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我們有過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四大發明是盡人皆知的,無待贅言。至於無數的看來似乎是細微的發明,也出自中國人之手,其意義是決不細微的。我只介紹一部書,大家一看便知,這部書是:阿里·瑪扎海里的《絲綢之路》。至於李約瑟的那一部名著,幾乎盡人皆知,用不著我再來介紹了。如果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文化的發展,將會推遲幾百年,這是世界上有點理智的人們的共識,絕不是我一個人的“老王賣瓜”也。
然而,日往月來,星移斗轉,近幾百年以來,西方興起了產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影響遍及全世界。當年歌德提出了一個“世界文學”的想法,我們現在眼前卻確有一個“世界文化”。最早的殖民主義國家,靠堅船利炮,完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任務。後來的帝國主義國家,靠暫時的科技優勢,在地球村中,為非作歹,旁若無人,今天制裁這個國家,明天懲罰那個國家,得意洋洋,其劣根性至今沒有絲毫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西方,除了極少數有識之士外,一般人大抵都以“天之驕子”自命,認為宇宙間從來就是如此,今後也將萬歲千秋如此,真正是“其愚不可及也”。他們頗有點類似中國舊日的皇帝,認為自己什麼都有,無所求於任何其他民族。據說,西方某個大國中,有知識的人連魯迅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其極端者甚至認為中國人至今還在吃鴉片,梳辮子,裹小腳。真正讓人啼笑皆非,這樣的“文明人”可笑亦復可憐!
現在屈指算來,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已經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優秀的精華,他們學習了,應用了,收到了效果,獲得了利益。但是,仍然有許多精華,他們沒有拿走,比如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華,其精華部分對世界人民處理天人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個人心中感情思想中的矛盾時會有很大的助益。眼前全世界都大聲疾呼的環保問題實際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惡果,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能切實行之,必能濟西方之窮。我們眼前,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科技在某些方面確實落後於西方。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是一點創造發明都沒有,一點先進的東西都沒有,比如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而獲得成功,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就很有借鑑的價值。
這些東西如珠子在前,可人家,特別是西方人,卻偏不來拿。
怎麼辦呢?你不來拿,我們就送去。
我們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漢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漢語是“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漢語言文字中。中華民族古代和現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漢語言文字中。中國人要想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外國人要想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都必須首先抓漢語。為了增強中外文化交流,為了加強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誼,我們首先必抓漢語。因此,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須是漢語。
此外,漢語本身還具備一些其他語言所不具備的優點。五十年代中期,我參加了中共八大翻譯處的工作。在幾個月的工作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一個從來沒有人提到過的現象,這就是:漢語是世界上最短的語言。使用漢語,能達到花費最少最少的勞動,傳遞最多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我們必須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給我們留下了漢語言文字這一瑰寶。過去的幾千年,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談。僅就目前十幾億使用漢語言文字的人來說,他們在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方面所省出來的時間簡直應該以天文數字來計算。漢語之為功可謂大矣。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
從前聽到有人說過,人造的世界語,不管叫什麼名稱,壽命都不會太長的。如果人類在未來真有一個世界語的話,那麼這個世界語一定會是漢語的語法和英文的詞彙。洋涇浜英語就證明了這一點。這種說法雖然近乎暢想曲,近乎說笑話,但其中難道一點道理都沒有嗎?
說來說去,一句話: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這既有政治意義,也有學術意義。
2000年1月11日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天下”而又“第一”,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麼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於問:“為什麼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閒視之。現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麼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後,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麼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伊於胡底”。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嘆“劉項原來不讀書”。“秀才”最多也只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閒”,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
然而,日往月來,星移斗轉,近幾百年以來,西方興起了產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影響遍及全世界。當年歌德提出了一個“世界文學”的想法,我們現在眼前卻確有一個“世界文化”。最早的殖民主義國家,靠堅船利炮,完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任務。後來的帝國主義國家,靠暫時的科技優勢,在地球村中,為非作歹,旁若無人,今天制裁這個國家,明天懲罰那個國家,得意洋洋,其劣根性至今沒有絲毫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西方,除了極少數有識之士外,一般人大抵都以“天之驕子”自命,認為宇宙間從來就是如此,今後也將萬歲千秋如此,真正是“其愚不可及也”。他們頗有點類似中國舊日的皇帝,認為自己什麼都有,無所求於任何其他民族。據說,西方某個大國中,有知識的人連魯迅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其極端者甚至認為中國人至今還在吃鴉片,梳辮子,裹小腳。真正讓人啼笑皆非,這樣的“文明人”可笑亦復可憐!
現在屈指算來,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已經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優秀的精華,他們學習了,應用了,收到了效果,獲得了利益。但是,仍然有許多精華,他們沒有拿走,比如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華,其精華部分對世界人民處理天人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個人心中感情思想中的矛盾時會有很大的助益。眼前全世界都大聲疾呼的環保問題實際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惡果,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能切實行之,必能濟西方之窮。我們眼前,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科技在某些方面確實落後於西方。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是一點創造發明都沒有,一點先進的東西都沒有,比如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而獲得成功,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就很有借鑑的價值。
這些東西如珠子在前,可人家,特別是西方人,卻偏不來拿。
怎麼辦呢?你不來拿,我們就送去。
我們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漢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漢語是“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漢語言文字中。中華民族古代和現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漢語言文字中。中國人要想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外國人要想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都必須首先抓漢語。為了增強中外文化交流,為了加強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誼,我們首先必抓漢語。因此,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須是漢語。
此外,漢語本身還具備一些其他語言所不具備的優點。五十年代中期,我參加了中共八大翻譯處的工作。在幾個月的工作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一個從來沒有人提到過的現象,這就是:漢語是世界上最短的語言。使用漢語,能達到花費最少最少的勞動,傳遞最多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我們必須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給我們留下了漢語言文字這一瑰寶。過去的幾千年,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談。僅就目前十幾億使用漢語言文字的人來說,他們在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方面所省出來的時間簡直應該以天文數字來計算。漢語之為功可謂大矣。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
從前聽到有人說過,人造的世界語,不管叫什麼名稱,壽命都不會太長的。如果人類在未來真有一個世界語的話,那麼這個世界語一定會是漢語的語法和英文的詞彙。洋涇浜英語就證明了這一點。這種說法雖然近乎暢想曲,近乎說笑話,但其中難道一點道理都沒有嗎?
說來說去,一句話: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這既有政治意義,也有學術意義。
2000年1月11日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天下”而又“第一”,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麼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於問:“為什麼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閒視之。現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麼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後,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麼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伊於胡底”。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嘆“劉項原來不讀書”。“秀才”最多也只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閒”,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