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3
一切信仰的核心是對於內在生活的無比看重,把它看得比外在生活重要得多。這是一個可靠的標準,既把有信仰者和無信仰者區分了開來,又把具有不同信仰的真信仰者聯結在了一起。
4
上帝或某種宇宙精神本質的存在,這在認識論上永遠只是一個假設,而不是真理。僅僅因為這個假設對於人類的精神生活發生著真實的作用,我們才在價值論的意義上把它看做真理。
5
簡單地說,我認為的信仰,就是相信人是有靈魂的,靈魂生活比肉體生活、世俗生活更重要,並且把這個信念貫徹在生活中,注重靈魂的修煉,堅守做人的道德。一個人不論是否信宗教,不論信哪種宗教,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就都是有信仰的。
6
托爾斯泰說:\"少數人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有了,多數人也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沒有。\"少數人和多數人,指富人和窮人。此話的意思是:上帝對於富人是最後的奢侈品,對於窮人是唯一的安慰。這是對世俗信仰的諷刺。
有真信仰者既不屬於少數人,也不屬於多數人,是超越於富人和窮人的區分的。對於他們來說,如果沒有上帝,有什麼都是空的,如果有上帝,什麼都沒有也無妨。
7
肉體只是一個軀殼,是生命的載體,它的確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損。但是,寄寓在這個軀殼之中,又超越於這個軀殼,我們更有一個不易破損的內在生命,這個內在生命的通俗名稱叫做精神或者靈魂。就本性來說,靈魂是一個單純的整體,而不像肉體那樣由許多局部的器官組成。外部的機械力量能夠讓人的肢體斷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塊人的靈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夠損壞人的器官,但沒有任何路徑可以侵蝕人的靈魂。
總之,一切能夠致殘肉體的因素,都不能致殘我們的內在生命。正因為如此,一個人無論軀體怎樣殘缺,仍可使自己的內在生命保持完好無損。
8
感官是通往這個世界的門戶,同時也是一種遮蔽,會使人看不見那個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軀體往往充滿虛假的自信,躊躇滿志地要在外部世界裡闖蕩,尋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滿足。
相反,身體的殘疾雖然是限制,同時也是一種敞開。看不見有形的事物了,卻可能因此看見了無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國度里行走了,卻可能因此行走在神的國度里。殘疾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人比較容易覺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從而更加關注內在生命,致力於靈魂的鍛鍊和精神的創造。
9
上帝只在一個不太重要的領域裡擲骰子,在現象世界播弄芸芸眾生的命運。在本體世界,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賦予了一個不可分割的靈魂,一個永遠不會殘缺的內在生命。同樣,在現象世界,我們的肉體受千百種外部因素的支配,我們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體世界,我們是自己內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夠以尊嚴的方式活著。
10
宗教把人生看做通往更高生活的準備,這個觀念既可能貶低人生,使之喪失自身的價值,也可能提升人生,使之獲得超越的意義。
11
需要自己對自己說話。誰在說?誰在聽?有時候是靈魂在說,上帝在聽。有時候是上帝在說,靈魂在聽。自己對自己說話--這是靈魂與上帝之間的交談,捨棄此種交談,就既沒有靈魂,也沒有上帝。
如果生活只是對他人說話和聽他人說話,神聖性就蕩然無存。
所以,我懷疑現代哲學中的一切時髦的對話理論,更不必說現代媒體上的一切時髦的對話表演了。
12
由於中國兩千多年傳統文化的實用品格,加上幾十年的唯物論宣傳和教育,人們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關心。我們的問題正在於太\"唯物\"了,只承認物質現實,不相信精神價值,於是把信仰視為迷信。
13
俗話說:\"眼見為實。\"在物質事實的領域內,這個標準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精神價值的領域內就完全不適用了。理想,信仰,真理,愛,善,這些精神價值永遠不會以一種看得見的形態存在,它們實現的場所只能是人的內心世界。毫無疑問,人的內心有沒有信仰,這個差異必定會在外在行為中表現出來。可是,差異的根源卻是在內心,正是在這無形之域,有的人生活在光明之中,有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
14
精神性的目標只是一個方向,它的實現方式不是在未來某一天變成可見的現實,而是作為方向體現在每一個當下的行為中。也就是說,它永遠不會完全實現,又時刻可以正在實現。
15
在精神尋求的道路上,凡找到的一切,只要是自然的、真實的,就都是好的。
16
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無論做什麼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義,通過做事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終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這樣,無論做什麼事都是有意義的,而所做之事的成敗則變得不很重要了。
17
理想:對精神價值的追求。理想主義:把精神價值置於實用價值之上,作為人生或社會的主要目標、最高目標。
向理想索取實用價值,這是自相矛盾。
18
理想與現實的關係:
一是理想高於現實,為現實指引方向。是坐標,起指引、衡量、校正的作用,這即是它的實現。並非完全成為現實才是實現。
二是理想要適合於現實,要切合實際,是指:具體的人生藍圖、社會藍圖不應是空想(烏托邦);在現實生活中貫徹理想的步驟、方法、策略要切合實際,容許必要的妥協。這個意義上的理想應依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但修正不涉及基本精神價值,不能把理想修正得不再是精神價值,不再是理想。比如說,為了世俗利益放棄做人原則。
19
理想主義永遠不會遠去,它在每一個珍視精神價值的人的心中,這是它在任何時代存在的唯一方式。
第24章 精神稟賦
1
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差別不是職業,而是精神素質。精神素質相近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溝通,職業的不同完全不成為障礙;相反,如果精神素質相差懸殊,即使同行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2
作為學者、作家,我的體會是,一個作者無論寫什麼作品,他的整體精神素質一定會在作品中體現出來,決定了他的作品的總體質量。我相信,這個道理對於企業家也是成立的,企業就是企業家的作品,這個作品的總體質量一定也是由它的作者的整體精神素質決定的。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整體精神素質決定了成就的大小、品質和高度,最後比的都是整體精神素質。
3
所謂人文修養,是指一個人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使人之為人的那些精神稟賦得到很好的生長,成為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可以把人的精神稟賦相對地分為三個東西:一是理性(頭腦),二是情感(心靈),三是道德(靈魂)。人文修養是圍繞這三個東西展開的,一個人擁有智慧的頭腦,豐富的心靈,善良、高貴的靈魂,就是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
一切信仰的核心是對於內在生活的無比看重,把它看得比外在生活重要得多。這是一個可靠的標準,既把有信仰者和無信仰者區分了開來,又把具有不同信仰的真信仰者聯結在了一起。
4
上帝或某種宇宙精神本質的存在,這在認識論上永遠只是一個假設,而不是真理。僅僅因為這個假設對於人類的精神生活發生著真實的作用,我們才在價值論的意義上把它看做真理。
5
簡單地說,我認為的信仰,就是相信人是有靈魂的,靈魂生活比肉體生活、世俗生活更重要,並且把這個信念貫徹在生活中,注重靈魂的修煉,堅守做人的道德。一個人不論是否信宗教,不論信哪種宗教,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就都是有信仰的。
6
托爾斯泰說:\"少數人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有了,多數人也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沒有。\"少數人和多數人,指富人和窮人。此話的意思是:上帝對於富人是最後的奢侈品,對於窮人是唯一的安慰。這是對世俗信仰的諷刺。
有真信仰者既不屬於少數人,也不屬於多數人,是超越於富人和窮人的區分的。對於他們來說,如果沒有上帝,有什麼都是空的,如果有上帝,什麼都沒有也無妨。
7
肉體只是一個軀殼,是生命的載體,它的確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損。但是,寄寓在這個軀殼之中,又超越於這個軀殼,我們更有一個不易破損的內在生命,這個內在生命的通俗名稱叫做精神或者靈魂。就本性來說,靈魂是一個單純的整體,而不像肉體那樣由許多局部的器官組成。外部的機械力量能夠讓人的肢體斷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塊人的靈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夠損壞人的器官,但沒有任何路徑可以侵蝕人的靈魂。
總之,一切能夠致殘肉體的因素,都不能致殘我們的內在生命。正因為如此,一個人無論軀體怎樣殘缺,仍可使自己的內在生命保持完好無損。
8
感官是通往這個世界的門戶,同時也是一種遮蔽,會使人看不見那個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軀體往往充滿虛假的自信,躊躇滿志地要在外部世界裡闖蕩,尋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滿足。
相反,身體的殘疾雖然是限制,同時也是一種敞開。看不見有形的事物了,卻可能因此看見了無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國度里行走了,卻可能因此行走在神的國度里。殘疾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人比較容易覺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從而更加關注內在生命,致力於靈魂的鍛鍊和精神的創造。
9
上帝只在一個不太重要的領域裡擲骰子,在現象世界播弄芸芸眾生的命運。在本體世界,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賦予了一個不可分割的靈魂,一個永遠不會殘缺的內在生命。同樣,在現象世界,我們的肉體受千百種外部因素的支配,我們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體世界,我們是自己內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夠以尊嚴的方式活著。
10
宗教把人生看做通往更高生活的準備,這個觀念既可能貶低人生,使之喪失自身的價值,也可能提升人生,使之獲得超越的意義。
11
需要自己對自己說話。誰在說?誰在聽?有時候是靈魂在說,上帝在聽。有時候是上帝在說,靈魂在聽。自己對自己說話--這是靈魂與上帝之間的交談,捨棄此種交談,就既沒有靈魂,也沒有上帝。
如果生活只是對他人說話和聽他人說話,神聖性就蕩然無存。
所以,我懷疑現代哲學中的一切時髦的對話理論,更不必說現代媒體上的一切時髦的對話表演了。
12
由於中國兩千多年傳統文化的實用品格,加上幾十年的唯物論宣傳和教育,人們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關心。我們的問題正在於太\"唯物\"了,只承認物質現實,不相信精神價值,於是把信仰視為迷信。
13
俗話說:\"眼見為實。\"在物質事實的領域內,這個標準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精神價值的領域內就完全不適用了。理想,信仰,真理,愛,善,這些精神價值永遠不會以一種看得見的形態存在,它們實現的場所只能是人的內心世界。毫無疑問,人的內心有沒有信仰,這個差異必定會在外在行為中表現出來。可是,差異的根源卻是在內心,正是在這無形之域,有的人生活在光明之中,有的人生活在黑暗之中。
14
精神性的目標只是一個方向,它的實現方式不是在未來某一天變成可見的現實,而是作為方向體現在每一個當下的行為中。也就是說,它永遠不會完全實現,又時刻可以正在實現。
15
在精神尋求的道路上,凡找到的一切,只要是自然的、真實的,就都是好的。
16
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無論做什麼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義,通過做事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終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這樣,無論做什麼事都是有意義的,而所做之事的成敗則變得不很重要了。
17
理想:對精神價值的追求。理想主義:把精神價值置於實用價值之上,作為人生或社會的主要目標、最高目標。
向理想索取實用價值,這是自相矛盾。
18
理想與現實的關係:
一是理想高於現實,為現實指引方向。是坐標,起指引、衡量、校正的作用,這即是它的實現。並非完全成為現實才是實現。
二是理想要適合於現實,要切合實際,是指:具體的人生藍圖、社會藍圖不應是空想(烏托邦);在現實生活中貫徹理想的步驟、方法、策略要切合實際,容許必要的妥協。這個意義上的理想應依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但修正不涉及基本精神價值,不能把理想修正得不再是精神價值,不再是理想。比如說,為了世俗利益放棄做人原則。
19
理想主義永遠不會遠去,它在每一個珍視精神價值的人的心中,這是它在任何時代存在的唯一方式。
第24章 精神稟賦
1
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差別不是職業,而是精神素質。精神素質相近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溝通,職業的不同完全不成為障礙;相反,如果精神素質相差懸殊,即使同行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2
作為學者、作家,我的體會是,一個作者無論寫什麼作品,他的整體精神素質一定會在作品中體現出來,決定了他的作品的總體質量。我相信,這個道理對於企業家也是成立的,企業就是企業家的作品,這個作品的總體質量一定也是由它的作者的整體精神素質決定的。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整體精神素質決定了成就的大小、品質和高度,最後比的都是整體精神素質。
3
所謂人文修養,是指一個人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使人之為人的那些精神稟賦得到很好的生長,成為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可以把人的精神稟賦相對地分為三個東西:一是理性(頭腦),二是情感(心靈),三是道德(靈魂)。人文修養是圍繞這三個東西展開的,一個人擁有智慧的頭腦,豐富的心靈,善良、高貴的靈魂,就是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