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約翰福音書》有言:“上帝遣光明來到世間不是要讓它審判世界,而是要讓世界通過它得救。信賴它的人不會受審判,不信賴的人便已受了審判……而這即是審判:光明來到人世,而人們寧愛黑暗不愛光明。”這話說得非常好。的確,光明並不直接懲罰不接受它的人。拒絕光明,停留在黑暗中,這本身即是懲罰。一切最高的獎勵和懲罰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為本身給行為者造成的精神後果。高尚是對高尚者的最高獎勵,卑劣是對卑劣者的最大懲罰。上帝的真正寵兒不是那些得到上帝的額外恩賜的人,而是最大限度實現了人性的美好可能性的人。當人性的光華在你的身上閃耀,使你感受到做人的自豪之時,這光華和自豪便已是給你的報酬,你確實會覺得一切外在的遭際並非很重要的了。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
“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耶穌有一些很聰明的教導,這是其中之一。
中國人喜歡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當然也對。不過,遠慮是無窮盡的,必須適可而止。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也可以預作籌劃,不妨就預作籌劃,以解除近憂。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卻無法預作籌劃,那就暫且擱下吧,車到山前自有路,何必讓它提前成為近憂。還有一些遠慮,完全不能預見,那就更不必總是懷著一種莫名之憂,自己折磨自己了。總之,應該儘量少往自己的心裡擱憂慮,保持輕鬆和光明的心境。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這樣你不但比較輕鬆,而且比較容易把這難處解決。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後來許多天的難處都擔在肩上,你不但沉重,而且可能連一個難處也解決不了。
行淫的女人
有一天,耶穌在聖殿裡講道,幾個企圖找把柄陷害他的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帶來了一個女人,問他:“這個女人在行淫時被抓到。摩西法律規定,這樣的女人應該用石頭打死。你認為怎樣?”耶穌彎著身子,用指頭在地上畫字。那幾個人不停地問,他便直起身來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說了這話,他又彎下身在地上畫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後,只剩下了耶穌和那個女人。這時候,耶穌就站起來,問她:“婦人,他們都哪裡去了?沒有人留下來定你的罪嗎?”
女人說:“先生,沒有。”
耶穌便說:“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別再犯罪。”
約翰福音記載的這個故事使我對耶穌倍生好感,一個智慧、幽默、通曉人性的智者形象躍然眼前。想一想他彎著身子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的樣子,既不看惡意的告狀者,也不看可憐的被告,他心裡正不知轉著怎樣愉快的念頭呢。他多麼輕鬆地既擊敗了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陷害他的陰謀,又救了那個女人的性命,而且,更重要的是,還破除了猶太教的一條殘酷的法律。
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然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道德的名義把人性當做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據我揣摩,人們的心理可能是這樣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於是嫉妒之情便化裝成正義的憤怒猛烈噴發了,當然啦,決不能讓那個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場;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類似的事,那麼,堅決向法庭認同,與罪人劃清界線,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仿佛譴責的調門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處,人與人之間必定充滿殘酷的鬥爭,人性必定扭曲,愛必定遭到扼殺。耶穌的聰明在於,他不對這個案例本身作評判,而是給猶太教傳統的道德法庭來一個釜底抽薪:既然人人都難免人性的弱點,在這個意義上人人都有罪,那麼,也就沒有人有權充當判官了。
經由這個故事,我還非常羨慕當時的世風人心。聽了耶穌說的話,居然在場的人個個捫心自問,知罪而退,可見天良猶在。換一個時代,譬如說,在我們的文化大革命中,會出現什麼情景呢?可以斷定,耶穌的話音剛落,人們就會立刻爭先恐後地用石頭打那個女人,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那個女人會立刻死於亂石之下。至於耶穌自己,也一定會頂著淫婦的黑後台和辯護士之罪名,被革命群眾提前送上十字架。
高貴者的道德
1
人生意義取決於靈魂生活的狀況。其中,世俗意義即幸福取決於靈魂的豐富,神聖意義即德性取決於靈魂的高貴。
2
在人類的基本價值中,有一項久已被遺忘,它就是高貴。
3
一個自己有人格的尊嚴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一切有尊嚴的人格。
同樣,如果你侮辱了一個人,就等於侮辱了一切人,也侮辱了你自己。
4
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便是人的尊嚴,其經典表達就是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按照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當作手段使用。對於今天許多國人來說,這個觀念何其陌生,只把自己用做了謀利的手段,互相之間也只把對方用做了謀利的手段,未嘗把自己和別人都真正當作目的。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
“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耶穌有一些很聰明的教導,這是其中之一。
中國人喜歡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當然也對。不過,遠慮是無窮盡的,必須適可而止。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也可以預作籌劃,不妨就預作籌劃,以解除近憂。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卻無法預作籌劃,那就暫且擱下吧,車到山前自有路,何必讓它提前成為近憂。還有一些遠慮,完全不能預見,那就更不必總是懷著一種莫名之憂,自己折磨自己了。總之,應該儘量少往自己的心裡擱憂慮,保持輕鬆和光明的心境。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這樣你不但比較輕鬆,而且比較容易把這難處解決。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後來許多天的難處都擔在肩上,你不但沉重,而且可能連一個難處也解決不了。
行淫的女人
有一天,耶穌在聖殿裡講道,幾個企圖找把柄陷害他的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帶來了一個女人,問他:“這個女人在行淫時被抓到。摩西法律規定,這樣的女人應該用石頭打死。你認為怎樣?”耶穌彎著身子,用指頭在地上畫字。那幾個人不停地問,他便直起身來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說了這話,他又彎下身在地上畫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後,只剩下了耶穌和那個女人。這時候,耶穌就站起來,問她:“婦人,他們都哪裡去了?沒有人留下來定你的罪嗎?”
女人說:“先生,沒有。”
耶穌便說:“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別再犯罪。”
約翰福音記載的這個故事使我對耶穌倍生好感,一個智慧、幽默、通曉人性的智者形象躍然眼前。想一想他彎著身子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的樣子,既不看惡意的告狀者,也不看可憐的被告,他心裡正不知轉著怎樣愉快的念頭呢。他多麼輕鬆地既擊敗了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陷害他的陰謀,又救了那個女人的性命,而且,更重要的是,還破除了猶太教的一條殘酷的法律。
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然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道德的名義把人性當做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據我揣摩,人們的心理可能是這樣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於是嫉妒之情便化裝成正義的憤怒猛烈噴發了,當然啦,決不能讓那個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場;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類似的事,那麼,堅決向法庭認同,與罪人劃清界線,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仿佛譴責的調門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處,人與人之間必定充滿殘酷的鬥爭,人性必定扭曲,愛必定遭到扼殺。耶穌的聰明在於,他不對這個案例本身作評判,而是給猶太教傳統的道德法庭來一個釜底抽薪:既然人人都難免人性的弱點,在這個意義上人人都有罪,那麼,也就沒有人有權充當判官了。
經由這個故事,我還非常羨慕當時的世風人心。聽了耶穌說的話,居然在場的人個個捫心自問,知罪而退,可見天良猶在。換一個時代,譬如說,在我們的文化大革命中,會出現什麼情景呢?可以斷定,耶穌的話音剛落,人們就會立刻爭先恐後地用石頭打那個女人,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那個女人會立刻死於亂石之下。至於耶穌自己,也一定會頂著淫婦的黑後台和辯護士之罪名,被革命群眾提前送上十字架。
高貴者的道德
1
人生意義取決於靈魂生活的狀況。其中,世俗意義即幸福取決於靈魂的豐富,神聖意義即德性取決於靈魂的高貴。
2
在人類的基本價值中,有一項久已被遺忘,它就是高貴。
3
一個自己有人格的尊嚴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一切有尊嚴的人格。
同樣,如果你侮辱了一個人,就等於侮辱了一切人,也侮辱了你自己。
4
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便是人的尊嚴,其經典表達就是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按照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當作手段使用。對於今天許多國人來說,這個觀念何其陌生,只把自己用做了謀利的手段,互相之間也只把對方用做了謀利的手段,未嘗把自己和別人都真正當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