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愛的反義詞是什麼呢?哪一種情感狀態與愛截然相反,是愛的毋庸置疑的對立面呢?回答只能是:冷漠。孤獨者和恨者都是會愛的,冷漠者卻與愛完全無緣。如果說孤獨是愛心的沒有著落,恨是愛心的受挫,那麼,冷漠就是愛心的死滅。一個冷漠的人,他不但沒有愛心,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沒有心,沒有靈魂。因為愛心原是靈魂的核心,靈魂藉愛而活著,感受著,生長著,無愛的靈魂中沒有了一切積極的情感,這樣的靈魂已經名存實亡。無論對於個人來說,還是對於社會來說,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它使個人失去生活的意義,使社會發生道德的危機。在我看來,當今社會最觸目驚心的現象之一便是人心的冷漠。最近屢屢讀到汽車司機肇事後把受害者處死然後逃逸的報導,處死的方式包括回車碾壓傷者、把傷者扔進污水溝、帶著被捲入車下的傷者繼續馳行等等,無不令人髮指。毫無疑問,這些罪犯對於受害者無仇無恨,他們僅僅是為了逃避對己的懲罰而不惜虐殺他人的生命,而這種懲罰本來只不過是使他們受短暫的牢獄之災或一些財產損失而已,與一條生命的價值不可同日而語。這當然是冷漠的極端例子,然而,這類惡性事件的增多是有社會的基礎的,暴露了社會上相當普遍的重利輕情、見利忘義的傾向。在一個太重功利的社會裡,冷漠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從而使有愛心的人更感到孤獨,甚至感到憤恨。不過,讓我們記住,我們不要由孤獨和憤恨而也墮入冷漠,保護愛心、拒絕冷漠乃是我們對於自己的靈魂的一份責任,也是我們對於社會的一份責任。

  孤獨的價值

  一

  我很有興味地讀完了英國醫生安東尼?斯托爾所著的《孤獨》一書。在我的概念中,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為哲學家、詩人所樂於探究或描述。我曾擔心,一個醫生研究孤獨,會不會有職業偏見,把它僅僅視為一種病態呢?令我滿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著相當人文修養的精神科醫生,善於把開闊的人文視野和精到的專業眼光結合起來,因此不但沒有抹殺、反而更有說服力地揭示了孤獨在人生中的價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療作用。

  事實上,精神科醫學的傳統的確是把孤獨僅僅視為一種病態的。按照這一傳統的見解,親密的人際關係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標誌,是人生意義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個成人倘若缺乏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進程受阻,亦即存在著某種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療。斯托爾寫這本書的主旨正是要反對這種偏頗性,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為孤獨“正名”。他在肯定人際關係的價值的同時,著重論證了孤獨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對於具有創造天賦的人來說,甚至是決定性的源泉。

  其實,對孤獨的貶損並不限於今天的精神科醫學領域。早在《伊利亞特》中,荷馬已經把無家無邦的人斥為自然的棄物。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據以發揮,斷言人是最合群的動物,接著說出了一句名言:“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這話本身說得很漂亮,但他的用意是在前半句,拉扯開來大做文章,壓根兒不再提後半句。後來培根引用這話時,乾脆說只有前半句是真理,後半句純屬邪說。既然連某些大哲學家也對孤獨抱有成見,我就很願意結合著讀斯托爾的書的心得,來說一說我對孤獨的價值的認識。

  二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於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斯托爾引用溫尼考特的見解指出,那種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外部世界,世界對於他僅是某種必須適應的對象,而不是可以滿足他的主觀性的場所,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意義。

  事實上,無論活得多麼熱鬧,每個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獨處時間,那便是睡眠。不管你與誰同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卻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據有的心理學家推測,夢具有與獨處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另一個例子是居喪。對喪親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勸慰,而是在獨處中順變。正像斯托爾所指出的:“這種順變的過程非常私密,因為事關喪親者與死者之間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別人沒有分享過,也不能分享。”居喪的本質是面對亡靈時“一個人內心孤獨的深處所發生的某件事”。如果人為地壓抑這個哀傷過程,則也會導致心理疾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