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類,卻也被你的口才所折服。你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演講後半部分的當場問答,不管聽講者提出的問題多麼艱深和古怪,您幾乎不作思考,立即找到破解的路途,千脆利落的語言每次都激起全場數千人的掌聲和笑聲。
回到宿舍,所有的同學都在談論你的演講,大家都說,報刊上那些經常糾纏著你、要與你辯論的人,如果有機會聽你一次演講,一定會打消念頭。但也有同學覺得可惜了,認為你應該在報刊上有聲有色地展開一場場精彩的辯論,這會給我們層次不高的媒體語言增加很多活力。
但我覺得你沒有必要這樣做。這幾年,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無論是全國還是國際的大專院校辯論賽,你都擔任評委,而且每次都由你擔任主要講評,與此同時,傳媒間總有人用故意的惡語來引逗你與他們辯論,這有點好笑,就像一場球賽正忙著,突然從欄杆外鑽進來兩個小朋友一定要拉出主裁判來與他們比賽一樣。我覺得,你在電視裡娓娓評述著辯論雙方的誤區和差錯,剖析著辯論的訣竅,其實也是在反諷和開導著那些招惹你的人,是嗎?
也許我看多了武俠小說,特別欣賞那些武藝高強而又不輕易出手的人,他們對衝到自己眼前的對手反而有一種同情和憐憫之心。我覺得你也有這種風範。
我不解的是,如果你不參加辯論,那麼藏在身上的辯論本領有什麼用處呢?我們作為普通人,還有沒有必要學一點這方面的技巧?如果有必要,你能向我推薦幾本這方面的書嗎?
劉啟佳
回信
啟佳:
感謝你對我演講的美言。
辯論如果僅僅是一種自我防身的本領,那就把它看小了。男兒立世,只為自己,即便百般武藝也一文不值。
像你一樣,我也欽佩很多武林高手在心態上的大氣,但我自己還沒有學好,需要繼續努力。我很明白,一位聲樂大師不會與歌舞廳小姐一比歌喉,一位將軍不會在與鄰居的打鬥中展現戰略戰術。我曾親眼看見,一位武功超群的朋友走在街上,遇到橫衝直撞的小伙子們總是躲避和退讓,生怕自己失手傷了人。
我不與媒體間的攻難者辯論,主要是考慮到問題本身的無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辯論水平太高,怕失手傷人。當然有時作為休息時的娛樂,也會診察一下那些文章的毛病所在,為它們設計幾個修改方案,看它們能不能因此變得硬扎一點。有時反過來,也會構想一下如何把這些文章置於邏輯上的死地,像下盲棋一樣,但從來沒有技癢,因為我有一條最嚴格的人生界限:絕不與無聊打交道,哪怕與無聊辯論。
與謬誤辯論,很可能獲得真理;與無聊辯論,只可能一起無聊。
余秋雨
十五
來信
余教授:
這兩年"理解萬歲"的口號,不怎麼叫了,但我仍然覺得,人生在世最大的快慰是被人理解,而最大的悲哀是不被人理解。
也許我這個人不容易與別人溝通,每做一件新鮮一點的事,別人總不理解,有時明明做了一件大好事,別人也還是不理解。而我,又沒有心情和機會,向別人解釋清楚。
生活在不理解我的環境裡,就像走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沙漠裡,連喊叫幾聲也聽不到回聲,真是寂寞。
我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尋找理解者?
卜伊奇
回信
伊奇:
恕我直言,你上了一種可稱之為"弱者文化"的當,把理解看得太重要了。
除了特殊的合作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理解並沒有那麼重要,而且究竟能達到什麼理解程度也很值得懷疑。
我的意見是——
真正的善良是不計回報的,包括在理解上的回報。陽光普照山河,並不需要獲得山河的理解;春風吹拂大地,也不在乎大地的表情。
也不要因為害怕被別人誤會而等待理解。現代生活各自獨立、萬象共存。東家的柳樹矮一點,不必向路人解釋本來有長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樹高一點,也不必向鄰居說明自己並沒有獨占風水的企圖。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創造都是對原有模式的背離,對社會適應的突破,對民眾習慣的挑戰。如果眼巴巴地指望眾人理解,創造的純粹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回想一下,我們一生所做的比較像樣的大事,連父母親也未必能深刻理解。父母親締造了我們卻理解不了我們,這便是進化。
余秋雨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掩卷沉思
小引
我讀書,多半在深夜。四周都已沉睡,只有我和作者在輕聲聊天。此間情景,像是小時候過年守夜,開始那麼熱鬧,漸漸大家都打吨了,坐在椅子上,頭一顛一顛的,只有我和祖母醒著,壓低了嗓門說話。紅蠟燭在搖曳,祖母說著以前過年的各種事情,我聽著、問著,遠處隱隱傳來兩聲爆竹,天地間安靜極了。
守歲,總像是在等待什麼。等待著上天把一段年月交割?交割給誰呢?交割時有什麼囑咐?這一切一定都在發生,因此我們不能安睡。深夜讀書的情景也與此相類,除了兩個對話者,總覺得冥冥中還有更宏大的東西在浮動,因此對話時既專心又有點分心,時不時抬起頭來看看窗外。窗外,是黑黝黝的一片。
閱讀中的對話者,有些是我特地邀請來的,從書店;有些則是自己來叩門的,叩門的聲音很沉穩,原來是厚厚一包書稿,要我寫序言。近年來寫序言的事情雖然已成為我一個不輕的負擔,但這是朋友們把自身的精神勞作和對我的信任的雙重傳遞,我沒有理由皺眉。事實上,這也是略帶強制地讓我獲得了重要的閱讀機會。朋友是熟悉的,因此這種文本閱讀必然與生命閱讀連在一起,備感深切。
不管哪種閱讀,我都不會關閉自己、被動接受。被動不是謙遜,恰恰相反,只有開啟自我才是對對方的尊重。不過這種開啟常常離題,飄飄忽忽,如夜風遊蕩夜空。
因此,我寫的序言從來不合標準,沒有精細的評價,只有一團團意緒。閱讀那些不必由我寫序言的書籍更是如此,讀著讀著走了神,有時自己覺得有趣,把走了神的那部分記下來,一看,不是讀書筆記,不是對話記錄,有的過分嚴肅,有的過分隨意,只好自我安慰:這倒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散文格局,什麼都裝得進,有點後現代的意思。
以別人的精神勞作為起點的深夜冥思,本身不見得有什麼價值,卻反映了自己是如何在別人的推動下過日子的,可以摘錄一些給關心我的讀者看一看。親愛的讀者們為我的書耗費了不少時間,而與此同時,我卻把自己耗費在別人的書中,這可看成是一種心理循環、情意接力、文字轉圈。一切都發生在深夜,而深夜是不必像白天那樣嚴謹的。讀者如果容忍以下的編排,覺得尚可一讀,那我就理解為對深夜的原諒。
回到宿舍,所有的同學都在談論你的演講,大家都說,報刊上那些經常糾纏著你、要與你辯論的人,如果有機會聽你一次演講,一定會打消念頭。但也有同學覺得可惜了,認為你應該在報刊上有聲有色地展開一場場精彩的辯論,這會給我們層次不高的媒體語言增加很多活力。
但我覺得你沒有必要這樣做。這幾年,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無論是全國還是國際的大專院校辯論賽,你都擔任評委,而且每次都由你擔任主要講評,與此同時,傳媒間總有人用故意的惡語來引逗你與他們辯論,這有點好笑,就像一場球賽正忙著,突然從欄杆外鑽進來兩個小朋友一定要拉出主裁判來與他們比賽一樣。我覺得,你在電視裡娓娓評述著辯論雙方的誤區和差錯,剖析著辯論的訣竅,其實也是在反諷和開導著那些招惹你的人,是嗎?
也許我看多了武俠小說,特別欣賞那些武藝高強而又不輕易出手的人,他們對衝到自己眼前的對手反而有一種同情和憐憫之心。我覺得你也有這種風範。
我不解的是,如果你不參加辯論,那麼藏在身上的辯論本領有什麼用處呢?我們作為普通人,還有沒有必要學一點這方面的技巧?如果有必要,你能向我推薦幾本這方面的書嗎?
劉啟佳
回信
啟佳:
感謝你對我演講的美言。
辯論如果僅僅是一種自我防身的本領,那就把它看小了。男兒立世,只為自己,即便百般武藝也一文不值。
像你一樣,我也欽佩很多武林高手在心態上的大氣,但我自己還沒有學好,需要繼續努力。我很明白,一位聲樂大師不會與歌舞廳小姐一比歌喉,一位將軍不會在與鄰居的打鬥中展現戰略戰術。我曾親眼看見,一位武功超群的朋友走在街上,遇到橫衝直撞的小伙子們總是躲避和退讓,生怕自己失手傷了人。
我不與媒體間的攻難者辯論,主要是考慮到問題本身的無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辯論水平太高,怕失手傷人。當然有時作為休息時的娛樂,也會診察一下那些文章的毛病所在,為它們設計幾個修改方案,看它們能不能因此變得硬扎一點。有時反過來,也會構想一下如何把這些文章置於邏輯上的死地,像下盲棋一樣,但從來沒有技癢,因為我有一條最嚴格的人生界限:絕不與無聊打交道,哪怕與無聊辯論。
與謬誤辯論,很可能獲得真理;與無聊辯論,只可能一起無聊。
余秋雨
十五
來信
余教授:
這兩年"理解萬歲"的口號,不怎麼叫了,但我仍然覺得,人生在世最大的快慰是被人理解,而最大的悲哀是不被人理解。
也許我這個人不容易與別人溝通,每做一件新鮮一點的事,別人總不理解,有時明明做了一件大好事,別人也還是不理解。而我,又沒有心情和機會,向別人解釋清楚。
生活在不理解我的環境裡,就像走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沙漠裡,連喊叫幾聲也聽不到回聲,真是寂寞。
我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尋找理解者?
卜伊奇
回信
伊奇:
恕我直言,你上了一種可稱之為"弱者文化"的當,把理解看得太重要了。
除了特殊的合作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理解並沒有那麼重要,而且究竟能達到什麼理解程度也很值得懷疑。
我的意見是——
真正的善良是不計回報的,包括在理解上的回報。陽光普照山河,並不需要獲得山河的理解;春風吹拂大地,也不在乎大地的表情。
也不要因為害怕被別人誤會而等待理解。現代生活各自獨立、萬象共存。東家的柳樹矮一點,不必向路人解釋本來有長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樹高一點,也不必向鄰居說明自己並沒有獨占風水的企圖。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創造都是對原有模式的背離,對社會適應的突破,對民眾習慣的挑戰。如果眼巴巴地指望眾人理解,創造的純粹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回想一下,我們一生所做的比較像樣的大事,連父母親也未必能深刻理解。父母親締造了我們卻理解不了我們,這便是進化。
余秋雨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掩卷沉思
小引
我讀書,多半在深夜。四周都已沉睡,只有我和作者在輕聲聊天。此間情景,像是小時候過年守夜,開始那麼熱鬧,漸漸大家都打吨了,坐在椅子上,頭一顛一顛的,只有我和祖母醒著,壓低了嗓門說話。紅蠟燭在搖曳,祖母說著以前過年的各種事情,我聽著、問著,遠處隱隱傳來兩聲爆竹,天地間安靜極了。
守歲,總像是在等待什麼。等待著上天把一段年月交割?交割給誰呢?交割時有什麼囑咐?這一切一定都在發生,因此我們不能安睡。深夜讀書的情景也與此相類,除了兩個對話者,總覺得冥冥中還有更宏大的東西在浮動,因此對話時既專心又有點分心,時不時抬起頭來看看窗外。窗外,是黑黝黝的一片。
閱讀中的對話者,有些是我特地邀請來的,從書店;有些則是自己來叩門的,叩門的聲音很沉穩,原來是厚厚一包書稿,要我寫序言。近年來寫序言的事情雖然已成為我一個不輕的負擔,但這是朋友們把自身的精神勞作和對我的信任的雙重傳遞,我沒有理由皺眉。事實上,這也是略帶強制地讓我獲得了重要的閱讀機會。朋友是熟悉的,因此這種文本閱讀必然與生命閱讀連在一起,備感深切。
不管哪種閱讀,我都不會關閉自己、被動接受。被動不是謙遜,恰恰相反,只有開啟自我才是對對方的尊重。不過這種開啟常常離題,飄飄忽忽,如夜風遊蕩夜空。
因此,我寫的序言從來不合標準,沒有精細的評價,只有一團團意緒。閱讀那些不必由我寫序言的書籍更是如此,讀著讀著走了神,有時自己覺得有趣,把走了神的那部分記下來,一看,不是讀書筆記,不是對話記錄,有的過分嚴肅,有的過分隨意,只好自我安慰:這倒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散文格局,什麼都裝得進,有點後現代的意思。
以別人的精神勞作為起點的深夜冥思,本身不見得有什麼價值,卻反映了自己是如何在別人的推動下過日子的,可以摘錄一些給關心我的讀者看一看。親愛的讀者們為我的書耗費了不少時間,而與此同時,我卻把自己耗費在別人的書中,這可看成是一種心理循環、情意接力、文字轉圈。一切都發生在深夜,而深夜是不必像白天那樣嚴謹的。讀者如果容忍以下的編排,覺得尚可一讀,那我就理解為對深夜的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