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16
有精神潔癖的人在污衊面前最缺乏自衛能力。平時他不屑於防人,因為他覺得防人之心也玷污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污水潑來,他又不屑於洗刷,他的潔癖使他不肯觸碰污水,哪怕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於是他只好懷著厭惡之心忍受。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談到:和崇高的靈魂周旋,奸人總是好脫身的,因為前者很容易受騙,一旦發覺,也僅限於表示高貴的鄙夷,而並不訴諸懲罰。
我相信,這樣一種經驗,是每一個稍有教養的人所熟悉的。輕信和寬容,是崇高的靈魂最容易犯的錯誤。輕信,是因為以己度人,不相信人性會那樣壞。寬容,倒不全是因為胸懷寬闊,更多地是因為一種精神上的潔癖,不屑於同奸人糾纏,不願意讓這種太近的接觸污染了自己的環境和心境。
這並不意味著崇高的靈魂缺乏戰鬥性。一顆真正崇高的靈魂,其戰鬥性往往表現在更加廣闊的戰場和更加重大的題材上。如果根本的正義感受到觸犯,他戰鬥起來必是義無返顧的。
小世態
1
長舌婦的特點是對他人的隱私懷有異乎尋常的興趣,而作起結論來則極端地不負責任。
2
小市民聚在一起,最喜歡談論的是兩件事,一是別人的不幸,還嘖嘖地嘆息著,以表示自己的善良,另一是別人的走運,還指指戳戳地評論著,以表示自己的正直。他們之熱中於“同情”他人的痛苦,與他們之熱中於嫉妒他人的幸福,其實是同一份德性的兩種表現。
3
怨恨者的愛是有毒的,吞食這愛的人必嘔吐。
4
有的人的所謂誠實是出賣別人的信任。
5
小傻瓜崇拜大傻瓜。
6
一個天才向另一個天才致以肉麻的敬禮。
7
不同的趣味:有的人喜歡長腳癬,咧著嘴撓癢。
8
他老是想擠入名人的宴席。哪裡有名人聚宴,他就在門外探頭探腦,在名人的高談闊論中插上幾句不著邊際的話。結果,他比任何名人都更頻繁地在名人聚集的場合露面,他想他一定也是名人了。
可惜的是,小丑在舞台上竄得再頻繁,也仍然只是個小丑。
9
名人面對公眾的兩種姿態:做秀,即迎合公眾的趣味,把自己打扮成討人喜歡的樣子;裝蒜,即迴避公眾的審視,文過飾非,做出天真無辜的樣子。
10
有一種人的靈魂裝有擴音器,每一種聲響都誇大許多倍地播放出來,擾亂世界和鄰人的安寧。於是他們自以為擁有一顆多麼動盪不安、多麼豐富的靈魂了。
11
有的人頭腦肆無忌憚而軀體安分守己,有的人頭腦安分守己而軀體肆無忌憚。
12
牛頓說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這話說得既自豪又謙虛,他以這種方式表達了一位巨人對於被自己超過了的前輩的尊敬。
倘若這話從一個寄生在巨人身上的侏儒口中說出,就只能令人啼笑皆非了。
13
他永遠在沉思,但人們從來不曾聽見他發表過什麼思想。
14
她沒有肉體,也沒有靈魂,可是她有事業!
15
他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於是他就寫詩。
16
有一種人,善於接近名人而不善於接近思想,其從事哲學的方式是結交哲學界名流,成果便是一串顯赫的名字。我不禁想:就算這些名人並非徒有其名,他們的哲學難道和傷寒一樣也會傳染嗎?
17
有一種人,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中引人注意。不拘用什麼手段,包括用最高的嗓門說出最蠢的話,只要被注意了,他就得意洋洋,覺得自己是個人物了。
今日文壇上也多這種人。
第10章 論愛與孤獨
愛的反義詞
愛的反義詞不是孤獨。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反過來說也一樣,人類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那些偉大的靈魂,其深不可測的孤獨豈不正是源自那博大無際的愛,這愛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滿足的?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之孤獨的發現和撫慰。在愛與孤獨之間並不存在此長彼消的關係,現實的人間之愛不可能根除心靈對於孤獨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該對愛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一旦沒有了對孤獨的體驗,愛便失去了品格和動力。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於瑣屑和平庸。
愛的反義詞也不是恨。一個心中沒有愛的人,他對什麼都不在乎,也就不會恨什麼。之所以愛憎分明,是因為有執著的愛,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在現實生活中,愛轉化為恨的事例更是司空見慣,而這種轉化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兩者原是同一種激情的不同形態。愛是關切,關切就會在乎,在乎就難免挑剔,於是生出了無窮的恩恩怨怨。當然,一般而言,那種容易陷入恩怨是非的愛的氣象未免渺小,其中還混雜了太多的得失計較。大愛不求回報,了斷浮世恩怨。然而,當大愛者的救世抱負受挫之時,大愛也會表現為像魯迅那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大恨。總之,一切人世的愛,都是不能割斷與恨的聯繫的。
有精神潔癖的人在污衊面前最缺乏自衛能力。平時他不屑於防人,因為他覺得防人之心也玷污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污水潑來,他又不屑於洗刷,他的潔癖使他不肯觸碰污水,哪怕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於是他只好懷著厭惡之心忍受。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談到:和崇高的靈魂周旋,奸人總是好脫身的,因為前者很容易受騙,一旦發覺,也僅限於表示高貴的鄙夷,而並不訴諸懲罰。
我相信,這樣一種經驗,是每一個稍有教養的人所熟悉的。輕信和寬容,是崇高的靈魂最容易犯的錯誤。輕信,是因為以己度人,不相信人性會那樣壞。寬容,倒不全是因為胸懷寬闊,更多地是因為一種精神上的潔癖,不屑於同奸人糾纏,不願意讓這種太近的接觸污染了自己的環境和心境。
這並不意味著崇高的靈魂缺乏戰鬥性。一顆真正崇高的靈魂,其戰鬥性往往表現在更加廣闊的戰場和更加重大的題材上。如果根本的正義感受到觸犯,他戰鬥起來必是義無返顧的。
小世態
1
長舌婦的特點是對他人的隱私懷有異乎尋常的興趣,而作起結論來則極端地不負責任。
2
小市民聚在一起,最喜歡談論的是兩件事,一是別人的不幸,還嘖嘖地嘆息著,以表示自己的善良,另一是別人的走運,還指指戳戳地評論著,以表示自己的正直。他們之熱中於“同情”他人的痛苦,與他們之熱中於嫉妒他人的幸福,其實是同一份德性的兩種表現。
3
怨恨者的愛是有毒的,吞食這愛的人必嘔吐。
4
有的人的所謂誠實是出賣別人的信任。
5
小傻瓜崇拜大傻瓜。
6
一個天才向另一個天才致以肉麻的敬禮。
7
不同的趣味:有的人喜歡長腳癬,咧著嘴撓癢。
8
他老是想擠入名人的宴席。哪裡有名人聚宴,他就在門外探頭探腦,在名人的高談闊論中插上幾句不著邊際的話。結果,他比任何名人都更頻繁地在名人聚集的場合露面,他想他一定也是名人了。
可惜的是,小丑在舞台上竄得再頻繁,也仍然只是個小丑。
9
名人面對公眾的兩種姿態:做秀,即迎合公眾的趣味,把自己打扮成討人喜歡的樣子;裝蒜,即迴避公眾的審視,文過飾非,做出天真無辜的樣子。
10
有一種人的靈魂裝有擴音器,每一種聲響都誇大許多倍地播放出來,擾亂世界和鄰人的安寧。於是他們自以為擁有一顆多麼動盪不安、多麼豐富的靈魂了。
11
有的人頭腦肆無忌憚而軀體安分守己,有的人頭腦安分守己而軀體肆無忌憚。
12
牛頓說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這話說得既自豪又謙虛,他以這種方式表達了一位巨人對於被自己超過了的前輩的尊敬。
倘若這話從一個寄生在巨人身上的侏儒口中說出,就只能令人啼笑皆非了。
13
他永遠在沉思,但人們從來不曾聽見他發表過什麼思想。
14
她沒有肉體,也沒有靈魂,可是她有事業!
15
他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於是他就寫詩。
16
有一種人,善於接近名人而不善於接近思想,其從事哲學的方式是結交哲學界名流,成果便是一串顯赫的名字。我不禁想:就算這些名人並非徒有其名,他們的哲學難道和傷寒一樣也會傳染嗎?
17
有一種人,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中引人注意。不拘用什麼手段,包括用最高的嗓門說出最蠢的話,只要被注意了,他就得意洋洋,覺得自己是個人物了。
今日文壇上也多這種人。
第10章 論愛與孤獨
愛的反義詞
愛的反義詞不是孤獨。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反過來說也一樣,人類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那些偉大的靈魂,其深不可測的孤獨豈不正是源自那博大無際的愛,這愛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滿足的?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之孤獨的發現和撫慰。在愛與孤獨之間並不存在此長彼消的關係,現實的人間之愛不可能根除心靈對於孤獨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該對愛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一旦沒有了對孤獨的體驗,愛便失去了品格和動力。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於瑣屑和平庸。
愛的反義詞也不是恨。一個心中沒有愛的人,他對什麼都不在乎,也就不會恨什麼。之所以愛憎分明,是因為有執著的愛,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在現實生活中,愛轉化為恨的事例更是司空見慣,而這種轉化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兩者原是同一種激情的不同形態。愛是關切,關切就會在乎,在乎就難免挑剔,於是生出了無窮的恩恩怨怨。當然,一般而言,那種容易陷入恩怨是非的愛的氣象未免渺小,其中還混雜了太多的得失計較。大愛不求回報,了斷浮世恩怨。然而,當大愛者的救世抱負受挫之時,大愛也會表現為像魯迅那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大恨。總之,一切人世的愛,都是不能割斷與恨的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