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9
當我享受時,我最受不了身邊坐著一個苦行僧,因為他使我覺得我的享受有罪,使享受變成了受苦。
10
無論何處,只要有一個完美無缺的正人君子出現,那裡的人們就要遭罪了,因為他必定要用他的完美來折磨和審判你了。這班善人,也許你真的說不出他有什麼明顯的缺點,儘管除了他的道德以外,你也說不出他有什麼像樣的優點。
相反,一個真實的人,一種獨特的個性,必有突出的優點和缺點,袒露在人們面前,並不加道德的偽飾,而這也正是他的道德。
11
常常有人舉著愛國的尺子評判人,但這把尺子自身也需要受到評判。首先,愛國只是尺子之一,而且是一把較小的尺子。還有比它大的尺子,例如真理、文明、人道。其次,大的尺子管小的尺子,大道理管小道理,惟有從人類真理和世界文明的全局出發,知道本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方可論愛國。因此,偉大的愛國者往往是本民族歷史和現狀的深刻批評者。那些手中只有愛國這一把尺子的人,所愛的基本上是某種狹隘的既得利益,這把尺子是專用來打一切可能威脅其私利的人的。
人品和智慧
1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2
假、惡、丑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兇惡、醜陋?我只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慾。人為何會有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3
意識形態和人生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
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
4
人生與道德、做人與處世、精神追求與社會關切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如果要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倫理學無疑最具備此種資格。倫理學的內容應該拓寬,把人生哲學的基本原理也包括進去,不能只局限於道德學說。
5
在評價人時,才能與人品是最常用的兩個標準。兩者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在最深的層次上,它們是否相通的?譬如說,可不可以說,大才也是德,大德也是才,天才和聖徒是同一種神性的顯現?又譬如說,無才之德是否必定偽善,因而亦即無德,無德之才是否必定淺薄,因而亦即非才?當然,這種說法已經蘊涵了對才與德的重新解釋,我傾向於把兩者看作慧的不同表現形式。
6
人品和才分不可截然分開。人品不僅有好壞優劣之分,而且有高低寬窄之分,後者與才分有關。才分大致規定了一個人為善為惡的風格和容量。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7
人品不但有好壞之別,也有寬窄深淺之別。好壞是質,寬窄深淺未必只是量。古人稱卑劣者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惡行都是出於淺薄的天性和狹小的器量。
8
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9
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其實,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有大的改變都很難。
10
人是會由蠢而壞的。傻瓜被惹怒,跳得比聰明人更高。有智力缺陷者常常是一種犯罪人格。
處世
1
儘量不動感情,作為一個認識者面對一切紛擾,包括針對你的紛擾,這可以使你占據一個優越的地位。這時候,那些本來使你深感屈辱的不公正行為都變成了供你認識的材料,從而減輕了它們對你的殺傷力。
2
一本淺薄的書,往往只要翻幾頁就可以察知它的淺薄。一本深刻的書,卻多半要在仔細讀完了以後才能領會它的深刻。
一個平庸的人,往往只要談幾句話就可以斷定他的平庸。一個偉大的人,卻多半要在長期觀察了以後才能確信他的偉大。
我們憑直覺可以避開最差的東西,憑耐心和經驗才能得到最好的東西。
當我享受時,我最受不了身邊坐著一個苦行僧,因為他使我覺得我的享受有罪,使享受變成了受苦。
10
無論何處,只要有一個完美無缺的正人君子出現,那裡的人們就要遭罪了,因為他必定要用他的完美來折磨和審判你了。這班善人,也許你真的說不出他有什麼明顯的缺點,儘管除了他的道德以外,你也說不出他有什麼像樣的優點。
相反,一個真實的人,一種獨特的個性,必有突出的優點和缺點,袒露在人們面前,並不加道德的偽飾,而這也正是他的道德。
11
常常有人舉著愛國的尺子評判人,但這把尺子自身也需要受到評判。首先,愛國只是尺子之一,而且是一把較小的尺子。還有比它大的尺子,例如真理、文明、人道。其次,大的尺子管小的尺子,大道理管小道理,惟有從人類真理和世界文明的全局出發,知道本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方可論愛國。因此,偉大的愛國者往往是本民族歷史和現狀的深刻批評者。那些手中只有愛國這一把尺子的人,所愛的基本上是某種狹隘的既得利益,這把尺子是專用來打一切可能威脅其私利的人的。
人品和智慧
1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2
假、惡、丑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兇惡、醜陋?我只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慾。人為何會有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3
意識形態和人生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
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
4
人生與道德、做人與處世、精神追求與社會關切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如果要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倫理學無疑最具備此種資格。倫理學的內容應該拓寬,把人生哲學的基本原理也包括進去,不能只局限於道德學說。
5
在評價人時,才能與人品是最常用的兩個標準。兩者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在最深的層次上,它們是否相通的?譬如說,可不可以說,大才也是德,大德也是才,天才和聖徒是同一種神性的顯現?又譬如說,無才之德是否必定偽善,因而亦即無德,無德之才是否必定淺薄,因而亦即非才?當然,這種說法已經蘊涵了對才與德的重新解釋,我傾向於把兩者看作慧的不同表現形式。
6
人品和才分不可截然分開。人品不僅有好壞優劣之分,而且有高低寬窄之分,後者與才分有關。才分大致規定了一個人為善為惡的風格和容量。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7
人品不但有好壞之別,也有寬窄深淺之別。好壞是質,寬窄深淺未必只是量。古人稱卑劣者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惡行都是出於淺薄的天性和狹小的器量。
8
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9
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其實,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有大的改變都很難。
10
人是會由蠢而壞的。傻瓜被惹怒,跳得比聰明人更高。有智力缺陷者常常是一種犯罪人格。
處世
1
儘量不動感情,作為一個認識者面對一切紛擾,包括針對你的紛擾,這可以使你占據一個優越的地位。這時候,那些本來使你深感屈辱的不公正行為都變成了供你認識的材料,從而減輕了它們對你的殺傷力。
2
一本淺薄的書,往往只要翻幾頁就可以察知它的淺薄。一本深刻的書,卻多半要在仔細讀完了以後才能領會它的深刻。
一個平庸的人,往往只要談幾句話就可以斷定他的平庸。一個偉大的人,卻多半要在長期觀察了以後才能確信他的偉大。
我們憑直覺可以避開最差的東西,憑耐心和經驗才能得到最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