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問題還不僅僅是領導和記者。他的家人,含辛茹苦地盼望了他那麼多年,此刻終於有了一點寬慰的笑臉;他的同學,都不太成功,現在都在為有他這麼一個同窗而高興……他用一句假話點燃了一種廣泛的社會需要,烈火已燃遍四周,他已無力撲滅了。
剩下能做的事情,是一條黑道走到底,明知總會揭穿,且讓這種事情發生得晚一點。這是一個怯弱者的選擇,而不是像報導所寫的那樣,屬於"膽大妄為"。
他憑著極有限的知識,想像著一個科技成功者可能遇到的事情,然後笨拙地一一效仿。一效仿就出現了漏洞,他只得立即想出新的謊言去堵漏。新謊言的漏洞更大,於是再去編造更新的謊言……這簡直是一種沒有絲毫喘息機會的苦役,就像馱著越來越重的石塊,在攀援峭壁懸崖。
這裡出現了一個謊言的膨脹公式:謊言只能在滾動中完成自己的"圓滿",但越滾動,它的著力面就越大,體積膨脹也越快,膨脹了的體積需要有更大的體積來覆蓋表面,因此必然以幾何級數瘋狂擴張。這就像從山上向山下滾雪球,完全無法想像它的最終結果。
特定的社會需要,是謊言滾動的"勢",是擴充體積的積雪,是順坡下溜的速度。因此我覺得不應該過多地責怪這位熱處理技工。我仔細地分析了有關這個事件的調查報告,發現這個人其實並不壞,謊言構建起來之後也沒有乘機做什麼壞事,謀什麼財物,相反,倒是為補漏花費了不少冤枉錢,而他的經濟情況一直很不好。直到謊言揭穿,他仍然生活在貧寒之中。揭穿之後很多報刊嘲笑他,但我認為這些報刊不應如此輕鬆,當年一有風聲就把他推上危險高坡的,還不是報刊?報刊對他,應有巨大的虧欠。
報刊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是只求轟動,不求實證。這是當代很多報刊的共同毛病。一有新奇的消息,就急匆匆地趕發出來,一陣爆炒,然後緊緊追隨。在我看來,這是謊言發生機制和擴張機制的關鍵。這件事的最後揭穿,居然也不是記者,這實在是一種職業性的失職。
由此聯想,待些年來,我曾近距離地目睹過很多謊言的擴張過程。都或多或少與傳媒有關。前些年,有人轉告我一家報紙的報導,一個中年作者剛發表一個作品,就受到海外五所大學的聯合邀請,他正在準備演講稿云云。我當時一聽就為這位老兄著急,心想你說一所大學邀請,旁人還能馬虎過去,怎麼擴充到了五所?大話由媒體說,收場還得靠自己,這個場怎麼收?世界上的大學校長都是很高傲的,他們很少聯手做一件什麼事,據我本人對海外的了解,好像不大可能出現五所大學聯合邀請一個人講學的事,哪怕他是一代宗師,或退休總統。幸好這位先生聰明,沒再就這件事彌補和延伸。更慘的是一些老人,不小心進入了謊言系統,傳媒一加播揚,他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當眾繼續把謊說圓,只得隨口亂說,實在讓人同情。例如我曾見到兩個老人,開始只是出於一點小小的虛榮,編造了一個創作上的謊言,後來就越吹越大,也越來越說不明白了,讓聽的人都為他們著急。記得我當時就托人轉告那些報刊,饒了這兩位老人家吧,但報刊不依,仍然以聲援的方法捉弄他們,直到最後不得不"大音希聲"。
我想,天底下最勞累的事情之一,就是編造謊言。因此謊言揭穿,對他們是一種解脫。從報導看,江西這位當事人終於敗露的時候,他正在外地,當地領導緊急傳喚他回來。在一間會議室,他剛進門,領導就問了一句:"你到過美國嗎?"他連停頓也沒有,立即急不可待地說:"假的,我全是假的!"然後和盤托出。
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氣,全身放鬆地坐了一會兒,終於慢慢地站立起來。
我猜,他當時心中想的一定是:好了,這次可怕的"熱處理"總算完工了。
街道已經不是昨日的模樣,他搖搖晃晃,回家了。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心中的惡狼
在各種兇殺案中,最讓人感到恐怖的是哪一種?我認為是沒有具體理由的那一種。有理由,就有邏輯,傷害具有針對性,人們也有可能提防;如果沒有理由,只能聽天由命,誰都手足無措了。
其實,沒有具體理由的犯罪,總還是有心理理由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人類的心理黑箱,說不定什麼時候,那裡會躥出來一條惡狼。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夜,雲南省通海縣縣城的一個歌舞廳里,一個握著長劍的青年男子見人就刺,不到半小時就刺死四人,刺傷多人,他邊刺邊大聲吼叫:"我孫玉峰曾經是社會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事業的成功,對社會有益,我事業失敗,就會給社會帶來災難。"
那麼,他有什麼事業呢?這完全是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讀過一些江湖武俠故事的農村無賴子的狂想。他偶爾進縣城,見路上沒什麼人理他,就在日記里寫道:"每走到人群之時,竟然當我是死人,視如無物,陰惻惻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他恨一切不理他的人,但所有的人都不怎麼理他,於是他斷言"天下人人可殺"。
看來,他走向罪惡的心理程序,是從狂妄自大的心理幻覺開始的。總覺得自己十分重要,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人們實在沒有注意他的理由。我估計他曾多次自我賣弄,一再招惹別人,甚至恨不能把一個有點小名氣的人引出來與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吵一架,可惜連這也沒有發生。他的招惹因形態卑下,別人只須眼角一掃就會立即厭惡地轉過頭去不再理會。這種極度的孤獨和無聊引起了他的仇恨,但仇恨又沒有特定的對象,只能拿起長劍,朝那些活得最快樂的人群走去,按照他的認知範圍,他選擇了歌舞廳。
應該說,這個心理程序的前半部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眼熟。明明是自己招惹了別人,卻不躲開、不道歉,反而覺得別人對不起他,甚至越來越義憤填膺,這是為什麼?
有一位作家曾大惑不解地問我:"某某人,我完全不認識,他在五年前一邊剽竊我的作品發表,一邊寫文章罵我,這樣做我還能理解,賊喊捉賊嘛!我不理解的是,五年來我對此事完全不理,而他對我的批判卻接連不斷,而且口氣越來越凶,這是為什麼?"
我想了一想,說:"問題大半出在你的完全不理上。開始,他一邊剽竊你又一邊罵你,是為了堵你的口,遮人耳目;但你居然對這兩件事完全沒有反應,使他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太微不足道,他的所作所為完全無足輕重,這使他產生了徹底的自卑,並由自卑變成憤怒。"
"不是欺軟怕硬?"他問。
"不是。欺軟怕硬只是表象,"我說:"你的完全不理,看上去是軟,但已超出了軟的底線,是一種不可理解之軟,而不可理解之軟其實就是一種超強度的硬,因此引發了他極度的不自信。"
剩下能做的事情,是一條黑道走到底,明知總會揭穿,且讓這種事情發生得晚一點。這是一個怯弱者的選擇,而不是像報導所寫的那樣,屬於"膽大妄為"。
他憑著極有限的知識,想像著一個科技成功者可能遇到的事情,然後笨拙地一一效仿。一效仿就出現了漏洞,他只得立即想出新的謊言去堵漏。新謊言的漏洞更大,於是再去編造更新的謊言……這簡直是一種沒有絲毫喘息機會的苦役,就像馱著越來越重的石塊,在攀援峭壁懸崖。
這裡出現了一個謊言的膨脹公式:謊言只能在滾動中完成自己的"圓滿",但越滾動,它的著力面就越大,體積膨脹也越快,膨脹了的體積需要有更大的體積來覆蓋表面,因此必然以幾何級數瘋狂擴張。這就像從山上向山下滾雪球,完全無法想像它的最終結果。
特定的社會需要,是謊言滾動的"勢",是擴充體積的積雪,是順坡下溜的速度。因此我覺得不應該過多地責怪這位熱處理技工。我仔細地分析了有關這個事件的調查報告,發現這個人其實並不壞,謊言構建起來之後也沒有乘機做什麼壞事,謀什麼財物,相反,倒是為補漏花費了不少冤枉錢,而他的經濟情況一直很不好。直到謊言揭穿,他仍然生活在貧寒之中。揭穿之後很多報刊嘲笑他,但我認為這些報刊不應如此輕鬆,當年一有風聲就把他推上危險高坡的,還不是報刊?報刊對他,應有巨大的虧欠。
報刊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是只求轟動,不求實證。這是當代很多報刊的共同毛病。一有新奇的消息,就急匆匆地趕發出來,一陣爆炒,然後緊緊追隨。在我看來,這是謊言發生機制和擴張機制的關鍵。這件事的最後揭穿,居然也不是記者,這實在是一種職業性的失職。
由此聯想,待些年來,我曾近距離地目睹過很多謊言的擴張過程。都或多或少與傳媒有關。前些年,有人轉告我一家報紙的報導,一個中年作者剛發表一個作品,就受到海外五所大學的聯合邀請,他正在準備演講稿云云。我當時一聽就為這位老兄著急,心想你說一所大學邀請,旁人還能馬虎過去,怎麼擴充到了五所?大話由媒體說,收場還得靠自己,這個場怎麼收?世界上的大學校長都是很高傲的,他們很少聯手做一件什麼事,據我本人對海外的了解,好像不大可能出現五所大學聯合邀請一個人講學的事,哪怕他是一代宗師,或退休總統。幸好這位先生聰明,沒再就這件事彌補和延伸。更慘的是一些老人,不小心進入了謊言系統,傳媒一加播揚,他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當眾繼續把謊說圓,只得隨口亂說,實在讓人同情。例如我曾見到兩個老人,開始只是出於一點小小的虛榮,編造了一個創作上的謊言,後來就越吹越大,也越來越說不明白了,讓聽的人都為他們著急。記得我當時就托人轉告那些報刊,饒了這兩位老人家吧,但報刊不依,仍然以聲援的方法捉弄他們,直到最後不得不"大音希聲"。
我想,天底下最勞累的事情之一,就是編造謊言。因此謊言揭穿,對他們是一種解脫。從報導看,江西這位當事人終於敗露的時候,他正在外地,當地領導緊急傳喚他回來。在一間會議室,他剛進門,領導就問了一句:"你到過美國嗎?"他連停頓也沒有,立即急不可待地說:"假的,我全是假的!"然後和盤托出。
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氣,全身放鬆地坐了一會兒,終於慢慢地站立起來。
我猜,他當時心中想的一定是:好了,這次可怕的"熱處理"總算完工了。
街道已經不是昨日的模樣,他搖搖晃晃,回家了。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心中的惡狼
在各種兇殺案中,最讓人感到恐怖的是哪一種?我認為是沒有具體理由的那一種。有理由,就有邏輯,傷害具有針對性,人們也有可能提防;如果沒有理由,只能聽天由命,誰都手足無措了。
其實,沒有具體理由的犯罪,總還是有心理理由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人類的心理黑箱,說不定什麼時候,那裡會躥出來一條惡狼。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夜,雲南省通海縣縣城的一個歌舞廳里,一個握著長劍的青年男子見人就刺,不到半小時就刺死四人,刺傷多人,他邊刺邊大聲吼叫:"我孫玉峰曾經是社會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事業的成功,對社會有益,我事業失敗,就會給社會帶來災難。"
那麼,他有什麼事業呢?這完全是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讀過一些江湖武俠故事的農村無賴子的狂想。他偶爾進縣城,見路上沒什麼人理他,就在日記里寫道:"每走到人群之時,竟然當我是死人,視如無物,陰惻惻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他恨一切不理他的人,但所有的人都不怎麼理他,於是他斷言"天下人人可殺"。
看來,他走向罪惡的心理程序,是從狂妄自大的心理幻覺開始的。總覺得自己十分重要,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人們實在沒有注意他的理由。我估計他曾多次自我賣弄,一再招惹別人,甚至恨不能把一個有點小名氣的人引出來與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吵一架,可惜連這也沒有發生。他的招惹因形態卑下,別人只須眼角一掃就會立即厭惡地轉過頭去不再理會。這種極度的孤獨和無聊引起了他的仇恨,但仇恨又沒有特定的對象,只能拿起長劍,朝那些活得最快樂的人群走去,按照他的認知範圍,他選擇了歌舞廳。
應該說,這個心理程序的前半部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眼熟。明明是自己招惹了別人,卻不躲開、不道歉,反而覺得別人對不起他,甚至越來越義憤填膺,這是為什麼?
有一位作家曾大惑不解地問我:"某某人,我完全不認識,他在五年前一邊剽竊我的作品發表,一邊寫文章罵我,這樣做我還能理解,賊喊捉賊嘛!我不理解的是,五年來我對此事完全不理,而他對我的批判卻接連不斷,而且口氣越來越凶,這是為什麼?"
我想了一想,說:"問題大半出在你的完全不理上。開始,他一邊剽竊你又一邊罵你,是為了堵你的口,遮人耳目;但你居然對這兩件事完全沒有反應,使他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太微不足道,他的所作所為完全無足輕重,這使他產生了徹底的自卑,並由自卑變成憤怒。"
"不是欺軟怕硬?"他問。
"不是。欺軟怕硬只是表象,"我說:"你的完全不理,看上去是軟,但已超出了軟的底線,是一種不可理解之軟,而不可理解之軟其實就是一種超強度的硬,因此引發了他極度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