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男女比例不正常
戰後的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46年到1955年,這個階段是史達林模式的擴展、問題的形成與積累時期。隨著戰後東歐蘇聯衛星國的建立,史達林模式不僅控制本國,而且開始向東歐衛星國擴展。
戰後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二個階段,是從1956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改革,突破史達林模式,但這些改革全都失敗了,沒有能夠徹底擺脫史達林模式。
戰後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伴隨著蘇式社會主義的失敗,世界兩極格局也就結束了。
從1946到1955年,蘇聯仍然處在史達林模式的統治下,戰後通過“四五計劃”,蘇聯很快就取得了恢復國民經濟的成就。套用中國2008年奧運會時的流行語,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發揚舉國體制。
蘇聯國民經濟恢復的時候,從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成就,實際上隱藏著非常大的危機。史達林體制的弊端進一步顯露,有增無減。蘇聯的前身是俄羅斯帝國,我們前面講德國、日本之所以走上法西斯的道路,是因為缺乏民主的傳統,俄羅斯也一樣。而且俄羅斯的專制傳統比德、日兩國還要長。蘇聯人民在“二戰”結束之後,缺乏反思,即便少數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反思了,也很容易被鎮壓下去。沒有人考慮是什麼給蘇聯國家造成了這麼大的損失。蘇聯在二戰當中,死亡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7,2100萬。中國是1800萬,而中國是經歷了8年殘酷的戰爭,蘇聯只有4年。時至今日,俄羅斯的男女比例都失調,女多男少。因為死的2000多萬人,主要是青壯年男子。當兵打仗的,不能都是60歲和16歲的,主要是正在婚齡,或正在育齡的男子。
今天你到俄羅斯大街上看去,甭管那男子長成什麼模樣,邊上那女的都漂亮極了,物以稀為貴嘛。到底是什麼使蘇聯遭受了這麼慘重的損失?值得深入思考。但是,在史達林的控制下,蘇共的宣傳機構宣傳正是因為有偉大的統帥史達林,我們才戰勝了希特勒。所以,史達林的神話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被塑造成了一個文成武德英明仁義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東方不敗。後來,赫魯雪夫否定史達林的時候,曾舉了個例子,在史達林時代拍攝的戰爭電影裡,你看不到紅軍將士是如何在冰天雪地中英勇戰鬥的,你看到的是史達林叼著菸斗在地圖前走來走去,戰爭就贏了。這種戰爭片你愛看嗎?好萊塢的戰爭片為什麼好看?因為它會著重刻畫普通士兵,是戰壕的真實,《拯救大兵》、《風語戰士》,都是戰壕的真實。除非是傳記片,一般不會演總統、將軍。
赫魯雪夫改革
史達林體制的弊端不但得不到改正,還由一國向多國擴展。1953年,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開始實行改革。
赫魯雪夫的改革,始於1956年蘇共二十大。當時75個國家的共產黨都派出了代表團去學習,上老大那兒拜碼頭去,當時中共代表團的團長是朱德。二十大閉幕後,各國代表團的成員都回去收拾行李,買了伏特加、魚子醬準備回國送人。結果在大會閉幕當天晚上,突然接到蘇共辦公廳通知,在克里姆林宮召開會議,總書記有秘密報告,是非常重要的報告。各國代表團團長揉著眼睛去了,到那兒一聽就精神了。赫魯雪夫作了一個《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在這個報告當中,原來與馬、恩、列並列革命導師行列的史達林,被赫魯雪夫說成是暴君、殺人犯、劊子手、人民公敵,徹底把史達林給否了,還原了他的本來面目。各國代表團都感到非常震驚。怎麼能這麼說呢?這時候,下面傳上來一張紙條,傳到赫魯雪夫的主席台上,問赫魯雪夫,你現在這麼罵史達林,當初你也說他是英明領袖、慈父,史達林所有槍斃犯人的文件,你也都簽署同意了,你當時為什麼不敢反抗?赫魯雪夫看了這張紙條後非常生氣,當時臉就沉下去了,拿著那張紙條問,這是誰寫的?底下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敢回答;然後他提高嗓音又喊了一遍,這是誰寫的?還是沒有人敢回答;最後嗓音高到極點喊了一遍,這是誰寫的?底下還是沒人敢回答。赫魯雪夫說,你今天的表現就跟我當時一樣,你明白我為什麼不敢反抗了嗎?現在我問這個紙條誰寫的,沒一個人敢站出來,當時我們也一樣,我們也怕呀!
不管怎麼說,赫魯雪夫否定史達林是對史達林體制的一種突破。赫魯雪夫作的是秘密報告,不許記錄,更不能外傳。結果沒過幾天,美國的報紙就刊登出了報告的全文。據說是東德代表團的成員記下來之後,給了西德,西德人送給美國人,就發表了。其實赫魯雪夫對史達林的評價,有很多是事實。但是,史達林乾的這些事,不是以他個人的名義乾的,而是以蘇聯共產黨的名義、以蘇聯的名義乾的,赫魯雪夫把史達林一否,等於就把蘇聯否了,把蘇聯共產黨給否了。但不管怎樣,總得給歷史一個說法,能正確地認識歷史,這樣的民族才有希望,你不能因為自己是德國人,就不否定1933年到1945年的德國,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然後,赫魯雪夫開始改革。問題是改革的正確道路應該是什麼樣的?史達林體制在經濟上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在政治上是獨裁專制。如果改革,經濟上就應該是市場經濟,政治上應該發揚民主。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民主和市場經濟,如果不這麼改,改革必然會失敗。很遺憾的是,赫魯雪夫的改革,沒有利用這兩個有利武器——市場經濟和民主,所以他必然會失敗。像赫魯雪夫這種人,國際上專門有一個“愛稱”,叫做“IBM”。這是個英文縮寫,意思就是“國際大嘴巴”,什麼話都不經過大腦,張嘴就來。
民主國家不可能出現這種人,因為你要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胡說八道,會有人彈劾你,因為失言就可能下台。像史達林、赫魯雪夫這種人,沒有人能管他們,權力不受限制,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種不實事求是的做法,導致了改革最後徹底失敗。但赫魯雪夫的結局還是不錯的,他是蘇聯第一個下台後沒有被處決的領導人。民主國家沒有發生政變的,美國總統四年、八年後自然就下台,沒有說發動政變,把總統推翻了我當總統的。文明一點的國家,比如泰國,就算發生了政變,頂多把前領導人流放,你在國外待著,別回來了,但他仍然可以遙控國內政局。再等而下之的國家,一定要把前領導人弄死。這跟動物園猴山換猴王一樣,一定是新猴王把老猴王咬死,這才換猴王。但是赫魯雪夫下台,沒被弄死,這已經是蘇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了。
勳章發燒友
赫魯雪夫下台後,繼位的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繼續改革,當然他的改革也失敗了。他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優先重工業,忽視民生。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國力達到鼎盛的時候,其實說穿了就是迴光返照,盛極就該轉衰了。
勃列日涅夫是一個典型的官僚。你如果不理解什麼叫官僚,看看勃列日涅夫就明白了。勃列日涅夫最喜歡兩種東西——勳章和頭銜。我家有一套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在地攤上一塊錢一本買的,看著玩兒。那上面,勃列日涅夫的頭銜翻譯成漢語還有五行半,包括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務活動家、軍事家、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總書記、蘇聯元帥,還有個人民藝術家,不知道從何說起。勃列日涅夫“二戰”時是一個師政委,上校軍銜,當上總書記,就把自己提升成元帥。二戰中最著名的蘇聯統帥朱可夫,一生只獲得過三次蘇聯英雄的稱號,獲得過三次金星勳章,勃列日涅夫是唯一的四次金星勳章獲得者。他60歲的時候,授予自己一枚;70歲生日又授予自己一枚,活到70歲了,不容易,還沒喝死。
戰後的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46年到1955年,這個階段是史達林模式的擴展、問題的形成與積累時期。隨著戰後東歐蘇聯衛星國的建立,史達林模式不僅控制本國,而且開始向東歐衛星國擴展。
戰後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二個階段,是從1956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改革,突破史達林模式,但這些改革全都失敗了,沒有能夠徹底擺脫史達林模式。
戰後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伴隨著蘇式社會主義的失敗,世界兩極格局也就結束了。
從1946到1955年,蘇聯仍然處在史達林模式的統治下,戰後通過“四五計劃”,蘇聯很快就取得了恢復國民經濟的成就。套用中國2008年奧運會時的流行語,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發揚舉國體制。
蘇聯國民經濟恢復的時候,從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成就,實際上隱藏著非常大的危機。史達林體制的弊端進一步顯露,有增無減。蘇聯的前身是俄羅斯帝國,我們前面講德國、日本之所以走上法西斯的道路,是因為缺乏民主的傳統,俄羅斯也一樣。而且俄羅斯的專制傳統比德、日兩國還要長。蘇聯人民在“二戰”結束之後,缺乏反思,即便少數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反思了,也很容易被鎮壓下去。沒有人考慮是什麼給蘇聯國家造成了這麼大的損失。蘇聯在二戰當中,死亡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7,2100萬。中國是1800萬,而中國是經歷了8年殘酷的戰爭,蘇聯只有4年。時至今日,俄羅斯的男女比例都失調,女多男少。因為死的2000多萬人,主要是青壯年男子。當兵打仗的,不能都是60歲和16歲的,主要是正在婚齡,或正在育齡的男子。
今天你到俄羅斯大街上看去,甭管那男子長成什麼模樣,邊上那女的都漂亮極了,物以稀為貴嘛。到底是什麼使蘇聯遭受了這麼慘重的損失?值得深入思考。但是,在史達林的控制下,蘇共的宣傳機構宣傳正是因為有偉大的統帥史達林,我們才戰勝了希特勒。所以,史達林的神話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被塑造成了一個文成武德英明仁義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東方不敗。後來,赫魯雪夫否定史達林的時候,曾舉了個例子,在史達林時代拍攝的戰爭電影裡,你看不到紅軍將士是如何在冰天雪地中英勇戰鬥的,你看到的是史達林叼著菸斗在地圖前走來走去,戰爭就贏了。這種戰爭片你愛看嗎?好萊塢的戰爭片為什麼好看?因為它會著重刻畫普通士兵,是戰壕的真實,《拯救大兵》、《風語戰士》,都是戰壕的真實。除非是傳記片,一般不會演總統、將軍。
赫魯雪夫改革
史達林體制的弊端不但得不到改正,還由一國向多國擴展。1953年,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開始實行改革。
赫魯雪夫的改革,始於1956年蘇共二十大。當時75個國家的共產黨都派出了代表團去學習,上老大那兒拜碼頭去,當時中共代表團的團長是朱德。二十大閉幕後,各國代表團的成員都回去收拾行李,買了伏特加、魚子醬準備回國送人。結果在大會閉幕當天晚上,突然接到蘇共辦公廳通知,在克里姆林宮召開會議,總書記有秘密報告,是非常重要的報告。各國代表團團長揉著眼睛去了,到那兒一聽就精神了。赫魯雪夫作了一個《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在這個報告當中,原來與馬、恩、列並列革命導師行列的史達林,被赫魯雪夫說成是暴君、殺人犯、劊子手、人民公敵,徹底把史達林給否了,還原了他的本來面目。各國代表團都感到非常震驚。怎麼能這麼說呢?這時候,下面傳上來一張紙條,傳到赫魯雪夫的主席台上,問赫魯雪夫,你現在這麼罵史達林,當初你也說他是英明領袖、慈父,史達林所有槍斃犯人的文件,你也都簽署同意了,你當時為什麼不敢反抗?赫魯雪夫看了這張紙條後非常生氣,當時臉就沉下去了,拿著那張紙條問,這是誰寫的?底下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敢回答;然後他提高嗓音又喊了一遍,這是誰寫的?還是沒有人敢回答;最後嗓音高到極點喊了一遍,這是誰寫的?底下還是沒人敢回答。赫魯雪夫說,你今天的表現就跟我當時一樣,你明白我為什麼不敢反抗了嗎?現在我問這個紙條誰寫的,沒一個人敢站出來,當時我們也一樣,我們也怕呀!
不管怎麼說,赫魯雪夫否定史達林是對史達林體制的一種突破。赫魯雪夫作的是秘密報告,不許記錄,更不能外傳。結果沒過幾天,美國的報紙就刊登出了報告的全文。據說是東德代表團的成員記下來之後,給了西德,西德人送給美國人,就發表了。其實赫魯雪夫對史達林的評價,有很多是事實。但是,史達林乾的這些事,不是以他個人的名義乾的,而是以蘇聯共產黨的名義、以蘇聯的名義乾的,赫魯雪夫把史達林一否,等於就把蘇聯否了,把蘇聯共產黨給否了。但不管怎樣,總得給歷史一個說法,能正確地認識歷史,這樣的民族才有希望,你不能因為自己是德國人,就不否定1933年到1945年的德國,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然後,赫魯雪夫開始改革。問題是改革的正確道路應該是什麼樣的?史達林體制在經濟上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在政治上是獨裁專制。如果改革,經濟上就應該是市場經濟,政治上應該發揚民主。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民主和市場經濟,如果不這麼改,改革必然會失敗。很遺憾的是,赫魯雪夫的改革,沒有利用這兩個有利武器——市場經濟和民主,所以他必然會失敗。像赫魯雪夫這種人,國際上專門有一個“愛稱”,叫做“IBM”。這是個英文縮寫,意思就是“國際大嘴巴”,什麼話都不經過大腦,張嘴就來。
民主國家不可能出現這種人,因為你要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胡說八道,會有人彈劾你,因為失言就可能下台。像史達林、赫魯雪夫這種人,沒有人能管他們,權力不受限制,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種不實事求是的做法,導致了改革最後徹底失敗。但赫魯雪夫的結局還是不錯的,他是蘇聯第一個下台後沒有被處決的領導人。民主國家沒有發生政變的,美國總統四年、八年後自然就下台,沒有說發動政變,把總統推翻了我當總統的。文明一點的國家,比如泰國,就算發生了政變,頂多把前領導人流放,你在國外待著,別回來了,但他仍然可以遙控國內政局。再等而下之的國家,一定要把前領導人弄死。這跟動物園猴山換猴王一樣,一定是新猴王把老猴王咬死,這才換猴王。但是赫魯雪夫下台,沒被弄死,這已經是蘇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了。
勳章發燒友
赫魯雪夫下台後,繼位的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繼續改革,當然他的改革也失敗了。他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優先重工業,忽視民生。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國力達到鼎盛的時候,其實說穿了就是迴光返照,盛極就該轉衰了。
勃列日涅夫是一個典型的官僚。你如果不理解什麼叫官僚,看看勃列日涅夫就明白了。勃列日涅夫最喜歡兩種東西——勳章和頭銜。我家有一套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在地攤上一塊錢一本買的,看著玩兒。那上面,勃列日涅夫的頭銜翻譯成漢語還有五行半,包括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務活動家、軍事家、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總書記、蘇聯元帥,還有個人民藝術家,不知道從何說起。勃列日涅夫“二戰”時是一個師政委,上校軍銜,當上總書記,就把自己提升成元帥。二戰中最著名的蘇聯統帥朱可夫,一生只獲得過三次蘇聯英雄的稱號,獲得過三次金星勳章,勃列日涅夫是唯一的四次金星勳章獲得者。他60歲的時候,授予自己一枚;70歲生日又授予自己一枚,活到70歲了,不容易,還沒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