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9月24日,最後的武士們的光輝,在美麗的旭日初升中落幕。西鄉隆盛和親從將領們從藏身的洞窟中走出,身著便裝,揮武士刀,向政府軍發起了最後的衝鋒。他們跟政府軍戰線之間有一條相對開闊的坡路,坡路盡頭還有一道由政府軍建造的堡壘工事。因此,他們即便衝到堡壘附近,也很難越過工事殺入敵軍。換句話說,西鄉和他的武士們並非真的想要衝入敵陣,不過是想儘可能地在離自己的對手更近一點兒的地方,完成他們在人生和歷史舞台上的演出。

  政府軍早已發現了他們,一時間,彈如雨下,子彈呼嘯著飛來,一些武士中彈倒下,另一些不能忍受這樣的心理衝擊,到路邊剖腹自盡。其他的簇擁著西鄉繼續前進,最後西鄉也身中兩彈,倒在路邊不能再前進了。他用手支撐起龐大的身軀,仰視著身邊的別府晉介,大聲喊:“阿晉,就在這兒動手吧。”

  前天夜裡,西鄉自知必死,要求別府在關鍵時刻砍下自己的頭顱,現在他認為時機已到。別府含淚,待西鄉切腹後,仰天大呼,揮刀斬下了西鄉的首級。追隨西鄉的武士們眼見西鄉死去,淚流滿面,仰天長嘯,在道邊紛紛拔刀自盡。

  號稱西鄉左右手,也就是給西鄉出下策的桐野利秋,是武士道精神最忠誠的擁護者,劍術高強,號稱“人斬”,直衝到堡壘之上,格殺政府軍數人之後,死於彈雨之中。他的表弟別府晉介,還有其他薩軍將領的結局,也都無外乎自刃或戰死。

  薩軍餘部一舉被殲,戰死者一百六十人,投降者兩百餘人。

  統帥為何打兔子?

  西南戰爭結束之後,長崎一位僧人曾作詩說:“孤軍奮鬥破圍還,一百里程壘壁間。我劍已折我馬斃,秋風埋骨故鄉山。”

  這首詩,真正切中了西鄉的心境。由鹿兒島士族發動的這場叛亂歷時兩百天,影響達於九州全境,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發生的最大規模內戰。政府軍戰死將近七千人,負傷者九千餘人,累計傷亡一萬六千人;薩軍戰死六千多人,負傷人數不明。當然了,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的最後一場內戰。

  這場內戰的實質,是要建立一個以倒幕派武士為核心的天皇制國家,還是要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問題。西南戰爭平息之後,武士們的武裝叛亂基本停息。日本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曾經輝煌的武士時代終於落幕了。

  西鄉隆盛戰死於西南戰爭,他的故事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得到了廣泛的傳頌,甚至後來明治政府也給他恢復了名譽,授予他正三位的品銜,並且在東京上野公園立了他的銅像。但是,現在人們對於西鄉隆盛在戰爭中的表現卻是充滿了疑問。

  西鄉在整個戰爭中表現低調,除了最後一次是親自指揮士兵衝鋒、死在前線之外,基本很少出現在薩軍視線之中。他住的地方也離戰場很遠,據附近的農民們回憶,他們在戰爭期間趁亂去莊稼地里偷糧食的時候,經常看見西鄉帶著狗在悠閒地打兔子。正值薩軍在仁吉浴血奮戰的時候,又有幾個逃兵看見西鄉牽著狗在樹林裡打兔子。按照史料記載,西南戰爭期間,西鄉隆盛總共打了十多次兔子,對於打兔子的興趣遠遠大於打仗。而根據西鄉隆盛的親兵回憶,西鄉的住處比兔子的窩還多,今天住村里,明天住廟裡,後天住洗浴中心,就是很少住在軍營之中。

  如果這兩件事屬實的話,將其聯繫起來看,可以推斷出西鄉隆盛可能不想打仗,也許他是被脅迫的,因為戰爭是你死我活的事兒,哪位統帥能忍心讓手下在前面拼命,自己卻在後面打兔子?而且西鄉隆盛很少住在軍營,說明軍事決策基本上都不是他下達的。

  西南戰爭真正的指揮者可能並不是西鄉隆盛。由於他在鹿兒島太有人氣,太有威信,太有魅力,而叛軍需要一個偶像來喚起更多的人參與造反,西鄉正是這樣一位偶像,而西鄉也樂於充當這個偶像,為他最後的人生畫上壯麗的一筆。

  4.伊藤博文定君憲

  脫亞入歐有市場

  西南戰爭爆發之時,木戶孝允已經纏綿於病榻,得知老朋友西鄉隆盛兵變,大聲驚叫:“與其病死窗下,不如捐軀於征途。”喊完之後,就收拾東西要去找西鄉隆盛算帳。可惜壯志未酬,幾天後,年僅四十四歲的木戶孝允就病死了。

  西南戰爭結束後,1879年5月的一個早晨,大久保利通在自家的會客室接見一位地方官,其間他說:“明治政府已經建立十年了,這十年國家雖然多有戰事,但是國民和政府創業激情不減,你我成了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今後十年是新一代的十年,我們要多多提拔年輕人,讓他們擔當起建設國家的大任。”

  說完話,大久保坐上馬車,準備去上班。在馬車上,他還認真地閱讀文件,忽然一陣喧鬧打斷了思路。大久保從車裡探出頭,一瞬間白光晃得他一陣眩暈,緊接著幾個帶刀武士出現在他面前。大久保利通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但是他臉上毫無懼色,大喊:“妖孽,休要猖狂!”說完話,還把手上的文件用絲綢包好,藏於身下。

  那幾個刺客手持利刃,刺向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利通胸前絞痛,依然毫無畏懼,抬起頭目視刺客,聲若洪鐘:“你們是國家的叛徒,無恥之極!”說完之後,倒於血泊之中,號稱“東洋俾斯麥”的一代英傑就此隕落,時年四十九歲。

  明治三傑全部去世之後,歷史進入伊藤博文的時代。大久保一死,伊藤博文就出任了日本內務卿,但是他並不是大久保唯一的接班人。大久保還有一個弟子是大藏卿大隈重信,大藏省相當於國家的財政部。

  主管財政的大藏卿,此時已是焦頭爛額。因為政府為了籌措西南戰爭的經費,發行了四千二百多萬日元的紙幣,由此帶來了惡性的通貨膨脹。米價上漲為三年前的兩倍,政府收入減少了一半。在通貨膨脹的打擊下,政府資金匱乏,殖產興業的政策無法繼續執行。大隈重信為了籌集資金,提出了要借五千萬日元外債的計劃,但是伊藤博文以一旦無力償還將危及國家獨立為由,否定了大隈重信的計劃。

  就在政府因財政危機而走投無路的時候,由於明治維新開啟民智而形成的自由民權派向政府遞交了開設國會的請願書。大隈重信也向天皇遞交了自己的憲政意見書,主張在1882年選議員,1883年開國會。更為激進的是,大隈重信想在日本建立英國式的政黨內閣,把主要的政治權力賦予民選的議會,由議會中占多數的黨派組閣。

  而之前明治君臣一致心儀的是德國憲法,內閣由君主任命,議會只管撥款。大隈重信的立憲論,遭到了岩倉具視、伊藤博文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大隈跟自由民權派是一夥的,於是大隈就被炒魷魚了。

  隨後,天皇發布了1890年開國會的詔書。伊藤博文負責起草憲法,獨攬大權。除了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之外,明治政府還有一項基本的國策是文明開化,也就是學習西方社會的生活習俗。

  井上馨出任外務卿之後,在和歐美列強談判修改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感覺到困難重重。因此,他提出把日本變成一個歐洲化的新帝國,才能跟世界先進國家平起平坐的主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