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1877年1月,日本警視廳派中原警部等人潛回鹿兒島,對私學校的成員曉以大義,進行挑撥離間和瓦解工作。同時政府僱傭的輪船抵達鹿兒島港口開始轉運軍火。私學校的士族及時向筱原國干報告了這件事,筱原當即聲稱:“這是斷我手足,今日不決,後悔莫及。”於是指示私學校成員搶奪軍火。同時,私學校的士族逮捕了中原警部等人,私設公堂,嚴刑拷打,迫使中原承認有暗殺西鄉的陰謀,中原被屈打成招,被迫在供詞上按了手印。鹿兒島西南士族的叛亂就此爆發。
1877年2月3日,西鄉隆盛回到自己的住宅,途中寫下一首詩:“白髮衰顏非所意,壯心橫劍愧無勛。百千窮鬼吾何謂,脫出人間虎豹群。”由此詩來看,西鄉隆盛這個時候已經下定了起兵造反的決心。
2月5日,鹿兒島私學校開始招兵,當日募兵超過三千人,最後鹿兒島的私兵累計超過三萬人。因為鹿兒島原稱薩摩藩,因此,跟政府軍相對應的叛軍就被稱為薩軍。薩軍把私學校本校改為大本營,召開了作戰會議。
會上薩軍將領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全軍直奔長崎,奪取軍艦,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突襲大阪,一路占領東京,爭衡天下;中策則是留下若干監視兵力,控制九州的中心熊本城,然後,主力在本州登陸,占領大阪,控制日本的西國地區,等待天下的響應;下策是全軍進擊熊本,控制整個九州,徐圖中原。
西鄉隆盛的弟弟小兵衛力主上策,而西鄉的左右手桐野利秋卻認為不可,他說:“大軍進兵,宜堂堂正正,明目張胆,縱橫天下,而今用奇兵,有愧義兵之名。”又說什麼“鎮守熊本鎮台的守兵,不過是區區百姓之兵,若敢阻我去路,唯一鼓而驅之”。
經過一番討論,西鄉手下大將村田新八、別府晉介等人都贊同桐野利秋的主張。會議最終決定採取下策,全軍向熊本城進發,由此埋下了西南戰爭薩軍失敗的伏筆。
雙方大打出手
薩軍整編之後,全軍分七個大隊,以西鄉隆盛為總指揮,每個大隊十個小隊,每個小隊兩百人。當時薩軍主力是私學校的士族,一共一萬三千人,再加上各地響應的部隊,總計大概三萬人,還有少量的炮兵。
叛亂的消息傳到東京,早有準備的政府軍立即展開行動,迅速調集軍隊平叛。19日,天皇頒布敕令,組成了征討軍團,有栖川宮熾仁親王擔任征討總督,陸軍卿山縣有朋、海軍卿川村純義為征討參軍,軍團下設兩個旅團,各由兩萬人組成。隨著戰局的進展又增設了三、四旅團,以及別動一至五旅團。前後總共出動陸軍五萬八千人,海軍十一艘戰艦,兵力兩千人。
2月21日,薩軍強攻熊本城,打響了西南戰爭的第一槍。當時,熊本城可以投入戰鬥的兵力只有兩千人,鎮台司令官谷干城決心堅守城池。谷干城說:“大唐之所以沒有在安祿山之亂中滅亡,都是因為張巡堅守睢陽城。如今,熊本城就是睢陽城,熊本城之存亡關乎天下之安危,豈能貪生怕死留下千秋罵名?”從谷干城陣前鼓勵軍士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明治維新之後多年,日本武將們仍然熟悉中國的歷史典故。
於是,谷干城積極布防,使薩軍的攻城戰打得非常不順利。好萊塢大片《最後的武士》中描繪谷干城戰敗,被薩軍斬首,也是不符合史實的。
薩軍強攻熊本城,按照最初的想法,即使全軍死傷過半,也要拿下。不料由於守軍殊死防守,薩軍攻勢接連受挫,進展無望,士氣低落。打了兩天之後,薩軍將領不得不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強攻,改為長期圍困。
戰機轉瞬即逝,就是這幾天的攻堅戰,貽誤了薩軍的戰機,政府軍已經完成了出兵的準備。
薩軍停止強攻熊本城之後揮兵北進,而政府軍已經從九州北部的福岡南下,雙方展開了激戰。兩軍吶喊之聲與炮聲相混雜,震天動地,硝煙遮天蔽日,天色為之暗淡。薩軍也裝備了大量的步槍,不像《最後的武士》里演的只有武士刀和弓箭,只不過槍枝數量比政府軍少,最要命的是子彈比政府軍少。激戰當中,政府軍第二旅團司令受傷,而薩軍得力戰將、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小兵衛戰死,政府軍步步進逼。
接下來的吉次之戰中,雙方展開惡戰。史書記載,所費彈丸約數十萬發,堡壘壕溝,延及數百里之間,為彈夾所蓋,死屍縱橫,流血淋漓,其慘不可言狀。因此,吉次也被稱為地獄脊。吉次之役,薩軍主將筱原國干身亡,政府軍的野津道貫也險些喪生。
吉次之戰之後,雙方又在田原坂展開了激戰。田原坂是丘陵地帶,頂部凹進,恰似胸牆壁壘,坡道險峻,斷崖絕壁,草木橫生,易守難攻。開戰之後,政府軍突入薩軍前沿,登上坡道,受到了薩軍居高臨下的猛烈射擊,陷入了進必傷、退必死的境地。儘管野津少將親自督戰,酌酒助威,仍然無濟於事,最後只得迂迴進攻。田原坂的殊死戰鬥,歷時十七天,薩軍還是因為兵力單薄、彈藥缺乏、戰術拙劣而最終失利。
田原坂之戰關係大局,儘管隨後薩軍又對官軍發動了多次進攻,而且互有傷亡,但是薩軍基本是敗局已定。田原坂激戰正酣之時,山縣有朋向征討總督有栖川宮熾仁親王建議,另組一軍迂迴到薩軍背後登陸,切斷薩軍。他跟有栖川宮熾仁親王說:“鹿兒島人的氣質是只知道勇猛前進,不知道後退,唯以突擊為主,不善於隨機應變。如果我們乘其不備,占領薩軍背後的陣地,即使一時不能戰勝,也可以使他有後顧之憂。”這一策略深得軍機要訣,立刻被親王採用。
政府軍在薩軍背後成功登陸,立刻使薩軍陷入了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政府軍前後夾擊,薩軍儘管拼死抵抗,無奈苦於大勢已去,只好被迫向人吉退守。政府軍一鼓作氣,死攻人吉。薩軍原以為可以在這兒支撐兩年,不料政府軍迅速占領了人吉。薩軍只好向鹿兒島境內退卻,政府軍一路尾隨,攻至鹿兒島縣境,此時的薩軍已如喪家之犬。
最後的武士
8月14日,西鄉親自指揮全軍在可愛岳同政府軍展開最後決戰。此時的薩軍已經被圍困在方圓一里的峽谷中間,供他選擇的道路只有三條:第一,投降;第二,全部戰死;第三,拼死突圍。
西鄉決定率軍突圍,他燒毀了起兵以來攜帶的各種文件,連同自己的陸軍大將制服。有人不解,問他為什麼這麼做?西鄉笑著回答:“今百事瓦解,皆已無用,付之灰燼,掃我塵垢耳。”英雄末路的心情躍然紙上。
隨後,西鄉率隊登上可愛岳,開始突圍,半月時間,行程百里。但是由於政府軍的部署十分嚴密,各旅團在鹿兒島地區要害之地築了堡壘,挖起深溝,設置柵欄,並且把木釘埋在地下,挖成陷阱,日夜派哨兵警戒。大炮、步槍連續射擊,飛鳥伏鼠都不能通過。政府軍對西鄉所在的城山圍困了二十三天。隨同西鄉回到鹿兒島的薩軍大概只有三百七十人,這些人中有槍的不過一百五十人。
1877年9月23日,武士們最後一次把酒當歌,其中一位武士唱著悲涼的和歌:“露水尚有草葉可以棲身,而世間卻無我等容身之所。”秋風驟起,月光下的海面淒淒冷冷。
1877年2月3日,西鄉隆盛回到自己的住宅,途中寫下一首詩:“白髮衰顏非所意,壯心橫劍愧無勛。百千窮鬼吾何謂,脫出人間虎豹群。”由此詩來看,西鄉隆盛這個時候已經下定了起兵造反的決心。
2月5日,鹿兒島私學校開始招兵,當日募兵超過三千人,最後鹿兒島的私兵累計超過三萬人。因為鹿兒島原稱薩摩藩,因此,跟政府軍相對應的叛軍就被稱為薩軍。薩軍把私學校本校改為大本營,召開了作戰會議。
會上薩軍將領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全軍直奔長崎,奪取軍艦,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突襲大阪,一路占領東京,爭衡天下;中策則是留下若干監視兵力,控制九州的中心熊本城,然後,主力在本州登陸,占領大阪,控制日本的西國地區,等待天下的響應;下策是全軍進擊熊本,控制整個九州,徐圖中原。
西鄉隆盛的弟弟小兵衛力主上策,而西鄉的左右手桐野利秋卻認為不可,他說:“大軍進兵,宜堂堂正正,明目張胆,縱橫天下,而今用奇兵,有愧義兵之名。”又說什麼“鎮守熊本鎮台的守兵,不過是區區百姓之兵,若敢阻我去路,唯一鼓而驅之”。
經過一番討論,西鄉手下大將村田新八、別府晉介等人都贊同桐野利秋的主張。會議最終決定採取下策,全軍向熊本城進發,由此埋下了西南戰爭薩軍失敗的伏筆。
雙方大打出手
薩軍整編之後,全軍分七個大隊,以西鄉隆盛為總指揮,每個大隊十個小隊,每個小隊兩百人。當時薩軍主力是私學校的士族,一共一萬三千人,再加上各地響應的部隊,總計大概三萬人,還有少量的炮兵。
叛亂的消息傳到東京,早有準備的政府軍立即展開行動,迅速調集軍隊平叛。19日,天皇頒布敕令,組成了征討軍團,有栖川宮熾仁親王擔任征討總督,陸軍卿山縣有朋、海軍卿川村純義為征討參軍,軍團下設兩個旅團,各由兩萬人組成。隨著戰局的進展又增設了三、四旅團,以及別動一至五旅團。前後總共出動陸軍五萬八千人,海軍十一艘戰艦,兵力兩千人。
2月21日,薩軍強攻熊本城,打響了西南戰爭的第一槍。當時,熊本城可以投入戰鬥的兵力只有兩千人,鎮台司令官谷干城決心堅守城池。谷干城說:“大唐之所以沒有在安祿山之亂中滅亡,都是因為張巡堅守睢陽城。如今,熊本城就是睢陽城,熊本城之存亡關乎天下之安危,豈能貪生怕死留下千秋罵名?”從谷干城陣前鼓勵軍士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明治維新之後多年,日本武將們仍然熟悉中國的歷史典故。
於是,谷干城積極布防,使薩軍的攻城戰打得非常不順利。好萊塢大片《最後的武士》中描繪谷干城戰敗,被薩軍斬首,也是不符合史實的。
薩軍強攻熊本城,按照最初的想法,即使全軍死傷過半,也要拿下。不料由於守軍殊死防守,薩軍攻勢接連受挫,進展無望,士氣低落。打了兩天之後,薩軍將領不得不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強攻,改為長期圍困。
戰機轉瞬即逝,就是這幾天的攻堅戰,貽誤了薩軍的戰機,政府軍已經完成了出兵的準備。
薩軍停止強攻熊本城之後揮兵北進,而政府軍已經從九州北部的福岡南下,雙方展開了激戰。兩軍吶喊之聲與炮聲相混雜,震天動地,硝煙遮天蔽日,天色為之暗淡。薩軍也裝備了大量的步槍,不像《最後的武士》里演的只有武士刀和弓箭,只不過槍枝數量比政府軍少,最要命的是子彈比政府軍少。激戰當中,政府軍第二旅團司令受傷,而薩軍得力戰將、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小兵衛戰死,政府軍步步進逼。
接下來的吉次之戰中,雙方展開惡戰。史書記載,所費彈丸約數十萬發,堡壘壕溝,延及數百里之間,為彈夾所蓋,死屍縱橫,流血淋漓,其慘不可言狀。因此,吉次也被稱為地獄脊。吉次之役,薩軍主將筱原國干身亡,政府軍的野津道貫也險些喪生。
吉次之戰之後,雙方又在田原坂展開了激戰。田原坂是丘陵地帶,頂部凹進,恰似胸牆壁壘,坡道險峻,斷崖絕壁,草木橫生,易守難攻。開戰之後,政府軍突入薩軍前沿,登上坡道,受到了薩軍居高臨下的猛烈射擊,陷入了進必傷、退必死的境地。儘管野津少將親自督戰,酌酒助威,仍然無濟於事,最後只得迂迴進攻。田原坂的殊死戰鬥,歷時十七天,薩軍還是因為兵力單薄、彈藥缺乏、戰術拙劣而最終失利。
田原坂之戰關係大局,儘管隨後薩軍又對官軍發動了多次進攻,而且互有傷亡,但是薩軍基本是敗局已定。田原坂激戰正酣之時,山縣有朋向征討總督有栖川宮熾仁親王建議,另組一軍迂迴到薩軍背後登陸,切斷薩軍。他跟有栖川宮熾仁親王說:“鹿兒島人的氣質是只知道勇猛前進,不知道後退,唯以突擊為主,不善於隨機應變。如果我們乘其不備,占領薩軍背後的陣地,即使一時不能戰勝,也可以使他有後顧之憂。”這一策略深得軍機要訣,立刻被親王採用。
政府軍在薩軍背後成功登陸,立刻使薩軍陷入了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政府軍前後夾擊,薩軍儘管拼死抵抗,無奈苦於大勢已去,只好被迫向人吉退守。政府軍一鼓作氣,死攻人吉。薩軍原以為可以在這兒支撐兩年,不料政府軍迅速占領了人吉。薩軍只好向鹿兒島境內退卻,政府軍一路尾隨,攻至鹿兒島縣境,此時的薩軍已如喪家之犬。
最後的武士
8月14日,西鄉親自指揮全軍在可愛岳同政府軍展開最後決戰。此時的薩軍已經被圍困在方圓一里的峽谷中間,供他選擇的道路只有三條:第一,投降;第二,全部戰死;第三,拼死突圍。
西鄉決定率軍突圍,他燒毀了起兵以來攜帶的各種文件,連同自己的陸軍大將制服。有人不解,問他為什麼這麼做?西鄉笑著回答:“今百事瓦解,皆已無用,付之灰燼,掃我塵垢耳。”英雄末路的心情躍然紙上。
隨後,西鄉率隊登上可愛岳,開始突圍,半月時間,行程百里。但是由於政府軍的部署十分嚴密,各旅團在鹿兒島地區要害之地築了堡壘,挖起深溝,設置柵欄,並且把木釘埋在地下,挖成陷阱,日夜派哨兵警戒。大炮、步槍連續射擊,飛鳥伏鼠都不能通過。政府軍對西鄉所在的城山圍困了二十三天。隨同西鄉回到鹿兒島的薩軍大概只有三百七十人,這些人中有槍的不過一百五十人。
1877年9月23日,武士們最後一次把酒當歌,其中一位武士唱著悲涼的和歌:“露水尚有草葉可以棲身,而世間卻無我等容身之所。”秋風驟起,月光下的海面淒淒冷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