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想起了赫拉克利特的一件軼事。

  在愛非斯城郊的狩獵女神廟旁,住著一個隱士。他曾是城邦的王,但他唾棄了王位,卻在隱居地成天和孩子們一起玩骰子。這種古怪行徑使愛非斯人感到很有趣,很開心,逗得滿城的人都擠擠攘攘前來看熱鬧,起鬨,嘲笑。這時候,他向喧囂的人群拋出了一句無比輕蔑的話:“無賴!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這豈不比和你們一起搞政治更正當嗎?”

  當赫拉克利特和孩子們一起玩骰子時,他幾乎是在從事一種“行為哲學”。不妨把這看作他最後的哲學活動形式。在王位和孩子之間,他選擇了後者。真正的哲人總是喜歡和孩子交朋友,因為天性相通。孩子是無冕之王,全不在乎世俗的法則和權力。孩子也全不在乎歲月流逝、人事變易,因為他們生活在時間之外。唯孩子擁有永恆,童年的歲月是無窮無盡的。到人想要尋求永恆時,永恆已經永遠失去。

  後來赫拉克利特愈發厭世,乾脆躲進了深山,與禽獸為伍,以草根樹皮為食,患了水腫病,在六十歲上死了。

  1992.3

  哲學的命運智慧的誕生

  一

  許多年裡,我的藏書屢經更新,有一本很普通的書卻一直保留了下來。這是一冊古希臘哲學著作的選輯。從學生時代起,它就跟隨著我,差不多被我翻破了。每次翻開它,毋須閱讀,我就會進入一種心境,仿佛回到了人類智慧的源頭,沐浴著初生哲學的朝暉。

  古希臘是哲學的失去了的童年。人在童年最具純正的天性,哲學也是如此。使我明白何謂哲學的,不是教科書里的定義,而是希臘哲人的懿言嘉行。雪萊曾說,古希臘史是哲學家、詩人、立法者的歷史,後來的歷史則變成了國王、教士、政治家、金融家的歷史。我相信他不只是在緬懷昔日精神的榮耀,而且是在嘆息後世人性的改變。最早的哲學家是一些愛智慧而不愛王國、權力和金錢的人,自從人類進入成年,並且像成年人那樣講求實利,這樣的靈魂是愈來愈難以產生和存在了。

  一個研究者也許要詳析希臘各個哲學家之間的差異和衝突,把他們劃分為不同的營壘。然而,我只是一個欣賞者。當我用欣賞的眼光觀看公元前五世紀前後希臘的哲學舞台時,首先感受到的是哲學家們一種共同的精神素質,那就是對智慧的熱愛,從智慧本身獲得快樂的能力,當然,還有承受智慧的痛苦和代價的勇氣。

  二

  在世人眼裡,哲學家是一種可笑的人物,每因其所想的事無用、有用的事不想而加嘲笑。有趣的是,當歷史上出現第一個哲學家時,這樣的嘲笑即隨之發生。柏拉圖記載:“據說泰利士仰起頭來觀看星象,卻不慎跌落井內,一個美麗溫順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說,他急於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忽視了身旁的一切。”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由一個美麗溫順的女子來嘲笑哲學家的不切實際,倒是合情合理的。這個故事必定十分生動,以致被若干傳記作家借去安在別的哲學家頭上,成了一則關於哲學家形象的普遍性寓言。

  不過,泰利士可不是一個對於世俗事務無能的人,請看亞里士多德記錄的另一則故事:“人們因為泰利士貧窮而譏笑哲學無用,他聽後小露一手,通過觀察星象預見橄欖將獲豐收,便低價租入當地全部橄欖榨油作坊,到油坊緊張時再高價租出,結果發了大財。”他以此表明,哲學家要富起來是極為容易的,如果他們想富的話。然而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哲學家經商肯定是凶多吉少的冒險,泰利士成功靠的是某種知識,而非哲學。但他總算替哲學家爭了一口氣,證明哲學家不愛財並非嫌葡萄酸。事實上,早期哲友,而他竟說,哪怕只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比做波斯王好。

  據說“哲學”(philosophia)一詞是畢達哥拉斯的創造,他嫌“智慧”(sophia)之稱自負,便加上一個表示“愛”的詞頭(Philo),成了“愛智慧”。不管希臘哲人對於何為智慧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愛智慧勝於愛世上一切卻是他們相同的精神取向。在此意義上,柏拉圖把哲學家稱作“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質的人”,亞里士多德指出哲學是一門以求知而非實用為目的的自由的學問。遙想當年泰利士因為在一個圓內畫出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歡慶,畢達哥拉斯因為發現勾股定理而舉行百牛大祭,我們便可約略體會希臘人對於求知本身懷有多麼天真的熱忱了。這是人類理性帶著新奇的喜悅慶祝它自己的覺醒。直到公元前三世紀,希臘人的愛智精神仍有輝煌的表現。當羅馬軍隊攻入敘拉古城的時候,他們發現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潛心研究一個圖形。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基米德。軍人要帶他去見羅馬統帥,他請求稍候片刻,等他解出答案,軍人不耐煩,把他殺了。劍劈來時,他只來得及說出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

   三

  凡是少年時代迷戀過幾何解題的人,對阿基米德大約都會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剛剛覺醒的求知慾的自我享受實在是莫大的快樂,令人對其餘一切視而無睹。當時的希臘,才告別天人渾然不分的童稚的神話時代,正如同一個少年人一樣驚奇地發現了頭上的星空和周遭的萬物,試圖憑藉自己的頭腦對世界作出解釋。不過,思維力的運用至多是智慧的一義,且是較不重要的一義。神話的衰落不僅使宇宙成了一個陌生的需要重新解釋的對象,而且使人生成了一個未知的有待獨立思考的難題。至少從蘇格拉底開始,希臘哲人們更多地把智慧視作一種人生覺悟,並且相信這種覺悟乃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蘇格拉底,這個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長得像個醜陋的腳夫,禿頂,寬臉,扁闊的被種人生覺悟,並且相信這種覺悟乃是幸福的唯一源泉。

  蘇格拉底,這個被雅典美少年崇拜的偶像,自己長得像個醜陋的腳夫,禿頂,寬臉,扁闊的鼻子,整年光著腳,裹一條襤褸的長袍,在街頭遊說。走過市場,看了琳琅滿目的貨物,他吃驚地說:“這裡有多少東西是我用不著的!”

  是的,他用不著,因為他有智慧,而智慧是自足的。若問何為智慧,我發現希臘哲人們往往反過來斷定自足即智慧。在他們看來,人生的智慧就在於自覺限制對於外物的需要,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人已被神遺棄,全能和不朽均成夢想,唯在無待外物而獲自由這一點上尚可與神比攀。蘇格拉底說得簡明扼要:“一無所需最像神。”柏拉圖理想中的哲學王既無恆產,又無妻室,全身心沉浸在哲理的探究中。亞里士多德則反覆論證哲學思辨乃唯一的無所待之樂,因其自足性而是人唯一可能過上的“神聖的生活”。

  但萬事不可過頭,自足也不例外。犬儒派哲學家偏把自足推至極端,把不待外物變成了拒斥外物,簡樸變成了苦行。最著名的是第歐根尼,他不要居室食具,學動物睡在街面,從地上揀取食物,乃至在眾目睽睽下排泄和作愛。自足失去向神看齊的本意,淪為與獸認同,哲學的智慧被勾畫成了一幅漫畫。當第歐根尼聲稱從蔑視快樂中所得到的樂趣比從快樂本身中所得到的還要多時,再粗糙的耳朵也該聽得出一種造作的意味。難怪蘇格拉底忍不住要挖苦他那位創立了犬儒學派的學生安提斯泰說:“我從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虛榮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