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絕大多數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統形態。豈能等待自己傑出之後再記載?傑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於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麼就不要鄙視世俗年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祈求奇蹟,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嚮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裡,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想到起點和終點,我們的日子空靈了又實在了,放鬆了又緊迫了,看穿了又認真了。外力終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師只能是生命本身。那麼,就讓我們安下心來,由自己引導自己,不再在根本問題上左顧右盼。
左顧右盼,大漠荒荒,其實自己的腳印能踩出來的只是一條線。不管這條線多麼自由彎曲,也就是這麼一條。要實實在在地完成這一條線,就必須把一個個腳印連在一起,如果完全捨棄以往的痕跡,那麼,誰會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時曾一次次感嘆:只有連貫,而且是某種曲線連貫,才會留下一點美,反之,零碎的腳印,只能是對自己和沙漠的雙重糟踐。
我最合適什麼?最做不得什麼?容易上當的彎路總是出現在何處?最能誘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麼樣的?具備什麼樣的契機我才能發揮最大的魁力?在何種氣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頓?……這一切,都是生命歷程中特別重要的問題,卻只能在自己以往的體驗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經過去又沒有過去,經過一夜風乾,它已成為一個深奧的課堂。這個課堂里沒有其他學生,只有你,而你也沒有其它更重要的課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書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裡,收藏在小河邊,在風夕雨夜點起一盞燈,盤點查看一番,第二天風和日麗,那就拿出來晾晾曬曬。
——讀《人生紀年》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遊戲還是戰鬥
居然有一本書叫《遊戲的人》,我一見書名便如遇故人。
作者荷蘭人,約翰·赫伊津哈,在我出生前兩年出版此書,在我出生前一年英勇犧牲在德國法西斯手下。那時,離法西斯滅亡已經沒有幾天。
法西斯分子哪裡知道,這是一個從遊戲的角度來審視人類的人。
他臨死時,嘴角可曾浮起過微笑?
但是,連尊敬他的人也不大理解:既然已經把人類的一切活動看作遊戲,為什麼還會那麼英勇?
這是出於我們對遊戲的誤解,已經誤解了很久,很久。
是康德和席勒他們引渡了我,然後我再去引渡我的學生。但我知道他太晚了。
記得十餘年前我在寫作《中國戲劇文化史述》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受到文化人類學的深刻影響,很自然地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中國戲劇發生學的重建上。這種重建是針對"勞動產生戲劇"、"經濟水平決定戲劇"、"階級矛盾造就戲劇衝突"等等凜然框架而言的,在當時風險很大,連能否出版都成了嚴重問題,因此只能藉助於王國維先生的巫覡學說來艱難行事。因為由巫覡的扮演來說明戲劇起源,倒是有很多文化人類學的文章可做。但越寫越感到避不開"遊戲說"了,中國戲劇為什麼比希臘戲劇和印度戲劇晚產生那麼久,也可以從遊戲說中找到答案。當然我又明白,學術研究不能滿足於一個概念的引人,如果僅僅把康德、斯賓塞、席勒有關遊戲的論述與中國戲劇史上已有的文字資料連結起來,那只是搭建積木而已,算不上像樣的文化行為。因此,我在帶著一系列疑問完成那部著作之後,立即打點行裝投人對邊遠地區現存原始演劇方式的長時間考察,考察報告的英文本後來發表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學報上,不少外國學者正是讀了這篇考察報告後前來我國進人這一問題調查的。至此,我對遊戲這個美學和人類學的命題掌握了不少感性材料,只是這些材料大多無法作年代論定,對中國戲劇文化史的修改仍無太大的實際補益。
有一次,我在國內一個研討會上就遊戲學說多講了幾句,報紙上立即出現了一篇批判文章,題為《是遊戲還是戰鬥》,副標題點了我的名,但作者很客氣,沒說批判,只說是"商榷"。至於文章內容,我想一切上了年紀的中國人閉著眼睛就能想像。當時我還年輕,很想反駁,因為多數讀者不可能分辨是非,只知道我成了"有爭議的人",這一頭銜在當時麻煩甚多。但再一想,我如果反駁,由於缺少共同前提,"商榷"十年也不會有任何結果。大概也正是從這件事開始吧,我乾脆養成了對一切商榷都不予回應的習慣,省了很多心。只不過有時閒下來無事,嘴裡也會嘟噥出一句"是遊戲還是戰鬥",學著哈姆萊特給自己開個玩笑。
不管是我還是當年的批判者都沒有想到,居然有一位西方學者早就提出,連戰鬥也可能是一種遊戲,一種爭奪榮譽的競賽遊戲;更沒有想到的是,這位遊戲學者是在與法西斯的鬥爭中英勇犧牲的。讀了赫伊津哈的《遊戲的人》之後,今後我在嘟噥"是遊戲還是戰鬥"時,不會完全用一種開玩笑的口氣了。
赫伊津哈把遊戲看作是"先於文化的文化現象"。他以很大篇幅論述了遊戲與典儀的關係,遊戲的自願原則和公平原則——即我們首先從魯迅那裡聽到過的"費厄潑賴",只不過他把"費厄潑賴"看成是把遊戲做下去的基本前提。他又探討了在十九世紀人類文化創造中遊戲意識減少的原因,這使我很感興趣。更感興趣的是,赫伊津哈對遊戲的前途表現出很大的不安,因此全書提出的問題多於答案。在我看來,正是這種不安,足以引導人們進人具有宗教意義的鴻蒙思考。此書最大的吸引力也在這裡。
——讀《遊戲的人》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現代闡釋
一九九三年夏秋之交的一個傍晚,我和徐城北先生在大連棒極島的海邊游泳。水有些冷了,我們不敢游遠,就站在近岸的海水中說話,他突然談到了正在寫的《梅蘭芳百年祭》。開始我不太在意,以為那只不過是在他一本本專著後面再增加一本罷了,但聽著聽著,覺得應該對眼前這位戴著眼鏡、不斷用泳巾擦著背脊的中年男子這些年來所做的工作另有一番認識了,而且,我也因此對他今後的工作產生了新的建議。
以後幾天,天氣轉涼,不能下水了,我經常一個人在沙灘上散步。我想,在一個歷史悠久而又渴望現代化的國度里,擁抱傳統和反叛傳統這兩種完全對立的欲望各自都能找到一系列理由,因此我們周圍一再地出現情緒性的對峙:或者把傳統文化和古典藝術看成是永恆的瑰寶,主張弘揚和振興;或者把它們看成是舊時代的遺形,反對沉溺與把玩。後來這種對峙中間又出現了不少中介形態和曖昧形態,琳琅滿目,然而遺憾的是,一直難於看到有人去做這樣一項艱苦而重要的工作:為古典藝術提供切實的現代闡釋。
想到起點和終點,我們的日子空靈了又實在了,放鬆了又緊迫了,看穿了又認真了。外力終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師只能是生命本身。那麼,就讓我們安下心來,由自己引導自己,不再在根本問題上左顧右盼。
左顧右盼,大漠荒荒,其實自己的腳印能踩出來的只是一條線。不管這條線多麼自由彎曲,也就是這麼一條。要實實在在地完成這一條線,就必須把一個個腳印連在一起,如果完全捨棄以往的痕跡,那麼,誰會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時曾一次次感嘆:只有連貫,而且是某種曲線連貫,才會留下一點美,反之,零碎的腳印,只能是對自己和沙漠的雙重糟踐。
我最合適什麼?最做不得什麼?容易上當的彎路總是出現在何處?最能誘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麼樣的?具備什麼樣的契機我才能發揮最大的魁力?在何種氣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頓?……這一切,都是生命歷程中特別重要的問題,卻只能在自己以往的體驗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經過去又沒有過去,經過一夜風乾,它已成為一個深奧的課堂。這個課堂里沒有其他學生,只有你,而你也沒有其它更重要的課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書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裡,收藏在小河邊,在風夕雨夜點起一盞燈,盤點查看一番,第二天風和日麗,那就拿出來晾晾曬曬。
——讀《人生紀年》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遊戲還是戰鬥
居然有一本書叫《遊戲的人》,我一見書名便如遇故人。
作者荷蘭人,約翰·赫伊津哈,在我出生前兩年出版此書,在我出生前一年英勇犧牲在德國法西斯手下。那時,離法西斯滅亡已經沒有幾天。
法西斯分子哪裡知道,這是一個從遊戲的角度來審視人類的人。
他臨死時,嘴角可曾浮起過微笑?
但是,連尊敬他的人也不大理解:既然已經把人類的一切活動看作遊戲,為什麼還會那麼英勇?
這是出於我們對遊戲的誤解,已經誤解了很久,很久。
是康德和席勒他們引渡了我,然後我再去引渡我的學生。但我知道他太晚了。
記得十餘年前我在寫作《中國戲劇文化史述》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受到文化人類學的深刻影響,很自然地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中國戲劇發生學的重建上。這種重建是針對"勞動產生戲劇"、"經濟水平決定戲劇"、"階級矛盾造就戲劇衝突"等等凜然框架而言的,在當時風險很大,連能否出版都成了嚴重問題,因此只能藉助於王國維先生的巫覡學說來艱難行事。因為由巫覡的扮演來說明戲劇起源,倒是有很多文化人類學的文章可做。但越寫越感到避不開"遊戲說"了,中國戲劇為什麼比希臘戲劇和印度戲劇晚產生那麼久,也可以從遊戲說中找到答案。當然我又明白,學術研究不能滿足於一個概念的引人,如果僅僅把康德、斯賓塞、席勒有關遊戲的論述與中國戲劇史上已有的文字資料連結起來,那只是搭建積木而已,算不上像樣的文化行為。因此,我在帶著一系列疑問完成那部著作之後,立即打點行裝投人對邊遠地區現存原始演劇方式的長時間考察,考察報告的英文本後來發表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學報上,不少外國學者正是讀了這篇考察報告後前來我國進人這一問題調查的。至此,我對遊戲這個美學和人類學的命題掌握了不少感性材料,只是這些材料大多無法作年代論定,對中國戲劇文化史的修改仍無太大的實際補益。
有一次,我在國內一個研討會上就遊戲學說多講了幾句,報紙上立即出現了一篇批判文章,題為《是遊戲還是戰鬥》,副標題點了我的名,但作者很客氣,沒說批判,只說是"商榷"。至於文章內容,我想一切上了年紀的中國人閉著眼睛就能想像。當時我還年輕,很想反駁,因為多數讀者不可能分辨是非,只知道我成了"有爭議的人",這一頭銜在當時麻煩甚多。但再一想,我如果反駁,由於缺少共同前提,"商榷"十年也不會有任何結果。大概也正是從這件事開始吧,我乾脆養成了對一切商榷都不予回應的習慣,省了很多心。只不過有時閒下來無事,嘴裡也會嘟噥出一句"是遊戲還是戰鬥",學著哈姆萊特給自己開個玩笑。
不管是我還是當年的批判者都沒有想到,居然有一位西方學者早就提出,連戰鬥也可能是一種遊戲,一種爭奪榮譽的競賽遊戲;更沒有想到的是,這位遊戲學者是在與法西斯的鬥爭中英勇犧牲的。讀了赫伊津哈的《遊戲的人》之後,今後我在嘟噥"是遊戲還是戰鬥"時,不會完全用一種開玩笑的口氣了。
赫伊津哈把遊戲看作是"先於文化的文化現象"。他以很大篇幅論述了遊戲與典儀的關係,遊戲的自願原則和公平原則——即我們首先從魯迅那裡聽到過的"費厄潑賴",只不過他把"費厄潑賴"看成是把遊戲做下去的基本前提。他又探討了在十九世紀人類文化創造中遊戲意識減少的原因,這使我很感興趣。更感興趣的是,赫伊津哈對遊戲的前途表現出很大的不安,因此全書提出的問題多於答案。在我看來,正是這種不安,足以引導人們進人具有宗教意義的鴻蒙思考。此書最大的吸引力也在這裡。
——讀《遊戲的人》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現代闡釋
一九九三年夏秋之交的一個傍晚,我和徐城北先生在大連棒極島的海邊游泳。水有些冷了,我們不敢游遠,就站在近岸的海水中說話,他突然談到了正在寫的《梅蘭芳百年祭》。開始我不太在意,以為那只不過是在他一本本專著後面再增加一本罷了,但聽著聽著,覺得應該對眼前這位戴著眼鏡、不斷用泳巾擦著背脊的中年男子這些年來所做的工作另有一番認識了,而且,我也因此對他今後的工作產生了新的建議。
以後幾天,天氣轉涼,不能下水了,我經常一個人在沙灘上散步。我想,在一個歷史悠久而又渴望現代化的國度里,擁抱傳統和反叛傳統這兩種完全對立的欲望各自都能找到一系列理由,因此我們周圍一再地出現情緒性的對峙:或者把傳統文化和古典藝術看成是永恆的瑰寶,主張弘揚和振興;或者把它們看成是舊時代的遺形,反對沉溺與把玩。後來這種對峙中間又出現了不少中介形態和曖昧形態,琳琅滿目,然而遺憾的是,一直難於看到有人去做這樣一項艱苦而重要的工作:為古典藝術提供切實的現代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