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1946年回國,我到北大來工作。我興趣最大、用力最勤的佛教梵文和吐火羅文的研究,由於缺少起碼的資料,已無法進行。我當時有一句口號,叫做:“有多大碗,吃多少飯。”意思是說,國內有什麼資料,我就做什麼研究工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管我多麼不甘心,也只能這樣了。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翻譯文學作品的。解放初期,我翻譯了德國女小說家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說。西格斯的小說,我非常喜歡。她以女性特有的異常細緻的筆觸,描繪反法西斯的鬥爭,實在是優秀的短篇小說家。以後我又翻譯了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翻譯了《五卷書》和一些零零碎碎的《佛本生故事》等。直至此時,我還並沒有立志專門研究外國文學。我用力最勤的還是中印文化關係史和印度佛教史。我努力看書,積累資料。50年代,我曾想寫一部《唐代中印關係史》,提綱都已寫成,可惜因循未果。十年浩劫中,資料被抄,丟了一些,還留下了一些,我已興趣索然了。在浩劫之後,我自忖已被打倒在地,命運是永世不得翻身。但我又不甘心無所事事,白白浪費人民的小米,想找一件能占住自己的身心而又能曠日持久的翻譯工作,從來也沒想到出版問題。我選擇的結果就是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大概從1973年開始,在看門房、守電話之餘,著手翻譯。我一定要譯文押韻。但有時候找一個適當的韻腳又異常困難,我就坐在門房裡,看著外面來來往往的人,大半都不認識,只見眼前人影歷亂,我腦筋里卻想的是韻腳。下班時要走四十分鐘才能到家,路上我仍搜索枯腸,尋求韻腳,以此自樂,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面我談了六十年來我和外國文學打交道的經過。原來不知從何處談起,可是一談,竟然也談出了不少的東西。記得什麼人說過,只要塞給你一支筆,幾張紙,出上一個題目,你必然能寫出東西來。我現在竟成了佐證。可是要說寫得好,那可就不見得了。
究竟怎樣評價我這六十年中對外國文學的興趣和所表現出來的成績呢?我現在談一談別人的評價。1980年,我訪問聯邦德國,同分別了將近四十年的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會面,心中的喜悅之情可以想見。那時期,我翻譯的《羅摩衍那》才出了一本,我就帶了去送給老師。我萬沒有想到,他板起臉來,很嚴肅地說:“我們是搞佛教研究的,你怎麼弄起這個來了!”我了解老師的心情,他是希望我在佛教研究方面能多作出些成績。但是他哪裡能了解我的處境呢?我一無情報,二無資料,我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只是到了最近五六年,我兩次訪問聯邦德國,兩次訪問日本,同外國的渠道逐漸打通,同外國同行通信、互贈著作,才有了一些條件,從事我那有關原始佛教語言的研究,然而人已垂垂老矣。
前幾天,我剛從日本回來。在東京時,以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村元博士為首的一些日本學者為我布置了一次演講會。我講的題目是“和平與文化”。在致開幕詞時,中村元把我送給他的八大本漢譯《羅摩衍那》提到會上,向大家展示。他大肆吹噓了一通,說什麼世界名著《羅摩衍那》外文譯本完整的,在過去一百多年內只有英文,漢文譯本是第二個全譯本,有重要意義。日本、美國、蘇聯等國都有人在翻譯,漢譯本對日本譯本會有極大的鼓勵作用和參考作用。
中村元教授同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評價完全相反。但是我決不由於瓦爾德施米特的評價而沮喪,也決不由於中村元的評價而發昏。我認識到翻譯這本書的價值,也認識到自己工作的不足。由於別的研究工作過多,今後這樣大規模的翻譯工作大概不會再幹了。難道我和外國文學的緣分就從此終結了嗎?決不是的。我目前考慮的有兩件工作:一件是翻譯一點《梨俱吠陀》的抒情詩,這方面的介紹還很不夠;二是讀一點古代印度文藝理論的書。我深知外國文學在我們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也深知我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於大大地提高。不管我其他工作多麼多,我的興趣多麼雜,我決不會離開外國文學這一陣地的,永遠也不會離開。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追求一個境界
最近幾年,我在幾篇談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看法:在中國散文壇上有兩個流派,一個流派主張(或許是大聲地主張),散文之妙就在一個“散”字上,信筆寫來,松鬆散散,隨隨便便,用不著講什麼結構,什麼布局,我姑且稱此派為鬆散派。另一個是正相反,他們的寫作講究謀篇布局,鍊字鑄句,我借用杜甫的一句話:“意匠慘澹經營中”,稱此派為“經營派”,都是杜撰的名詞。我還指出,在中國文學史上,散文大家的傳世名篇無一不是慘澹經營的結果。
我竊附於“經營派”。我認為,梁衡也屬於“經營派”,而且他的經營還非同尋常。以他的寫人物散文來說,一般都認為,寫人物能寫到形似,已屬不易,而能寫到神似者則不啻為上乘。可是梁衡卻不以神似為滿足,他追求一種更高的水平,異常執著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麼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個恰當的名詞。我曾想用“境地”,覺得不夠。又曾想用“意境”,也覺得不夠。也曾想用“意韻”、“韻味”等等,都覺得不夠。想來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國維的“境界”,自認得之矣。“境界說”是王國維論詞的新發明,《人間詞話》有很多地方講到“境界”: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境界”同“性靈”、“神韻”等一些文藝理論名詞一樣,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頗難以嚴格界定其含義,但是統而觀之,我們是能夠理解的。這是一個富有啟迪性、暗示性、涵蓋性的名詞,上舉《人間詞話》最後幾句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現在從梁衡散文中舉出一個例子來。他的名作《覓渡,覓渡,渡何處?》是寫瞿秋白的。瞿秋白這個人才華橫溢,性格中和行動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寫這樣一個人,構思了六年,三訪瞿秋白紀念館,遲遲不敢下筆。他忽然抓住了“覓渡”這個概念,於是境界立出,運筆如風,寫成了這篇名作。我們常說“畫龍點睛”,畫一條龍,不管多麼活靈活現,如不點睛,畢竟還是一條死龍。一旦點睛,則頓成活龍,騰躍而起,飛龍在天矣。
在並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無第二人。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
教育為立國之本,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歷代王朝都執行的根本大法。在封建社會,帝王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鞏固統治,教育亦然。然而,動機與效果往往不能完全統一。不管他們的動機如何,效果卻是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一批批人才,使我國優秀文化傳承幾千年而未中斷。
上面我談了六十年來我和外國文學打交道的經過。原來不知從何處談起,可是一談,竟然也談出了不少的東西。記得什麼人說過,只要塞給你一支筆,幾張紙,出上一個題目,你必然能寫出東西來。我現在竟成了佐證。可是要說寫得好,那可就不見得了。
究竟怎樣評價我這六十年中對外國文學的興趣和所表現出來的成績呢?我現在談一談別人的評價。1980年,我訪問聯邦德國,同分別了將近四十年的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會面,心中的喜悅之情可以想見。那時期,我翻譯的《羅摩衍那》才出了一本,我就帶了去送給老師。我萬沒有想到,他板起臉來,很嚴肅地說:“我們是搞佛教研究的,你怎麼弄起這個來了!”我了解老師的心情,他是希望我在佛教研究方面能多作出些成績。但是他哪裡能了解我的處境呢?我一無情報,二無資料,我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只是到了最近五六年,我兩次訪問聯邦德國,兩次訪問日本,同外國的渠道逐漸打通,同外國同行通信、互贈著作,才有了一些條件,從事我那有關原始佛教語言的研究,然而人已垂垂老矣。
前幾天,我剛從日本回來。在東京時,以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村元博士為首的一些日本學者為我布置了一次演講會。我講的題目是“和平與文化”。在致開幕詞時,中村元把我送給他的八大本漢譯《羅摩衍那》提到會上,向大家展示。他大肆吹噓了一通,說什麼世界名著《羅摩衍那》外文譯本完整的,在過去一百多年內只有英文,漢文譯本是第二個全譯本,有重要意義。日本、美國、蘇聯等國都有人在翻譯,漢譯本對日本譯本會有極大的鼓勵作用和參考作用。
中村元教授同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評價完全相反。但是我決不由於瓦爾德施米特的評價而沮喪,也決不由於中村元的評價而發昏。我認識到翻譯這本書的價值,也認識到自己工作的不足。由於別的研究工作過多,今後這樣大規模的翻譯工作大概不會再幹了。難道我和外國文學的緣分就從此終結了嗎?決不是的。我目前考慮的有兩件工作:一件是翻譯一點《梨俱吠陀》的抒情詩,這方面的介紹還很不夠;二是讀一點古代印度文藝理論的書。我深知外國文學在我們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也深知我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於大大地提高。不管我其他工作多麼多,我的興趣多麼雜,我決不會離開外國文學這一陣地的,永遠也不會離開。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追求一個境界
最近幾年,我在幾篇談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看法:在中國散文壇上有兩個流派,一個流派主張(或許是大聲地主張),散文之妙就在一個“散”字上,信筆寫來,松鬆散散,隨隨便便,用不著講什麼結構,什麼布局,我姑且稱此派為鬆散派。另一個是正相反,他們的寫作講究謀篇布局,鍊字鑄句,我借用杜甫的一句話:“意匠慘澹經營中”,稱此派為“經營派”,都是杜撰的名詞。我還指出,在中國文學史上,散文大家的傳世名篇無一不是慘澹經營的結果。
我竊附於“經營派”。我認為,梁衡也屬於“經營派”,而且他的經營還非同尋常。以他的寫人物散文來說,一般都認為,寫人物能寫到形似,已屬不易,而能寫到神似者則不啻為上乘。可是梁衡卻不以神似為滿足,他追求一種更高的水平,異常執著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麼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個恰當的名詞。我曾想用“境地”,覺得不夠。又曾想用“意境”,也覺得不夠。也曾想用“意韻”、“韻味”等等,都覺得不夠。想來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國維的“境界”,自認得之矣。“境界說”是王國維論詞的新發明,《人間詞話》有很多地方講到“境界”: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境界”同“性靈”、“神韻”等一些文藝理論名詞一樣,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頗難以嚴格界定其含義,但是統而觀之,我們是能夠理解的。這是一個富有啟迪性、暗示性、涵蓋性的名詞,上舉《人間詞話》最後幾句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現在從梁衡散文中舉出一個例子來。他的名作《覓渡,覓渡,渡何處?》是寫瞿秋白的。瞿秋白這個人才華橫溢,性格中和行動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寫這樣一個人,構思了六年,三訪瞿秋白紀念館,遲遲不敢下筆。他忽然抓住了“覓渡”這個概念,於是境界立出,運筆如風,寫成了這篇名作。我們常說“畫龍點睛”,畫一條龍,不管多麼活靈活現,如不點睛,畢竟還是一條死龍。一旦點睛,則頓成活龍,騰躍而起,飛龍在天矣。
在並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無第二人。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
教育為立國之本,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歷代王朝都執行的根本大法。在封建社會,帝王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鞏固統治,教育亦然。然而,動機與效果往往不能完全統一。不管他們的動機如何,效果卻是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一批批人才,使我國優秀文化傳承幾千年而未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