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

  哲學名著如同偉大的藝術作品一樣,有著永恆的魅力。人

  類的知識不斷更新,但是,凝結在哲學名著中的人生智慧永遠不

  會過時。無法按照歷史的順序來分出哲學家的高低,誰能說黑

  格爾一定比柏拉圖偉大呢?這是一片群星燦爛的夜空,每個幻

  想家都有他自己喜愛的星宿。我發現,真正熱愛哲學的人對於

  哲學史上的大師往往有所偏愛,如同覓得三五知己,與之發生一

  種超越時空的心靈共鳴和溝通。對於我,尼采就是這樣一位超

  越時空的朋友。常常有人對我說,你的氣質很適於搞尼采。我

  不知道,氣質相近對於學術研究是利是弊,也許兩者兼而有之

  吧,就看自己如何掌握。學術研究畢竟不同於文學創作,對想像

  力必須有所約束。即使是“六經注我”,也得熟悉六經,言之有

  據。但是,倘若對於所研究的對象沒有某種程度的心領神會,恐

  怕也難於把握對象的本來面目。尤其是尼采這樣一位個性色彩

  極濃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原是一部“熱情的靈魂史”,如果自己的

  靈魂中從來不曾颳起過類似的風暴,就更不可能揣摩出他的思

  想的精神實質了。

  我之接觸尼采,一開始是作為愛好者,而不是作為研究者。

  我只是喜歡,從來不曾想到要寫什麼專著。讀他的書,我為他探

  701寫作者自白

  討人生問題的那種真誠態度感動,為字裡行間透出的那種孤憤

  心境震顫,同時又陶醉於他的優美文采。直至感受積累到相當

  程度了,我才想寫,非寫不可。我要寫出我所理解的尼采,向世

  人的誤解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和驚嘆號。

  有種種“哲學家”:政客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晉升之階,庸

  人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飯碗,學者型的“哲學家”把哲學當做

  與人生漠然無關的純學術。尼采不同,他是一位把哲學當做生

  命的哲學家,視哲學問題如同性命攸關,向之傾注了自己的全部

  熱情和心血。他一生苦苦探索的問題———生命的意義問題,他

  在探索中的痛苦和歡樂,都是我所熟悉的。從很小的時候起,當

  我好像突然地悟到了死的嚴酷事實時,這同一個問題就開始折

  磨我了。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應該倒過來:未知死,

  焉知生?西方哲人是不諱言死的,柏拉圖甚至把哲學看做學會

  死亡的活動。只有正視死的背景,才能從哲學高度提出和思考

  生命的意義問題。當然,我並不完全贊同尼采的答案。真正的

  哲學家只是偉大的提問者和真誠的探索者,他在人生根本問題

  被遺忘的時代發人深省地重提這些問題,至於答案則只能靠每

  人自己去尋求。有誰能夠一勞永逸地發現人生的終極意義呢?

  這是一個萬古常新的問題,人類的每個時代,個人一生中的每個

  階段,都會重新遭遇和思考這個問題。不過,當我憑藉切身感受

  領悟到尼采思考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之後,我覺得自己對於他

  的一些主要哲學範疇的含義,諸如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強力意

  志、超人,有了豁然開朗之感,它們其實都是尼採為個人和人類

  的生存尋求意義的嘗試。

  人生問題曾經引起我那樣痛苦的思考,所以,在寫這本書

  時,我不能不交織進我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一位素不相識的朋

  友在看了校樣以後對我說:“讀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不但了解

  801另一種存在

  了尼采,也了解了你。”我真心感謝這樣的讀者。

  四

  我在書的扉頁上題了一句獻辭:“本書獻給不願意根據名聲

  和輿論去評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們。”在我的心目中,我是把

  這些人看做自己的朋友的,我的書就是為他們寫的。

  對於尼采的誤解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幾成定論。三十幾年

  來,國內從未翻譯出版過尼采的著作,從前的譯本也不曾再版

  過。這使得人們無法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尼采,只能道聽途說,

  人云亦云。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仍然發現,各地都有

  一些愛好哲學和藝術的青年,他們通過偶然到手的尼采作品,甚

  至通過手抄本或片斷的摘錄,成了尼采的愛好者。有一位哈爾

  濱青年,不遠千里來北京,只是為了到北京圖書館複印一本《查

  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與他們交談,他們對尼采作品的渴求和領

  悟總使我十分感動。這幾乎是一個規律了:凡是痛罵尼采的人,

  包括某些專家學者,其實並沒有真正讀過尼采的書;而真正讀過

  尼采作品的,往往喜歡尼采(當然不一定贊同他的思想)。為了

  使更多的人了解真相,我想,唯一的辦法是翻譯出版或校訂重版

  尼采的原著。鑑於尼采對於二十世紀西方文化的重大影響,我

  希望有關方面能夠重視這項工作。至於我的書,我在前言中已

  經表明:“願你從本書中得以一窺尼采思想的真實風貌,當然也

  請你記住,這真相是透過作者的眼睛折射的,也許會走樣。”我只

  是寫出了我所理解的尼采,一個與我們教科書中描繪的形象很

  不相同的尼采。如果我的書能夠激起讀者去讀尼采原著的興

  趣,我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歸根到底,我的書是寫給朋友們讀的。有相識的朋友,也有

  901寫作者自白

  不相識的朋友。我期待熱烈的共鳴,也歡迎嚴肅的批評。在朋

  友的鼓勵下寫書,書又為我尋得新的朋友,這是多麼愉快的事

  情啊。

  1986.9

  011另一種存在

  世上沒有格言家

  ———《人與永恆》再版感言

  對於我自己,這是一本既老又新的書。說它老,是因為我從

  十年前就開始寫它了,四年前就出了第一版。說它新,是因為我

  仍在不斷地寫它,在這次出版的增補本中,新內容占了大約五分

  之二。所以,當邵敏把樣書送到我手上時,我感到既熟悉又新

  鮮,仿佛重逢一個離家已久的遊子,舊面影上透著若干新的

  神態。

  我相信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偏愛的作品。在我已出的書中,

  我偏愛的正是《人與永恆》。它不像《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那樣一問世即有所謂的轟動效應,它的反響是逐漸到來的。它

  帶給我的不是熱烈的共鳴,一時的歡呼,而是無聲的理解,天長

  日久的友情。這本書中有一個更加真實的我,所以,我本人是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