,但普通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一種壞的教育制度的殺傷力幾乎是摧毀性的。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好奇心這顆嫩苗正處在生長的關鍵期,一旦受到摧殘,後果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11

  一個人做事是出於興趣,還是出於強制,效果大不一樣。出於興趣做事,心情愉快,頭腦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往往事半功倍。出於強制做事,心情沮喪,頭腦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態,往往事倍功半。做一般的事尚且如此,學習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學習是純粹的智力活動,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能感受到智力活動本身的快樂,學習就會是百分之百的痛苦。遺憾的是,這正是今天多數學生的狀況。

  情況本來不該是這樣的。人有智力稟賦,這種稟賦需要得到生長和運用,原是人性的天然傾向。學生之所以視學習為莫大的痛苦,原因恰恰在於,應試教育不但不是激活、反而是壓抑智力活動的,本質上是反智育的。

  12

  我心目中的好學生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能從學習本身獲得莫大快樂。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這也是我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應該使學生第一愛上學習,做知識的戀人,第二學會學習,做知識的主人。相反,如果使學生成了知識的仇人兼僕人,則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13

  我一向認為,在學生階段,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是看是否擁有了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喜歡學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自己的學習,這就是好的智力素質,這樣的學生不管是否考進名校,將來都會有出息。

  14

  工作的快樂與學習的快樂是一脈相承、性質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滿足、發現和創造的喜悅、智力的運用和得勝、心靈能力的生長等。一個學生倘若在學校的學習中從未體會過這些快樂,在走出學校之後,他怎麼可能向工作要求這些快樂呢?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學會快樂地學習,為將來快樂地工作打好基礎。能夠快樂地學習和工作,這是精神上優秀的徵兆。

  15

  一個人僅僅有了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學歷,或者有了某個領域的知識,他還不能算是知識分子。依我之見,一個人唯有真正品嘗到了智力生活的快樂,從此熱愛智力生活,養成智力活動的習慣,一輩子也改不掉了,讓他不學習不思考他就難受,這樣的人才叫知識分子。

  16

  西塞羅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

  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如果只是適應現實,要教育做什麼!

  17

  我不主張對少年人隱瞞社會的實情,讓他們把一切都想像得非常美好,這會使他們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滅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對那種一味引導他們適應社會消極面的實用主義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少年人的精神面貌決定了社會明天的面貌,我期望他們成為珍惜精神價值的一代,珍惜愛和善意的一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