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但是,從文學交流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的介紹工作是做得很不夠的。我們中國人民,其中包括外國文學的研究者,渴望了解巴基斯坦的文學,可是能讀的書卻少得可憐,介紹的作家也同樣少得可憐。除了伊克巴爾和新近去世的費茲兩位大詩人之外,我們熟悉的巴基斯坦作家就不多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最近,北京大學東語系和其他單位共八位研究巴基斯坦烏爾都文學的同志群策群力,編譯這一本短篇小說集《人販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憾。說句誇大的話,這本書真成了大旱中的雲霓。我相信,它一定會受到廣大中國讀者的歡迎。
這本書一共翻譯了巴基斯坦二十一位烏爾都文作家的短篇小說四十一篇。僅僅根據“前言”就可以看出介紹的內容是多麼豐富,介紹的範圍又是多麼廣闊。這些作品好像越過了千山萬水,把我們的心從赤縣神州,帶往清真之國。我們仿佛置身於巴基斯坦人民中間,不但是今天的巴基斯坦人民,而且是現代史上的巴基斯坦人民。我們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憂愁而憂愁,為他們的熱愛而熱愛,為他們的憎恨而憎恨。殖民主義者的壓迫,反動統治者的剝削,我們仿佛都親身感受到了,勝利的喜悅,正義的伸張,我們也仿佛體會到了。我們真是同巴基斯坦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我們的心挨得更近了,我們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空間的距離不但不能阻隔我們,而且正相反,它把我們聯繫得更緊密。原來中國人民對巴基斯坦人民雖有深厚的感情,但這感情有時總感到有點渺茫,不夠具體。現在有此一冊在手,捧讀之餘,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一下子具體起來了,具體到能看得見,摸得著。巴基斯坦人民的聲音,我們能聽到;巴基斯坦人民的笑顏,我們能看到。這一本書從小處看,彌補了我們介紹外國文學工作中的缺憾;從大處看,它一下子變成了一支神杖,縮短了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使我們如處一室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說,我們應該誠摯地感謝本書的譯者們,難道還有什麼人會反對嗎?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1)
在人類歷史上,文化交流是經常的、正常的現象。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了一個事實,這就是,國家無論大小,歷史無論長短,儘管深度和廣度有所不同,每一個國家都對人類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每一個國家都是一方面接受別國的文化,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文化送出去,送給別的國家,從而既豐富了自己的文化,也豐富了人類共同的文化寶庫。
我認為,研究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通過這種研究,可以讓不同國家的人民認識到自己接受了一些什麼東西,又給予了一些什麼東西,從而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到人類必須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哪一個國家也不能孤立,也不會獨立,也不曾孤立;這種認識對於增強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它會加強各國人民共同保衛世界和平,向著一個偉大目標奮進的決心。
專就中國而論,我們立國於亞洲大陸垂數千年。我們這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創造出來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少數文明古國之一。最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的文化傳統,經過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始終沒有中斷。我們也是既接受,又給予,從而豐富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又對人類文化作出了出色的貢獻。如果沒有中國人民的幾大發明,人們就很難想像,今天人類文化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子。
我們在歷史上同外國的文化交流,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外國文化,有的是我們自己取來的;有的是外國人送來的。中國文化,有的是外國人來取的,有的是我們送去的。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西方的殖民主義者蜂擁而來,中國人民在內外交迫,水深火熱中,大量泛海出走;有的被欺騙賣往外國。東南亞國家的華僑社會就是這樣形成的。這些華僑帶去了勞動力,給所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也帶去了中國文化,給所在國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增添了磚瓦。總起來看,華僑對加強我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亞洲國家到中國來取的中國文化和中國華僑帶出去的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頭緒是異常複雜的。中國的文學藝術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比如《三國志演義》、《西遊記》、《今古奇觀》、《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紅樓夢》等等,還有一些在中國不大為人所知的小說,比如《王翠翹》、《二度梅》、《剪燈新話》、《剪燈余話》等等,都傳了出去。流行於中國民間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也同樣傳至國外。最初大概是流行於華人社會中,後來逐漸被譯成了當地的文學,流傳到當地居民中間,流傳的領域大大地擴大了。
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在當地產生了影響,使當地居民更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從而加深了我們之間的友誼。
我們上面已經講到研究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我們過去的正史上,我們的先人對於這方面是非常重視的。我們從外國學習了什麼東西,有什麼外國的物品傳入了中國,不管是動物、植物和礦物,還是科學技術、宗教、哲學,我們都一一記述明確。我認為,這是我們中國歷史科學的一個非常值得重視,非常值得讚賞的優秀傳統。
可惜的是,這種銳意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好傳統,到了近代沒有能很好地繼承下來。僅有極少數的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而成績遠不能說是令人滿意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眼看要成為絕學了。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2)
古代有一句話說:“禮失而求諸野。”把這一句話用到這裡,雖然有點牽強,但也略能表示我現在想說的意思。過去中國自己的研究不景氣,國外有一些國家卻是成績輝煌。德國、蘇聯、日本、澳大利亞、泰國、柬埔寨、英國、美國、法國等國都有一些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這也算是一種“禮失而求諸野”吧。在這些國家中,法國算是比較突出的。
眾所周知,近一百多年以來,外國研究漢學,人才之多,成績之大,方面之廣,鑽研之深,法國是得到大家承認的。最近幾十年來,雖然時事多變,滄海桑田,但是法國的漢學傳統始終未斷,而且還有發揚光大之勢。新崛起的一代,燦若列星,成績斐然,大有出藍之勢,令人對法國漢學發展的前途充滿了信心。
在這新的一代漢學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學者蘇爾夢博士,還有她的丈夫龍巴爾教授。兩個人都是涉獵面很廣,鑽研很深,成績卓著,在國際漢學界普遍受到讚揚的學者。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除了漢學之外,他們對東南亞國的歷史、語言、文學、宗教都有湛深的研究。他們還並不停留在故紙堆中,而是經常到這一帶去旅行,廣交朋友,深入調查,掌握大量的活的資料,以之與書本上的記載和古代遺留下來的實物相印證。這樣得到的成果必然是紮實可靠而又生動活潑,與某一些學者高頭講章迥乎不同。謂予不信,蘇爾夢博士編選的這一部書:《文學的移居: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最近,北京大學東語系和其他單位共八位研究巴基斯坦烏爾都文學的同志群策群力,編譯這一本短篇小說集《人販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憾。說句誇大的話,這本書真成了大旱中的雲霓。我相信,它一定會受到廣大中國讀者的歡迎。
這本書一共翻譯了巴基斯坦二十一位烏爾都文作家的短篇小說四十一篇。僅僅根據“前言”就可以看出介紹的內容是多麼豐富,介紹的範圍又是多麼廣闊。這些作品好像越過了千山萬水,把我們的心從赤縣神州,帶往清真之國。我們仿佛置身於巴基斯坦人民中間,不但是今天的巴基斯坦人民,而且是現代史上的巴基斯坦人民。我們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憂愁而憂愁,為他們的熱愛而熱愛,為他們的憎恨而憎恨。殖民主義者的壓迫,反動統治者的剝削,我們仿佛都親身感受到了,勝利的喜悅,正義的伸張,我們也仿佛體會到了。我們真是同巴基斯坦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我們的心挨得更近了,我們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空間的距離不但不能阻隔我們,而且正相反,它把我們聯繫得更緊密。原來中國人民對巴基斯坦人民雖有深厚的感情,但這感情有時總感到有點渺茫,不夠具體。現在有此一冊在手,捧讀之餘,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一下子具體起來了,具體到能看得見,摸得著。巴基斯坦人民的聲音,我們能聽到;巴基斯坦人民的笑顏,我們能看到。這一本書從小處看,彌補了我們介紹外國文學工作中的缺憾;從大處看,它一下子變成了一支神杖,縮短了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使我們如處一室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說,我們應該誠摯地感謝本書的譯者們,難道還有什麼人會反對嗎?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1)
在人類歷史上,文化交流是經常的、正常的現象。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了一個事實,這就是,國家無論大小,歷史無論長短,儘管深度和廣度有所不同,每一個國家都對人類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每一個國家都是一方面接受別國的文化,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文化送出去,送給別的國家,從而既豐富了自己的文化,也豐富了人類共同的文化寶庫。
我認為,研究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通過這種研究,可以讓不同國家的人民認識到自己接受了一些什麼東西,又給予了一些什麼東西,從而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到人類必須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哪一個國家也不能孤立,也不會獨立,也不曾孤立;這種認識對於增強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它會加強各國人民共同保衛世界和平,向著一個偉大目標奮進的決心。
專就中國而論,我們立國於亞洲大陸垂數千年。我們這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創造出來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少數文明古國之一。最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的文化傳統,經過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始終沒有中斷。我們也是既接受,又給予,從而豐富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又對人類文化作出了出色的貢獻。如果沒有中國人民的幾大發明,人們就很難想像,今天人類文化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子。
我們在歷史上同外國的文化交流,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外國文化,有的是我們自己取來的;有的是外國人送來的。中國文化,有的是外國人來取的,有的是我們送去的。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西方的殖民主義者蜂擁而來,中國人民在內外交迫,水深火熱中,大量泛海出走;有的被欺騙賣往外國。東南亞國家的華僑社會就是這樣形成的。這些華僑帶去了勞動力,給所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也帶去了中國文化,給所在國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增添了磚瓦。總起來看,華僑對加強我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亞洲國家到中國來取的中國文化和中國華僑帶出去的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頭緒是異常複雜的。中國的文學藝術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比如《三國志演義》、《西遊記》、《今古奇觀》、《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紅樓夢》等等,還有一些在中國不大為人所知的小說,比如《王翠翹》、《二度梅》、《剪燈新話》、《剪燈余話》等等,都傳了出去。流行於中國民間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也同樣傳至國外。最初大概是流行於華人社會中,後來逐漸被譯成了當地的文學,流傳到當地居民中間,流傳的領域大大地擴大了。
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在當地產生了影響,使當地居民更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從而加深了我們之間的友誼。
我們上面已經講到研究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我們過去的正史上,我們的先人對於這方面是非常重視的。我們從外國學習了什麼東西,有什麼外國的物品傳入了中國,不管是動物、植物和礦物,還是科學技術、宗教、哲學,我們都一一記述明確。我認為,這是我們中國歷史科學的一個非常值得重視,非常值得讚賞的優秀傳統。
可惜的是,這種銳意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好傳統,到了近代沒有能很好地繼承下來。僅有極少數的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而成績遠不能說是令人滿意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眼看要成為絕學了。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2)
古代有一句話說:“禮失而求諸野。”把這一句話用到這裡,雖然有點牽強,但也略能表示我現在想說的意思。過去中國自己的研究不景氣,國外有一些國家卻是成績輝煌。德國、蘇聯、日本、澳大利亞、泰國、柬埔寨、英國、美國、法國等國都有一些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這也算是一種“禮失而求諸野”吧。在這些國家中,法國算是比較突出的。
眾所周知,近一百多年以來,外國研究漢學,人才之多,成績之大,方面之廣,鑽研之深,法國是得到大家承認的。最近幾十年來,雖然時事多變,滄海桑田,但是法國的漢學傳統始終未斷,而且還有發揚光大之勢。新崛起的一代,燦若列星,成績斐然,大有出藍之勢,令人對法國漢學發展的前途充滿了信心。
在這新的一代漢學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學者蘇爾夢博士,還有她的丈夫龍巴爾教授。兩個人都是涉獵面很廣,鑽研很深,成績卓著,在國際漢學界普遍受到讚揚的學者。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除了漢學之外,他們對東南亞國的歷史、語言、文學、宗教都有湛深的研究。他們還並不停留在故紙堆中,而是經常到這一帶去旅行,廣交朋友,深入調查,掌握大量的活的資料,以之與書本上的記載和古代遺留下來的實物相印證。這樣得到的成果必然是紮實可靠而又生動活潑,與某一些學者高頭講章迥乎不同。謂予不信,蘇爾夢博士編選的這一部書:《文學的移居: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