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1993年12月24日
國學日益為全世界所重視但仍任重而道遠
袁院長、各位學者:
熱誠祝賀北大國學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
國學,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同義詞。
有幾千年傳統的中國文化,現在日益為全世界所重視,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可以充分證明這件事。
現在我們的任務,用一句常用的話來表達就是任重而道遠。
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當仁不讓。但是,我們卻不能(用)陳陳相因的老辦法來研究,我們必須認清新形勢,提出新辦法,使中國文化能在當今錯綜複雜世界上真能閃耀出新的光輝。和諧,這一偉大的思想,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又是同西方的征服自然的思想相對峙、相抗衡而發展的。試把中國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同西方的所謂進化論的思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擺在一起來看,其高下,其深淺,真有天淵之別。
但是我們切戒自滿,我們必須有創新的精神。中國古人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必須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季羨林
2007年6月16日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1)
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中國傳統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這話完全正確。因為從世界各國來看,像中國這樣幾千年如一日重視倫理道德的還沒有第二個國家。什麼叫做中國傳統道德?或者說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內容呢?這個問題很複雜,每個人的回答都可能不一樣。我講講自己的看法,我想這裡面起碼應包括這麼幾部分內容。
第一,正如我的老師——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曾經說過的《白虎通》當中的“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什麼叫“三綱”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婦。他講的當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裡邊有糟粕,如夫妻應該是平等的,怎麼男人成了女人的綱了呢?這個我們先不講它。“六紀”,一是諸父,就是父親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諸舅,就是母親家的人;五是師長;六是朋友。他說,這“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話很有道理。因為人類自有社會以來,必然要有一種規則來維繫,不然的話社會就會亂七八糟。現在馬路上為什麼要有交通警?為什麼要有紅綠燈?這就是一種規則,一種規章制度,要求大家都來遵守,這樣社會生活才能進行。要是沒有這些規則,社會生活就不能進行。《白虎通》的“三綱六紀”,把當時社會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規定了。
第二,我們的文化還有一個提法,是我們的特點,就是“格、致、正、誠、修、齊、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先從自己開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後致知,把規律找出來,正心、誠意就不用講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後齊家,把家治好,然後再治國,治國以後是平天下。就是從個人內心一直到天下。那麼,什麼叫國,什麼叫天下呢?在周代來講,像齊國、燕國、鄭國等國是國,天下則指整個周代的中國。現在像中國、日本叫國,天下就是世界。個人要從內心出發,正心、誠意,一直推到治國、平天下。這套系統的步驟,屬於倫理道德範疇,也屬於政治範疇,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的。
第三,“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支柱。除了這個提法外,古人還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說法,意思都差不多。
上述三個方面是古代倫理道德最先最主要的內容。懂得了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大體就了解了中國倫理道德最基本的內容。我們的道德倫理又全面又有體系,其他的內容當然就多了,需要寫一部中國倫理學史來闡述。
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它在世界人類文明遺產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世界上任何國家,從古希臘一直到古印度,儘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可是內容這麼全面、年代這麼久遠、涉及面這麼廣泛的道德規範,在全世界來看,中國是唯一的。現在中國周圍這些國家,像日本、韓國、越南等,有一個名詞叫漢文化圈,屬於漢文化圈的國家基本上都受我國的影響。
我們一向講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現在我們的考古發現越多,就越證明我們的歷史長久。隨著考古學的不斷進步,我估計將來考古發現不但有夏、有禹,一定還會有更古的堯、舜,還要往上發展。總而言之,我的看法是考古發現越多,我們的歷史越長。這是從形成的歷史時間看。
那麼從具體內容上看,我們民族的特點就更明顯了。
比如“孝”這個概念,“三綱五常”裡面都有。除了中國以外,全世界各國都沒有這麼具體。何以證之呢?可以看一看歐洲現在社會的情況跟我們作比較。當然現在青年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愚忠愚孝,“割肉療母”我們也不提倡,可是就拿眼前來講,我們中國的青年人還比世界各國的要孝得多,雖然程度不如以前了。我是研究語言的,有件事情很有意思:把“孝”這個詞翻譯為英語,用一個詞翻譯不出來,得用兩個詞。什麼原因呢?因為雖然不能說外國沒有孝,但是孝並非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譯過去就得用兩個詞。英文裡面兩個什麼詞呢?就是兒女的“虔誠”與“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個孝就夠了。這就說明“孝”這個詞有中國的特點。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2)
我認為中國倫理道德中有兩點值得提倡,第一點是講氣節、骨氣。一個人要有骨頭。我們現在不是還講解放軍硬骨頭六連嗎?文章也講風骨。骨頭本來是講一種生理的東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講氣節。孟子就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我們也不怕,貧賤我們也不怕,威武我們也不怕,這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就是說作為一個人,我有我的人格,頂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麼有錢,你做得不對我照樣不買你的帳。例子很多。《三國演義》里有個禰衡敢罵曹操,不怕他能殺人。近代的章太炎,他就敢在袁世凱住進中南海稱帝時,到中南海新華門前罵袁稱帝。這種骨氣別的國家也不提倡。“骨氣”這個詞也不好譯,翻成英文也得用兩個詞:道德的“反抗的力量”或者“不屈不撓的力量”,我們用一個“氣節”、“骨氣”,多麼簡潔明了。我們中國的小說中,隨便看看,都有像禰衡這樣的人。我們為什麼崇拜包公?就是因為他威武不能屈。皇帝掌握生殺大權,但皇帝做錯了,包公照樣不買帳;達官顯貴雖然有錢有勢,包公也照樣不買帳。這種品行外國是不提倡的。
我常對年輕人講,不僅在國內要有人格,不能一見錢就什麼都不講了,出國也要有國格,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國格。
國學日益為全世界所重視但仍任重而道遠
袁院長、各位學者:
熱誠祝賀北大國學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
國學,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同義詞。
有幾千年傳統的中國文化,現在日益為全世界所重視,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可以充分證明這件事。
現在我們的任務,用一句常用的話來表達就是任重而道遠。
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當仁不讓。但是,我們卻不能(用)陳陳相因的老辦法來研究,我們必須認清新形勢,提出新辦法,使中國文化能在當今錯綜複雜世界上真能閃耀出新的光輝。和諧,這一偉大的思想,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又是同西方的征服自然的思想相對峙、相抗衡而發展的。試把中國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同西方的所謂進化論的思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擺在一起來看,其高下,其深淺,真有天淵之別。
但是我們切戒自滿,我們必須有創新的精神。中國古人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必須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季羨林
2007年6月16日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1)
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中國傳統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這話完全正確。因為從世界各國來看,像中國這樣幾千年如一日重視倫理道德的還沒有第二個國家。什麼叫做中國傳統道德?或者說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內容呢?這個問題很複雜,每個人的回答都可能不一樣。我講講自己的看法,我想這裡面起碼應包括這麼幾部分內容。
第一,正如我的老師——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曾經說過的《白虎通》當中的“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什麼叫“三綱”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婦。他講的當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裡邊有糟粕,如夫妻應該是平等的,怎麼男人成了女人的綱了呢?這個我們先不講它。“六紀”,一是諸父,就是父親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諸舅,就是母親家的人;五是師長;六是朋友。他說,這“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話很有道理。因為人類自有社會以來,必然要有一種規則來維繫,不然的話社會就會亂七八糟。現在馬路上為什麼要有交通警?為什麼要有紅綠燈?這就是一種規則,一種規章制度,要求大家都來遵守,這樣社會生活才能進行。要是沒有這些規則,社會生活就不能進行。《白虎通》的“三綱六紀”,把當時社會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規定了。
第二,我們的文化還有一個提法,是我們的特點,就是“格、致、正、誠、修、齊、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先從自己開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後致知,把規律找出來,正心、誠意就不用講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後齊家,把家治好,然後再治國,治國以後是平天下。就是從個人內心一直到天下。那麼,什麼叫國,什麼叫天下呢?在周代來講,像齊國、燕國、鄭國等國是國,天下則指整個周代的中國。現在像中國、日本叫國,天下就是世界。個人要從內心出發,正心、誠意,一直推到治國、平天下。這套系統的步驟,屬於倫理道德範疇,也屬於政治範疇,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的。
第三,“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支柱。除了這個提法外,古人還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說法,意思都差不多。
上述三個方面是古代倫理道德最先最主要的內容。懂得了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大體就了解了中國倫理道德最基本的內容。我們的道德倫理又全面又有體系,其他的內容當然就多了,需要寫一部中國倫理學史來闡述。
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它在世界人類文明遺產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世界上任何國家,從古希臘一直到古印度,儘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可是內容這麼全面、年代這麼久遠、涉及面這麼廣泛的道德規範,在全世界來看,中國是唯一的。現在中國周圍這些國家,像日本、韓國、越南等,有一個名詞叫漢文化圈,屬於漢文化圈的國家基本上都受我國的影響。
我們一向講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現在我們的考古發現越多,就越證明我們的歷史長久。隨著考古學的不斷進步,我估計將來考古發現不但有夏、有禹,一定還會有更古的堯、舜,還要往上發展。總而言之,我的看法是考古發現越多,我們的歷史越長。這是從形成的歷史時間看。
那麼從具體內容上看,我們民族的特點就更明顯了。
比如“孝”這個概念,“三綱五常”裡面都有。除了中國以外,全世界各國都沒有這麼具體。何以證之呢?可以看一看歐洲現在社會的情況跟我們作比較。當然現在青年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愚忠愚孝,“割肉療母”我們也不提倡,可是就拿眼前來講,我們中國的青年人還比世界各國的要孝得多,雖然程度不如以前了。我是研究語言的,有件事情很有意思:把“孝”這個詞翻譯為英語,用一個詞翻譯不出來,得用兩個詞。什麼原因呢?因為雖然不能說外國沒有孝,但是孝並非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譯過去就得用兩個詞。英文裡面兩個什麼詞呢?就是兒女的“虔誠”與“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個孝就夠了。這就說明“孝”這個詞有中國的特點。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2)
我認為中國倫理道德中有兩點值得提倡,第一點是講氣節、骨氣。一個人要有骨頭。我們現在不是還講解放軍硬骨頭六連嗎?文章也講風骨。骨頭本來是講一種生理的東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講氣節。孟子就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我們也不怕,貧賤我們也不怕,威武我們也不怕,這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就是說作為一個人,我有我的人格,頂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麼有錢,你做得不對我照樣不買你的帳。例子很多。《三國演義》里有個禰衡敢罵曹操,不怕他能殺人。近代的章太炎,他就敢在袁世凱住進中南海稱帝時,到中南海新華門前罵袁稱帝。這種骨氣別的國家也不提倡。“骨氣”這個詞也不好譯,翻成英文也得用兩個詞:道德的“反抗的力量”或者“不屈不撓的力量”,我們用一個“氣節”、“骨氣”,多麼簡潔明了。我們中國的小說中,隨便看看,都有像禰衡這樣的人。我們為什麼崇拜包公?就是因為他威武不能屈。皇帝掌握生殺大權,但皇帝做錯了,包公照樣不買帳;達官顯貴雖然有錢有勢,包公也照樣不買帳。這種品行外國是不提倡的。
我常對年輕人講,不僅在國內要有人格,不能一見錢就什麼都不講了,出國也要有國格,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