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第四次中東戰爭一爆發,阿拉伯國家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又被以色列打了。但是,他們手裡有油,提升油價,誰支持以色列,我就漲油價。油價一漲,世界經濟就出現危機。美國設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貨幣體系就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35美元相當於1盎司黃金,美國用美元頂黃金,世界各國得到了美元就等於得到了黃金,美元在當時號稱叫美金,為什麼叫美金?就是因為1美元等於0.89克黃金,美元就是黃金,黃金就是美元,拿到美元就拿到了黃金。但問題是美國人拿到黃金,發行美元,其他國家拿到了美元才能發行本國貨幣,因為你的貨幣要跟美元掛鉤。香港特區政府每發行7.8元港幣,就要存上1美元,所以,1美元等於7.8元港幣,你拿到了港幣,就等於拿到了美元,沒必要把它兌換成美元,港幣就是美元。
但是,我怎麼才能得到美元?這就成問題了。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人沒考慮到這一點,我怎麼才能得到美元?自己印行嗎?不行。要得到美元,就得往美國賣東西,賺美國的錢,結果就使美國成了世界各國的市場。這它能接受嗎?它要讓全世界成為它的市場。所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有矛盾決定了它最後必然崩潰。1973年經濟危機爆發,美元和黃金脫鉤,今天其實不應該再把美元叫成美金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出現滯脹。
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上台之後,奉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拋棄了國家干預。羅斯福的時候要干預,那是因為企業的自我調控能力比較差,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後,像微軟這樣的企業用得著你干預嗎?人家自身的調控能力強,所以里根的時候,奉行了新自由主義,美國經濟復甦。隨之的90年代,柯林頓時代,美國高科技發展,造成它的經濟也高速發展。
德日發展很迅速
戰後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中,最令人稱道的是西德和日本兩個戰敗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兩國經濟發展有共同點,首先就是基礎好。有人講,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國跟日本都是一片廢墟。日本東京被美國人炸到了什麼程度?甭說二層樓,連街都找不著了,整個東京就是一片廢墟。中國也是一片廢墟。但問題是,日本是被炸成了一片廢墟,中國因為長年戰亂,原來就是一片廢墟;日本在成為一片廢墟之前,造過航母,中國在成為一片廢墟之前呢,造過帆船,兩國的發展水平差太遠了。工廠、樓房可以炸掉,鐵路可以拆毀,但技術是炸不掉的,只要一給錢,就能緩過來。德國也一樣,基礎好很重要。
第二個就是有美國的援助。日本特別感謝韓戰,戰爭一爆發,美國在日本下了大量的軍事訂單,日本一下子獲得了幾十億美元的利潤,經濟立馬就恢復了。德國當然是在馬歇爾計劃中受益良多。
第三個就是德日兩國的非軍事化。兩國在安全方面搭美國的便車,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富國而後能強兵,現在兩國的軍事實力也不遜於人了。今天的德國聯邦國防軍,仍然是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德國的豹式坦克,行銷全世界。歐洲除了英國和法國,剩下的國家基本上用的全是豹式坦克,所以德國豹變成了歐洲豹,現在正在變成世界豹。1979年中國想引進豹式坦克,以代替正裝備的蘇聯戰後第一代坦克,但因為太貴,咱們買不起。歐洲小國買個一百輛就夠用,他們又有錢,咱一買幾千輛,那麼貴,根本買不起。當時,一年軍費搭裡邊都不夠。
第四個是重視教育。“二戰”的時候,英國跟德國有一個默契,德國的飛機不炸牛津、劍橋,英國的飛機不炸海德堡、諾丁根,可以炸王宮,總理府,甚至和平居民都炸,但不炸大學,因為那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日本簽署投降書一周之後中小學就複課了,用日本的話講,是在藍天教室里上課。教室就剩一面牆頑強地挺立著,其他三面都空著,屋頂也沒有,上面就是天,連咱汶川的水平都不具備,地震棚都沒有。日本媽媽給孩子帶便當,一個木頭飯盒,打開之後薄薄的一層白米飯,中間一枚紅鹹菜疙瘩。一打開飯盒,日本國旗的圖案。
我看過一組照片,特別感人,一個日本人在街頭做GG,白西裝,白禮帽,舉著一把傘,上面寫著××電池。這哥們兒舉著這把傘,沿著東京的大街小巷走,就跟發小GG一樣。他一邊走的時候,手裡捧著一本書在讀,所以照片的標題叫走讀——走著讀書。下一張照片,這兄弟換了把大傘,還是那身裝束,傘綁在身上,手裡的書更厚了,像是一部字典。知識改變命運,我現在雖然在街頭髮小GG,但君子固窮,不墜青雲之志,我不會一輩子在街頭髮小GG的,也許轉一年兩年之後,他就考上了帝國大學,考上了慶應大學,再幾年後他可能就是大公司的部長,甚至有可能是內閣的大臣。可惜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沒有一直跟蹤下去,看看這個人最後到底怎麼樣,也可能讓車撞了,那就另說。
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開支,占到政府支出的50%,現在世界各國的教育開支,發達國家占政府開支的7%,世界平均數是4%,發展中國家是3.5%,當年日本占到50%,想想這是什麼概念。
第五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德國和日本的產品行銷全球,相機、汽車都是品質的象徵。
第六,兩國的國民素質,特別是勞動者的素質都相當高。中國最缺的就是高素質勞動者。中國不缺專家,更不缺明星,缺的是本科畢業的工人和農民。科學家研究出來的東西再先進,到工人那兒他做不出來,白搭。瑞典國王都是農學院畢業的,而咱們中國自古以來君子小人分得很清楚,君子動口不動手,體力勞動者遭到鄙視。從這方面來說,中國未來的發展,實際上很欠缺後勁。德國很多技術專家,實際上按咱中國人的看法,就是藍領技工。開飛機需要本科畢業,修飛機就不需要。在中國,開飛機的工資遠遠高於修飛機的,但我不把飛機修好,你敢開上去嗎?
日本、西歐的崛起,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這種經濟格局的多極化,既對美國的霸權構成挑戰,也對兩極格局形成了衝擊。
贏了戰鬥,輸了戰爭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爭霸的態勢是蘇攻美守,蘇聯占優勢了。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森,蘇聯領導人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還是拼命發展重工業,而且不顧國力不如美國的現實,加大軍事投入。老百姓沒吃的不要緊,我得造原子彈,我得放衛星,軍事擺在第一位,坦克比麵包多,火箭比香腸多,要大炮不要黃油,突出“先軍政治”。
美國在這個時候經濟先危機,後滯脹,布雷頓貨幣體系崩潰,又陷于越南戰爭的泥潭,所以處於戰略守勢。於是,美國從越南撤軍。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打贏了每一場戰鬥,但最後美國不得不撤出越南。戰爭打了14年,美軍陣亡了5.8萬人,越南軍隊的損失是160萬,老百姓的損失是1000萬以上。但美軍贏得了戰鬥,輸掉了整個戰爭。再打下去沒勁了,落後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越南沒有什麼值得消滅的目標,你想給它造成1美元的損失,你可能得扔幾十美元的炸彈。中國是越南的大金主,越南打仗的錢是我們給的——200億美金!所以,美國必須跟中國緩和,中美關係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這時候最能體現蘇聯占優勢的事件,是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35美元相當於1盎司黃金,美國用美元頂黃金,世界各國得到了美元就等於得到了黃金,美元在當時號稱叫美金,為什麼叫美金?就是因為1美元等於0.89克黃金,美元就是黃金,黃金就是美元,拿到美元就拿到了黃金。但問題是美國人拿到黃金,發行美元,其他國家拿到了美元才能發行本國貨幣,因為你的貨幣要跟美元掛鉤。香港特區政府每發行7.8元港幣,就要存上1美元,所以,1美元等於7.8元港幣,你拿到了港幣,就等於拿到了美元,沒必要把它兌換成美元,港幣就是美元。
但是,我怎麼才能得到美元?這就成問題了。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人沒考慮到這一點,我怎麼才能得到美元?自己印行嗎?不行。要得到美元,就得往美國賣東西,賺美國的錢,結果就使美國成了世界各國的市場。這它能接受嗎?它要讓全世界成為它的市場。所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有矛盾決定了它最後必然崩潰。1973年經濟危機爆發,美元和黃金脫鉤,今天其實不應該再把美元叫成美金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出現滯脹。
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上台之後,奉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拋棄了國家干預。羅斯福的時候要干預,那是因為企業的自我調控能力比較差,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後,像微軟這樣的企業用得著你干預嗎?人家自身的調控能力強,所以里根的時候,奉行了新自由主義,美國經濟復甦。隨之的90年代,柯林頓時代,美國高科技發展,造成它的經濟也高速發展。
德日發展很迅速
戰後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中,最令人稱道的是西德和日本兩個戰敗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兩國經濟發展有共同點,首先就是基礎好。有人講,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國跟日本都是一片廢墟。日本東京被美國人炸到了什麼程度?甭說二層樓,連街都找不著了,整個東京就是一片廢墟。中國也是一片廢墟。但問題是,日本是被炸成了一片廢墟,中國因為長年戰亂,原來就是一片廢墟;日本在成為一片廢墟之前,造過航母,中國在成為一片廢墟之前呢,造過帆船,兩國的發展水平差太遠了。工廠、樓房可以炸掉,鐵路可以拆毀,但技術是炸不掉的,只要一給錢,就能緩過來。德國也一樣,基礎好很重要。
第二個就是有美國的援助。日本特別感謝韓戰,戰爭一爆發,美國在日本下了大量的軍事訂單,日本一下子獲得了幾十億美元的利潤,經濟立馬就恢復了。德國當然是在馬歇爾計劃中受益良多。
第三個就是德日兩國的非軍事化。兩國在安全方面搭美國的便車,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富國而後能強兵,現在兩國的軍事實力也不遜於人了。今天的德國聯邦國防軍,仍然是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德國的豹式坦克,行銷全世界。歐洲除了英國和法國,剩下的國家基本上用的全是豹式坦克,所以德國豹變成了歐洲豹,現在正在變成世界豹。1979年中國想引進豹式坦克,以代替正裝備的蘇聯戰後第一代坦克,但因為太貴,咱們買不起。歐洲小國買個一百輛就夠用,他們又有錢,咱一買幾千輛,那麼貴,根本買不起。當時,一年軍費搭裡邊都不夠。
第四個是重視教育。“二戰”的時候,英國跟德國有一個默契,德國的飛機不炸牛津、劍橋,英國的飛機不炸海德堡、諾丁根,可以炸王宮,總理府,甚至和平居民都炸,但不炸大學,因為那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日本簽署投降書一周之後中小學就複課了,用日本的話講,是在藍天教室里上課。教室就剩一面牆頑強地挺立著,其他三面都空著,屋頂也沒有,上面就是天,連咱汶川的水平都不具備,地震棚都沒有。日本媽媽給孩子帶便當,一個木頭飯盒,打開之後薄薄的一層白米飯,中間一枚紅鹹菜疙瘩。一打開飯盒,日本國旗的圖案。
我看過一組照片,特別感人,一個日本人在街頭做GG,白西裝,白禮帽,舉著一把傘,上面寫著××電池。這哥們兒舉著這把傘,沿著東京的大街小巷走,就跟發小GG一樣。他一邊走的時候,手裡捧著一本書在讀,所以照片的標題叫走讀——走著讀書。下一張照片,這兄弟換了把大傘,還是那身裝束,傘綁在身上,手裡的書更厚了,像是一部字典。知識改變命運,我現在雖然在街頭髮小GG,但君子固窮,不墜青雲之志,我不會一輩子在街頭髮小GG的,也許轉一年兩年之後,他就考上了帝國大學,考上了慶應大學,再幾年後他可能就是大公司的部長,甚至有可能是內閣的大臣。可惜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沒有一直跟蹤下去,看看這個人最後到底怎麼樣,也可能讓車撞了,那就另說。
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開支,占到政府支出的50%,現在世界各國的教育開支,發達國家占政府開支的7%,世界平均數是4%,發展中國家是3.5%,當年日本占到50%,想想這是什麼概念。
第五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德國和日本的產品行銷全球,相機、汽車都是品質的象徵。
第六,兩國的國民素質,特別是勞動者的素質都相當高。中國最缺的就是高素質勞動者。中國不缺專家,更不缺明星,缺的是本科畢業的工人和農民。科學家研究出來的東西再先進,到工人那兒他做不出來,白搭。瑞典國王都是農學院畢業的,而咱們中國自古以來君子小人分得很清楚,君子動口不動手,體力勞動者遭到鄙視。從這方面來說,中國未來的發展,實際上很欠缺後勁。德國很多技術專家,實際上按咱中國人的看法,就是藍領技工。開飛機需要本科畢業,修飛機就不需要。在中國,開飛機的工資遠遠高於修飛機的,但我不把飛機修好,你敢開上去嗎?
日本、西歐的崛起,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這種經濟格局的多極化,既對美國的霸權構成挑戰,也對兩極格局形成了衝擊。
贏了戰鬥,輸了戰爭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爭霸的態勢是蘇攻美守,蘇聯占優勢了。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森,蘇聯領導人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還是拼命發展重工業,而且不顧國力不如美國的現實,加大軍事投入。老百姓沒吃的不要緊,我得造原子彈,我得放衛星,軍事擺在第一位,坦克比麵包多,火箭比香腸多,要大炮不要黃油,突出“先軍政治”。
美國在這個時候經濟先危機,後滯脹,布雷頓貨幣體系崩潰,又陷于越南戰爭的泥潭,所以處於戰略守勢。於是,美國從越南撤軍。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打贏了每一場戰鬥,但最後美國不得不撤出越南。戰爭打了14年,美軍陣亡了5.8萬人,越南軍隊的損失是160萬,老百姓的損失是1000萬以上。但美軍贏得了戰鬥,輸掉了整個戰爭。再打下去沒勁了,落後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越南沒有什麼值得消滅的目標,你想給它造成1美元的損失,你可能得扔幾十美元的炸彈。中國是越南的大金主,越南打仗的錢是我們給的——200億美金!所以,美國必須跟中國緩和,中美關係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這時候最能體現蘇聯占優勢的事件,是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