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虛榮是難免的,怎奈人生易老,紅顏難久,這是誰也逃脫不掉的規律。好在絕大多數人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調整自己的心理,克服在相貌方面的虛榮心。事實上,在不同的年齡段,相貌的內容在發生著變化,人們對相貌的感覺和評價也在隨之改變。年齡越小,相貌的美就越具有物質的、生理的性質,因而彼此也越為相似。譬如說,天下的娃娃都一樣可愛,那是一種近似小動物的美,表現為稚氣的表情、嬌嫩的皮膚、憨態可掬的動作。少男少女的美洋溢著相同的青春朝氣,但我們已能發現,其中有些人因為正在形成的優秀個性而顯得更具魅力。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外貌,我們一般不會對其物理性方面例如五官的構造、皮膚的質地給予高度評價,而是更加看重其所顯現的精神內涵。
叔本華說:“人的外表是表現內心的圖畫,相貌表達並揭示了人的整個性格特徵。”至少就成年人的相貌而言,他的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個人的慣常的心靈狀態和行為方式總是伴隨著他自己意識不到的表情,這些表情經過無數次的重複,便會銘刻在他的臉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皺紋。更加難以掩飾的是眼神,一個內心空虛的人絕對裝不出睿智的目光。我們大約都遇見過那樣的人,他們的粗俗一望而知,仿佛就寫在他們的臉上。同樣,當我們面對愛因斯坦的肖像時,即使沒有讀過他的著作,我們從他的寬容、幽默、略帶憂傷的神情就能判斷他是一位智者。叔本華也舉了一個例子:一群高貴的紳士來到維斯孔蒂公爵的宮廷,維斯孔蒂問他的年幼的兒子,誰是最智慧的人,孩子稍作環顧,就去拉著彼特拉克的手,把這位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帶到了父親面前。有趣的是,中國的聖人孔子和西方的聖人蘇格拉底都是相貌極其古怪的人,但是,歷史並未留下人們認為他們醜陋的記載。
總之,在到達成熟的年齡以後,一個人相貌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顯現了智慧、德行、教養、個性等心靈品質的因素。至少就男人而言,這基本上是共識,聰明的女性也是這樣來欣賞男人的。那麼,女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自己,或者男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女人呢?我認為是的。哪怕是絕色美人也免不了有遲暮的一天,世界上再高明的美容術也不能使美色永駐。因此,女人在中年之後仍然一心要以色媚人,這至少是不明智的。能夠使女人長久保持魅力的也是容貌中的精神特性,一個氣質高貴的婦人雖然未必像妙齡美女那樣令許多男人神魂顛倒,但卻能獲得男人和女人的普遍敬慕。請不要說這不是一種女人魅力,無論男人魅力還是女人魅力都決不是純粹的生理特質,而永遠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另一方面呢,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安排,在不同的季節收穫不同的果實。
檢驗人的素質的一個尺度
按照馬斯洛的著名理論,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呈金字塔結構,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第一、二項是生物性需要,第三、四項是社會性需要,第五項是精神性需要。我們也可以更籠統地把人的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項。
一般來說,如果較低的需要尚未得到滿足,較高的需要就難以顯現出來。一個還必須為生存掙扎的人,我們無權責備他沒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可是,在較低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較高的需要是否就一定顯現出來呢?事實告訴我們未必。有一些人,他們所擁有的物質條件已經遠遠超過生存所需,達到了奢侈的水平,卻依然沉醉在物質的享樂和追逐之中,沒有顯現出任何精神需要的跡象。
也許,對人的需要結構還可以作另一種描述。比如說,如果把每個人的潛在需要的總和看作一個常量,那麼,其中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比例便非常不同。物質需要所占比例越小,就越容易滿足,精神需要也就越容易顯現並成為主導的需要。相反,如果物質需要所占比例很大甚至覆蓋全部,就難免慾壑難填永無滿足之日了。
人的潛在需要結構的這種差異也就是人的素質的差異。姑且不論這種差異的成因,我們至少得到了一個尺度:在生存需要能夠基本滿足之後,是物質欲望仍占上風,繼續膨脹,還是精神欲望開始上升,漸成主導,一個人的素質由此可以判定。
自然、社會與人性的單純
人性的單純來自自然。有兩種人性的單純,分別與兩種自然相對應。第一種是原始的單純,與原始的物質性的自然相對應。兒童的生命剛從原始的自然中分離出來,未開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原始的單純。第二種是超越的單純,與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對應。一切精神上的偉人,包括偉大的聖徒、哲人、詩人,皆通過信仰、沉思或體驗而與超越的自然有了一種溝通,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超越的單純。
在兩種自然之間,在人性的兩種單純之間,隔著社會和社會關係。社會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脫離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會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數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單純之後,卻不能獲得超越的單純。
社會是一個使人性複雜化的領域。當然,沒有人能夠完全脫離社會而生活。但是,也沒有人必須為了社會放棄自己的心靈生活。對於那些精神本能強烈的人來說,節制社會交往和簡化社會關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越過社會的壁障而走向偉大的精神目標。
叔本華說:“人的外表是表現內心的圖畫,相貌表達並揭示了人的整個性格特徵。”至少就成年人的相貌而言,他的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個人的慣常的心靈狀態和行為方式總是伴隨著他自己意識不到的表情,這些表情經過無數次的重複,便會銘刻在他的臉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皺紋。更加難以掩飾的是眼神,一個內心空虛的人絕對裝不出睿智的目光。我們大約都遇見過那樣的人,他們的粗俗一望而知,仿佛就寫在他們的臉上。同樣,當我們面對愛因斯坦的肖像時,即使沒有讀過他的著作,我們從他的寬容、幽默、略帶憂傷的神情就能判斷他是一位智者。叔本華也舉了一個例子:一群高貴的紳士來到維斯孔蒂公爵的宮廷,維斯孔蒂問他的年幼的兒子,誰是最智慧的人,孩子稍作環顧,就去拉著彼特拉克的手,把這位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帶到了父親面前。有趣的是,中國的聖人孔子和西方的聖人蘇格拉底都是相貌極其古怪的人,但是,歷史並未留下人們認為他們醜陋的記載。
總之,在到達成熟的年齡以後,一個人相貌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顯現了智慧、德行、教養、個性等心靈品質的因素。至少就男人而言,這基本上是共識,聰明的女性也是這樣來欣賞男人的。那麼,女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自己,或者男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女人呢?我認為是的。哪怕是絕色美人也免不了有遲暮的一天,世界上再高明的美容術也不能使美色永駐。因此,女人在中年之後仍然一心要以色媚人,這至少是不明智的。能夠使女人長久保持魅力的也是容貌中的精神特性,一個氣質高貴的婦人雖然未必像妙齡美女那樣令許多男人神魂顛倒,但卻能獲得男人和女人的普遍敬慕。請不要說這不是一種女人魅力,無論男人魅力還是女人魅力都決不是純粹的生理特質,而永遠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另一方面呢,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安排,在不同的季節收穫不同的果實。
檢驗人的素質的一個尺度
按照馬斯洛的著名理論,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呈金字塔結構,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第一、二項是生物性需要,第三、四項是社會性需要,第五項是精神性需要。我們也可以更籠統地把人的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項。
一般來說,如果較低的需要尚未得到滿足,較高的需要就難以顯現出來。一個還必須為生存掙扎的人,我們無權責備他沒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可是,在較低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較高的需要是否就一定顯現出來呢?事實告訴我們未必。有一些人,他們所擁有的物質條件已經遠遠超過生存所需,達到了奢侈的水平,卻依然沉醉在物質的享樂和追逐之中,沒有顯現出任何精神需要的跡象。
也許,對人的需要結構還可以作另一種描述。比如說,如果把每個人的潛在需要的總和看作一個常量,那麼,其中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比例便非常不同。物質需要所占比例越小,就越容易滿足,精神需要也就越容易顯現並成為主導的需要。相反,如果物質需要所占比例很大甚至覆蓋全部,就難免慾壑難填永無滿足之日了。
人的潛在需要結構的這種差異也就是人的素質的差異。姑且不論這種差異的成因,我們至少得到了一個尺度:在生存需要能夠基本滿足之後,是物質欲望仍占上風,繼續膨脹,還是精神欲望開始上升,漸成主導,一個人的素質由此可以判定。
自然、社會與人性的單純
人性的單純來自自然。有兩種人性的單純,分別與兩種自然相對應。第一種是原始的單純,與原始的物質性的自然相對應。兒童的生命剛從原始的自然中分離出來,未開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原始的單純。第二種是超越的單純,與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對應。一切精神上的偉人,包括偉大的聖徒、哲人、詩人,皆通過信仰、沉思或體驗而與超越的自然有了一種溝通,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超越的單純。
在兩種自然之間,在人性的兩種單純之間,隔著社會和社會關係。社會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脫離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會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數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單純之後,卻不能獲得超越的單純。
社會是一個使人性複雜化的領域。當然,沒有人能夠完全脫離社會而生活。但是,也沒有人必須為了社會放棄自己的心靈生活。對於那些精神本能強烈的人來說,節制社會交往和簡化社會關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越過社會的壁障而走向偉大的精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