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文學交流(2)
唐代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朝代,兵力遍及西域,從而保證了絲路的暢通。首都長安幾乎成為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外文化交流之興旺頻繁。在文學交流方面,也同樣可以看出非常活躍的情況。唐代傳奇頗受印度文學的影響。王度的《古鏡記》從內容到結構形式,都能夠找到印度文學的痕跡。至於那些龍女的故事,當然都與印度文學有關,因為龍女本身就是一種舶來品。對此,霍世休作過比較深入的探討。也有人主張,連韓愈的《南山》,在結構方面,都受到了一些印度的影響。在其他方面,外來的成分也可以找到一些,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唐代以後,經過宋、元、明,中外文學交流一直沒有斷過,不過不像六朝和唐代那樣顯著而已。明末清初,是中外交流的一個空前轉折時期。過去的交流,東部以日本為主,西部以印度、波斯為主。到了此時,歐風東漸,中國的文化交流主要以歐洲為對象了。天主教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澳門成了主要的交流通道。交流對象以天文歷算、科學技術為主,其間也雜有文學藝術。有人考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已於此時傳入中國。繪畫方面,有郎世寧的作品,技巧是西方的,有時也流露出一點華夏畫風。到了19世紀,中西雙方相互摸索的時間已經夠長了,雙方的相互了解已經大為增強了。中國方面少數有識之士,比如林則徐、魏源等等,衝破了閉關鎖國的桎梏,張開眼睛看世界,喜見西方世界之昌盛,深感夜郎自大之可笑,遂銳意介紹,積多半之努力而纂成的魏源的《海國圖志》可以作為一個代表。此書在日本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據說,此書對1868年的明治維新也不無貢獻。在中國方面,19世紀末的“洋務運動”表現出中國一部分開明人士向西方尋求救世良藥的努力。這個運動最初效果並不十分顯著,但它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無法抗禦的,它自然會持續發展下去,一直到了20世紀。
20世紀是公元第二個千紀的最後一個世紀。在這一百年裡,人類社會的進步速度超過了過去的幾千年,好像物理學上物體下墜的定理一樣,速度越來越快。就拿20世紀之初和世紀末相比,其速度也是極為懸殊的。現在的地球已經小成了一個“地球村”,雖相距千里萬里也能朝發夕至。因此,文化交流,其中當然包括文學交流,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效果也越來越顯著。在李岫教授等寫作的這一部《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對文學交流的方方面面都作了細緻深刻的敘述和分析,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值得我們大大地予以讚揚的。
文學交流的意義何在呢?我個人認為,物質方面的文化交流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文學交流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它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精神境界,能促進世界文學創作的繁榮,更重要的是能促進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增強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感情,而最後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世界人民,不管膚色多麼不同,語言風習多麼歧異,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他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他們要安定,不要禍亂;他們要正義,不要邪惡。20世紀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壞的榜樣,一百年內,狼煙四起,戰亂不斷,兩次世界大戰震古爍今。有的大國,手握原子彈和指揮棒,以世界警察自命。這些邪惡現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憤。轉瞬21世紀即將來臨,這邪惡現象必將會繼續下去。遏止之方不是沒有,但是最重要的還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文學交流是溝通人們的心靈和加強團結鬥爭的重要渠道。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中國書法
書法,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藝術。日本自古迄今也是講究書法的,自唐代起就名家輩出,這顯然是受了中國的影響。我在這裡講“受影響”毫無貶義,日本受了中國的影響,自己也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這是日本書法家最受人稱讚之處。在幾十年前,中國視古代文化如糞土的時期,我看了日本書法,曾感慨備至,“驚呼熱中腸”,覺得我們將要“禮失而求諸野”了。幸而在改革開放以來,書法又受到青睞。老中青三代書法家,發奮圖強,重振當年雄風。我所擔心的尷尬局面未能出現,這是我垂暮之年最感欣慰的樂事之一。幸虧天老爺賜我以長壽,否則真要抱恨終天了。
中國的書法妙處何在呢?我不是美學家,更不是書法美學家,不敢贊一詞。古語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在我想借用別人的眼睛,而且是一個外國人的眼睛,來攻中國書法這一塊玉。我在將近七十年前在清華讀書時,有一個教德文的德國教授,名叫GustavEcke,中文名是艾克,字鍔風,只能說幾句簡單的漢語,並不認識漢字。有一次,在上課前,我用粉筆在黑板上鬼畫符,寫了幾個漢字,完全是寫著玩的;但忘記擦掉。他一走進課堂,不上講台,兩眼直勾勾地瞅著黑板上的那幾個字,似乎非常欣賞。下課後,他問是誰寫的,我從實招認。他點頭微笑,說:“我不認識漢字,但我是美學家。我看漢字,像看一幅畫,只看結構,只看線條,不管含義。”
他這幾句簡單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從來不是什麼書法家,我那黑板字寫得也不見得好。但是,艾老師卻以一個外國美學家的目光,從字的結構和線條上看出了美。我甚至覺得,不認識漢字的外國美學家,他們看到漢字,不像我們中國人(文盲除外)這樣,看到一幅名人的書法,首先意識到的是字或詞組的含義,然後才去審美。我覺得,這種審美實際上是摻上了雜質,不能立即得到美的真詮,這會影響到美感享受的。有人或許認為這是怪論,我則深信不疑。
總之,書法同繪畫一樣,是一種視覺藝術。繪畫的作用,在於重現自然,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蟲、畫,重現時都必然沾染上一些個人感情成分。所以,雖同是一類畫家,然而畫風各異,決不像照相那樣,照出來的都大同小異。書法不再重現自然,而在抒發胸中一股浩然之氣,這種氣人與人殊,因此王羲之決不同於魏碑,顏真卿決不同於懷素,蘇軾決不同於黃庭堅,董其昌大類趙孟頫,清代館閣體則表現一種富貴氣象,像鄭板橋那種字體決進不了翰林院,只能到揚州去當“八怪”之一。如果像顏真卿那樣的剛烈人物而書法卻如趙子昂,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古人常說:文如其人,我則說:字如其人。這一點恐怕是非信不行的。至於蔡京、嚴嵩等人,雖亦為書法家,其氣並不“浩然”,這應另當別論。
談到彭松的書法,應當先談彭松其人。他幼年喪母,雖有同父異母兄姐照顧,但是哪能代替了母愛呢?父親常年在外奔波謀生,彭松幼年心情之淒涼,概可想見。我六歲離開母親,沖齡失去母愛的情景,我完全能體會,淒清、悲哀、孤獨、無助,但又因年齡過小,有苦說不出。至今已屆望九之年,每次想到我那可憐的母親,仍然淚流滿面。將近八十年前,我同彭松青梅竹馬,住前後院。我長他六歲,在現在看起來是個小數,在孩提時期,卻無疑是個大數。惺惺惜惺惺,我有時會下意識地特別鍾愛他。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暖在心頭。
唐代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朝代,兵力遍及西域,從而保證了絲路的暢通。首都長安幾乎成為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外文化交流之興旺頻繁。在文學交流方面,也同樣可以看出非常活躍的情況。唐代傳奇頗受印度文學的影響。王度的《古鏡記》從內容到結構形式,都能夠找到印度文學的痕跡。至於那些龍女的故事,當然都與印度文學有關,因為龍女本身就是一種舶來品。對此,霍世休作過比較深入的探討。也有人主張,連韓愈的《南山》,在結構方面,都受到了一些印度的影響。在其他方面,外來的成分也可以找到一些,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唐代以後,經過宋、元、明,中外文學交流一直沒有斷過,不過不像六朝和唐代那樣顯著而已。明末清初,是中外交流的一個空前轉折時期。過去的交流,東部以日本為主,西部以印度、波斯為主。到了此時,歐風東漸,中國的文化交流主要以歐洲為對象了。天主教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澳門成了主要的交流通道。交流對象以天文歷算、科學技術為主,其間也雜有文學藝術。有人考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已於此時傳入中國。繪畫方面,有郎世寧的作品,技巧是西方的,有時也流露出一點華夏畫風。到了19世紀,中西雙方相互摸索的時間已經夠長了,雙方的相互了解已經大為增強了。中國方面少數有識之士,比如林則徐、魏源等等,衝破了閉關鎖國的桎梏,張開眼睛看世界,喜見西方世界之昌盛,深感夜郎自大之可笑,遂銳意介紹,積多半之努力而纂成的魏源的《海國圖志》可以作為一個代表。此書在日本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據說,此書對1868年的明治維新也不無貢獻。在中國方面,19世紀末的“洋務運動”表現出中國一部分開明人士向西方尋求救世良藥的努力。這個運動最初效果並不十分顯著,但它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無法抗禦的,它自然會持續發展下去,一直到了20世紀。
20世紀是公元第二個千紀的最後一個世紀。在這一百年裡,人類社會的進步速度超過了過去的幾千年,好像物理學上物體下墜的定理一樣,速度越來越快。就拿20世紀之初和世紀末相比,其速度也是極為懸殊的。現在的地球已經小成了一個“地球村”,雖相距千里萬里也能朝發夕至。因此,文化交流,其中當然包括文學交流,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效果也越來越顯著。在李岫教授等寫作的這一部《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對文學交流的方方面面都作了細緻深刻的敘述和分析,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值得我們大大地予以讚揚的。
文學交流的意義何在呢?我個人認為,物質方面的文化交流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文學交流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它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精神境界,能促進世界文學創作的繁榮,更重要的是能促進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增強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感情,而最後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世界人民,不管膚色多麼不同,語言風習多麼歧異,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他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他們要安定,不要禍亂;他們要正義,不要邪惡。20世紀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壞的榜樣,一百年內,狼煙四起,戰亂不斷,兩次世界大戰震古爍今。有的大國,手握原子彈和指揮棒,以世界警察自命。這些邪惡現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憤。轉瞬21世紀即將來臨,這邪惡現象必將會繼續下去。遏止之方不是沒有,但是最重要的還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文學交流是溝通人們的心靈和加強團結鬥爭的重要渠道。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中國書法
書法,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藝術。日本自古迄今也是講究書法的,自唐代起就名家輩出,這顯然是受了中國的影響。我在這裡講“受影響”毫無貶義,日本受了中國的影響,自己也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這是日本書法家最受人稱讚之處。在幾十年前,中國視古代文化如糞土的時期,我看了日本書法,曾感慨備至,“驚呼熱中腸”,覺得我們將要“禮失而求諸野”了。幸而在改革開放以來,書法又受到青睞。老中青三代書法家,發奮圖強,重振當年雄風。我所擔心的尷尬局面未能出現,這是我垂暮之年最感欣慰的樂事之一。幸虧天老爺賜我以長壽,否則真要抱恨終天了。
中國的書法妙處何在呢?我不是美學家,更不是書法美學家,不敢贊一詞。古語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在我想借用別人的眼睛,而且是一個外國人的眼睛,來攻中國書法這一塊玉。我在將近七十年前在清華讀書時,有一個教德文的德國教授,名叫GustavEcke,中文名是艾克,字鍔風,只能說幾句簡單的漢語,並不認識漢字。有一次,在上課前,我用粉筆在黑板上鬼畫符,寫了幾個漢字,完全是寫著玩的;但忘記擦掉。他一走進課堂,不上講台,兩眼直勾勾地瞅著黑板上的那幾個字,似乎非常欣賞。下課後,他問是誰寫的,我從實招認。他點頭微笑,說:“我不認識漢字,但我是美學家。我看漢字,像看一幅畫,只看結構,只看線條,不管含義。”
他這幾句簡單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從來不是什麼書法家,我那黑板字寫得也不見得好。但是,艾老師卻以一個外國美學家的目光,從字的結構和線條上看出了美。我甚至覺得,不認識漢字的外國美學家,他們看到漢字,不像我們中國人(文盲除外)這樣,看到一幅名人的書法,首先意識到的是字或詞組的含義,然後才去審美。我覺得,這種審美實際上是摻上了雜質,不能立即得到美的真詮,這會影響到美感享受的。有人或許認為這是怪論,我則深信不疑。
總之,書法同繪畫一樣,是一種視覺藝術。繪畫的作用,在於重現自然,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蟲、畫,重現時都必然沾染上一些個人感情成分。所以,雖同是一類畫家,然而畫風各異,決不像照相那樣,照出來的都大同小異。書法不再重現自然,而在抒發胸中一股浩然之氣,這種氣人與人殊,因此王羲之決不同於魏碑,顏真卿決不同於懷素,蘇軾決不同於黃庭堅,董其昌大類趙孟頫,清代館閣體則表現一種富貴氣象,像鄭板橋那種字體決進不了翰林院,只能到揚州去當“八怪”之一。如果像顏真卿那樣的剛烈人物而書法卻如趙子昂,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古人常說:文如其人,我則說:字如其人。這一點恐怕是非信不行的。至於蔡京、嚴嵩等人,雖亦為書法家,其氣並不“浩然”,這應另當別論。
談到彭松的書法,應當先談彭松其人。他幼年喪母,雖有同父異母兄姐照顧,但是哪能代替了母愛呢?父親常年在外奔波謀生,彭松幼年心情之淒涼,概可想見。我六歲離開母親,沖齡失去母愛的情景,我完全能體會,淒清、悲哀、孤獨、無助,但又因年齡過小,有苦說不出。至今已屆望九之年,每次想到我那可憐的母親,仍然淚流滿面。將近八十年前,我同彭松青梅竹馬,住前後院。我長他六歲,在現在看起來是個小數,在孩提時期,卻無疑是個大數。惺惺惜惺惺,我有時會下意識地特別鍾愛他。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暖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