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余秋雨老師的湖南緣(華之)(2)
湖南號稱“戲劇大省”和“電視大省”,湧現過不少優秀的戲劇劇目、電視劇和著名的戲劇藝術家、電視藝術家。其中不少藝術家聽過余老師的課,不少劇目和節目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過余先生的影響。前不久,我與余老師談到一部有爭議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的主創人員也曾聽過余先生的課,余老師托我轉告,面對批評不要緊張,要有自信,這部片子總會有人寫的,如果需要,他願意給這部片子題寫片名。
學生需要,余老師會毫不猶豫給予援手;先生有事,他則不願學生為他擔心。當他遇到不公正的輿論環境時,學生們也曾寫信、打電話、甚至拍電報,安慰、聲援老師,並要求寫稿子參與討論。而余老師則以樂觀的情緒、健康的心態回應大家,認為這是文化轉型時期的正常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要大家安心做自己的事,不要介入無意義的紛爭。這次在湘南大學講學,一位學生提了一個很不禮貌的問題,余老師十分寬容大度,一再要求學校領導不要難為這個學生。
二
余秋雨老師與湖南結緣,應始於嶽麓書院。但令人們始料末及的是,也是因為這座名聞天下的嶽麓書院,使浩蕩湘水掀起了澎湃的“余”波。
據說,清代有一位湖南名士到江浙一帶講學,當地的學子不買他的帳,處處與他為難。他作了一幅對聯,硬是把那些人震住了。聯曰--吾道南來,原系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筆者把這幅充滿湘人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對聯中的一句稍加改動,自然有些玩笑意味,但如果以湘水代湖南,以波瀾寓影響,余秋雨先生在嶽麓書院的演講,確實曾經令湖南的文藝界、知識界風生水起、波濤起伏。
那是一九九九年的夏天,七月流火的長沙悶熱異常。火熱的電視屏幕上頻頻出現余秋雨老師的頭像和嶽麓書院的背景,煽情的文化GG一再強調--“千年學府,世紀之交,學術盛會,麓山論道--余秋雨設壇嶽麓書院”。不少媒體採用多種方式,預告余秋雨要來講學的消息,也發表了一些人對這次活動的擔心和質疑。
面對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我心中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又能見到先生聽他演講,這是難得的啟迪和享受;忐忑的是如此情勢,恐怕會起一場風波。大約是七月八日,新聞界一位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余老師已經到了長沙。我問住在哪裡?他說不能告訴我,但離我的住處不遠。我覺得奇怪,先生來湖南,一般都會提前告訴我,行程緊急也會到了以後馬上給我電話。有一次他來長沙給全國獲獎的電視編導講課,就是到了以後馬上給我電話,我問他在哪?他說就在我樓上,我以為他開玩笑,上去一看,果然在那裡。這次他來長沙,一點信息都沒有,使人將信將疑。
我到附近幾家賓館查詢沒有結果,最後來到九所賓館。擔心總台保密,便直接上樓問服務員。服務員看我不像壞人,便問是不是馬蘭的先生,我連忙說是,她告訴我先生在二零五房。敲開房門,先生驚喜地起身迎接。他說正在找我,怎麼這麼快就來了。我將尋找經過簡述一遍,便向先生講述了心中的忐忑,還向先生提出電視GG中說的“論道、設壇”不妥,影響形象。先生聽了以後,馬上給電視台的人打電話,要求修改,但對方答覆已經這樣了,不好再改。
余先生告訴我,這次來長沙,是為了找個清靜地方改劇本,中央電視台請他把黃梅戲《鞦韆架》改成電影劇本,要儘快交稿,他看了看地圖,考慮到自己是湘財證券的文化顧問,便決定來湖南,既然來了,邀請參加一些文化活動也是自然之事。
聊了一會,我說想請先生吃飯,他卻說他要請長沙的學生吃飯。因時間已是中午十二點,我連忙約來幾位校友,與先生共進午餐。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一日,應該是嶽麓書院--這所千年學府值得紀念的日子。今天,在這座千年庭院裡,將第一次出現四百位聽眾現場聽講提問,整個過程由電視台現場直播,網際網路站實況傳送的空前盛況。
這次活動的門票十分緊張,很多朋友找我討票,我上竄下跳也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我本人也是多次找電視台的朋友,最後在台領導那裡才謀得一張。
那天下午,天一直下著雨,給悶熱的長沙帶來了些許涼意。
演講定在下午四點三十分開始,我三點鐘趕到嶽麓書院,只見門外圍著幾百名沒有入場券的學生和文化界人士,其中還有我的一些朋友,他們有的還是從幾百里以外專門趕來聽課的。進門之後,場內已擠滿了聽眾,大家撐著雨傘,穿著雨衣,在雨中靜靜地等待著秋雨老師的出現。
下午四點三十分,演講開始了。余秋雨先生被雨中的聽眾感動了,他走上台來便說:“我沒有料到今天的場面會如此奇特又如此感人,下雨,大家穿著雨衣,帶著傘,在這個千年學府裡邊聚會。”他稱自己這次在嶽麓書院的講學,不是什麼“設壇論道”,而是“朝拜千年庭院”,是“眾學子朝拜”,自己則不過是這次朝拜的“主持者”。
此次演講的題目是《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人》,主題是講中華文化的傳承問題。余先生認為,直到二十世紀末,中華文化還沒有以一種完整的群體人格形象屹立於當今之世。如何把文化的高貴傳承下去,他覺得可以在以往的中華文化傳承中搭建的經典學理、世俗民藝、信息傳媒三座橋樑之外,再搭建一座能夠強有力地體現民族靈魂、揭示中國人的藝術神韻的、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藝術創造之橋。這座橋的搭建,他寄希望於二十一世紀,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積極準備,大力歡呼並期望建設者”。他強調要有良好的心態,要用智慧的靈眼去觀照未來時空。他預言,中國文化在2020年左右可以打破目前這種局面,在大範圍內出現復興。
余秋雨老師的湖南緣(華之)(3)
余教授的報告進行了一個小時,之後又與聽眾及網絡觀眾進行了現場交流。面對各種提問,余先生侃侃而談,他的機智、幽默,不時引起在場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作為現場聽眾之一,我穿著雨衣聽完了先生的演講。大雨透過雨衣打濕了我的衣衫,雨水不時將我的眼鏡弄得十分模糊,這一切都沒有影響我全神貫注聽講。我看到,大雨把一些人逼到旁邊的走廊里,演講持續到下午六點三十分,天都要黑了,仍然沒有人提前退場。這
場演講通過湖南經濟電視台和經視網站現場直播,使觀眾大幅度增加,現場問答中,便有網絡觀眾的提問;聽講過程中,我也接到了遠方朋友打來的電話,他正在看電視直播,說是看見我在幸福地淋雨。
演講會之後,余老師還應邀到湘財證券作了一場文化講座,很快便離開了長沙。送先生到機場的路上,先生應允了我想把先生在長沙的兩個演講再加上《千年庭院》的文章和有關照片出一本書的設想,不料還沒來得及準備,湖南文化界已鬧得沸沸揚揚。
湖南號稱“戲劇大省”和“電視大省”,湧現過不少優秀的戲劇劇目、電視劇和著名的戲劇藝術家、電視藝術家。其中不少藝術家聽過余老師的課,不少劇目和節目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過余先生的影響。前不久,我與余老師談到一部有爭議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的主創人員也曾聽過余先生的課,余老師托我轉告,面對批評不要緊張,要有自信,這部片子總會有人寫的,如果需要,他願意給這部片子題寫片名。
學生需要,余老師會毫不猶豫給予援手;先生有事,他則不願學生為他擔心。當他遇到不公正的輿論環境時,學生們也曾寫信、打電話、甚至拍電報,安慰、聲援老師,並要求寫稿子參與討論。而余老師則以樂觀的情緒、健康的心態回應大家,認為這是文化轉型時期的正常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要大家安心做自己的事,不要介入無意義的紛爭。這次在湘南大學講學,一位學生提了一個很不禮貌的問題,余老師十分寬容大度,一再要求學校領導不要難為這個學生。
二
余秋雨老師與湖南結緣,應始於嶽麓書院。但令人們始料末及的是,也是因為這座名聞天下的嶽麓書院,使浩蕩湘水掀起了澎湃的“余”波。
據說,清代有一位湖南名士到江浙一帶講學,當地的學子不買他的帳,處處與他為難。他作了一幅對聯,硬是把那些人震住了。聯曰--吾道南來,原系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筆者把這幅充滿湘人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對聯中的一句稍加改動,自然有些玩笑意味,但如果以湘水代湖南,以波瀾寓影響,余秋雨先生在嶽麓書院的演講,確實曾經令湖南的文藝界、知識界風生水起、波濤起伏。
那是一九九九年的夏天,七月流火的長沙悶熱異常。火熱的電視屏幕上頻頻出現余秋雨老師的頭像和嶽麓書院的背景,煽情的文化GG一再強調--“千年學府,世紀之交,學術盛會,麓山論道--余秋雨設壇嶽麓書院”。不少媒體採用多種方式,預告余秋雨要來講學的消息,也發表了一些人對這次活動的擔心和質疑。
面對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我心中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又能見到先生聽他演講,這是難得的啟迪和享受;忐忑的是如此情勢,恐怕會起一場風波。大約是七月八日,新聞界一位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余老師已經到了長沙。我問住在哪裡?他說不能告訴我,但離我的住處不遠。我覺得奇怪,先生來湖南,一般都會提前告訴我,行程緊急也會到了以後馬上給我電話。有一次他來長沙給全國獲獎的電視編導講課,就是到了以後馬上給我電話,我問他在哪?他說就在我樓上,我以為他開玩笑,上去一看,果然在那裡。這次他來長沙,一點信息都沒有,使人將信將疑。
我到附近幾家賓館查詢沒有結果,最後來到九所賓館。擔心總台保密,便直接上樓問服務員。服務員看我不像壞人,便問是不是馬蘭的先生,我連忙說是,她告訴我先生在二零五房。敲開房門,先生驚喜地起身迎接。他說正在找我,怎麼這麼快就來了。我將尋找經過簡述一遍,便向先生講述了心中的忐忑,還向先生提出電視GG中說的“論道、設壇”不妥,影響形象。先生聽了以後,馬上給電視台的人打電話,要求修改,但對方答覆已經這樣了,不好再改。
余先生告訴我,這次來長沙,是為了找個清靜地方改劇本,中央電視台請他把黃梅戲《鞦韆架》改成電影劇本,要儘快交稿,他看了看地圖,考慮到自己是湘財證券的文化顧問,便決定來湖南,既然來了,邀請參加一些文化活動也是自然之事。
聊了一會,我說想請先生吃飯,他卻說他要請長沙的學生吃飯。因時間已是中午十二點,我連忙約來幾位校友,與先生共進午餐。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一日,應該是嶽麓書院--這所千年學府值得紀念的日子。今天,在這座千年庭院裡,將第一次出現四百位聽眾現場聽講提問,整個過程由電視台現場直播,網際網路站實況傳送的空前盛況。
這次活動的門票十分緊張,很多朋友找我討票,我上竄下跳也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我本人也是多次找電視台的朋友,最後在台領導那裡才謀得一張。
那天下午,天一直下著雨,給悶熱的長沙帶來了些許涼意。
演講定在下午四點三十分開始,我三點鐘趕到嶽麓書院,只見門外圍著幾百名沒有入場券的學生和文化界人士,其中還有我的一些朋友,他們有的還是從幾百里以外專門趕來聽課的。進門之後,場內已擠滿了聽眾,大家撐著雨傘,穿著雨衣,在雨中靜靜地等待著秋雨老師的出現。
下午四點三十分,演講開始了。余秋雨先生被雨中的聽眾感動了,他走上台來便說:“我沒有料到今天的場面會如此奇特又如此感人,下雨,大家穿著雨衣,帶著傘,在這個千年學府裡邊聚會。”他稱自己這次在嶽麓書院的講學,不是什麼“設壇論道”,而是“朝拜千年庭院”,是“眾學子朝拜”,自己則不過是這次朝拜的“主持者”。
此次演講的題目是《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人》,主題是講中華文化的傳承問題。余先生認為,直到二十世紀末,中華文化還沒有以一種完整的群體人格形象屹立於當今之世。如何把文化的高貴傳承下去,他覺得可以在以往的中華文化傳承中搭建的經典學理、世俗民藝、信息傳媒三座橋樑之外,再搭建一座能夠強有力地體現民族靈魂、揭示中國人的藝術神韻的、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藝術創造之橋。這座橋的搭建,他寄希望於二十一世紀,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積極準備,大力歡呼並期望建設者”。他強調要有良好的心態,要用智慧的靈眼去觀照未來時空。他預言,中國文化在2020年左右可以打破目前這種局面,在大範圍內出現復興。
余秋雨老師的湖南緣(華之)(3)
余教授的報告進行了一個小時,之後又與聽眾及網絡觀眾進行了現場交流。面對各種提問,余先生侃侃而談,他的機智、幽默,不時引起在場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作為現場聽眾之一,我穿著雨衣聽完了先生的演講。大雨透過雨衣打濕了我的衣衫,雨水不時將我的眼鏡弄得十分模糊,這一切都沒有影響我全神貫注聽講。我看到,大雨把一些人逼到旁邊的走廊里,演講持續到下午六點三十分,天都要黑了,仍然沒有人提前退場。這
場演講通過湖南經濟電視台和經視網站現場直播,使觀眾大幅度增加,現場問答中,便有網絡觀眾的提問;聽講過程中,我也接到了遠方朋友打來的電話,他正在看電視直播,說是看見我在幸福地淋雨。
演講會之後,余老師還應邀到湘財證券作了一場文化講座,很快便離開了長沙。送先生到機場的路上,先生應允了我想把先生在長沙的兩個演講再加上《千年庭院》的文章和有關照片出一本書的設想,不料還沒來得及準備,湖南文化界已鬧得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