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6
震災中生命所遭受的毀滅和創傷,在我們身上喚醒的最可貴的東西是什麼?首先是真實的人性,是人性中的善良,是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豈不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品質嗎?豈不是人與人得以結合成人類、社會、民族、國家的最基本的因素嗎?與愛國主義相比,在人性層次上,它是更深刻的東西,在文明層次上,它又是更高級的東西。就說愛國主義吧,一個人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會是一個好中國人嗎?如果一個國家的成員普遍缺乏對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會是一個好國家嗎?它還值得我們愛嗎?
7
不分國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愛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對他人生命的同情,區別在於能否使這個基本人性在社會制度中體現出來並得到保護和發揚。西方的歷史表明,現代文明社會的整座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基本人性的基礎上的。
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正義和仁慈這兩種基本的道德。同樣,尊重個體生命是法治社會的出發點,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最大限度保護每個人的生命權利的秩序。
8
在一個普遍對生命冷漠的環境中,人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無人能保證似乎偶然的災禍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9
善待動物,至少不虐待動物,這不僅是對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類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純潔化的需要。可以斷定,一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腸一旦變冷酷,同類豈在話下。
10
一個對同類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動物身上,實在是最自然的事情。同樣,那些肆意虐待和殘害動物的傢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對同類也一定是冷酷的。因此,是否善待動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動物的命運,其結果也會體現在人身上,對道德發生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
11
善良的人有寬容之心,既容人之短,能原諒,又容人之長,不嫉妒。在我看來,容人之優秀是更難的,對於一個開放社會也是更重要的。
12
與人為善不只表現為物質上的施惠,你對他人的誠懇態度,包括懂得感恩,肯於認錯,都證明了你的善良。
13
健全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愛。道理很簡單:你只能愛少數的人,但你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還有博愛嗎?不錯,但是,第一,無論作為宗教,還是作為人道,博愛都更是一種信念,在性質上不同於對具體的人的具體的愛;第二,不能要求社會所有成員都接受這個信念。
愛你的仇人--太矯情了吧。尊重你的仇人--這是可以做到的。孔子很懂這個道理,他反對以德報怨,主張以直報怨。
14
人要有做人的尊嚴,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如果違背,就意味著不把自己當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這樣,不知尊嚴為何物,不把別人當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於他沒有把自己當人,事實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經看不出絲毫人的品性。
15
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正是在對他人的尊重中,他的自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16
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尊重。
你的朋友向你吐露了隱衷,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向人傳說。也許你的朋友還向別人吐露了這隱衷,你仍要當做只有你一人知道一樣,不可讓秘密由你傳播出去。
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出現。但是,這不能成為理由,認為你因此就有了隨時在他面前出現的權利。即使對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沒有這個權利。
當你的朋友處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時,你要懂得沉默,不去打擾他,這是你對他的大尊重。
17
從字面上看,施捨是居高臨下的,供奉是卑躬屈膝的,饋贈是平等的。從實質上看,若不是出自愛心,三者皆虛偽,若是出自愛心,其間的界限便消融,施捨、供奉也都是饋贈。
把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東西送人,並且只是出自愛、同情、感恩,絕無圖報之心,才是真心誠意的饋贈,也才配叫做饋贈。對於施捨和供奉,這個標準同樣適用。在這裡,行為和動機都是重要的。在行為上把自己不喜歡或不需要的東西送人,在動機上行善圖報或沽名釣譽,就無權稱做施捨和供奉,只能稱做作秀和交易。
18
做事有兩種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關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於是做事時必定會充滿焦慮和算計。另一是道德的境界,無論做什麼事,都把精神上的收穫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靈魂修煉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為如此,做事時反而有了一種從容的心態和博大的氣象。
從長遠看,做事的結果終將隨風飄散,做人的收穫卻能歷久彌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會問你做成了什麼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間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19
在一個人人逐利的社會上,人際關係必然複雜。如果大家都能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多多地關注自己生命和靈魂的需要,約束物質的貪慾,人際關係一定會單純得多,這個世界也會美好得多。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正確的人生觀,本身就是對社會的改善作了貢獻。你也許做不了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可以做的。你也許能做得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必須做的。
20
世界上特立獨行的人為什麼這麼少?原因有二。一是懶惰,因為一個人要對自己負責,真正實現自己,成為一個獨特的自己,是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的,許多人怕吃苦,怕麻煩,就寧願放鬆自己,做一個平庸的人。二是怯懦,因為在一個大家都平庸的環境裡,少數人若仍要追求優秀和獨特,就會遭到譏笑、嫉妒甚至迫害,於是為了自保而退縮,違心地隨大流。
由此可見,是多數人的懶惰導致了少數人的怯懦。相反,如果人人都對自己負責,以優秀為榮,因而也就能夠欣賞別人的優秀,這樣的環境是最適合於特立獨行的人生長的。
第23章 信仰的核心
1
人不只有一個肉身生命,更有一個超越於肉身的內在生命,它被恰當地稱做靈魂。外在生命來自自然,內在生命應該有更高的來源,不妨稱之為神。二者的辯證關係是,只有外在生命狀態單純之時,內在生命才會向你開啟,你活得越簡單,你離神就越近。
在一定意義上,人生覺悟就在於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過肉身生命去發現你的內在的生命,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
2
靈魂的渴求是最原初的信仰現象,一切宗教觀念包括上帝觀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這個原初現象的詞不達意的自我表達。
震災中生命所遭受的毀滅和創傷,在我們身上喚醒的最可貴的東西是什麼?首先是真實的人性,是人性中的善良,是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豈不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品質嗎?豈不是人與人得以結合成人類、社會、民族、國家的最基本的因素嗎?與愛國主義相比,在人性層次上,它是更深刻的東西,在文明層次上,它又是更高級的東西。就說愛國主義吧,一個人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會是一個好中國人嗎?如果一個國家的成員普遍缺乏對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會是一個好國家嗎?它還值得我們愛嗎?
7
不分國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愛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對他人生命的同情,區別在於能否使這個基本人性在社會制度中體現出來並得到保護和發揚。西方的歷史表明,現代文明社會的整座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基本人性的基礎上的。
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正義和仁慈這兩種基本的道德。同樣,尊重個體生命是法治社會的出發點,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最大限度保護每個人的生命權利的秩序。
8
在一個普遍對生命冷漠的環境中,人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無人能保證似乎偶然的災禍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9
善待動物,至少不虐待動物,這不僅是對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類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純潔化的需要。可以斷定,一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腸一旦變冷酷,同類豈在話下。
10
一個對同類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動物身上,實在是最自然的事情。同樣,那些肆意虐待和殘害動物的傢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對同類也一定是冷酷的。因此,是否善待動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動物的命運,其結果也會體現在人身上,對道德發生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
11
善良的人有寬容之心,既容人之短,能原諒,又容人之長,不嫉妒。在我看來,容人之優秀是更難的,對於一個開放社會也是更重要的。
12
與人為善不只表現為物質上的施惠,你對他人的誠懇態度,包括懂得感恩,肯於認錯,都證明了你的善良。
13
健全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愛。道理很簡單:你只能愛少數的人,但你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還有博愛嗎?不錯,但是,第一,無論作為宗教,還是作為人道,博愛都更是一種信念,在性質上不同於對具體的人的具體的愛;第二,不能要求社會所有成員都接受這個信念。
愛你的仇人--太矯情了吧。尊重你的仇人--這是可以做到的。孔子很懂這個道理,他反對以德報怨,主張以直報怨。
14
人要有做人的尊嚴,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如果違背,就意味著不把自己當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這樣,不知尊嚴為何物,不把別人當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於他沒有把自己當人,事實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經看不出絲毫人的品性。
15
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正是在對他人的尊重中,他的自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16
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尊重。
你的朋友向你吐露了隱衷,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向人傳說。也許你的朋友還向別人吐露了這隱衷,你仍要當做只有你一人知道一樣,不可讓秘密由你傳播出去。
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出現。但是,這不能成為理由,認為你因此就有了隨時在他面前出現的權利。即使對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沒有這個權利。
當你的朋友處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時,你要懂得沉默,不去打擾他,這是你對他的大尊重。
17
從字面上看,施捨是居高臨下的,供奉是卑躬屈膝的,饋贈是平等的。從實質上看,若不是出自愛心,三者皆虛偽,若是出自愛心,其間的界限便消融,施捨、供奉也都是饋贈。
把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東西送人,並且只是出自愛、同情、感恩,絕無圖報之心,才是真心誠意的饋贈,也才配叫做饋贈。對於施捨和供奉,這個標準同樣適用。在這裡,行為和動機都是重要的。在行為上把自己不喜歡或不需要的東西送人,在動機上行善圖報或沽名釣譽,就無權稱做施捨和供奉,只能稱做作秀和交易。
18
做事有兩種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關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於是做事時必定會充滿焦慮和算計。另一是道德的境界,無論做什麼事,都把精神上的收穫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靈魂修煉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為如此,做事時反而有了一種從容的心態和博大的氣象。
從長遠看,做事的結果終將隨風飄散,做人的收穫卻能歷久彌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會問你做成了什麼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間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19
在一個人人逐利的社會上,人際關係必然複雜。如果大家都能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多多地關注自己生命和靈魂的需要,約束物質的貪慾,人際關係一定會單純得多,這個世界也會美好得多。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正確的人生觀,本身就是對社會的改善作了貢獻。你也許做不了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可以做的。你也許能做得更多,但這是你至少必須做的。
20
世界上特立獨行的人為什麼這麼少?原因有二。一是懶惰,因為一個人要對自己負責,真正實現自己,成為一個獨特的自己,是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的,許多人怕吃苦,怕麻煩,就寧願放鬆自己,做一個平庸的人。二是怯懦,因為在一個大家都平庸的環境裡,少數人若仍要追求優秀和獨特,就會遭到譏笑、嫉妒甚至迫害,於是為了自保而退縮,違心地隨大流。
由此可見,是多數人的懶惰導致了少數人的怯懦。相反,如果人人都對自己負責,以優秀為榮,因而也就能夠欣賞別人的優秀,這樣的環境是最適合於特立獨行的人生長的。
第23章 信仰的核心
1
人不只有一個肉身生命,更有一個超越於肉身的內在生命,它被恰當地稱做靈魂。外在生命來自自然,內在生命應該有更高的來源,不妨稱之為神。二者的辯證關係是,只有外在生命狀態單純之時,內在生命才會向你開啟,你活得越簡單,你離神就越近。
在一定意義上,人生覺悟就在於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過肉身生命去發現你的內在的生命,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
2
靈魂的渴求是最原初的信仰現象,一切宗教觀念包括上帝觀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這個原初現象的詞不達意的自我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