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1999年10月23日
迎新懷舊(1)
——21世紀第一個元旦感懷
我可真正是萬萬也沒有想到,我能夠活到八十九歲,迎接一個新世紀和新千年的來臨。
我經常說到,我是幼無大志的人。其實我老也無大志,那種“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言壯語,我覺得,只有不世出的英雄才能說出。但是,歷史的記載是否可靠,我也懷疑。劉邦和朱元璋等地痞流氓,一無所有,從而一無所懼,運氣好成了皇上。一批幫閒的書生極盡拍馬之能事,連這一批流氓的並不漂亮的長相也成了神奇的東西,在這些書生筆下猛吹不已。他們年輕時未必有這樣的豪言壯語,書生也臆造出來,以達到吹拍的目的。
這話扯遠了,還是談我自己吧。我的“無大志”表現在各個方面,在年齡方面也有表現。我的父母都只活四十歲多一點。我自己想,我決超過父母的,能活到五十歲,我就應該滿足了。記得大概是在五十年代,我四十多歲的時候,忽發奇想,想到我能否看到一個新世紀。我計算了一下,我必須活到八十九歲,才能做到。八十九歲,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古今中外的文人,有幾個能活到這個歲數的?這簡直像是蓬萊三山,煙波淼茫,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曾幾何時,知命之年,倏爾而逝;耳順之年,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在古稀之年也沒能讓我有古稀的感覺。物換星移,歲月流逝,我卻懵懵然,木木然,沒有一點感覺,“高堂明鏡悲白髮”,我很少攬鏡自照,頭髮變白自己是感覺不到的。只有在校園中偶爾遇到一位熟人,幾年不見,發已半白,心裡驀地震顫了一下。被人稱呼,從“老季”變成了“季老”,最初覺得有點刺耳。此外則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彈指一瞬間,自己竟然活到了八十九歲,迎接了新世紀和新千年,當年認為無法想像的,絕對辦不到的,當年的蓬萊三山,“今朝都到眼前來”了。豈不大可喜哉!然而又豈不大可驚哉!
記得有兩句詩:“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願便平常”,我現在深深地認識到在樸素語言中蘊含的真理。我現在確實如願了。但是心情平常到連平常的感覺都沒有了。現在是2000年1月1日,同1999年的12月31日,除了多了一天以外,絕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到了晚上,仍然會在西方落下。環顧我的房間,依然是插架盈室,書籍盈架。窗台上的那幾盆花草依然綠葉葳蕤,春意盎然。窗外是嚴冬。荷塘里只剩下了殘荷的枯枝,在寒風中抖動。冰下水中魚兒們是在游泳?還是在睡眠?我不得而知。埋在淤泥中蓮藕是在蔓延?還是在冬眠?我也不得而知。荷花如果能做夢的話,我想,它們會夢到春天,堅冰融化,春水溶溶,它們又能長出尖尖的角,笑傲春風了。
荷花是不會知道什麼20世紀21世紀的。大千世界的一切動植物都不知道。它們僅僅知道日和夜以及季節的變換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只有天之驕子人類才有本領耍出一些新花樣,自己耍出來以後,自己又頂禮膜拜,深信不疑。神仙皇帝就屬於這一類,世紀和千年也屬於這一類。就拿昨天才結束的20世紀的世紀末來說,明明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卻似乎有了無限的神力。多少年來,世界各國不知有多少聰明睿智之士,大談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世紀末問題,又是總結20世紀的經驗教訓,又是侈談21世紀的這個那個,喧呶紛爭,煞是熱鬧;人各自是其是而非他人之是。一時文壇、學壇,還有什麼壇,議論蜂起,殺聲震天。倘若在高天上某一個地方真有一位造物主的話,他下視人寰,看到一群小動物角斗,恐怕會莞爾而笑吧。
我自己不比任何人聰明,我也參加到這一系列的紛爭里來。我談的主要是文化問題,20世紀和21世紀東西文化的關係問題。我認為,20世紀是全部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一個世紀。在這個世紀以前西方發生的產業革命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二百多年內,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福利,全世界人民皆受其惠。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並不美好的,由於西方人以“征服自然”為鵠的,對大自然誅求無饜,結果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產生了許多弊端和禍害。這些弊端和災害彰彰在人耳目,用不著我再來細數。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政府和人民團體都在高呼“環保”,又是宣傳,又是開會,一時甚囂塵上。奇怪的是,竟無一人提到環保問題產生的根源。為什麼歐洲的中世紀和中國的漢唐時代,從來沒有什麼環保問題呢?這情況難道還不值得人們深思嗎?
迎新懷舊(2)
我自己把環保問題同20世紀和21世紀掛上了鉤,同東西文化掛上了鉤。同時我又常常舉一個民間流傳的近視眼猜匾的笑話,說21世紀這一塊匾還沒有掛了出來,我們現在亂猜匾上的大字,無疑都是近視眼。能吹噓看到了匾上的字的人,是狡猾者,是事前向主事人打聽好了的。但是這種狡猾行動,對匾是可以的,對21世紀則是行不通的。難道誰有能耐到上帝那裡去打聽嗎?我主張在21世紀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東方文化的精華——能幫助人們解決環保問題。我似乎已經看到了還沒有掛出來的匾上的字。不是我從上帝那裡打聽來的,是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得出來的,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昨天夜裡,猛然醒來,開燈一看,時針正指十二點,不差一分鐘。我心裡一愣:我現在已是21世紀的人了。未多介意,關燈又睡。早晨七點,乘車到中華世紀壇去,同另外九個科學界聞人,代表學術界十個分支,另外配上十個兒童,共同撞新鑄成的世紀鐘王二十一響,象徵科學繁榮。鐘聲深沉洪亮,在北京上空迴蕩。這時,我的心驀地一陣顫動,21世紀幾個大字沉重地壓在我的心頭,真正感覺“往事越千年”,我自己昨天還是20世紀的“世紀老人”,而今一轉瞬間,我已成為21世紀的“新人”了。
在這關鍵的時刻,我過去很多年熱心議論的一些問題,什麼東西方文化,什麼環保,什麼天人合一,什麼分析的思維模式和綜合的思維模式等等,都從我心中隱去。過去侈談21世紀,等到21世紀真正來到了眼前,心中卻是一個大空虛。中國古書上那個葉公好龍的故事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然而,我心中也並不是完全的真正的空虛,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現在確確實實是八十九歲了。這是古今中外都艷羨的一個年齡。我竟於無意中得之,不亦快哉!連我這個少無大志老也無大志的人都不得不感到躊躇滿志了。但是,我腦海里立即出現了一個問題:活大年紀究竟是好事呢?還是壞事?這問題還真不易答覆。愛活著是人之常情,連中國老百姓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我焉能例外!但是,活得太久了,人事紛紜,應對勞神。人世間的一些魑魅魍魎的現象,看多了也讓人心煩。德國大詩人歌德晚年渴望休息(ruhen)的名詩,正表現了這種心情。我有時候也真想休息了。
中國古代詩文中有不少鼓勵老年人的話,比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如“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又如“餘霞尚滿天”,等等。讀起來也頗讓老人振奮。但是,仔細於字裡行間推敲一下,便不難發現,這些詩句實際上是為老人打氣的,給老人以安慰的,信以為真,便會上當。
迎新懷舊(1)
——21世紀第一個元旦感懷
我可真正是萬萬也沒有想到,我能夠活到八十九歲,迎接一個新世紀和新千年的來臨。
我經常說到,我是幼無大志的人。其實我老也無大志,那種“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言壯語,我覺得,只有不世出的英雄才能說出。但是,歷史的記載是否可靠,我也懷疑。劉邦和朱元璋等地痞流氓,一無所有,從而一無所懼,運氣好成了皇上。一批幫閒的書生極盡拍馬之能事,連這一批流氓的並不漂亮的長相也成了神奇的東西,在這些書生筆下猛吹不已。他們年輕時未必有這樣的豪言壯語,書生也臆造出來,以達到吹拍的目的。
這話扯遠了,還是談我自己吧。我的“無大志”表現在各個方面,在年齡方面也有表現。我的父母都只活四十歲多一點。我自己想,我決超過父母的,能活到五十歲,我就應該滿足了。記得大概是在五十年代,我四十多歲的時候,忽發奇想,想到我能否看到一個新世紀。我計算了一下,我必須活到八十九歲,才能做到。八十九歲,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古今中外的文人,有幾個能活到這個歲數的?這簡直像是蓬萊三山,煙波淼茫,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曾幾何時,知命之年,倏爾而逝;耳順之年,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在古稀之年也沒能讓我有古稀的感覺。物換星移,歲月流逝,我卻懵懵然,木木然,沒有一點感覺,“高堂明鏡悲白髮”,我很少攬鏡自照,頭髮變白自己是感覺不到的。只有在校園中偶爾遇到一位熟人,幾年不見,發已半白,心裡驀地震顫了一下。被人稱呼,從“老季”變成了“季老”,最初覺得有點刺耳。此外則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彈指一瞬間,自己竟然活到了八十九歲,迎接了新世紀和新千年,當年認為無法想像的,絕對辦不到的,當年的蓬萊三山,“今朝都到眼前來”了。豈不大可喜哉!然而又豈不大可驚哉!
記得有兩句詩:“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願便平常”,我現在深深地認識到在樸素語言中蘊含的真理。我現在確實如願了。但是心情平常到連平常的感覺都沒有了。現在是2000年1月1日,同1999年的12月31日,除了多了一天以外,絕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到了晚上,仍然會在西方落下。環顧我的房間,依然是插架盈室,書籍盈架。窗台上的那幾盆花草依然綠葉葳蕤,春意盎然。窗外是嚴冬。荷塘里只剩下了殘荷的枯枝,在寒風中抖動。冰下水中魚兒們是在游泳?還是在睡眠?我不得而知。埋在淤泥中蓮藕是在蔓延?還是在冬眠?我也不得而知。荷花如果能做夢的話,我想,它們會夢到春天,堅冰融化,春水溶溶,它們又能長出尖尖的角,笑傲春風了。
荷花是不會知道什麼20世紀21世紀的。大千世界的一切動植物都不知道。它們僅僅知道日和夜以及季節的變換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只有天之驕子人類才有本領耍出一些新花樣,自己耍出來以後,自己又頂禮膜拜,深信不疑。神仙皇帝就屬於這一類,世紀和千年也屬於這一類。就拿昨天才結束的20世紀的世紀末來說,明明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卻似乎有了無限的神力。多少年來,世界各國不知有多少聰明睿智之士,大談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世紀末問題,又是總結20世紀的經驗教訓,又是侈談21世紀的這個那個,喧呶紛爭,煞是熱鬧;人各自是其是而非他人之是。一時文壇、學壇,還有什麼壇,議論蜂起,殺聲震天。倘若在高天上某一個地方真有一位造物主的話,他下視人寰,看到一群小動物角斗,恐怕會莞爾而笑吧。
我自己不比任何人聰明,我也參加到這一系列的紛爭里來。我談的主要是文化問題,20世紀和21世紀東西文化的關係問題。我認為,20世紀是全部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一個世紀。在這個世紀以前西方發生的產業革命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二百多年內,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福利,全世界人民皆受其惠。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並不美好的,由於西方人以“征服自然”為鵠的,對大自然誅求無饜,結果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產生了許多弊端和禍害。這些弊端和災害彰彰在人耳目,用不著我再來細數。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政府和人民團體都在高呼“環保”,又是宣傳,又是開會,一時甚囂塵上。奇怪的是,竟無一人提到環保問題產生的根源。為什麼歐洲的中世紀和中國的漢唐時代,從來沒有什麼環保問題呢?這情況難道還不值得人們深思嗎?
迎新懷舊(2)
我自己把環保問題同20世紀和21世紀掛上了鉤,同東西文化掛上了鉤。同時我又常常舉一個民間流傳的近視眼猜匾的笑話,說21世紀這一塊匾還沒有掛了出來,我們現在亂猜匾上的大字,無疑都是近視眼。能吹噓看到了匾上的字的人,是狡猾者,是事前向主事人打聽好了的。但是這種狡猾行動,對匾是可以的,對21世紀則是行不通的。難道誰有能耐到上帝那裡去打聽嗎?我主張在21世紀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東方文化的精華——能幫助人們解決環保問題。我似乎已經看到了還沒有掛出來的匾上的字。不是我從上帝那裡打聽來的,是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得出來的,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昨天夜裡,猛然醒來,開燈一看,時針正指十二點,不差一分鐘。我心裡一愣:我現在已是21世紀的人了。未多介意,關燈又睡。早晨七點,乘車到中華世紀壇去,同另外九個科學界聞人,代表學術界十個分支,另外配上十個兒童,共同撞新鑄成的世紀鐘王二十一響,象徵科學繁榮。鐘聲深沉洪亮,在北京上空迴蕩。這時,我的心驀地一陣顫動,21世紀幾個大字沉重地壓在我的心頭,真正感覺“往事越千年”,我自己昨天還是20世紀的“世紀老人”,而今一轉瞬間,我已成為21世紀的“新人”了。
在這關鍵的時刻,我過去很多年熱心議論的一些問題,什麼東西方文化,什麼環保,什麼天人合一,什麼分析的思維模式和綜合的思維模式等等,都從我心中隱去。過去侈談21世紀,等到21世紀真正來到了眼前,心中卻是一個大空虛。中國古書上那個葉公好龍的故事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然而,我心中也並不是完全的真正的空虛,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現在確確實實是八十九歲了。這是古今中外都艷羨的一個年齡。我竟於無意中得之,不亦快哉!連我這個少無大志老也無大志的人都不得不感到躊躇滿志了。但是,我腦海里立即出現了一個問題:活大年紀究竟是好事呢?還是壞事?這問題還真不易答覆。愛活著是人之常情,連中國老百姓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我焉能例外!但是,活得太久了,人事紛紜,應對勞神。人世間的一些魑魅魍魎的現象,看多了也讓人心煩。德國大詩人歌德晚年渴望休息(ruhen)的名詩,正表現了這種心情。我有時候也真想休息了。
中國古代詩文中有不少鼓勵老年人的話,比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如“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又如“餘霞尚滿天”,等等。讀起來也頗讓老人振奮。但是,仔細於字裡行間推敲一下,便不難發現,這些詩句實際上是為老人打氣的,給老人以安慰的,信以為真,便會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