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現在我回到本題。“天人合一”這個命題正是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體現。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講人與大自然合一。我現在就根據這個理解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一些分析。
人,同其他動物一樣,本來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內的。但是,自從人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後,頓覺自己的身價高了起來,要鬧一點“獨立性”,想同自然對立,要平起平坐了。這樣才產生出來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在成為“萬物之靈”之前或之後,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取給於大自然,衣、食、住、行,莫不皆然。人離開了自然提供的這些東西,一刻也活不下去。由此可見人與自然關係之密切、之重要。怎樣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據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誇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於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時間以內,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昏昏然自命為“天之驕子”,“地球的主宰”了。
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述。東方文化曾在人類歷史上占過上風,起過導向作用,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東”。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時移勢遷,滄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錢賓四先生所說的:“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勢的發展就是如此,不承認是不行的。
東方文化基礎的綜合的思維模式,承認整體概念和普遍聯繫,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是人與自然為一整體,人與其他動物都包括在這個整體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動物都視為敵人,要征服它們。人吃一些動物的肉,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從古至今,東方的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就反對殺牲,反對肉食。中國固有的思想中,對鳥獸表示同情的表現,在在皆有。最著名的兩句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是眾所周知的。這種對鳥獸表示出來的憐憫與同情,十分感人。西方詩中是難以找到的。孟子的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也表現了同一種感情。
“天人合一”新解(7)
東西方的區別就是如此突出。在西方文化風靡世界的幾百年中,在尖刻的分析思維模式指導下,西方人貫徹了征服自然的方針。結果怎樣呢?有目共睹,後果嚴重。對人類的得寸進尺永不饜足的需求,大自然的忍耐程度並非無限,而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以內,它能夠滿足人類的某一些索取。過了這個限度,則會對人類加以懲罰,有時候是殘酷的懲罰。即使是中國,在我們沖昏了頭腦的時候,大量毀林造田,產生的後果,人所共知:長江變成了黃河,洪水猖獗肆虐。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酸雨到處橫行,淡水資源匱乏,大氣受到污染,臭氧層遭到破壞,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滅種,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脅著人類的未來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這些災害如果不能克制,則用不到一百年,人類勢將無法生存下去。這些弊害目前已經清清楚楚地擺在我們眼前,哪一個人敢說這是危言聳聽呢?
現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痛感問題之嚴重,但是卻不一定有很多人把這些弊害同西方文化掛上鉤。然而,照我的看法,這些東西非同西方文化掛上鉤不行。西方的有識之士,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直到最近,已經感到西方文化行將衰落。錢賓四先生說:“最近五十年,歐洲文化近於衰落。”他的憂慮同西方眼光遠大的人如出一轍。這些意見同我想的幾乎完全一樣,我當然是同意的,雖然衰落的原因我同賓四先生以及西方人士的看法可能完全不相同的。
有沒有挽救的辦法呢?當然有的。依我看,辦法就是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模式濟西方的分析思維模式之窮。人們首先要按照中國人、東方人的哲學思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徹底改惡向善,徹底改弦更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繼續幸福地生存下去。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剷除或消滅西方文化。不是的,完全不是的。那樣做,是絕對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獲得的光輝成就,決不能抹殺。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經達到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把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這個人類社會進化的規律能達到的目標,就是這樣。
有一位語言學家諷刺我要“東化”。他似乎認為這是非聖無法大逆不道之舉。愧我愚陋,我完全不理解:既然能搞“西化”,為什麼就不能搞“東化”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決不應妄自尊大。但是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我們不應當囿於積習,鼠目寸光,認為西方一切都好,我們自己一切都不行。這我期期以為不可。
多少年來,人們沸沸揚揚,義形於色,討論為什麼中國自然科學不行,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都認為這是一件事實,不用再加以證明。然而事情真是這樣嗎?我自己對自然科學所知不多,不敢妄加雌黃。我現在籲請大家讀一讀中國當代數學大家吳文俊先生的一篇文章:《關於研究數學在中國的歷史與現狀》(見《自然辯證法通訊》1990年第4期)。大家從中一定可以學習很多東西。
總之,我認為,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中有不少好東西,等待我們去研究,去探討,去發揚光大。“天人合一”就屬於這個範疇。我對“天人合一”這個重要的命題的“新解”,就是如此。
1992年11月22日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1)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我們中國人,在整個二十世紀,甚至在二十世紀以前,確實從西方國家拿來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華,這大大地推動了我們教育、文化、科研,甚至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提高了我們的文化水平,豐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是一個歷史事實,誰也無法否認。當然,伴隨著西方文化的精華,我們也拿來了不少的糟粕。這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候精華與糟粕是緊密相聯的。
十幾年前,也就是在上一個世紀的最後一段時間內,我曾提出了一個主張:“送去主義”。拿來與送去是相對而言的。我的意思是把中國文化的精華送到西方國家去,盡上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我的根據何在呢?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講人與大自然合一。我現在就根據這個理解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一些分析。
人,同其他動物一樣,本來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內的。但是,自從人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後,頓覺自己的身價高了起來,要鬧一點“獨立性”,想同自然對立,要平起平坐了。這樣才產生出來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在成為“萬物之靈”之前或之後,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取給於大自然,衣、食、住、行,莫不皆然。人離開了自然提供的這些東西,一刻也活不下去。由此可見人與自然關係之密切、之重要。怎樣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據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誇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於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時間以內,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昏昏然自命為“天之驕子”,“地球的主宰”了。
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述。東方文化曾在人類歷史上占過上風,起過導向作用,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東”。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時移勢遷,滄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錢賓四先生所說的:“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勢的發展就是如此,不承認是不行的。
東方文化基礎的綜合的思維模式,承認整體概念和普遍聯繫,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是人與自然為一整體,人與其他動物都包括在這個整體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動物都視為敵人,要征服它們。人吃一些動物的肉,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從古至今,東方的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就反對殺牲,反對肉食。中國固有的思想中,對鳥獸表示同情的表現,在在皆有。最著名的兩句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是眾所周知的。這種對鳥獸表示出來的憐憫與同情,十分感人。西方詩中是難以找到的。孟子的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也表現了同一種感情。
“天人合一”新解(7)
東西方的區別就是如此突出。在西方文化風靡世界的幾百年中,在尖刻的分析思維模式指導下,西方人貫徹了征服自然的方針。結果怎樣呢?有目共睹,後果嚴重。對人類的得寸進尺永不饜足的需求,大自然的忍耐程度並非無限,而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以內,它能夠滿足人類的某一些索取。過了這個限度,則會對人類加以懲罰,有時候是殘酷的懲罰。即使是中國,在我們沖昏了頭腦的時候,大量毀林造田,產生的後果,人所共知:長江變成了黃河,洪水猖獗肆虐。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酸雨到處橫行,淡水資源匱乏,大氣受到污染,臭氧層遭到破壞,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滅種,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脅著人類的未來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這些災害如果不能克制,則用不到一百年,人類勢將無法生存下去。這些弊害目前已經清清楚楚地擺在我們眼前,哪一個人敢說這是危言聳聽呢?
現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痛感問題之嚴重,但是卻不一定有很多人把這些弊害同西方文化掛上鉤。然而,照我的看法,這些東西非同西方文化掛上鉤不行。西方的有識之士,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直到最近,已經感到西方文化行將衰落。錢賓四先生說:“最近五十年,歐洲文化近於衰落。”他的憂慮同西方眼光遠大的人如出一轍。這些意見同我想的幾乎完全一樣,我當然是同意的,雖然衰落的原因我同賓四先生以及西方人士的看法可能完全不相同的。
有沒有挽救的辦法呢?當然有的。依我看,辦法就是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模式濟西方的分析思維模式之窮。人們首先要按照中國人、東方人的哲學思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徹底改惡向善,徹底改弦更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繼續幸福地生存下去。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剷除或消滅西方文化。不是的,完全不是的。那樣做,是絕對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獲得的光輝成就,決不能抹殺。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經達到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把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這個人類社會進化的規律能達到的目標,就是這樣。
有一位語言學家諷刺我要“東化”。他似乎認為這是非聖無法大逆不道之舉。愧我愚陋,我完全不理解:既然能搞“西化”,為什麼就不能搞“東化”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決不應妄自尊大。但是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我們不應當囿於積習,鼠目寸光,認為西方一切都好,我們自己一切都不行。這我期期以為不可。
多少年來,人們沸沸揚揚,義形於色,討論為什麼中國自然科學不行,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都認為這是一件事實,不用再加以證明。然而事情真是這樣嗎?我自己對自然科學所知不多,不敢妄加雌黃。我現在籲請大家讀一讀中國當代數學大家吳文俊先生的一篇文章:《關於研究數學在中國的歷史與現狀》(見《自然辯證法通訊》1990年第4期)。大家從中一定可以學習很多東西。
總之,我認為,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中有不少好東西,等待我們去研究,去探討,去發揚光大。“天人合一”就屬於這個範疇。我對“天人合一”這個重要的命題的“新解”,就是如此。
1992年11月22日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1)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我們中國人,在整個二十世紀,甚至在二十世紀以前,確實從西方國家拿來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華,這大大地推動了我們教育、文化、科研,甚至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提高了我們的文化水平,豐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是一個歷史事實,誰也無法否認。當然,伴隨著西方文化的精華,我們也拿來了不少的糟粕。這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候精華與糟粕是緊密相聯的。
十幾年前,也就是在上一個世紀的最後一段時間內,我曾提出了一個主張:“送去主義”。拿來與送去是相對而言的。我的意思是把中國文化的精華送到西方國家去,盡上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我的根據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