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我寫這篇短文的心情,就是春風化雨。
今天是狗年元旦。這個元旦同其他年的元旦是大同小異。但是,對我來說,卻還有不同的意義。今年是我回國六十周年紀念,是我參加北京大學工作六十周年紀念,是我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六十周年紀念。雖然說了三項六十周年;在時間上只有一個六十周年。這個六十周年一過,我已經走到了九十五歲了,而且還要走上前去,一直走到不能再走的時候。
年輕時候,讀過胡適之先生的一首詩:
略有幾根白髮
心情微近中年
既成過河卒子
只有奮勇向前
我不理解,適之先生的“過河卒子”從何而來。因此也沒有過河卒子的感覺。但是,不管你是不是過河卒子,反正你必須奮勇向前。
2006年1月1日於301醫院
九十五歲初度(1)
又碰到了一個生日。一副常見的對聯的上聯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我又增了一年壽。莊子說:萬物方生方死。從這個觀點上來看,我又死了一年,向死亡接近了一年。
不管怎麼說,從表面上來看,我反正是增長了一歲,今年算是九十五歲了。
在增壽的過程中,自己在領悟、理解等方面有沒有進步呢?
仔細算,還是有的。去年還有一點嘆時光之流逝的哀感,今年則完全沒有了。這種哀感在人們中是最常見的。然而也是最愚蠢的。“人間正道是滄桑。” 時光流逝,是萬古不易之理。人類,以及一切生物,是毫無辦法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對於這種現象,最好的辦法是聽之任之,用不著什麼哀嘆。
我現在集中精力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避免“當時只道是尋常”的這種尷尬情況。“當時”是指過去的某一個時間。“現在”,過一些時候也會成為“當時”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永遠有這樣的哀嘆。我認為,我們必須從事實上,也可以說是從理論上考察和理解這個問題。我想談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如何生活?第二個是如何回憶生活?
先談第一個問題。
一般人的生活,幾乎普遍有一個現象,就是倥傯。用習慣的說法就是匆匆忙忙。“五四”運動以後,我在濟南讀到了俞平伯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他夫人的話:“從今以後,我們要仔仔細細過日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日子過得不夠仔細,也許就是日子過得太匆匆的意思。怎樣才叫仔仔細細呢?俞先生夫婦都沒有解釋,至今還是個謎。我現在不揣冒昧,加以解釋。所謂仔仔細細就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溫柔,少一些莽撞;總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獸性;如此而已。
至於如何回憶生活,首先必須指出:這是古今中外一個常見的現象。一個人,不管活得多長多短,一生中總難免有什麼難以忘懷的事情。這倒不一定都是喜慶的事情,比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類。這固然使人終身難忘。反過來,像夜走麥城這樣的事,如果關羽能夠活下來,他也不會忘記的。
總之,我認為,回想一些俱往矣類的事情,總會有點好處。回想喜慶的事情,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向前進的勇氣。回憶倒霉的事情,能使人引以為鑑,不至再蹈覆轍。
現在,我在這裡,必須談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問題:死亡問題。我已經活了九十五年。無論如何也必須承認這是高齡。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離開死亡也不會太遠了。
一談到死亡,沒有人不厭惡的。我雖然還不知道,死亡究竟是什麼樣子,我也並不喜歡它。
寫到這裡,我想加上一段非無意義的問話。對於壽命的態度,東西方是頗不相同的。中國人重壽,自古已然。漢瓦當文延年益壽,可見漢代的情況。人名李龜年之類,也表示了長壽的願望。從長壽再進一步,就是長生不老。李義山詩:“嫦娥應悔竊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靈藥當即不死之藥。這也是一些人,包括幾個所謂英主在內,所追求的境界。漢武帝就是一個狂熱的長生不老的追求者。精明如唐太宗者,竟也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服食玉石散之類的礦物,結果是中毒而死。
上述情況,在西方是找不到的。沒有哪一個西方的皇帝或國王會追求長生不老。他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屑一顧。
我雖然是中國人,長期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但是,在壽與長生不老的問題上,我卻傾向西方的看法。中國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長生不老的故事,這些東西侵入正規文學中,帶來了不少的逸趣,但始終成不了正果。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並不看重這些東西。
中國人是講求實際的民族。人一生中,實際的東西是不少的。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東西就是死亡。人們都厭惡它,但是卻無能為力。
九十五歲初度(2)
上文中我已經涉及死亡問題,現在再談一談。一個九十五歲的老人,若不想到死亡,那才是天下之怪事。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不是想到死亡,而是怎樣理解死亡。世界上,包括人類在內,林林總總,生物無慮上千上萬。生物的關鍵就在於生,死亡是生的對立面,是生的大敵。既然是大敵,為什麼不剷除之而後快呢?剷除不了的。有生必有死,是人類進化的規律。是一切生物的規律,是誰也違背不了的。
對像死亡這樣的誰也違背不了的災難,最有用的辦法是先承認它,不去同它對著幹,然後整理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多年以來就有一個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是陶淵明的一首詩。“該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多麼乾脆利落!我目前的思想感情也還沒有超過這個階段。江文通《恨賦》最後一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我相信,在我上面說的那些話的指引下,我一不飲恨,二不吞聲。我只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我也不信什麼輪迴轉世。我不相信,人們肉體中還有一個靈魂。在人們的軀體還沒有解體的時候靈魂起什麼作用,自古以來,就沒有人說得清楚。我想相信,也不可能。
對你目前的九十五歲高齡有什麼想法?我既不高興,也不厭惡。這本來是無意中得來的東西,應該讓它發揮作用。比如說,我一輩子舞筆弄墨,現在為什麼不能利用我這一支筆桿子來鼓吹昇平,增強和諧呢?現在我們的國家是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可以歌頌的東西真是太多太多了。歌頌這些美好的事物,九十五年是不夠的。因此,我希望活下去。豈止於此,相期以茶。
2006年8月8日
國學漫談(1)
《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一文在國內外一部分人中引起了轟動。據我個人看到的國內一些報紙和香港的報紙,據我收到的一些讀者來信看,讀者們是熱誠贊成文章的精神的。
想要具體的例證,那可以說是俯拾即是。前不久,我曾就東方文化和國學作過一次報告。一位青年同志寫了一篇“側記”,敘述這一次報告的情況,讀者如有興趣,可以參閱。我因為是當事人,有獨特的感觸,所以不避囉唆之嫌,在這裡對那天的情況再講上幾句。
今天是狗年元旦。這個元旦同其他年的元旦是大同小異。但是,對我來說,卻還有不同的意義。今年是我回國六十周年紀念,是我參加北京大學工作六十周年紀念,是我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六十周年紀念。雖然說了三項六十周年;在時間上只有一個六十周年。這個六十周年一過,我已經走到了九十五歲了,而且還要走上前去,一直走到不能再走的時候。
年輕時候,讀過胡適之先生的一首詩:
略有幾根白髮
心情微近中年
既成過河卒子
只有奮勇向前
我不理解,適之先生的“過河卒子”從何而來。因此也沒有過河卒子的感覺。但是,不管你是不是過河卒子,反正你必須奮勇向前。
2006年1月1日於301醫院
九十五歲初度(1)
又碰到了一個生日。一副常見的對聯的上聯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我又增了一年壽。莊子說:萬物方生方死。從這個觀點上來看,我又死了一年,向死亡接近了一年。
不管怎麼說,從表面上來看,我反正是增長了一歲,今年算是九十五歲了。
在增壽的過程中,自己在領悟、理解等方面有沒有進步呢?
仔細算,還是有的。去年還有一點嘆時光之流逝的哀感,今年則完全沒有了。這種哀感在人們中是最常見的。然而也是最愚蠢的。“人間正道是滄桑。” 時光流逝,是萬古不易之理。人類,以及一切生物,是毫無辦法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對於這種現象,最好的辦法是聽之任之,用不著什麼哀嘆。
我現在集中精力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避免“當時只道是尋常”的這種尷尬情況。“當時”是指過去的某一個時間。“現在”,過一些時候也會成為“當時”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永遠有這樣的哀嘆。我認為,我們必須從事實上,也可以說是從理論上考察和理解這個問題。我想談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如何生活?第二個是如何回憶生活?
先談第一個問題。
一般人的生活,幾乎普遍有一個現象,就是倥傯。用習慣的說法就是匆匆忙忙。“五四”運動以後,我在濟南讀到了俞平伯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他夫人的話:“從今以後,我們要仔仔細細過日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日子過得不夠仔細,也許就是日子過得太匆匆的意思。怎樣才叫仔仔細細呢?俞先生夫婦都沒有解釋,至今還是個謎。我現在不揣冒昧,加以解釋。所謂仔仔細細就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溫柔,少一些莽撞;總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獸性;如此而已。
至於如何回憶生活,首先必須指出:這是古今中外一個常見的現象。一個人,不管活得多長多短,一生中總難免有什麼難以忘懷的事情。這倒不一定都是喜慶的事情,比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類。這固然使人終身難忘。反過來,像夜走麥城這樣的事,如果關羽能夠活下來,他也不會忘記的。
總之,我認為,回想一些俱往矣類的事情,總會有點好處。回想喜慶的事情,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向前進的勇氣。回憶倒霉的事情,能使人引以為鑑,不至再蹈覆轍。
現在,我在這裡,必須談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問題:死亡問題。我已經活了九十五年。無論如何也必須承認這是高齡。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離開死亡也不會太遠了。
一談到死亡,沒有人不厭惡的。我雖然還不知道,死亡究竟是什麼樣子,我也並不喜歡它。
寫到這裡,我想加上一段非無意義的問話。對於壽命的態度,東西方是頗不相同的。中國人重壽,自古已然。漢瓦當文延年益壽,可見漢代的情況。人名李龜年之類,也表示了長壽的願望。從長壽再進一步,就是長生不老。李義山詩:“嫦娥應悔竊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靈藥當即不死之藥。這也是一些人,包括幾個所謂英主在內,所追求的境界。漢武帝就是一個狂熱的長生不老的追求者。精明如唐太宗者,竟也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服食玉石散之類的礦物,結果是中毒而死。
上述情況,在西方是找不到的。沒有哪一個西方的皇帝或國王會追求長生不老。他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屑一顧。
我雖然是中國人,長期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但是,在壽與長生不老的問題上,我卻傾向西方的看法。中國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長生不老的故事,這些東西侵入正規文學中,帶來了不少的逸趣,但始終成不了正果。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並不看重這些東西。
中國人是講求實際的民族。人一生中,實際的東西是不少的。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東西就是死亡。人們都厭惡它,但是卻無能為力。
九十五歲初度(2)
上文中我已經涉及死亡問題,現在再談一談。一個九十五歲的老人,若不想到死亡,那才是天下之怪事。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不是想到死亡,而是怎樣理解死亡。世界上,包括人類在內,林林總總,生物無慮上千上萬。生物的關鍵就在於生,死亡是生的對立面,是生的大敵。既然是大敵,為什麼不剷除之而後快呢?剷除不了的。有生必有死,是人類進化的規律。是一切生物的規律,是誰也違背不了的。
對像死亡這樣的誰也違背不了的災難,最有用的辦法是先承認它,不去同它對著幹,然後整理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多年以來就有一個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是陶淵明的一首詩。“該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多麼乾脆利落!我目前的思想感情也還沒有超過這個階段。江文通《恨賦》最後一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我相信,在我上面說的那些話的指引下,我一不飲恨,二不吞聲。我只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我也不信什麼輪迴轉世。我不相信,人們肉體中還有一個靈魂。在人們的軀體還沒有解體的時候靈魂起什麼作用,自古以來,就沒有人說得清楚。我想相信,也不可能。
對你目前的九十五歲高齡有什麼想法?我既不高興,也不厭惡。這本來是無意中得來的東西,應該讓它發揮作用。比如說,我一輩子舞筆弄墨,現在為什麼不能利用我這一支筆桿子來鼓吹昇平,增強和諧呢?現在我們的國家是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可以歌頌的東西真是太多太多了。歌頌這些美好的事物,九十五年是不夠的。因此,我希望活下去。豈止於此,相期以茶。
2006年8月8日
國學漫談(1)
《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一文在國內外一部分人中引起了轟動。據我個人看到的國內一些報紙和香港的報紙,據我收到的一些讀者來信看,讀者們是熱誠贊成文章的精神的。
想要具體的例證,那可以說是俯拾即是。前不久,我曾就東方文化和國學作過一次報告。一位青年同志寫了一篇“側記”,敘述這一次報告的情況,讀者如有興趣,可以參閱。我因為是當事人,有獨特的感觸,所以不避囉唆之嫌,在這裡對那天的情況再講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