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這倒不在於人緣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種人際關係是否和睦。人緣好可能是因為性格隨和,也可能是因為做人圓滑,本身不能說明問題。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一個“信”字,我認為是對的。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行徑,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為一旦他認為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的朋友。“與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時之私慾,卻是做人的大失敗。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際,往往受制於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當然不應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對這一切外在遭際的態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我確實認為,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麼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善良?豐富?高貴
如果我是一個從前的哲人,來到今天的世界,我會最懷念什麼?一定是這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
看到醫院拒收付不起昂貴醫療費的窮人,聽憑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藥和偽劣食品,製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礦難頻繁,礦主用工人的生命換取高額利潤,看到每天發生的許多兇殺案,往往為了很少的一點錢或一個很小的緣由奪走一條命,我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善良。
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多麼普通的品質,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認為,同情是人與獸的區別的開端,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麼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壞事,成為法西斯,成為恐怖主義者。善良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後界限。
看到今天許多人以滿足物質欲望為人生惟一目標,全部生活由賺錢和花錢兩件事組成,我為人們的心靈的貧乏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豐富。
豐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最高享受,為什麼人們棄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認為,豐富的心靈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樂遠遠高於肉體的快樂。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蘊涵著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麼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為了獲取金錢和權力毫無廉恥,可以干任何出賣自己尊嚴的事,然後又依仗所獲取的金錢和權力毫無顧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嚴,我為這些人的靈魂的卑鄙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高貴。
高貴,曾經是許多時代最看重的價值,被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現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認為,人要有做人的尊嚴,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如果違背,就意味著不把自己當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這樣,不知尊嚴為何物,不把別人當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於他沒有把自己當人,事實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經看不出絲毫人的品性。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人的靈魂應該是高貴的,人應該做精神貴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豈不是那些有錢有勢的精神賤民?
我聽見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們呼喚: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你才無愧於人的稱號,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
善良,豐富,高貴――令人懷念的品質,人之為人的品質,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擁有它們。
報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佛家的信念,在別的宗教中也能找出類似的訓誨。事實上,作為一個樸素的願望,它存在於一切善良的人們心中。當我們無力懲惡時,我們只好指望老天顯示正義。我們還試圖以此警告惡人,惡人之所以敢於肆無忌憚地作惡,就是因為他們自以為可以不受懲罰,如果報應不爽,他們必有所收斂。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常常看見惡人走運,好人反而遭災。於是,我們困惑了,憤怒了,斥報應說為謊言,或者,為了安慰自己,我們便將報應的兌現推遲到來世或天國。
如果把報應理解為世俗性質的苦樂禍福,那麼,它在另一個世界裡能否兌現,實在是很渺茫的。即使真有靈魂或來世,我也不相信好人必定上天堂或者投胎富貴人家,惡人必定下地獄或者投胎貧賤人家。不過,我依然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應該按照一種完全不同的含義來理解。我相信報應就在現世,而真正的報應是:對於好人和惡人來說,由於內在精神品質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外在遭遇也具有迥然不同的意義。譬如說,好人和惡人都難免遭受人世的苦難,但是,正如奧古斯丁所說:“同樣的痛苦,對善者是證實、洗禮、淨化,對惡者是詛咒、浩劫、毀滅。”與此同理,同樣的身外之福,例如財產,對善者可以助成閒適、知足、慷慨的心情,對惡者卻是煩惱、繩索和負擔。總之,世俗的禍福,在善者都可轉化為一種精神價值,在惡者都會成為一種懲罰。善者播下的是精神的種子,收穫的也是精神的果實,這就已是善報了。惡者枉活一世,未嘗體會過任何一種美好的精神價值,這也已是惡報了。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際,往往受制於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當然不應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對這一切外在遭際的態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我確實認為,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麼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善良?豐富?高貴
如果我是一個從前的哲人,來到今天的世界,我會最懷念什麼?一定是這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
看到醫院拒收付不起昂貴醫療費的窮人,聽憑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藥和偽劣食品,製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礦難頻繁,礦主用工人的生命換取高額利潤,看到每天發生的許多兇殺案,往往為了很少的一點錢或一個很小的緣由奪走一條命,我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善良。
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多麼普通的品質,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認為,同情是人與獸的區別的開端,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麼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壞事,成為法西斯,成為恐怖主義者。善良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後界限。
看到今天許多人以滿足物質欲望為人生惟一目標,全部生活由賺錢和花錢兩件事組成,我為人們的心靈的貧乏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豐富。
豐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最高享受,為什麼人們棄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認為,豐富的心靈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樂遠遠高於肉體的快樂。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蘊涵著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麼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為了獲取金錢和權力毫無廉恥,可以干任何出賣自己尊嚴的事,然後又依仗所獲取的金錢和權力毫無顧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嚴,我為這些人的靈魂的卑鄙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高貴。
高貴,曾經是許多時代最看重的價值,被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現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認為,人要有做人的尊嚴,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如果違背,就意味著不把自己當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這樣,不知尊嚴為何物,不把別人當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於他沒有把自己當人,事實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經看不出絲毫人的品性。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人的靈魂應該是高貴的,人應該做精神貴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豈不是那些有錢有勢的精神賤民?
我聽見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們呼喚: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你才無愧於人的稱號,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
善良,豐富,高貴――令人懷念的品質,人之為人的品質,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擁有它們。
報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佛家的信念,在別的宗教中也能找出類似的訓誨。事實上,作為一個樸素的願望,它存在於一切善良的人們心中。當我們無力懲惡時,我們只好指望老天顯示正義。我們還試圖以此警告惡人,惡人之所以敢於肆無忌憚地作惡,就是因為他們自以為可以不受懲罰,如果報應不爽,他們必有所收斂。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常常看見惡人走運,好人反而遭災。於是,我們困惑了,憤怒了,斥報應說為謊言,或者,為了安慰自己,我們便將報應的兌現推遲到來世或天國。
如果把報應理解為世俗性質的苦樂禍福,那麼,它在另一個世界裡能否兌現,實在是很渺茫的。即使真有靈魂或來世,我也不相信好人必定上天堂或者投胎富貴人家,惡人必定下地獄或者投胎貧賤人家。不過,我依然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應該按照一種完全不同的含義來理解。我相信報應就在現世,而真正的報應是:對於好人和惡人來說,由於內在精神品質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外在遭遇也具有迥然不同的意義。譬如說,好人和惡人都難免遭受人世的苦難,但是,正如奧古斯丁所說:“同樣的痛苦,對善者是證實、洗禮、淨化,對惡者是詛咒、浩劫、毀滅。”與此同理,同樣的身外之福,例如財產,對善者可以助成閒適、知足、慷慨的心情,對惡者卻是煩惱、繩索和負擔。總之,世俗的禍福,在善者都可轉化為一種精神價值,在惡者都會成為一種懲罰。善者播下的是精神的種子,收穫的也是精神的果實,這就已是善報了。惡者枉活一世,未嘗體會過任何一種美好的精神價值,這也已是惡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