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今天,時移世遷,已經換了人間。教育為立國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們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方針,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興國的高度,可以說前承千年傳統,後開萬世太平。特別是在今天知識經濟正在勃然興起的大時代中,教育更有其獨特的意義。知識經濟以智力開發、知識創新為第一要素,不大力振興教育,焉能達到這個宏偉的目標?但是,我要講一句實話,我們的振興教育,談論多於行動。別的例子先不舉,只舉一個教育經費在國民總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之低,就很清楚了。我們教育所占的百分比,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是比較低的。這讓很多人難以理解。我們國家正在努力建設,用錢的地方很多,這一點誰都理解,沒有人想苛求;但是,既然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那樣的高度,教育經費卻又不提高,報紙上再三辯解,實難令人信服。現在,據我了解所及,全國各類學校經費來源十分龐雜,貧富不均的程度頗為嚴重。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主要任務是“找錢”,連繫主任的主要任務也是“創收”。如果創入不力或不利,獎金髮不出去,全系教員就很難團結好。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學和科研,是出人才,出成果。現在卻舍本而逐末,這樣辦教育,欲求興國,蓋亦難矣。因此,我對未來教育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切切實實地增加教育經費。

  我的第二個希望是重視大、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一般道德水平,實不能盡如人意。年輕的學生在這個大氣候下,思想水平也不夠高。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在像我這樣的思想保守的老頑固眼中,有時實在難以理解,現在,全世界正處在一個巨大轉變中,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的,特別是青年人,他們敏感易變,受的影響更大。日本據說有一個新名詞“新人類”,可見青老代溝之深。中國也差不多。我在中外大學裡呆了一輩子;可是對眼前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情感等等,卻越來越感到陌生。他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時候讓我目瞪口呆。在我眼中,有些青年人也仿佛成了“新人類”了。

  救之之法,除了教育以外,實在也難想出別的花招。根據我的了解,現在大學裡的思想教育課,很難說是成功的。一上政治課,師生兩苦,教員講起來乏味,學生聽起來無味。長此以往,不知伊於胡底!

  我個人認為,抓學生思想教育,應該從小學抓起。回想我當年上小學時,有兩門課很感興趣,一門叫做公民或者修身,一門叫做鄉土。後一門專講本地的山川、人物、風土、人情。近在眼前,學生聽起來有趣又願聽。講愛國從愛鄉開始,是一個好辦法。

  至於公民這一門課,則講的都是極簡單的處世做人的道理,比如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和睦同學;講真話,不說謊話;干好事,不做壞事;講公德,不能自私;幫助別人,不坑害別人;要謙虛,不能驕傲,等等,等等,都是些平常的倫理規範。聽說現在教小學生也先講唯心與唯物,存在與意識,物質與精神,小學生莫名其妙,只能硬背。這能收到什麼效果呢?顯而易見,什麼好效果也是收不到的。到了中學和大學,依然是這一套,結果就是我在上面說到的師生兩難。現在全國都在談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足見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我總覺得,空談無補於實際,當務之急是採取適當的行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我對未來教育的希望,當然不止這兩點。但限於目前的時間,我只能先提出這兩點來,供有關人士,特別是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門參考,一得之愚,也許還有可取之處吧。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文學交流(1)

  近若干年以來,我逐漸形成了一個頗為自信的觀點: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我們簡直無法想像,如果沒有歷史上的文化交流,我們今天的社會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文化交流的範圍極為廣博,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科學技術,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旮旮旯旯,下至草木蟲魚,花果菜蔬,無一不在交流範圍以內。但是,據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在眾多的交流對象中,文學交流歷時最久,領域最廣,影響最大,追蹤最易。文學交流中包含民間文學,比如寓言、童話、小故事等,都是民間老百姓創造出來的。民間文學,同其他文化交流對象一樣,最少保守性,最少保密性,一旦被創造出來,便立即向外傳播,不分天南和海北,不分民族和國家,無遠弗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我只舉一個以概其餘。19世紀德國比較文學史大家T.本費埃(Benley)追蹤印度著名的寓言童話集《五卷書》,寫成了一部巨著,描述了《五卷書》在大半個世界流傳演變的情況,其國家之眾多,語言之繁雜,頭緒之交叉,線索之迷離,真令人驚詫不已,誰也不會想到一部簡單的寓言童話集竟會有這樣大的生命力,竟會有這樣的迷人感人的力量。像《五卷書》這樣的事例,研究中外文學交流的,特別是中外民間文學交流的專家們都知道得很多很多。在中外文學交流中,民間文學的交流實居首位。《五卷書》確實沒有以整本書的形式傳入中國,但是其中的一些寓言、童話和小故事,確亦傳入中國,在中國民間故事以及文人的創作中,在極其悠久的歷史上,蛛絲馬跡,確能尋出。

  回溯一下兩千多年的中外文學交流的歷史,我們能夠發現,在先秦時期已有外國文學傳入的痕跡,主要是印度文學。例如,“狐假虎威”的故事見於《戰國策》。還有一些其他的故事,看上去都不像是中國土產。這一點西方的漢學家早就指出過。可能受外國影響的最突出的例子是《楚辭》,《離騷》已有一些域外的色彩和詞句,《天問》中特別突出,其中一些類似荒誕的神話,與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流域的文學創作,迥異其趣。有人懷疑是來自域外,特別是印度,這種懷疑是極有根據的。估計這些神話傳說不是通過當時還沒有開闢的絲綢之路傳進來的,而是通過那一條滇緬道路,這一條道艱險難行,卻確實是存在的。

  到了漢代,由於絲綢之路的鑿通,中外文化交流達到了第一個高峰。中國對於輸出文化,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從來是不吝惜的。我們大度地把我們的四大發明送了出去,這些發明對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我們對吸取外來文化也決不保守,只要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不管來自何方何國,我們都勇敢地拿過來為我所用。肇自漢代的絲綢之路就是一個彰明昭著的證據。但是,在文學交流方面,卻找不出很多的東西。我個人認為,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的探討研究工作還沒有到家。印度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後漢三國時代的譯經,可以算是文學交流的一種形式。

  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中原板蕩,眾多的民族逐鹿於北疆,宋、齊、梁、陳偏安於南國;然而文化交流卻並沒有停止。在文學交流方面,主要是輸入,輸入又主要來自印度。在印度的,多半是隨著佛教進來的影響,中國漢語文學創作增添了很多新內容,名目龐雜的鬼神志怪之書大量出現。此事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論之頗詳。連偽書《列子》中都有印度的故事,至於對詩歌創作至關重要的四聲,本是中國漢語中所固有的東西,可是,我們以前對它並沒有明確的認識。也由於印度古典文獻的啟迪,終於被發現了,被我們清晰地意識到了,這在中外文學交流史上也不能算是一件無關重要的小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