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2

  要做自己性格的主人,不要做自己性格的奴隸。一個人做了自己性格的主人,也就是儘可能地做了自己的命運的主人。

  一個人的性格的所謂優點和缺點是緊密相連的,是一枚錢幣的兩面,消除了其中一面,另一面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享受性格之利的同時,承受性格之弊,乃是題中應有之義,只須把這個弊限制在適當的範圍內就可以了。

  如何限制?就是發揚性格本身的長處。抑制短處的真正力量在此。

  13

  人的基本性格是難以改變的,也不必刻意改變。性格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於正確地使用,使之產生好的結果。比如說,我不善社交,也就不去社交場折騰了,反倒為自己贏得了寧靜的心境和獨處的時間。

  第21章 人性現象

  1

  厭惡比喜好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喜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出自心靈,也可以是緣於感官,可以是出自個性,也可以是緣於時尚。相反,厭惡往往是出自心靈深處和個性特質的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

  在社會關係領域,厭惡也比喜好屬於更深的層次。因為共同的喜好,人們結為同伴,因為共同的厭惡,人們才成為同志。

  2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認識你自己\"理解為認識你的內在自我,那個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核心和根源。認識了這個東西,你就心中有數了,知道怎樣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應該要什麼和可以要什麼了。

  然而,內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隱蔽的,怎樣才能認識它呢?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方便的路徑。事實上,我們平時做事和與人相處,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在表態的,只是往往不被我們留意罷了。那麼,讓我們留意,做什麼事,與什麼人相處,我們發自內心感到喜悅,或者相反,感到厭惡,那便是內在自我在表態。就此而論,認清你自己最真實的好惡就是認識了你自己,而你在這個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鍾愛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實現自我了。

  3

  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由自然的眼光看,人是動物,人的身體來源於進化、遺傳、繁殖,受本能支配,如同別的動物身體一樣是欲望之物。由詩和宗教的眼光看,人是萬物之靈,人的靈魂有神聖的來源,超越於一切自然法則,閃放精神的光華。在人身上,神性和獸性彼此糾結、混合、戰鬥、消長,好像發生了化學反應一樣,這樣產生的結果,我們稱之為人性。所以,人性是神性和獸性互相作用的產物。

  4

  快樂是人性或者說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一種狀態。人性有三個層次。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溫飽之類生理需要,滿足則感到肉體的快樂。二是社會性,比如交往、被關愛、受尊敬的需要,滿足則感到情感的快樂。三是精神性,包括頭腦和靈魂,頭腦有進行智力活動的需要,靈魂有追求和體悟生活意義的需要,二者的滿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樂。

  5

  先生事業不順,心情不佳,易發脾氣。太太一肚子委屈,惡語相向。我勸這位太太道:你何不換一種眼光看先生,把他當做病人?太太若有所悟,面露微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至少在某個時刻,例如在發怒時,都是一個病人。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看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許多衝突都可化解。

  6

  人生舞台上的諸多角色,其實都是一位真正的主角的面具,是這位真正的主角在借殼表演,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什麼是愛情?愛情就是欲望罩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什麼是婚姻?婚姻就是欲望戴上了一副名叫忠誠的鐐銬,立起了一座名叫貞潔的牌坊。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欲望在變魔術,給你變出海市蜃樓,讓你無比嚮往,走到跟前一看,什麼也沒有。

  所謂浪漫,不過是欲望在玩情調罷了。

  玩情調玩膩了,欲望說:讓我們好好過日子吧。這就叫生活。

  7

  許多哲學家認為欲望是一個壞東西,理由有二。一是說它虛幻。比如,叔本華說: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薩特說:人是一堆無用的欲望。二是說它惡,是人間一切壞事的根源,導致犯罪和戰爭。

  可是,生命無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

  怎麼辦?這裡我們要請出人生中另外兩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靈魂,另一位叫理性。靈魂是欲望的導師,它引導欲望升華,於是人類有了藝術、道德、宗教。理性是欲望的管家,它對欲望加以管理,於是人類有了法律、經濟、政治。

  你們看,人類的一切玩意兒,或者是欲望本身創造的,或者是為了對付欲望而創造的。說到底,欲望仍然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欲望是一個愛惹事的傢伙,可是,如果沒有欲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所以,最後我要說一句:謝謝欲望。

  8

  做人生的大表演,哪怕不是表演給俗世和他人看,而是表演給上帝和自己看,仍然是一種表演。這是心中裝著永恆的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9

  問:您對人性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這會使您更加理解、寬容人,還是會對人感到失望?

  答:兩方面都有,分不同的情況。如果是人所共有的弱點,那就更加理解、寬容;如果是個人的品德壞,那就很失望。

  第22章 道德的根本

  1

  同情,即人與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人是怎麼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壞事。

  所以,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最初的也是最後的界限。

  2

  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就遠不如禽獸,比禽獸壞無數倍。猛獸的殘暴僅限於本能,絕不會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殘酷起來卻沒有邊,完全和生存無關,為了齷齪的利益,為了畸形的欲望,為了變態的心理,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只有在人類之中,才會產生千奇百怪的酷刑,產生法西斯和恐怖主義。

  3

  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後者由前者派生。所謂同情,就是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也是一個有利己之本能的生命,因而不可損人。法治社會的秩序即建立在利己與同情的兼顧之上,其實質通俗地說就是保護利己、懲罰損人,亦即規則下的自由。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利己的行為都得到保護,損人的行為都受到懲罰,這樣的社會就一定是一個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會。

  4

  善良來自對生命的感動。看一個人是否善良,我有一個識別標準,就是看他是否喜歡孩子。一個對小生命冷漠的人,他在人性上一定是有問題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看見孩子是情不自禁地喜歡的,即使他有別的種種毛病,我仍相信這個人還是有希望的。

  5

  人心有兩種成分,一是利己心,二是同情心,二者都是人的本性。人在年輕時欲望強,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慾望的滿足往往是快樂的主要源泉。隨著年齡增長,同情心應該逐漸占據上風,更多地從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樂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