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系無恥地占領了個人的最後一個精神密室。當一個人在任何時
間內,包括在寫日記時,面對的始終是他人,不復能夠面對自己
的靈魂時,不管他在家庭、社會和一切人際關係中是一個多麼誠
實的人,他仍然失去了最根本的真實,即面對自己的真實。
因此,無法只為自己寫日記,這一境況成了托爾斯泰婚後生
活中的一個持久的病痛。三十四年後,他還在日記中無比沉痛
地寫道:“我過去不為別人寫日記時有過的那種宗教感情,現在
都沒有了。一想到有人看過我的日記而且今後還會有人看,那
種感情就被破壞了。而那種感情是寶貴的,它在生活中幫助過
我。”這裡的“宗教感情”是指一種僅僅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精神生
活,因為正像他在生命最後一年給索菲亞的一封信上所說的:
“每個人的精神生活是這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秘密,別人不該對它
有任何要求。”在世間一切秘密中,唯此種秘密最為神聖,別種秘
密的被揭露往往提供事情的真相,而此種秘密的受侵犯卻會扼
殺靈魂的真實。
可是,托爾斯泰仍然堅持寫日記,直到生命的最後日子,而
且在我看來,他在日記中仍然是非常真實的,比我所讀到過的任
09另一種存在
何作家日記都真實。他把他不能真實地寫日記的苦惱毫不隱諱
地訴諸筆端,也正證明了他的真實。真實是他的靈魂的本色,沒
有任何力量能使他放棄,他自己也不能。
二
似乎也是出於對真實的熱愛,薩特卻反對一切秘密。他非
常自豪他面對任何人都沒有秘密,包括托爾斯泰所異常珍視的
個人靈魂的秘密。他的口號是用透明性取代秘密。在他看來,
寫作的使命便是破除秘密,每個作家都完整地談論自己,如此締
造一個一切人對一切人都沒有秘密的完全透明的理想社會。
我不懷疑薩特對透明性的追求是真誠的,並且出於一種高
尚的動機。但是,它顯然是烏托邦。如果不是,就更可怕,因為
其唯一可能的實現方式是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中國的文化大
革命,即一種禁止個人秘密的恐怖的透明性。不過,這是題外
話。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寫作的真實存在於透明性之
中嗎?
當然,寫作總是要對人有所談論。在此意義上,薩特否認有
為自己寫作這種事。他斷言:“一旦你開始寫作,不管你願意不
願意,你已經介入了。”可是,問題在於,在“介入”之前,作家所要
談論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它並不是在作家開口向人談論的時候
才突然冒出來的。一個真正的作家必有一個或者至多幾個真正
屬於他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伴隨他的一生,它們的醞釀和形成
恰好是他的靈魂的秘密。他的作品並非要破除這個秘密,而只
是從這個秘密中生長出來的看得見的作物罷了。就寫作是一個
精神事件,作品是一種精神產品而言,有沒有真正屬於自己靈魂
的問題和秘密,是寫作是否真實的一個基本前提。這樣的問題
19私人寫作
和秘密會引導寫作者探索存在的未經勘察的領域,發現一個別
人尚未發現的僅僅屬於他的世界,他作為一個作家的存在理由
和價值就在於此。沒有這樣的問題和秘密的人誠然也可以寫點
什麼,甚至寫很多的東西,然而,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只是在傳
授知識、發表意見、報告新聞、編講故事,因而不過是教師、演說
家、記者、故事能手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繆出於對法西斯的義憤加入了法
國抵抗運動。戰後,在回顧這一經歷時,他指責德國人說:“你們
強迫我進入了歷史,使我五年中不能享受鳥兒的歌唱。可是,歷
史有一種意義嗎?”針對這一說法,薩特批評道:“問題不在於是
否願意進入歷史和歷史是否有意義,而在於我們已經身在歷史
中,應當給它一種我們認為最好的意義。”他顯然沒有弄懂加繆
苦惱的真正緣由:對於真正屬於自己靈魂的問題的思考被外部
的歷史事件打斷了。他太多地生活在外部的歷史中,因而很難
理解一個沉湎於內心生活的人的特殊心情。
我相信薩特是不為自己寫日記的,他的日記必定可以公開,
至少可以向波伏瓦公開,因此他完全不會有托爾斯泰式的苦惱。
我沒有理由據此斷定他不是一個好作家。不過,他的文學作品,
包括小說和戲劇,無不散發著濃烈的演講氣息,而這不能不說與
他主張並努力實行的透明性有關。昆德拉在談到薩特的《噁心》
時挖苦說,這部小說是存在主義哲學穿上了小說的可笑服裝,就
好像一個教師為了給打瞌睡的學生開心,決定用小說的形式上
一課。的確,我們無法否認薩特是一個出色的教師。
三
對於我們今天的作家來說,托爾斯泰式的苦惱就更是一種
29另一種存在
陌生的東西了。一個活著時已被舉世公認的文學泰斗和思想巨
人,卻把自己的私人日記看得如此重要,這個現象似乎只能解釋
為一種個人癖好,並無重要性。據我推測,今天以寫作為生的大
多數人是不寫日記的,至少是不寫靈魂密談意義上的私人日記
的。有些人從前可能寫過,一旦成了作家,就不寫了。想要或預
約要發表的東西尚且寫不完,哪裡還有工夫寫不發表的東西呢?
一位研究宗教的朋友曾經不勝感慨地向我訴苦:他忙於應
付文債,幾乎沒有喘息的工夫,只在上廁所時才得到片刻的安
寧。我笑笑說:可不,在這個忙碌的時代,我們只能在廁所里接
待上帝。上帝在廁所里———這不是一句單純的玩笑,而是我們
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廁所是上帝在這個喧囂世界裡的最後避
難所。這還算好的呢,多少人即使在廁所里也無暇接待上帝,依
然忙著塵世的種種事務,包括寫作!
是的,寫作成了我們在塵世的一樁事務。這樁事務又派生
出了許多別的事務,於是我們忙於各種談話:與同行、編輯、出版
商、節目主持人等等。其實,寫作也只是我們向公眾談話的一種
方式而已。最後,我們乾脆拋開紙筆,直接在電視台以及各種會
議上頻頻亮相和發表談話,並且仍然稱這為寫作。
曾經有一個時代,那時的作家、學者中出現了一批各具特色
間內,包括在寫日記時,面對的始終是他人,不復能夠面對自己
的靈魂時,不管他在家庭、社會和一切人際關係中是一個多麼誠
實的人,他仍然失去了最根本的真實,即面對自己的真實。
因此,無法只為自己寫日記,這一境況成了托爾斯泰婚後生
活中的一個持久的病痛。三十四年後,他還在日記中無比沉痛
地寫道:“我過去不為別人寫日記時有過的那種宗教感情,現在
都沒有了。一想到有人看過我的日記而且今後還會有人看,那
種感情就被破壞了。而那種感情是寶貴的,它在生活中幫助過
我。”這裡的“宗教感情”是指一種僅僅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精神生
活,因為正像他在生命最後一年給索菲亞的一封信上所說的:
“每個人的精神生活是這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秘密,別人不該對它
有任何要求。”在世間一切秘密中,唯此種秘密最為神聖,別種秘
密的被揭露往往提供事情的真相,而此種秘密的受侵犯卻會扼
殺靈魂的真實。
可是,托爾斯泰仍然堅持寫日記,直到生命的最後日子,而
且在我看來,他在日記中仍然是非常真實的,比我所讀到過的任
09另一種存在
何作家日記都真實。他把他不能真實地寫日記的苦惱毫不隱諱
地訴諸筆端,也正證明了他的真實。真實是他的靈魂的本色,沒
有任何力量能使他放棄,他自己也不能。
二
似乎也是出於對真實的熱愛,薩特卻反對一切秘密。他非
常自豪他面對任何人都沒有秘密,包括托爾斯泰所異常珍視的
個人靈魂的秘密。他的口號是用透明性取代秘密。在他看來,
寫作的使命便是破除秘密,每個作家都完整地談論自己,如此締
造一個一切人對一切人都沒有秘密的完全透明的理想社會。
我不懷疑薩特對透明性的追求是真誠的,並且出於一種高
尚的動機。但是,它顯然是烏托邦。如果不是,就更可怕,因為
其唯一可能的實現方式是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中國的文化大
革命,即一種禁止個人秘密的恐怖的透明性。不過,這是題外
話。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寫作的真實存在於透明性之
中嗎?
當然,寫作總是要對人有所談論。在此意義上,薩特否認有
為自己寫作這種事。他斷言:“一旦你開始寫作,不管你願意不
願意,你已經介入了。”可是,問題在於,在“介入”之前,作家所要
談論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它並不是在作家開口向人談論的時候
才突然冒出來的。一個真正的作家必有一個或者至多幾個真正
屬於他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伴隨他的一生,它們的醞釀和形成
恰好是他的靈魂的秘密。他的作品並非要破除這個秘密,而只
是從這個秘密中生長出來的看得見的作物罷了。就寫作是一個
精神事件,作品是一種精神產品而言,有沒有真正屬於自己靈魂
的問題和秘密,是寫作是否真實的一個基本前提。這樣的問題
19私人寫作
和秘密會引導寫作者探索存在的未經勘察的領域,發現一個別
人尚未發現的僅僅屬於他的世界,他作為一個作家的存在理由
和價值就在於此。沒有這樣的問題和秘密的人誠然也可以寫點
什麼,甚至寫很多的東西,然而,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只是在傳
授知識、發表意見、報告新聞、編講故事,因而不過是教師、演說
家、記者、故事能手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繆出於對法西斯的義憤加入了法
國抵抗運動。戰後,在回顧這一經歷時,他指責德國人說:“你們
強迫我進入了歷史,使我五年中不能享受鳥兒的歌唱。可是,歷
史有一種意義嗎?”針對這一說法,薩特批評道:“問題不在於是
否願意進入歷史和歷史是否有意義,而在於我們已經身在歷史
中,應當給它一種我們認為最好的意義。”他顯然沒有弄懂加繆
苦惱的真正緣由:對於真正屬於自己靈魂的問題的思考被外部
的歷史事件打斷了。他太多地生活在外部的歷史中,因而很難
理解一個沉湎於內心生活的人的特殊心情。
我相信薩特是不為自己寫日記的,他的日記必定可以公開,
至少可以向波伏瓦公開,因此他完全不會有托爾斯泰式的苦惱。
我沒有理由據此斷定他不是一個好作家。不過,他的文學作品,
包括小說和戲劇,無不散發著濃烈的演講氣息,而這不能不說與
他主張並努力實行的透明性有關。昆德拉在談到薩特的《噁心》
時挖苦說,這部小說是存在主義哲學穿上了小說的可笑服裝,就
好像一個教師為了給打瞌睡的學生開心,決定用小說的形式上
一課。的確,我們無法否認薩特是一個出色的教師。
三
對於我們今天的作家來說,托爾斯泰式的苦惱就更是一種
29另一種存在
陌生的東西了。一個活著時已被舉世公認的文學泰斗和思想巨
人,卻把自己的私人日記看得如此重要,這個現象似乎只能解釋
為一種個人癖好,並無重要性。據我推測,今天以寫作為生的大
多數人是不寫日記的,至少是不寫靈魂密談意義上的私人日記
的。有些人從前可能寫過,一旦成了作家,就不寫了。想要或預
約要發表的東西尚且寫不完,哪裡還有工夫寫不發表的東西呢?
一位研究宗教的朋友曾經不勝感慨地向我訴苦:他忙於應
付文債,幾乎沒有喘息的工夫,只在上廁所時才得到片刻的安
寧。我笑笑說:可不,在這個忙碌的時代,我們只能在廁所里接
待上帝。上帝在廁所里———這不是一句單純的玩笑,而是我們
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廁所是上帝在這個喧囂世界裡的最後避
難所。這還算好的呢,多少人即使在廁所里也無暇接待上帝,依
然忙著塵世的種種事務,包括寫作!
是的,寫作成了我們在塵世的一樁事務。這樁事務又派生
出了許多別的事務,於是我們忙於各種談話:與同行、編輯、出版
商、節目主持人等等。其實,寫作也只是我們向公眾談話的一種
方式而已。最後,我們乾脆拋開紙筆,直接在電視台以及各種會
議上頻頻亮相和發表談話,並且仍然稱這為寫作。
曾經有一個時代,那時的作家、學者中出現了一批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