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總起來說,我的人生觀是順其自然,有點接近道家。我生平信奉陶淵明的四句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在這裡一個關鍵的字是“應”。誰來決定“應” “不應”呢?一個人自己,除了自殺以外,是無權決定的。因此,我覺得,對個人的生死大事不必過分考慮。
我最近又發明了一個公式:無論什麼人,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也不管是處在什麼年齡階段,同閻王爺都是等距離的。中國有兩句俗話:“閻王叫你三更死,不能留人到五更。”這都說明,人們對自己的生死大事是沒有多少主動權的。但是,只要活著,就要活得像個人樣子。儘量多干一些好事,千萬不要去幹壞事。
人們對自己的生命也並不是一點主觀能動性都沒有的。人們不都在爭取長壽嗎?在林林總總的民族之林中,中國人是最注重長壽,甚至長生的。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我們創造了很多長壽甚至長生的故事。什麼“王子去求仙,丹成人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這實在沒有什麼意義。一些歷史上的皇帝,甚至英明之主,為了爭取長生,“為藥所誤”。唐太宗就是一個好例子。
中國古代文人對追求長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蘇東坡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在這裡出現“再少”這個詞兒。肉體上的再少,是不可能的。時間不能倒轉的。我的理解是,如果老年人能做出像少年的工作,這就算是“再少”了。
我現在算不算是“再少”,我自己不敢說。反正我從來不敢懈怠,從來不倚老賣老。我現在既向後看,回憶過去的九十年;也向前看,看到的不是八寶山,而是活過一百歲。眼前就有我的好榜樣。上海的巴金,長我七歲;北京的臧克家,長我六歲,都仍然健在。他們的健在給了我信心,給了我勇氣,也給了我靈感。我想同他們競賽,我們都會活到一百多歲的。
九三述懷(2)
但是,我並不是為活著而活著。活著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手段。前輩學人陳翰笙先生,當他一百歲時人們為他在人民大會堂祝壽的時候,他眼睛已經失明多年,身體也不見得怎麼好。可是,請他講話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就是:“我要工作。”全堂為之振奮不已。
我覺得,中國人民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成就了許多美德,其中一條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這能代表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一個方面。在幾千年的歷史上起著作用,至今不衰。
在歷史上,我們的先人對人生還有一些細緻入微而又切中要害的感悟。我舉一個例子。多少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兩句話: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根據我們每一個人的親身體會,這兩句話是完全沒有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儘管有不少令人愉快的如意的事情,但也不乏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這個平凡的真理也不是最近才發現的。宋代的偉大詞人辛稼軒就曾寫道:“肘後俄生柳,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頗能道出古今人人心中都會有的想法。我們老年人對此更應該加強警惕。因為不如意事有的是人招惹出來的。老年人,由於生理的制約,手和腦都會不太靈光,招惹不如意事的機會會更多一些。我原來的原則是隨遇而安,近來我又提高了一步: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境界顯然提高了一步。
寫到這裡,我想寫一個看來與我的主題無關而實極有關的問題:中西高級知識分子比較研究。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無非是教授、研究員、著名的藝術家——畫家、音樂家、歌唱家、演員等等。這個題目,在過去似乎還沒有人研究過。我個人經過比較長期的思考,覺得其間當然有共性,都是知識分子嘛;但是區別也極大。簡短截說,西方高級知識分子大多數是自了漢,就是只管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的事情,有點像過去中國老農那一種“老婆、孩子、熱炕頭,外加二畝地、一頭牛”的樣子。只要不發生戰爭,他們的工資沒有問題,可以安心治學,因此成果顯著地比我們多。他們也不像我們幾乎天天開會,天天在運動中。我們的高知繼承了中國自古以來知識分子(士)的傳統,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代的皇帝們最恨知識分子這種毛病。他們希望士們都能夾起尾巴做人。知識分子偏不聽話,於是在中國歷史上,所謂“文字獄”這種玩意兒就特別多。很多皇帝都搞文字獄。到了清朝,又加上了個民族問題。於是文字獄更特別多。
最後,我還必須談一談服老與不服老的辯證關係。所謂服老,就是,一個老人必須承認客觀現實。自己老了,就要老實承認。過去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做不到了,就不要勉強去做。但是,如果完完全全讓老給嚇住,什麼事情都不做,這無異於坐而待斃,是極不可取的行為。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的能量是頗為可觀的。真正把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就能產生一種不服老的力量。正確處理服老與不服老的關係並不容易。二者之間的關係有點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但是,這個物是什麼,我卻說不清楚。領悟之妙,在於一心。普天下善男信女們會想出辦法的。
我已經寫了不少。為什麼寫這樣多呢?因為我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將來老年人會越來越多。我現在把自己的一點經歷寫了出來,供老人們參考。
千言萬語,不過是一句話:我們老年人不要一下子躺在老字上,無所事事,我們的活動天地還是夠大的。
有道是:
走過獨木橋,
跳過火焰山。
豪情依然在,
含笑頌九三!
2003年8月18日於301醫院
狗年元旦抒懷
雞年退位,狗年登場。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第一句話是沒有錯的。天和人確實都增了壽。
壽,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吉祥的詞兒。有什麼人不喜歡增壽呢?過去,我也是這個意見。但是,宛如電光石火一般,九十五歲之年倏然而至。現在再聽到增壽這樣的詞句,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現在已是百歲老人,離開生命的極限,還有多長多遠,我自己實在說不清楚,反正是不會太遠了。現在再說增壽一年,就等於說,向生命的極限走近了一年,這個道理不是一清二楚嗎?
然而,我並不悲觀。有壽可增,總是好事,我現在最感到幸福、感到興奮的是,我有幸活在當前的中國。自從五十多年前所謂解放以來,第一陣興奮波一過,立即陷入苦惱和災難中,什麼事情都要搞運動。什麼叫運動呢?就是讓一部分人(老知識分子除外)為所欲為,丟掉法律和道德,強凌弱,眾暴寡。對於這種情況,我不是空口說白話,我有現身的經歷。因此,全國人民對今天的中國都感到幸福,而我這個過來人更特別感到幸福。國家領導人從來不搞大轟大嗡,而是不聲不響地為全國人民做實際需要的工作,全國人民如處春風化雨中。
我最近又發明了一個公式:無論什麼人,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也不管是處在什麼年齡階段,同閻王爺都是等距離的。中國有兩句俗話:“閻王叫你三更死,不能留人到五更。”這都說明,人們對自己的生死大事是沒有多少主動權的。但是,只要活著,就要活得像個人樣子。儘量多干一些好事,千萬不要去幹壞事。
人們對自己的生命也並不是一點主觀能動性都沒有的。人們不都在爭取長壽嗎?在林林總總的民族之林中,中國人是最注重長壽,甚至長生的。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我們創造了很多長壽甚至長生的故事。什麼“王子去求仙,丹成人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這實在沒有什麼意義。一些歷史上的皇帝,甚至英明之主,為了爭取長生,“為藥所誤”。唐太宗就是一個好例子。
中國古代文人對追求長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蘇東坡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在這裡出現“再少”這個詞兒。肉體上的再少,是不可能的。時間不能倒轉的。我的理解是,如果老年人能做出像少年的工作,這就算是“再少”了。
我現在算不算是“再少”,我自己不敢說。反正我從來不敢懈怠,從來不倚老賣老。我現在既向後看,回憶過去的九十年;也向前看,看到的不是八寶山,而是活過一百歲。眼前就有我的好榜樣。上海的巴金,長我七歲;北京的臧克家,長我六歲,都仍然健在。他們的健在給了我信心,給了我勇氣,也給了我靈感。我想同他們競賽,我們都會活到一百多歲的。
九三述懷(2)
但是,我並不是為活著而活著。活著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手段。前輩學人陳翰笙先生,當他一百歲時人們為他在人民大會堂祝壽的時候,他眼睛已經失明多年,身體也不見得怎麼好。可是,請他講話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就是:“我要工作。”全堂為之振奮不已。
我覺得,中國人民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成就了許多美德,其中一條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這能代表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一個方面。在幾千年的歷史上起著作用,至今不衰。
在歷史上,我們的先人對人生還有一些細緻入微而又切中要害的感悟。我舉一個例子。多少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兩句話: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根據我們每一個人的親身體會,這兩句話是完全沒有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儘管有不少令人愉快的如意的事情,但也不乏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這個平凡的真理也不是最近才發現的。宋代的偉大詞人辛稼軒就曾寫道:“肘後俄生柳,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頗能道出古今人人心中都會有的想法。我們老年人對此更應該加強警惕。因為不如意事有的是人招惹出來的。老年人,由於生理的制約,手和腦都會不太靈光,招惹不如意事的機會會更多一些。我原來的原則是隨遇而安,近來我又提高了一步: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境界顯然提高了一步。
寫到這裡,我想寫一個看來與我的主題無關而實極有關的問題:中西高級知識分子比較研究。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無非是教授、研究員、著名的藝術家——畫家、音樂家、歌唱家、演員等等。這個題目,在過去似乎還沒有人研究過。我個人經過比較長期的思考,覺得其間當然有共性,都是知識分子嘛;但是區別也極大。簡短截說,西方高級知識分子大多數是自了漢,就是只管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的事情,有點像過去中國老農那一種“老婆、孩子、熱炕頭,外加二畝地、一頭牛”的樣子。只要不發生戰爭,他們的工資沒有問題,可以安心治學,因此成果顯著地比我們多。他們也不像我們幾乎天天開會,天天在運動中。我們的高知繼承了中國自古以來知識分子(士)的傳統,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代的皇帝們最恨知識分子這種毛病。他們希望士們都能夾起尾巴做人。知識分子偏不聽話,於是在中國歷史上,所謂“文字獄”這種玩意兒就特別多。很多皇帝都搞文字獄。到了清朝,又加上了個民族問題。於是文字獄更特別多。
最後,我還必須談一談服老與不服老的辯證關係。所謂服老,就是,一個老人必須承認客觀現實。自己老了,就要老實承認。過去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做不到了,就不要勉強去做。但是,如果完完全全讓老給嚇住,什麼事情都不做,這無異於坐而待斃,是極不可取的行為。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的能量是頗為可觀的。真正把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就能產生一種不服老的力量。正確處理服老與不服老的關係並不容易。二者之間的關係有點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但是,這個物是什麼,我卻說不清楚。領悟之妙,在於一心。普天下善男信女們會想出辦法的。
我已經寫了不少。為什麼寫這樣多呢?因為我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將來老年人會越來越多。我現在把自己的一點經歷寫了出來,供老人們參考。
千言萬語,不過是一句話:我們老年人不要一下子躺在老字上,無所事事,我們的活動天地還是夠大的。
有道是:
走過獨木橋,
跳過火焰山。
豪情依然在,
含笑頌九三!
2003年8月18日於301醫院
狗年元旦抒懷
雞年退位,狗年登場。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第一句話是沒有錯的。天和人確實都增了壽。
壽,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吉祥的詞兒。有什麼人不喜歡增壽呢?過去,我也是這個意見。但是,宛如電光石火一般,九十五歲之年倏然而至。現在再聽到增壽這樣的詞句,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現在已是百歲老人,離開生命的極限,還有多長多遠,我自己實在說不清楚,反正是不會太遠了。現在再說增壽一年,就等於說,向生命的極限走近了一年,這個道理不是一清二楚嗎?
然而,我並不悲觀。有壽可增,總是好事,我現在最感到幸福、感到興奮的是,我有幸活在當前的中國。自從五十多年前所謂解放以來,第一陣興奮波一過,立即陷入苦惱和災難中,什麼事情都要搞運動。什麼叫運動呢?就是讓一部分人(老知識分子除外)為所欲為,丟掉法律和道德,強凌弱,眾暴寡。對於這種情況,我不是空口說白話,我有現身的經歷。因此,全國人民對今天的中國都感到幸福,而我這個過來人更特別感到幸福。國家領導人從來不搞大轟大嗡,而是不聲不響地為全國人民做實際需要的工作,全國人民如處春風化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