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第二點是愛國主義。世界上真正提倡愛國主義的是中國。比如蘇武北海牧羊而氣節不改的故事,連小孩都知道。寫《滿江紅》的抗金英雄岳飛,他的愛國精神更是歷代傳頌,後人在杭州西湖邊專給他蓋了一座廟。又如文天祥,誰都知道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國都有他的祠堂。近代、現代的愛國英雄也多得很,如抗日戰爭中的張自忠、佟麟閣,等等。
當然,我們講愛國主義要分場合,例如,抗日戰爭里,我們中國喊愛國主義是好詞,因為我們是正義的,是被侵略、被壓迫的。壓迫別人、侵略別人、屠殺別人的“愛國主義”是假的,是軍國主義、法西斯。所以我們講愛國主義要講兩點:一是我們決不侵略別人,二是我們決不讓別人侵略。這樣愛國主義就與國際主義、與氣節聯繫上了。
關於中國傳統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問題,我想最好先舉例來說明。大家都知道《歌德談話錄》這本書,在1827年1月31日歌德與愛克曼的談話錄中,歌德說,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國的書:《好逑傳》。中國人了不起,在中國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為一(這是我這幾年宣傳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男女談情說愛,相互彬彬有禮,那麼和諧、和睦,這個境界我們西方沒有。可以說,《好逑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多與《今古奇觀》處在一個水平上,甚至中國文學史也不會寫它。可是傳到歐洲,當時歐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卻大加讚美。但他是有根據的。雖然我國這類才子佳人題材的小說有些理想化,像《西廂記》,但是在當時的西方文化泰斗看來,起碼中國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這一點不是很值得我們回味嗎?
我認為,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向看,中國文化包括中國道德的精華,在二十一世紀會在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是我所期望的。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1)
最近幾年,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文化熱”的高潮。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在接受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大家都認識到,文化建設的任務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我想大家都會同意,人類歷史上任何社會,都不能專靠科技來支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決不能是例外。
在眾多的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論文和專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獨創性的意見。我從中學習了不少的非常有用的東西。我在這裡不詳細去敘述。我只有一個感覺,這就是,討論中國文化,往往就眼前論眼前,從幾千年的歷史上進行細緻深刻的探討不夠,從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最廣闊的宏觀探討更不夠。我個人覺得,探討中國文化問題,不能只局限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幾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於我們居住於其中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我們必須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目光遠大,胸襟開闊,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全貌,而不至於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總之,我們要從歷史上和地理上擴大我們的視野,才能探驪得珠。
我們眼前的情況怎樣呢?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我們就走了西化的道路。當然,西化的開始還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時規模極小,也沒有向西方學習的意識,所以我不採取那個說法,只說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從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規律來看,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幾百年以來,西方文化,也就是資本主義文化,壟斷了世界。資本主義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國家都或先或後地吸收過去。這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不但在政治、經濟方面到處都打上了西方的印記,在文學方面也形成了“世界文學”,從文學創作的形式上統一了全世界。在科學、技術、哲學、藝術等等方面,莫不皆然。中國從前清末葉到現在,中間經歷了許多驚濤駭浪,帝國統治、辛亥革命、洪憲竊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西化的程度日趨深入。到了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從頭到腳,從裡到外,試問哪一件沒有西化?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究竟還留下了多少?我看,除了我們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們真可以說是“全盤西化”了。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我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無論如何,這是一件不可抗禦的事。我一不發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對中國自然經濟的遭到破壞,對中國小手工業生產方式的消失,我並不如喪考妣,惶惶不可終日。我認為,有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如果還想存在下去,就必須跟上世界潮流,決不能讓時代潮流甩在後面。這一點,我想是絕大多數的中國有識之士所共同承認的。
但是,事情還有它的另外一面,它也帶來了不良後果。這最突出地表現在一些人的心理上。在解放前,僑居上海的帝國主義者在公園裡豎上木牌,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許入內”。這是外來的侵略者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污辱。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後,我們號稱已經站起來了,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並未消失。古已有之,於今為烈。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五十年代曾批判過一陣這種思想,好像也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到了“十年浩劫”,以“四人幫”為首的一幫人,批崇洋媚外,調門最高,態度最“積極”。在國外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幾乎都被戴上了這頂帽子。然而,實際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四人幫”及其爪牙自己。現在,“四人幫”垮台已經十多年了,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有增無減,有時簡直令人感到,此風已經病入膏肓。賈桂似的人物到處可見。多麼愛國的人士也無法否認這一點。有識之士惄然憂之。這種接近變態的媚外心理,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理解。凡是外國的東西都好,凡是外國人都值得尊敬,這是一種反常的心理狀態。中國烹調享譽世界。有一些外國食品本來並不怎麼樣,但是,一旦標明是舶來品,立即身價十倍,某一些味覺頓經改造的人們,蜂擁而至,爭先恐後。連一些外國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有頻頻搖頭。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2)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來談中國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難矣哉。在嚴重地甚至病態地貶低自己文化的氛圍中,人們有意無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只有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這樣怎麼能夠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中國文化呢?我的意思並不是要說,要評價中國文化,就必須貶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確有它的優越之處。十九世紀後半葉,中國人之所以努力學習西方,是震於西方的船堅炮利。在以後的將近一百年中,我們逐漸發現,西方不僅是船堅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面,他們都有許多令人驚異的東西。想振興中華,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口號。今天還有不少人有這種提法或者類似的提法。我覺得,提這個口號的人動機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人出於憂國憂民的熱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謂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別有用心。這問題我在這裡不詳細討論。我只想指出,人類歷史證明,全盤西化(或者任何什麼化)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向西方學習。我們必須向西方學習,今天要學習,明天仍然要學習,這是決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固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過的道路上去,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當然,我們講愛國主義要分場合,例如,抗日戰爭里,我們中國喊愛國主義是好詞,因為我們是正義的,是被侵略、被壓迫的。壓迫別人、侵略別人、屠殺別人的“愛國主義”是假的,是軍國主義、法西斯。所以我們講愛國主義要講兩點:一是我們決不侵略別人,二是我們決不讓別人侵略。這樣愛國主義就與國際主義、與氣節聯繫上了。
關於中國傳統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問題,我想最好先舉例來說明。大家都知道《歌德談話錄》這本書,在1827年1月31日歌德與愛克曼的談話錄中,歌德說,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國的書:《好逑傳》。中國人了不起,在中國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為一(這是我這幾年宣傳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男女談情說愛,相互彬彬有禮,那麼和諧、和睦,這個境界我們西方沒有。可以說,《好逑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多與《今古奇觀》處在一個水平上,甚至中國文學史也不會寫它。可是傳到歐洲,當時歐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卻大加讚美。但他是有根據的。雖然我國這類才子佳人題材的小說有些理想化,像《西廂記》,但是在當時的西方文化泰斗看來,起碼中國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這一點不是很值得我們回味嗎?
我認為,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向看,中國文化包括中國道德的精華,在二十一世紀會在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是我所期望的。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1)
最近幾年,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文化熱”的高潮。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在接受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大家都認識到,文化建設的任務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我想大家都會同意,人類歷史上任何社會,都不能專靠科技來支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決不能是例外。
在眾多的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論文和專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獨創性的意見。我從中學習了不少的非常有用的東西。我在這裡不詳細去敘述。我只有一個感覺,這就是,討論中國文化,往往就眼前論眼前,從幾千年的歷史上進行細緻深刻的探討不夠,從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最廣闊的宏觀探討更不夠。我個人覺得,探討中國文化問題,不能只局限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幾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於我們居住於其中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我們必須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目光遠大,胸襟開闊,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全貌,而不至於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總之,我們要從歷史上和地理上擴大我們的視野,才能探驪得珠。
我們眼前的情況怎樣呢?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我們就走了西化的道路。當然,西化的開始還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時規模極小,也沒有向西方學習的意識,所以我不採取那個說法,只說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從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規律來看,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幾百年以來,西方文化,也就是資本主義文化,壟斷了世界。資本主義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國家都或先或後地吸收過去。這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不但在政治、經濟方面到處都打上了西方的印記,在文學方面也形成了“世界文學”,從文學創作的形式上統一了全世界。在科學、技術、哲學、藝術等等方面,莫不皆然。中國從前清末葉到現在,中間經歷了許多驚濤駭浪,帝國統治、辛亥革命、洪憲竊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西化的程度日趨深入。到了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從頭到腳,從裡到外,試問哪一件沒有西化?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究竟還留下了多少?我看,除了我們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們真可以說是“全盤西化”了。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我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無論如何,這是一件不可抗禦的事。我一不發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對中國自然經濟的遭到破壞,對中國小手工業生產方式的消失,我並不如喪考妣,惶惶不可終日。我認為,有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如果還想存在下去,就必須跟上世界潮流,決不能讓時代潮流甩在後面。這一點,我想是絕大多數的中國有識之士所共同承認的。
但是,事情還有它的另外一面,它也帶來了不良後果。這最突出地表現在一些人的心理上。在解放前,僑居上海的帝國主義者在公園裡豎上木牌,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許入內”。這是外來的侵略者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污辱。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後,我們號稱已經站起來了,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並未消失。古已有之,於今為烈。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五十年代曾批判過一陣這種思想,好像也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到了“十年浩劫”,以“四人幫”為首的一幫人,批崇洋媚外,調門最高,態度最“積極”。在國外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幾乎都被戴上了這頂帽子。然而,實際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四人幫”及其爪牙自己。現在,“四人幫”垮台已經十多年了,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有增無減,有時簡直令人感到,此風已經病入膏肓。賈桂似的人物到處可見。多麼愛國的人士也無法否認這一點。有識之士惄然憂之。這種接近變態的媚外心理,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理解。凡是外國的東西都好,凡是外國人都值得尊敬,這是一種反常的心理狀態。中國烹調享譽世界。有一些外國食品本來並不怎麼樣,但是,一旦標明是舶來品,立即身價十倍,某一些味覺頓經改造的人們,蜂擁而至,爭先恐後。連一些外國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有頻頻搖頭。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2)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來談中國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難矣哉。在嚴重地甚至病態地貶低自己文化的氛圍中,人們有意無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只有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這樣怎麼能夠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中國文化呢?我的意思並不是要說,要評價中國文化,就必須貶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確有它的優越之處。十九世紀後半葉,中國人之所以努力學習西方,是震於西方的船堅炮利。在以後的將近一百年中,我們逐漸發現,西方不僅是船堅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面,他們都有許多令人驚異的東西。想振興中華,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口號。今天還有不少人有這種提法或者類似的提法。我覺得,提這個口號的人動機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人出於憂國憂民的熱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謂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別有用心。這問題我在這裡不詳細討論。我只想指出,人類歷史證明,全盤西化(或者任何什麼化)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向西方學習。我們必須向西方學習,今天要學習,明天仍然要學習,這是決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固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過的道路上去,那將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