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群體性痴迷所造成的大量醜劇,都以各自不同的等級而成了歷史的教訓,但是,越來越提高的法制觀念使人們懂得,不能讓血腥罪惡躲藏在一般醜劇中。雖然時隔久遠,也應該憑著全人類公認的罪和非罪的界限,去抓住有血債的殺人犯。
於是,劉學保終於被"請"回來了。是法制之手,把他從沒有法制的二十幾年前"請"了回來。
法制能把看似複雜的問題簡明化。在這個案件中,其它一切都可忽略不計,關鍵在於,他是不是一個殺人犯。已有大量嫌疑的問號在觸摸這個結論,但這個結論是否成立,還要經過縝密的偵查。一旦成立,那麼,他必須受到制裁,而那個所謂的"階級敵人"則是一個蒙冤二十餘年的被害人,除了平反昭雪,被害人的親屬子女應該擁有充分的法律權利。
——這條思路足以證明,中國人在清理往昔政治災難的過程中,又在理性意義上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法律需要證據,這是對劉學保案件重新偵查的最大困難。
複查人員幾經思考,開始了工作程序。
第一步,先讓事情回到二十幾年之前。當年現場勘察人員提出的疑問雖被否定,但他們的名字留了下來。那麼,再逐個找回他們,把褪色的疑問重新激活。還要找當年的其他證人和有關村民,讓他們也回到二十幾年之前,此事當然很難,但沒有想到,人們對一個虛假的事件很難淡忘,點點滴滴,證明材料逐漸積累起來。
第二步,考慮到這個案件的特殊性,花費最大的精力做模擬試驗。好在當年對"英雄"的採訪連篇累牘,事情的具體過程已被反覆報導得詳盡無遺,劉學保自己作報告講述"搏鬥過程"的材料也在,為模擬試驗的可靠性提供了切實保證。同樣這座鐵橋,同樣大小的炸藥包,同樣的兩人站立方位,同樣的搏鬥程序,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試驗,把炸藥包也一次次拉響,完全根據當年劉學保的描述,把他在描述時有可能誇張、挪移或記錯的成分也考慮進去,結論終於出來了:整個事件完全不可能這樣發生。不可能這麼站,不可能這麼走,不可能這麼傷,不可能這麼死——只剩下一種可能,那就是劉學保為了冒充"英雄",殘酷地殺害了那個無辜者。
第三步,審訊。這不複雜,今天的公安人員只是輕輕地抓住幾個要害一問,立即漏洞百出,繼續盤問下去,劉學保只得承認自己是故意殺人。二十幾年前的鬧劇和冤案,終於見底。
劉學保被判了無期徒刑。
他現在還在監獄裡。鐵窗鎖住的,是"文革"精神的象徵體:虛假的英雄,顛倒的罪名,堂皇的謀殺,瘋狂的鼓譟。
是該鎖住,而且鎖住個無期,不可減免。
寫到這裡,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大橋上的那支複查隊伍,特別是其中那幾個年歲不輕的人。他們當年竟敢在一片社會性狂熱中對一個"英雄"提出幾條根本性的疑問,這就了不起,他們因此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想而知。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歷史會有那麼好的記性,居然在二十幾年之後要他們把那中斷了的勘察繼續下去。
既然歷史那麼有心,他們也要對得起歷史。那麼大年紀,每天爬上爬下、左比右畫、苦苦回憶、細細分析,好像在修復一個遠年的故事,其實呢,他們是在修復歷史的尊嚴。
駛往未來的列車,將從這座勘察清楚了的鐵橋上通過。
含冤葬身於鐵橋邊的那位老人,應該可以閉眼了。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膨脹的雪球
本文要講的事件發生在江西某地,一個簡陋小廠的熱處理班長,成了"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消息刊於報紙,人們雖然興奮卻沒有太大的驚訝,因為這位熱處理班長早已是位"科技明星",曾受中國科學院邀請參加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材料學術會議,在會上舌戰外國專家、榮獲金質獎章、拒絕高薪聘請,這一些都在報刊和演講會上宣傳過,而且他確實也已因此而榮升為市科委副主任和政協委員。
一天,一位技術人員在市總工會門口的宣傳欄前停步觀看這位科技明星的先進事跡展覽,看見照片上獲國際材料學術會議金質獎的那篇論文的英文標題雖然很小卻還能辨認,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居然是:Nanhaicountry:theroadtowardspros-perity,一個有關我國南海地區發展的報導,由此提出了質疑。凡假事只要遭到任何一個認真的質疑,好像冰河裂開了第一道口子,接下去再也無法收拾了。經層層調查,最後的結果是,一切全是假的,於是,"科技明星"所任職務也隨之全部撤消,他立即成為新聞媒體的眾矢之的。
罵他騙子已經沒有太大意思,這件事值得玩味的是一個巨大謊言的構建過程。
我注意到,最要命的就是那個起點。那年,此人由於沒有文憑不能參加職稱考核,得知只要有像樣的論文就可以破格,一氣之下便偽稱自己的論文將在國際會議上宣讀,還說有中國科學院的通知。這是一個小小的甚至有點玩笑性質的謊言,但一旦開頭就收不住了——
既然將在國際會議上宣讀,這個國際會議仿佛應該在美國開,他就必須到美國去了;儘管他只是掩人耳目地到了蘭州幾天,但既然說是去了美國,總要讓論文得個獎吧;既然得獎乾脆就得個金獎,好在祖母臨死時留下了一個小金片;這終究有很多的漏洞,於是又不得不趕緊偽造一些中國教授聯名推薦他的書信;推薦的目標當然高一點好,於是便扯到了"德國的"諾貝爾獎……
我在讀有關這事的一篇調查報告時,居然也一步步為這位當事人著急,而且越到後來越著急,生怕他出現漏洞。這種情景,就像早年看電影《豺狼的日子》,一個秘密軍成員試圖謀殺戴高樂將軍,我們當然不會贊成這種謀殺,但隨著電影情節的展開,故事情景的逼近,立場漸漸產生挪移,最後竟為殺手擔驚受怕,替他捏一把汗,直到他最後在關鍵時刻被捕,還在心中惋惜不迭。這種過程,其實是被電影藝術家"蠱惑"之後的"中邪",完全進入了對方的行為邏輯南道,只得步步向前走。
在我們眼前的這個欺騙事件中,首先是當事人受到了"蠱惑",一頭扎進去無法後退。對此我們不妨花點精力仔細分析一下。開始他只是想,各行各業都在評技術職稱,我只想評個最普通的技術職稱罷了,竟然還要有"像樣的論文",什麼叫"像樣的論文"?誰說了算?我的論文是中國科學院推薦的,總可以了吧?——這種頂牛式的心理,哪兒都可能產生,但他沒有想到,他所在的這個地方太貧困、太需要科學了,一聽中國科學院那還了得?他情急之中口氣稍稍大了一點,這一大就給他留下了永久性的災難。
如果一開始受到申斥、受到懷疑,什麼事也不會有,但他受到的是人們大喜過望的稱讚。需要,而且是迫切的需要,集中成一種熱切的眼光和信任,把他包圍起來了。領導的接見、記者的採訪、報紙的傳揚,已經使他有口難辨,他或許也曾低聲解釋,周圍的人全認為這是成功者的謙虛。"什麼,他居然說自己什麼也不是?"記者們深深地感動了,稱讚他是"大音希聲"。
於是,劉學保終於被"請"回來了。是法制之手,把他從沒有法制的二十幾年前"請"了回來。
法制能把看似複雜的問題簡明化。在這個案件中,其它一切都可忽略不計,關鍵在於,他是不是一個殺人犯。已有大量嫌疑的問號在觸摸這個結論,但這個結論是否成立,還要經過縝密的偵查。一旦成立,那麼,他必須受到制裁,而那個所謂的"階級敵人"則是一個蒙冤二十餘年的被害人,除了平反昭雪,被害人的親屬子女應該擁有充分的法律權利。
——這條思路足以證明,中國人在清理往昔政治災難的過程中,又在理性意義上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法律需要證據,這是對劉學保案件重新偵查的最大困難。
複查人員幾經思考,開始了工作程序。
第一步,先讓事情回到二十幾年之前。當年現場勘察人員提出的疑問雖被否定,但他們的名字留了下來。那麼,再逐個找回他們,把褪色的疑問重新激活。還要找當年的其他證人和有關村民,讓他們也回到二十幾年之前,此事當然很難,但沒有想到,人們對一個虛假的事件很難淡忘,點點滴滴,證明材料逐漸積累起來。
第二步,考慮到這個案件的特殊性,花費最大的精力做模擬試驗。好在當年對"英雄"的採訪連篇累牘,事情的具體過程已被反覆報導得詳盡無遺,劉學保自己作報告講述"搏鬥過程"的材料也在,為模擬試驗的可靠性提供了切實保證。同樣這座鐵橋,同樣大小的炸藥包,同樣的兩人站立方位,同樣的搏鬥程序,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試驗,把炸藥包也一次次拉響,完全根據當年劉學保的描述,把他在描述時有可能誇張、挪移或記錯的成分也考慮進去,結論終於出來了:整個事件完全不可能這樣發生。不可能這麼站,不可能這麼走,不可能這麼傷,不可能這麼死——只剩下一種可能,那就是劉學保為了冒充"英雄",殘酷地殺害了那個無辜者。
第三步,審訊。這不複雜,今天的公安人員只是輕輕地抓住幾個要害一問,立即漏洞百出,繼續盤問下去,劉學保只得承認自己是故意殺人。二十幾年前的鬧劇和冤案,終於見底。
劉學保被判了無期徒刑。
他現在還在監獄裡。鐵窗鎖住的,是"文革"精神的象徵體:虛假的英雄,顛倒的罪名,堂皇的謀殺,瘋狂的鼓譟。
是該鎖住,而且鎖住個無期,不可減免。
寫到這裡,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大橋上的那支複查隊伍,特別是其中那幾個年歲不輕的人。他們當年竟敢在一片社會性狂熱中對一個"英雄"提出幾條根本性的疑問,這就了不起,他們因此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想而知。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歷史會有那麼好的記性,居然在二十幾年之後要他們把那中斷了的勘察繼續下去。
既然歷史那麼有心,他們也要對得起歷史。那麼大年紀,每天爬上爬下、左比右畫、苦苦回憶、細細分析,好像在修復一個遠年的故事,其實呢,他們是在修復歷史的尊嚴。
駛往未來的列車,將從這座勘察清楚了的鐵橋上通過。
含冤葬身於鐵橋邊的那位老人,應該可以閉眼了。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膨脹的雪球
本文要講的事件發生在江西某地,一個簡陋小廠的熱處理班長,成了"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消息刊於報紙,人們雖然興奮卻沒有太大的驚訝,因為這位熱處理班長早已是位"科技明星",曾受中國科學院邀請參加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材料學術會議,在會上舌戰外國專家、榮獲金質獎章、拒絕高薪聘請,這一些都在報刊和演講會上宣傳過,而且他確實也已因此而榮升為市科委副主任和政協委員。
一天,一位技術人員在市總工會門口的宣傳欄前停步觀看這位科技明星的先進事跡展覽,看見照片上獲國際材料學術會議金質獎的那篇論文的英文標題雖然很小卻還能辨認,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居然是:Nanhaicountry:theroadtowardspros-perity,一個有關我國南海地區發展的報導,由此提出了質疑。凡假事只要遭到任何一個認真的質疑,好像冰河裂開了第一道口子,接下去再也無法收拾了。經層層調查,最後的結果是,一切全是假的,於是,"科技明星"所任職務也隨之全部撤消,他立即成為新聞媒體的眾矢之的。
罵他騙子已經沒有太大意思,這件事值得玩味的是一個巨大謊言的構建過程。
我注意到,最要命的就是那個起點。那年,此人由於沒有文憑不能參加職稱考核,得知只要有像樣的論文就可以破格,一氣之下便偽稱自己的論文將在國際會議上宣讀,還說有中國科學院的通知。這是一個小小的甚至有點玩笑性質的謊言,但一旦開頭就收不住了——
既然將在國際會議上宣讀,這個國際會議仿佛應該在美國開,他就必須到美國去了;儘管他只是掩人耳目地到了蘭州幾天,但既然說是去了美國,總要讓論文得個獎吧;既然得獎乾脆就得個金獎,好在祖母臨死時留下了一個小金片;這終究有很多的漏洞,於是又不得不趕緊偽造一些中國教授聯名推薦他的書信;推薦的目標當然高一點好,於是便扯到了"德國的"諾貝爾獎……
我在讀有關這事的一篇調查報告時,居然也一步步為這位當事人著急,而且越到後來越著急,生怕他出現漏洞。這種情景,就像早年看電影《豺狼的日子》,一個秘密軍成員試圖謀殺戴高樂將軍,我們當然不會贊成這種謀殺,但隨著電影情節的展開,故事情景的逼近,立場漸漸產生挪移,最後竟為殺手擔驚受怕,替他捏一把汗,直到他最後在關鍵時刻被捕,還在心中惋惜不迭。這種過程,其實是被電影藝術家"蠱惑"之後的"中邪",完全進入了對方的行為邏輯南道,只得步步向前走。
在我們眼前的這個欺騙事件中,首先是當事人受到了"蠱惑",一頭扎進去無法後退。對此我們不妨花點精力仔細分析一下。開始他只是想,各行各業都在評技術職稱,我只想評個最普通的技術職稱罷了,竟然還要有"像樣的論文",什麼叫"像樣的論文"?誰說了算?我的論文是中國科學院推薦的,總可以了吧?——這種頂牛式的心理,哪兒都可能產生,但他沒有想到,他所在的這個地方太貧困、太需要科學了,一聽中國科學院那還了得?他情急之中口氣稍稍大了一點,這一大就給他留下了永久性的災難。
如果一開始受到申斥、受到懷疑,什麼事也不會有,但他受到的是人們大喜過望的稱讚。需要,而且是迫切的需要,集中成一種熱切的眼光和信任,把他包圍起來了。領導的接見、記者的採訪、報紙的傳揚,已經使他有口難辨,他或許也曾低聲解釋,周圍的人全認為這是成功者的謙虛。"什麼,他居然說自己什麼也不是?"記者們深深地感動了,稱讚他是"大音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