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憑著一種親切的感應,我信任了孫笑冬的寫作。她的這本
處女作在體裁上難以定位,小說、散文、詩的界限被模糊了,還有
一些像是從筆記本里摘出的斷片,然而,這恰好向我們呈現了一
種原初的寫作狀態,一個不是職業作家的人的經典寫作方式。
她不是在給出版商寫書,而是在搜集自己生命歲月里的珍珠。
“我們熟知的日常生活世界突然被一道情感的光芒照亮”———這
是她對文學的理解。在書中,我們看到了突然被照亮的日常生
活世界的這個或那個小角落:一席談話,一則故事,一個場景,一
尊面容……她的女性情感無比細膩溫柔,但這柔和的光芒所照
亮的是極其深邃的東西,那隱藏在黑夜中的存在之秘密,日常生
活最為人熟視無睹的驚心動魄之處。
我之信任孫笑冬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她和一切認真的寫作
者一樣,也被寫作的理由和限度的問題苦惱著。她懂得,除了寫
作,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敘述我們生活的故事,我們別無辦
法把握和超越我們必死的命運。但是,同時她又懂得,生活中有
些故事,也許是那些最美麗或最悲痛的故事,是不能夠進入我們
的敘述的,因為在敘述的同時我們也就歪曲、貶低和徹底失去了
它們。我們試圖通過寫作來把不可挽留的生活變成能夠保存的
作品,可是,一旦變成作品,我們所擁有的便只是作品而不復是
生活了。
心愛作家中在世的那一個也走了,在獲悉張愛玲死訊的第
二天,她寫了《絳唇珠袖兩寂寞》。我覺得它是全書中最見功力
的一篇,寫得沉痛卻又異常從容。張愛玲是在一間沒有家具的
公寓的地毯上孤單地死去的,死後七天才被警察發現。報導這
則消息的報紙就壓在那一部從北京帶到普林斯頓的《紅樓夢》下
面。與現世的情感聯繫早早地斷絕了,心已經枯萎,可是,在死
之前還必須忍受最不堪的幾十年的淪落和孤寂。這是在說與胡
蘭成離異後的愛玲,還是在說黛玉死後的寶玉?應該都是。作
者由此悟到,續四十回中她曾經如此欣賞的一個描繪,寶玉出家
前在雪野上披一襲大紅猩猩氈斗篷向賈政大拜而別,這個場面
實在過於美了,因而不可能是真實的結局。的確,真實的結局很
可能也是幾十年的孤寂。我想對孫笑冬說的是,即使曹雪芹自
己寫,幾十年的孤寂是寫得出來的麼?所以,我們也許只好用大
拜而別的優美場面把寶玉送走,從而使自己能夠對人生不可說
的那一部分真相保持沉默了。這是否也是對寫作的限度的一種
遵守呢?
2000.6
201另一種存在
為自己寫,給朋友讀
———寫在《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出版之際
一
捧著散發出新鮮油墨味的樣書,真有點感慨萬千。僅僅五
個月前,它還是一堆手稿,飄泊在好幾家出版社之間,紙張漸漸
破損了。為了這本書,我和我的朋友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去年二三月間,我把自己關在我的那間地下室里,埋頭寫這
本書。地下室本來光線昏慘,加之當時確乎有一股如痴如醉的
勁兒,愈發不知晝夜了。兩個月里,寫出了這十六萬字。接下
來,輪到我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方鳴失眠了。他一直在催
促我寫,稿成之日,他讀了十分喜歡,興奮得徹夜不眠。作為一
名編輯,他盼望親手出這本書。然而,事與願違。與我打交道大
約是有點晦氣的。幾年前,我寫了一部研究人性的稿子,一位熱
心的朋友張羅著要替我出版,氣候一變,只好凍結。現在,又寫
尼采,就更犯忌了,人家不敢接受,也難怪。
今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年編輯邵敏到北京出差,以
前我們只見過一面,但他自告奮勇要把稿子帶回上海碰碰運氣。
奇蹟發生了:半個月,三審通過;兩個月,看校樣;五個月,出版發
行。他喜歡這部稿子,並且得到了社、室領導的支持。我清楚地
記得,我到上海看校樣時,他也在看,而他已經看過好幾遍原稿
了,依然十分激動,見了我就嚷道:“你害得我好苦呵,昨天看你
的校樣,又是一夜沒睡著!”
我知道,我的書寫得沒有這樣好,但我很感動。當他要我在
他自留的樣書上題詞時,我只是輕描淡寫地寫下了這句話:
“我尋找一位編輯,卻找到了一位朋友。”
二
有人問我的治學態度是什麼,我回答:“為自己寫,給朋友
讀。”我並非清高得從來不寫應時交差的東西,但我自己不重視
它們,編輯願刪願改,悉聽尊便,讀者評頭論足,置若罔聞。倒是
平時有感而發,不求發表,只是寫給自己或二三知己看的東西,
最令我喜愛,改我一字,刪我一句,都心痛得要命,頗有敝帚自珍
之慨。偶爾發表了,也比較能撥動讀者的心弦。作文貴在有真
情實感,寫哲學論著何嘗不是如此。還在讀碩士生時,有一回,
某大學幾位女生,學的專業分別是中文、歷史和教育,邀我們去
郊遊,又擔心我們沒有興致。我回信說:“正像文學家不是標點
符號,歷史學家不是出土文物,教育家不是粉筆頭一樣,哲學家
也不是一團概念。我們都是人。”既是活生生的人,就不會沒有
喜怒哀樂。何況哲學關乎人生的根本,在哲學家身上,尋求的痛
苦和發現的歡樂更要超過常人。可是,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偏
見,似乎只有藝術才需要情感,哲學純屬理智的事情,非把情感
濾淨,把個人的真實感受統統兌換成抽象概念的紙幣,才能合法
流通。許多所謂的哲學論著,不但不能引起人們心靈上的顫慄,
反而令人生厭,使外行誤以為哲學真是這樣乾癟枯燥的東西,望
而卻步,不屑一顧。
且慢!哲學真是這樣一具醜陋的“概念木乃伊”嗎?請直接
601另一種存在
讀一讀大師們的作品吧。凡大哲學家,包括馬克思在內,他們的
著作無不洋溢著感人的激情。我敢斷言,哲學中每一個重大創
見,都決非純粹邏輯推演的結果,而是真情實感的結晶。哲學家
必長久為某個問題苦苦糾纏,不得安寧,宛如一塊心病,而後才
會有獨到心得。無論哪位著作家,其得意之作,必定是為自己寫
的,如同孕婦分娩,母雞下蛋,實在是欲罷不能的事情。
處女作在體裁上難以定位,小說、散文、詩的界限被模糊了,還有
一些像是從筆記本里摘出的斷片,然而,這恰好向我們呈現了一
種原初的寫作狀態,一個不是職業作家的人的經典寫作方式。
她不是在給出版商寫書,而是在搜集自己生命歲月里的珍珠。
“我們熟知的日常生活世界突然被一道情感的光芒照亮”———這
是她對文學的理解。在書中,我們看到了突然被照亮的日常生
活世界的這個或那個小角落:一席談話,一則故事,一個場景,一
尊面容……她的女性情感無比細膩溫柔,但這柔和的光芒所照
亮的是極其深邃的東西,那隱藏在黑夜中的存在之秘密,日常生
活最為人熟視無睹的驚心動魄之處。
我之信任孫笑冬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她和一切認真的寫作
者一樣,也被寫作的理由和限度的問題苦惱著。她懂得,除了寫
作,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敘述我們生活的故事,我們別無辦
法把握和超越我們必死的命運。但是,同時她又懂得,生活中有
些故事,也許是那些最美麗或最悲痛的故事,是不能夠進入我們
的敘述的,因為在敘述的同時我們也就歪曲、貶低和徹底失去了
它們。我們試圖通過寫作來把不可挽留的生活變成能夠保存的
作品,可是,一旦變成作品,我們所擁有的便只是作品而不復是
生活了。
心愛作家中在世的那一個也走了,在獲悉張愛玲死訊的第
二天,她寫了《絳唇珠袖兩寂寞》。我覺得它是全書中最見功力
的一篇,寫得沉痛卻又異常從容。張愛玲是在一間沒有家具的
公寓的地毯上孤單地死去的,死後七天才被警察發現。報導這
則消息的報紙就壓在那一部從北京帶到普林斯頓的《紅樓夢》下
面。與現世的情感聯繫早早地斷絕了,心已經枯萎,可是,在死
之前還必須忍受最不堪的幾十年的淪落和孤寂。這是在說與胡
蘭成離異後的愛玲,還是在說黛玉死後的寶玉?應該都是。作
者由此悟到,續四十回中她曾經如此欣賞的一個描繪,寶玉出家
前在雪野上披一襲大紅猩猩氈斗篷向賈政大拜而別,這個場面
實在過於美了,因而不可能是真實的結局。的確,真實的結局很
可能也是幾十年的孤寂。我想對孫笑冬說的是,即使曹雪芹自
己寫,幾十年的孤寂是寫得出來的麼?所以,我們也許只好用大
拜而別的優美場面把寶玉送走,從而使自己能夠對人生不可說
的那一部分真相保持沉默了。這是否也是對寫作的限度的一種
遵守呢?
2000.6
201另一種存在
為自己寫,給朋友讀
———寫在《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出版之際
一
捧著散發出新鮮油墨味的樣書,真有點感慨萬千。僅僅五
個月前,它還是一堆手稿,飄泊在好幾家出版社之間,紙張漸漸
破損了。為了這本書,我和我的朋友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去年二三月間,我把自己關在我的那間地下室里,埋頭寫這
本書。地下室本來光線昏慘,加之當時確乎有一股如痴如醉的
勁兒,愈發不知晝夜了。兩個月里,寫出了這十六萬字。接下
來,輪到我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方鳴失眠了。他一直在催
促我寫,稿成之日,他讀了十分喜歡,興奮得徹夜不眠。作為一
名編輯,他盼望親手出這本書。然而,事與願違。與我打交道大
約是有點晦氣的。幾年前,我寫了一部研究人性的稿子,一位熱
心的朋友張羅著要替我出版,氣候一變,只好凍結。現在,又寫
尼采,就更犯忌了,人家不敢接受,也難怪。
今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年編輯邵敏到北京出差,以
前我們只見過一面,但他自告奮勇要把稿子帶回上海碰碰運氣。
奇蹟發生了:半個月,三審通過;兩個月,看校樣;五個月,出版發
行。他喜歡這部稿子,並且得到了社、室領導的支持。我清楚地
記得,我到上海看校樣時,他也在看,而他已經看過好幾遍原稿
了,依然十分激動,見了我就嚷道:“你害得我好苦呵,昨天看你
的校樣,又是一夜沒睡著!”
我知道,我的書寫得沒有這樣好,但我很感動。當他要我在
他自留的樣書上題詞時,我只是輕描淡寫地寫下了這句話:
“我尋找一位編輯,卻找到了一位朋友。”
二
有人問我的治學態度是什麼,我回答:“為自己寫,給朋友
讀。”我並非清高得從來不寫應時交差的東西,但我自己不重視
它們,編輯願刪願改,悉聽尊便,讀者評頭論足,置若罔聞。倒是
平時有感而發,不求發表,只是寫給自己或二三知己看的東西,
最令我喜愛,改我一字,刪我一句,都心痛得要命,頗有敝帚自珍
之慨。偶爾發表了,也比較能撥動讀者的心弦。作文貴在有真
情實感,寫哲學論著何嘗不是如此。還在讀碩士生時,有一回,
某大學幾位女生,學的專業分別是中文、歷史和教育,邀我們去
郊遊,又擔心我們沒有興致。我回信說:“正像文學家不是標點
符號,歷史學家不是出土文物,教育家不是粉筆頭一樣,哲學家
也不是一團概念。我們都是人。”既是活生生的人,就不會沒有
喜怒哀樂。何況哲學關乎人生的根本,在哲學家身上,尋求的痛
苦和發現的歡樂更要超過常人。可是,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偏
見,似乎只有藝術才需要情感,哲學純屬理智的事情,非把情感
濾淨,把個人的真實感受統統兌換成抽象概念的紙幣,才能合法
流通。許多所謂的哲學論著,不但不能引起人們心靈上的顫慄,
反而令人生厭,使外行誤以為哲學真是這樣乾癟枯燥的東西,望
而卻步,不屑一顧。
且慢!哲學真是這樣一具醜陋的“概念木乃伊”嗎?請直接
601另一種存在
讀一讀大師們的作品吧。凡大哲學家,包括馬克思在內,他們的
著作無不洋溢著感人的激情。我敢斷言,哲學中每一個重大創
見,都決非純粹邏輯推演的結果,而是真情實感的結晶。哲學家
必長久為某個問題苦苦糾纏,不得安寧,宛如一塊心病,而後才
會有獨到心得。無論哪位著作家,其得意之作,必定是為自己寫
的,如同孕婦分娩,母雞下蛋,實在是欲罷不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