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但是,我倒由此想到三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一,為什麼我們文化界一想到學問,便立即產生一個約定俗成的範圍,幾乎不會想到諸如電視文化這樣的領域呢?
二,如果不以電視文化為專業的其他學者,在電視上做了幾次談話節目,算不算不務正業呢?
三,為什麼我們歐美學術界的同道們頻頻上電視,不僅歐美的觀眾沒意見,連我們中國觀眾也沒有非議呢?"中國學者",在學術形象上與國際同行相比,有什麼特殊需要遵守的規矩?
這幾個問題雖小,卻關係到世紀之交中華文化從內容到形式的幾處要害,想想很有意思。我還會多想想,謝謝你來信的啟發。
余秋雨
十二
來信
余教授:
讀了您的《遙遠的絕響》,我深感共鳴。
世俗太污濁了,為此,同流合污成了中國文化人最大的恥辱。魏晉名士的高責,正在於他們抵抗流俗,保持著純潔的孤獨。寧肯獨自打鐵,寧肯單車漫遊,寧肯嗚嘯山林,寧肯放聲大哭,卻不肯降低自己、貶損自己、耗散自己。
你把他們的生態方式、心理走勢和生死意向,寫得那麼簡潔、明白而富有詩意,令人陶醉。
其實我一直在這樣做。我不喜歡熱鬧,歷來慣於獨行。我靜靜地想著自己崇拜的那個角落,卻不會去爭奪。夜晚,我會關掉電燈,點上蠟燭,讓月光照著我買來的一小叢文竹,凝視兩三個小時。我覺得這種意境真好,由此,更厭煩街市間的車來人往了。
但我周圍的人都說我過於清高,拒人於千里之外。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我不在乎。不清高,不拒人,哪還有我?
我的這些想法與做法,你贊成嗎?我從不以這樣的問題問人,今天特殊,輕聲動問《遙遠的絕響》的作者。不答也可,就像那嘯。
趙欽素
回信
欽素:
我不贊成你的心理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要回嘯了,請你聆聽。
古人所說的同流合污,並不是指與世俗社會的溝通。世俗社會就像大海,有污濁、有雜質、有兇險,但正是它的容量,它的運動狀態,使它產生巨大的能量,給地球上的生命以多方面的關顧。你有一個純淨無波的小池塘,但對不起,它無論如何無法構成對大海的對峙和反撥。
魏晉名士的魁力,不在於離群索居、傲視眾生。這事說來話長,此處不作評論,但有一點可能是定律:任何傲視眾生的人都談不上魅力,魁力在於交流,在於發射,在於廣泛地被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魁力,不叫魁力。
我希望你能與世俗社會和解,不要始終對門外板著臉,門外的風景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醜陋。
月亮升起了,何必只憑蠟燭,去長久凝視昏暗中的文竹?這實在有點單調,一再重複又有點做作。夜間最美的是什麼?依我看,除了月亮,就是萬家燈火。
余秋雨
十三
無來信,只回答一篇發表了幾十遍的文章。
XX先生:您好!
最近,在上海一家雜誌上又讀到了您寫我和妻子的那篇文章。這篇文章,僅就我注意所及,您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大概至少已經發表幾十遍了吧?
您的文章寫了一些生活瑣事,全為我們說好話,口氣十分善意,這是應該感謝的。但這些事,我們作為當事人怎麼有很大一部分都不知道呢?有的雖有影子卻又大相逕庭,讀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估計你是道聽途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寫出來的。據上海另一家雜誌的編輯告訴我,他們也收到了您的這篇稿子,曾打長途電話到重慶向您核實材料的來源,您說是在某個城市的大街上遇到我,我站在路邊對您說的,而且還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張照片請您同時發表。這實在有點不可思議。當然我也不排斥您遇到了一個騙子或精神病患者的可能,而他的外貌又與照片上的"我"非常相像。
不管怎麼說,XX先生,說好話也要講究真實。不真實的好話與不真實的壞話,在社會功能上是一樣的。我們國家,長期注重是非判斷、好壞判斷,而輕視真偽判斷,其實,真偽判斷是一切的基礎。真偽的界限不確定,是非界限和好壞界限就很不可靠。這一點,我非常希望能成為我國正派傳媒和撰稿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對於被說的人而言,也不能老是對"壞話"發火,時間一長終究會明白,不真實的好話會給自己和社會導致嚴重的惡果,有時雖然是小事也會打開自輕自賤的裂口。例如幾年前我曾看到一份材料,說我早年的幾部學術著作產生過國際影響,問其理由,說是我國一個戲劇代表團曾把這幾部著作當作主要禮品贈送給歐洲某協會。但我這幾部著作並沒有翻譯成外文,也根本不是人家點名索要的,只是代表團一時找不到合適禮品,胡亂贈送罷了,外國人連翻都不會去翻一下,談得上什麼國際影響?我當即要求把這樣的"不真實的好話"改掉,因為這種吹噓反而會讓人家輕視我們,效果比罵我還壞。這就像在原先光潔的臉面上突然生出來一個大水泡,把真實的容貌破壞了。這個水泡可能很亮,但我們的臉寧肯丑一點,也不要它。而且,從整體而言,大量不真實的傳遞只能加劇文化信號的無序和錯亂,中國文化在這方面吃的虧已經夠多的了。
另一個問題是,即便所寫全部屬實,有沒有必要把某對夫妻的生活瑣事幾十遍地發表,去浪費讀者那麼多時間?即便是稍稍出了一點名的文化人,他們可以面對社會的是他們的專業成績,而不是其它。我能給予社會的是文化思考和散文作品,我妻子能給予社會的是表演藝術,至於我們的私事,就未必比千家萬戶都有的私事更有價值。一個人有了一點專業成績如果就想換得別人對自己更大生活領域的關注,在我看來是一種忘乎所以的矯情,而且他們的生活也就很難再過得真實而平靜。
由此引出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社會轉型期,世事繁雜,廣大民眾的集體注意力十分值得珍惜,而我們的媒體空間又不是很大,如果再讓它們浪費在平庸的泥淖中,於心何忍?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忙去摹仿海外那些閒得發慌的小報,因為我們現在還很難偽裝悠閒。且不說國計民生的種種大難題,即便是文明素質的消長、文化生態的進退,都還沒有騰出篇幅來細細商量,怎麼捨得花那麼多白紙黑字去讓大家關心"張家長、李家短"的囉嗦事?我這些年對報刊間不少與自己有關的謠傳和攻擊一概不予辯駁,就是生怕浪費廣大讀者珍貴的注意力。試想,自己家裡有點噪音還怕干擾隔壁鄰居呢,哪裡忍心拿著與人家毫無干係的瑣事,卻頻頻叩擊他們本來就不輕鬆的神經?
我和妻子雖然都不認識您,但從文章中看出您的善意,估計能聽得進我們的勸告,所以寫了這封信。冒犯了。即頌筆安
余秋雨
十四
來信
余教授:
日前在報上讀到著名記者朱偉倫先生有關你在西安兩場學術演講的報導,朱先生說這是他平生聽過的最精彩的演講。我和同學們還年輕,沒有資格說"平生"之
一,為什麼我們文化界一想到學問,便立即產生一個約定俗成的範圍,幾乎不會想到諸如電視文化這樣的領域呢?
二,如果不以電視文化為專業的其他學者,在電視上做了幾次談話節目,算不算不務正業呢?
三,為什麼我們歐美學術界的同道們頻頻上電視,不僅歐美的觀眾沒意見,連我們中國觀眾也沒有非議呢?"中國學者",在學術形象上與國際同行相比,有什麼特殊需要遵守的規矩?
這幾個問題雖小,卻關係到世紀之交中華文化從內容到形式的幾處要害,想想很有意思。我還會多想想,謝謝你來信的啟發。
余秋雨
十二
來信
余教授:
讀了您的《遙遠的絕響》,我深感共鳴。
世俗太污濁了,為此,同流合污成了中國文化人最大的恥辱。魏晉名士的高責,正在於他們抵抗流俗,保持著純潔的孤獨。寧肯獨自打鐵,寧肯單車漫遊,寧肯嗚嘯山林,寧肯放聲大哭,卻不肯降低自己、貶損自己、耗散自己。
你把他們的生態方式、心理走勢和生死意向,寫得那麼簡潔、明白而富有詩意,令人陶醉。
其實我一直在這樣做。我不喜歡熱鬧,歷來慣於獨行。我靜靜地想著自己崇拜的那個角落,卻不會去爭奪。夜晚,我會關掉電燈,點上蠟燭,讓月光照著我買來的一小叢文竹,凝視兩三個小時。我覺得這種意境真好,由此,更厭煩街市間的車來人往了。
但我周圍的人都說我過於清高,拒人於千里之外。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我不在乎。不清高,不拒人,哪還有我?
我的這些想法與做法,你贊成嗎?我從不以這樣的問題問人,今天特殊,輕聲動問《遙遠的絕響》的作者。不答也可,就像那嘯。
趙欽素
回信
欽素:
我不贊成你的心理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要回嘯了,請你聆聽。
古人所說的同流合污,並不是指與世俗社會的溝通。世俗社會就像大海,有污濁、有雜質、有兇險,但正是它的容量,它的運動狀態,使它產生巨大的能量,給地球上的生命以多方面的關顧。你有一個純淨無波的小池塘,但對不起,它無論如何無法構成對大海的對峙和反撥。
魏晉名士的魁力,不在於離群索居、傲視眾生。這事說來話長,此處不作評論,但有一點可能是定律:任何傲視眾生的人都談不上魅力,魁力在於交流,在於發射,在於廣泛地被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魁力,不叫魁力。
我希望你能與世俗社會和解,不要始終對門外板著臉,門外的風景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醜陋。
月亮升起了,何必只憑蠟燭,去長久凝視昏暗中的文竹?這實在有點單調,一再重複又有點做作。夜間最美的是什麼?依我看,除了月亮,就是萬家燈火。
余秋雨
十三
無來信,只回答一篇發表了幾十遍的文章。
XX先生:您好!
最近,在上海一家雜誌上又讀到了您寫我和妻子的那篇文章。這篇文章,僅就我注意所及,您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大概至少已經發表幾十遍了吧?
您的文章寫了一些生活瑣事,全為我們說好話,口氣十分善意,這是應該感謝的。但這些事,我們作為當事人怎麼有很大一部分都不知道呢?有的雖有影子卻又大相逕庭,讀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估計你是道聽途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寫出來的。據上海另一家雜誌的編輯告訴我,他們也收到了您的這篇稿子,曾打長途電話到重慶向您核實材料的來源,您說是在某個城市的大街上遇到我,我站在路邊對您說的,而且還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張照片請您同時發表。這實在有點不可思議。當然我也不排斥您遇到了一個騙子或精神病患者的可能,而他的外貌又與照片上的"我"非常相像。
不管怎麼說,XX先生,說好話也要講究真實。不真實的好話與不真實的壞話,在社會功能上是一樣的。我們國家,長期注重是非判斷、好壞判斷,而輕視真偽判斷,其實,真偽判斷是一切的基礎。真偽的界限不確定,是非界限和好壞界限就很不可靠。這一點,我非常希望能成為我國正派傳媒和撰稿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對於被說的人而言,也不能老是對"壞話"發火,時間一長終究會明白,不真實的好話會給自己和社會導致嚴重的惡果,有時雖然是小事也會打開自輕自賤的裂口。例如幾年前我曾看到一份材料,說我早年的幾部學術著作產生過國際影響,問其理由,說是我國一個戲劇代表團曾把這幾部著作當作主要禮品贈送給歐洲某協會。但我這幾部著作並沒有翻譯成外文,也根本不是人家點名索要的,只是代表團一時找不到合適禮品,胡亂贈送罷了,外國人連翻都不會去翻一下,談得上什麼國際影響?我當即要求把這樣的"不真實的好話"改掉,因為這種吹噓反而會讓人家輕視我們,效果比罵我還壞。這就像在原先光潔的臉面上突然生出來一個大水泡,把真實的容貌破壞了。這個水泡可能很亮,但我們的臉寧肯丑一點,也不要它。而且,從整體而言,大量不真實的傳遞只能加劇文化信號的無序和錯亂,中國文化在這方面吃的虧已經夠多的了。
另一個問題是,即便所寫全部屬實,有沒有必要把某對夫妻的生活瑣事幾十遍地發表,去浪費讀者那麼多時間?即便是稍稍出了一點名的文化人,他們可以面對社會的是他們的專業成績,而不是其它。我能給予社會的是文化思考和散文作品,我妻子能給予社會的是表演藝術,至於我們的私事,就未必比千家萬戶都有的私事更有價值。一個人有了一點專業成績如果就想換得別人對自己更大生活領域的關注,在我看來是一種忘乎所以的矯情,而且他們的生活也就很難再過得真實而平靜。
由此引出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社會轉型期,世事繁雜,廣大民眾的集體注意力十分值得珍惜,而我們的媒體空間又不是很大,如果再讓它們浪費在平庸的泥淖中,於心何忍?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忙去摹仿海外那些閒得發慌的小報,因為我們現在還很難偽裝悠閒。且不說國計民生的種種大難題,即便是文明素質的消長、文化生態的進退,都還沒有騰出篇幅來細細商量,怎麼捨得花那麼多白紙黑字去讓大家關心"張家長、李家短"的囉嗦事?我這些年對報刊間不少與自己有關的謠傳和攻擊一概不予辯駁,就是生怕浪費廣大讀者珍貴的注意力。試想,自己家裡有點噪音還怕干擾隔壁鄰居呢,哪裡忍心拿著與人家毫無干係的瑣事,卻頻頻叩擊他們本來就不輕鬆的神經?
我和妻子雖然都不認識您,但從文章中看出您的善意,估計能聽得進我們的勸告,所以寫了這封信。冒犯了。即頌筆安
余秋雨
十四
來信
余教授:
日前在報上讀到著名記者朱偉倫先生有關你在西安兩場學術演講的報導,朱先生說這是他平生聽過的最精彩的演講。我和同學們還年輕,沒有資格說"平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