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豐富的單純

  對於心的境界,我所能夠給出的最高贊語就是:豐富的單純。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偉人,他們的心靈世界無不具有這個特徵,其核心始終是單純的,卻又能夠包容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思想。

  我相信,每一個精神上的偉人在本質上都是直接面對宇宙的。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只是宇宙的兒童,這種認識深藏於他的心靈的核心之中,從根本上使他的心靈永葆兒童的單純。另一方面,他對宇宙的永恆本質充滿精神渴望,在這種渴望的支配下,他本能地受一切精神事物所吸引,使他的心靈變得越來越豐富。

  與此相反的境界是貧乏的複雜。這是那些平庸的心靈,它們被各種人際關係和利害計算占據著,所以複雜,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內涵,所以又是一種貧乏的複雜。

  除了這兩種情況外,也許還有貧乏的單純,不過,一種單純倘若沒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寧可說它是簡單而不是單純。有沒有豐富的複雜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顆魔鬼的心吧。

  獸性和神性

  1

  對人性的一種解釋:人性是介於動物性和神性之間的一種性質,是對動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按照這種解釋,人離動物狀態越遠,離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級、越完滿。

  然而,這會不會是文明的一種偏見呢?譬如說,聚財的狂熱,奢靡的享受,股市,毒品,人工流產,克隆技術,這一切在動物界是絕對不可想像的,現代人離動物狀態的確是越來越遠了,但何嘗因此而靠近了神一步呢?相反,在這裡,人對動物狀態的背離豈不同時也是對神的褻瀆?

  那麼,對人性也許還可以做出另一種解釋:人性未必總是動物性向神性的進步,也可能是從動物性的退步,比動物性距離神性更遠。也許在人類生活日趨複雜的現代,神性只好以樸素的動物性的方式來存在,回歸生命的單純正是神的召喚。

  2

  貶低人的動物性也許是文化的偏見,動物狀態也許是人所能達到的最單純的狀態。

  3

  人性可分成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三個層次。社會性居中,實際上是前後兩種屬性的混合,是兩端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它是生物性的延伸,人們因生存的需要而結為社會,社會首先是一種基於利益的結合。另一方面,它是精神性的貫徹,一旦結為社會之後,人們就要在社會中實現理性的規劃和精神價值的追求。

  由此來看,社會性的質量是由生物性和精神性的質量決定的。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愈是受到充分尊重,就愈能建立起一個開放而先進的社會。反之,一個壓制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的社會,其成員的社會品質勢必是狹隘而落後的。中國儒家文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於建立一種社會倫理秩序,並以之壓制人的肉體自由和精神自由,所成就的正是這樣一種社會性。

  個人也是如此。倘若就近觀察,我們便會發現,那些產生了卓越社會影響的人物,他們多半擁有健康的生命本能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4

  希臘人混合獸性和神性而成為人。中國人排除獸性和神性而成為人。

  5

  鼾聲,響屁,飽嗝……這些聲響之所以使人覺得愚蠢,是因為它們暴露了人的動物性一面。

  6

  人的別的動物行為,包括飲食、性交、生育,都可以提升為人的行為。唯有排泄,它無可救藥萬劫不復地是動物行為,人類永遠不可能從中獲得美感和崇高感。人是應該躲起來幹這種事的,連最親密者也不讓看見。

  情感和理智

  1

  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類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而理智則有時是制動器,有時是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則做出取捨,進行加工。世上決不存在單憑理智就能夠成就的事業。

  所以,無論哪一領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種強烈情感的人。區別只在於,由於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對那作為原材料的情感,我們從其產品上或者容易認出,或者不容易認出罷了。

  2

  情感和理智是一對合作夥伴,如同一切合作夥伴一樣,它們之間可能發生衝突。有幾種不同情況。

  其一,兩者都弱,衝突也就弱,其表現是平庸。

  其二,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情感強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發達而情感貧乏。在這兩種情形下,衝突都不會嚴重,因為一方穩占支配地位。這樣的人可能一事無成,也可能成為傑出的偏才。

  其三,兩者皆強,因而衝突異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終於能駕御磅礴的情感,從最激烈的衝突中便能產生最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3

  通常認為,理性和情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能力,它們各在其位,各司其職。一般來說,理性還往往被看作高級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榮譽,而作為低級能力的情感則被看作對真理的干擾。因此,歷來理性一直被視為學術研究的基礎,而情感則最多只能成為藝術表現的對象。然而,事實上,人的心靈生活原是一種混沌,理性與情感的劃分只具有十分相對的意義。

  4

  柏拉圖把人的心靈劃分為理性、意志、情感三個部分,並斷定它們的地位由高及低,判然有別,呈現一種等級關係。自他以後,以理性為人性中的最高級部分遂成西方哲學的正統見解。後來也有人試圖打破這一正統見解,例如把情感(盧梭)或者意志(費希特)提舉為人性之冠,但是,基本思路仍是將理性、意志、情感三者加以排隊,在其中選舉一個統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