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藤葛飄飄
一棵大樹如果沒有藤葛纏繞,就會失去一種風韻,連畫家也不會多看它一眼。
從這個意義上說,藤葛需要大樹,大樹也需要藤葛。
前不久與一群香港朋友一起,讀到一家雜誌對一位著名作家的批判文章,口氣非常嚴厲,但香港朋友們說,是不是他自己化名寫的?他們不是懷疑他在炒作,而是覺得一旦有陰影出現,這位作家就立即顯得立體,顯得真實,甚至產生了藤葛纏繞般的風韻,而藤葛纏繞的總是大樹。他們認為每一個聰明的現代人都應明白這個道理,因此那個作家有某種故意的嫌疑。我說服他們,這是不可能的,然後立即給這位作家寫信,祝賀他,說你真是榮幸,接著,又將我遇到的一些難辦小事,向他請教。不久我收到了他以大樹的風姿寫來的回信,真可謂高屋建瓴、氣度華貴。
這個感覺,我在讀《學者追憶叢書》時又重新產生。
這套書收集了人們回憶世紀初一群中國學者的各種文章,歸還給這些學者以真實的生態,讀起來很有味道。夏曉虹主編,陳平原寫總序,我感謝他們為中國文化界做了一件好事,讓更多的讀者從各個角度進一步了解了這些很重要的前輩學者。
很顯然,這些回憶文章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並沒有真正懂得學者和他們的學問,哪怕有些作者還是學者的朋友。有一些,簡直是以俗人的立場來看一個精雅天地,讀後讓人啞然失笑。對學者不恭的言詞也時時見到,有的甚至有明顯的記憶失誤。這一些,叢書的編者都沒有刪掉,一是因為這些文章中常常保留著學者們的一些生活、工作細節,二是因為這些文章本身就反映了學者們當時所處的環境。
那麼,這些無法與學者們對位的文章,是否會損害學者們的形象呢?不會。時間過去那麼久,歷史已經篩選過了一切,文化的品格等級早已顯現,對那些文章的定位,時間早已完成。有的文章,連遣字造句都停留在一個陳舊、低俗的方位上,幾句話就表明了自己的品級。
這就像前不久出了好幾本魯迅在世時報刊間批判魯迅的文章彙編,讀者讀了,並沒有因此損害魯迅在心中的形象。相反,人們反而為魯迅的喜怒哀樂找到了邏輯,魯迅變得更可理解了。陳村先生有一次對我說,那些文章的作者今天看來確實是沒有資格批魯迅的,就像我們沒有資格批判哪位橋樑專家和外科醫生。但這樣的書還應該出,魯迅有了真實的環境,這像魚有了水,活了。
我們現在不少傳記,把傳主周圍的瑣屑污濁全都洗滌了,只留下學術活動和重大鬥爭。其實,即便是偉大的傳主,最纏繞他生活和心理的往往也是瑣屑的事情。為此,我覺得讀這樣的回憶彙編,比讀那些過於光鮮的傳記更有意思。
剛讀完,便被聘為香港文學獎評委到香港,遇到也是評委的董橋兄。與董橋兄談話,每次都離不開書,他問我大陸最近有什麼好書,我就推薦了這一套。告別董橋兄後回到旅館,即接到陳平原先生的電話,原來他也在香港,於是就有了三人聚會。我們戲言,現在文化界爭執、批評甚多,哪一位若有野心,真不如把批判自己的文章結集成書,銷售行世,轉眼就藤葛飄飄了,但現在誰也不敢這麼自大。
反過來,想到這套叢書中的有些被回憶的學者,不知怎麼,一生沒有遭到太多的非議,回憶文章多為恭敬美言,現在讀來就缺少質感,叢書編者到處尋找也找不到"另類"話語文本,頗為遺憾。他們活著的時候被時人供奉,幾乎不可能挨罵受氣,這是他們的福氣,但禍福相依,站遠了看過去,他們那裡不僅沒有藤葛,連村干中的水分都蒸發了,光禿禿,乾巴巴,多麼乏味。
真為這些學者可惜。我永遠尊敬他們,沒有任何撕破心中偶像的反叛欲望,只是覺得天地對他們不公,給了他們一個經過太多衛護、太多過濾的環境,他們過早地被"脫氧"了。
幸好,時至今天,不會再有什麼衛護和過濾,這種悲劇結束了。
我們爬山會踩到很多碎石,我們游泳會碰到很多水藻,我們夜行會遇到種種驚嚇,我們獨坐會聽到種種異音。這才是人世的美麗、生活的魅力。真好。
——讀《學者追憶叢書》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收藏昨天
經常有年輕朋友來信詢問一些有關人生的大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你其實已經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導師,那就是你自己。
這並非搪塞之言。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向著整體價值。一個人突然地沮喪絕望、自暴自棄、挺而走險,常常是因為產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個時候偶然翻檢出一張自己童年時代的照片或幾頁做中學生時寫下的日記,細細凝視,慢慢誦讀,很可能會心情緩釋、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靜的理性狀態。其間的力量,來自生命本身,遠遠大於旁人的勸解。
拿起自己十歲時候的照片,不是感嘆韶華易逝,青春不再,而長久地逼視那雙清澈無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經有過那麼強的光亮,那麼大的空間,那麼多的可能,而這一切並未全然消逝;它告訴你,你曾經那麼純淨,那麼輕鬆,今天讓你苦惱不堪的一切本不屬於你。這時,你發現,早年自己的眼神發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財寶,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回原處。除了照片,應該還有其它更多的信號,把我們的生命連貫起來。
為此,真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其實,中國古代顯赫之家一代代修續家譜也是為了前後之間互相灌溉、互相滋潤,你看在家譜中呈現出來的那個清晰有序的時間過程是那麼有力,使前代為後代而自律,使後代為前代而自強,真可謂生生不息。個人的生命也是一個前後互濟的時間過程,如能留諸記憶,定會產生一種迴蕩激揚的動力循環,讓人長久受益。一個人就像一個家族一樣,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譽、有責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變脈絡認真留存。
我們也許已經開始後悔,未能把過去那些珍貴的生活片段保存下來,殊不知,多少年後,我們又會後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事情稱之為"收藏人生的遊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藤葛飄飄
一棵大樹如果沒有藤葛纏繞,就會失去一種風韻,連畫家也不會多看它一眼。
從這個意義上說,藤葛需要大樹,大樹也需要藤葛。
前不久與一群香港朋友一起,讀到一家雜誌對一位著名作家的批判文章,口氣非常嚴厲,但香港朋友們說,是不是他自己化名寫的?他們不是懷疑他在炒作,而是覺得一旦有陰影出現,這位作家就立即顯得立體,顯得真實,甚至產生了藤葛纏繞般的風韻,而藤葛纏繞的總是大樹。他們認為每一個聰明的現代人都應明白這個道理,因此那個作家有某種故意的嫌疑。我說服他們,這是不可能的,然後立即給這位作家寫信,祝賀他,說你真是榮幸,接著,又將我遇到的一些難辦小事,向他請教。不久我收到了他以大樹的風姿寫來的回信,真可謂高屋建瓴、氣度華貴。
這個感覺,我在讀《學者追憶叢書》時又重新產生。
這套書收集了人們回憶世紀初一群中國學者的各種文章,歸還給這些學者以真實的生態,讀起來很有味道。夏曉虹主編,陳平原寫總序,我感謝他們為中國文化界做了一件好事,讓更多的讀者從各個角度進一步了解了這些很重要的前輩學者。
很顯然,這些回憶文章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並沒有真正懂得學者和他們的學問,哪怕有些作者還是學者的朋友。有一些,簡直是以俗人的立場來看一個精雅天地,讀後讓人啞然失笑。對學者不恭的言詞也時時見到,有的甚至有明顯的記憶失誤。這一些,叢書的編者都沒有刪掉,一是因為這些文章中常常保留著學者們的一些生活、工作細節,二是因為這些文章本身就反映了學者們當時所處的環境。
那麼,這些無法與學者們對位的文章,是否會損害學者們的形象呢?不會。時間過去那麼久,歷史已經篩選過了一切,文化的品格等級早已顯現,對那些文章的定位,時間早已完成。有的文章,連遣字造句都停留在一個陳舊、低俗的方位上,幾句話就表明了自己的品級。
這就像前不久出了好幾本魯迅在世時報刊間批判魯迅的文章彙編,讀者讀了,並沒有因此損害魯迅在心中的形象。相反,人們反而為魯迅的喜怒哀樂找到了邏輯,魯迅變得更可理解了。陳村先生有一次對我說,那些文章的作者今天看來確實是沒有資格批魯迅的,就像我們沒有資格批判哪位橋樑專家和外科醫生。但這樣的書還應該出,魯迅有了真實的環境,這像魚有了水,活了。
我們現在不少傳記,把傳主周圍的瑣屑污濁全都洗滌了,只留下學術活動和重大鬥爭。其實,即便是偉大的傳主,最纏繞他生活和心理的往往也是瑣屑的事情。為此,我覺得讀這樣的回憶彙編,比讀那些過於光鮮的傳記更有意思。
剛讀完,便被聘為香港文學獎評委到香港,遇到也是評委的董橋兄。與董橋兄談話,每次都離不開書,他問我大陸最近有什麼好書,我就推薦了這一套。告別董橋兄後回到旅館,即接到陳平原先生的電話,原來他也在香港,於是就有了三人聚會。我們戲言,現在文化界爭執、批評甚多,哪一位若有野心,真不如把批判自己的文章結集成書,銷售行世,轉眼就藤葛飄飄了,但現在誰也不敢這麼自大。
反過來,想到這套叢書中的有些被回憶的學者,不知怎麼,一生沒有遭到太多的非議,回憶文章多為恭敬美言,現在讀來就缺少質感,叢書編者到處尋找也找不到"另類"話語文本,頗為遺憾。他們活著的時候被時人供奉,幾乎不可能挨罵受氣,這是他們的福氣,但禍福相依,站遠了看過去,他們那裡不僅沒有藤葛,連村干中的水分都蒸發了,光禿禿,乾巴巴,多麼乏味。
真為這些學者可惜。我永遠尊敬他們,沒有任何撕破心中偶像的反叛欲望,只是覺得天地對他們不公,給了他們一個經過太多衛護、太多過濾的環境,他們過早地被"脫氧"了。
幸好,時至今天,不會再有什麼衛護和過濾,這種悲劇結束了。
我們爬山會踩到很多碎石,我們游泳會碰到很多水藻,我們夜行會遇到種種驚嚇,我們獨坐會聽到種種異音。這才是人世的美麗、生活的魅力。真好。
——讀《學者追憶叢書》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收藏昨天
經常有年輕朋友來信詢問一些有關人生的大問題,我總是告訴他們,你其實已經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導師,那就是你自己。
這並非搪塞之言。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向著整體價值。一個人突然地沮喪絕望、自暴自棄、挺而走險,常常是因為產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個時候偶然翻檢出一張自己童年時代的照片或幾頁做中學生時寫下的日記,細細凝視,慢慢誦讀,很可能會心情緩釋、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靜的理性狀態。其間的力量,來自生命本身,遠遠大於旁人的勸解。
拿起自己十歲時候的照片,不是感嘆韶華易逝,青春不再,而長久地逼視那雙清澈無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經有過那麼強的光亮,那麼大的空間,那麼多的可能,而這一切並未全然消逝;它告訴你,你曾經那麼純淨,那麼輕鬆,今天讓你苦惱不堪的一切本不屬於你。這時,你發現,早年自己的眼神發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財寶,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回原處。除了照片,應該還有其它更多的信號,把我們的生命連貫起來。
為此,真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其實,中國古代顯赫之家一代代修續家譜也是為了前後之間互相灌溉、互相滋潤,你看在家譜中呈現出來的那個清晰有序的時間過程是那麼有力,使前代為後代而自律,使後代為前代而自強,真可謂生生不息。個人的生命也是一個前後互濟的時間過程,如能留諸記憶,定會產生一種迴蕩激揚的動力循環,讓人長久受益。一個人就像一個家族一樣,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譽、有責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變脈絡認真留存。
我們也許已經開始後悔,未能把過去那些珍貴的生活片段保存下來,殊不知,多少年後,我們又會後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事情稱之為"收藏人生的遊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