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現在簡略地介紹一下蘇爾夢博士的學歷和學術成果。她生於1938年。1962年,法國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畢業。1963年,獲法學學士。1964年,獲文學學士。1964年至1966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歷史。1966年至1969年,在印度尼西亞進行實地調查。1969年,高級行政學院畢業。1970年,獲文學博士。1972年至1973年,在日本收集中文資料。她目前的職務是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蘇爾夢博士的著作涉及的方面是很廣的。我無法詳細介紹,只能舉出幾部和幾篇,以見一斑:《適應漢文化的一個例子:十八世紀的貴州省》,長達四百六十一頁。《雅加達的中國人,寺廟和公共生活》,長達三百五十八頁。《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人用馬來文寫的文學作品》,長達五百八十頁。此外她還寫了很多論文,有的講望加錫的中國社會,有的講爪哇的中國宗教,有的講中國人對東南亞發展的貢獻,有的講泗水的中國社會史,有的講爪哇的中國碑文,等等,等等,內容豐富多彩,材料翔實可靠。

  現在的這一部《文學的移居: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是蘇爾夢博士編著的,共收中、蘇、德、日、柬、泰、澳七個國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十七篇。蘇爾夢博士為這部書寫了引論。從中可以看出許多國家學者的成績,也表現了蘇爾夢博士的熱心與能力。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和其有關系科的許多同志們集體由英文譯為漢文。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用漢文和英文合璧的方式負責出版。這一部書的出版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中國人民讀了,能夠了解我們所熟悉的許多文學作品在亞洲各國傳布的情況,一定會感到異常地親切。亞洲各國人民讀了,能夠了解到他們從中國文學中接受了一些什麼東西,從而增強對中國的了解,鞏固早已存在於我們之間的傳統友誼。所有這一切,都能把中國人民的心和亞洲其他國家人民的心拉得更加靠攏,拉得更近。這肯定會對保衛世界和平、加強國際團結起作用。蘇爾夢博士以一個置身於亞洲範圍以外的第三者的身份——請恕我用這樣一個貌似見外的詞兒——替我們亞洲做了一件大好的事情,實際上也是替世界做了一件大好的事情,難道我們還不應該衷心地感謝她嗎?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談西學東傳

  多少年來,我逐漸形成了一種看法或者主張,我認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促進人類科技文化增長,加強人民與人民間,政府與政府間相互理解,增添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這決不是我個人的憑空臆想,而是有歷史事實為根據的,我的主張是能站得住的。

  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幾千年來我們的發明創造,傳出了中國,傳遍了世界。其中四大發明更是輝煌無限,盡人皆知。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將會推遲的。至於那一些比較小的發明創造,更是難以計數。英國學者李約瑟關於中國科技史的名著,是許多人都熟悉的。我在這裡不再重述。我只舉一本大家也許還不太知道的書,說明同一個問題,這就是伊朗裔的法國學者阿里·瑪扎海里的《絲綢之路》,其中講了許多中國的發明創造,雖不像四大發明那樣輝煌,但意義並未減少。這一些看起來極其微末瑣細的發明創造,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方便,同樣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且莫等閒視之。

  上面說的是中華民族送出去的東西。在過去兩千多年中,我們也同樣拿來了很多很多的有用的東西。現在從最大的宏觀上來看,在中國歷史上外來文化大規模的傳入共有兩次:一次是漢代起印度佛教的傳入,一次就是從四百年前起西方天主教,後來又加上了基督教的傳入。兩次傳入,從表面上來看,都是宗教的傳入;但從本質上來看,實際上傳入的是文化,是哲學,是藝術,是技術等等。沒有這兩次的傳入,我們今天的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決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一件事實,沒有爭辯的餘地。

  佛教在這裡先不談,這不是我要談的題目,我只談天主教和基督教。雖然西方信仰耶穌的宗教在中國唐代已經以景教的名義傳入中國,但是影響不大。真正有影響的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傳入。晉代佛教高僧道安對弟子們說過兩句話:“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兩句話是從經驗中得來的,完全符合實際情況。佛教如此,天主教亦何獨不然。天主教所依的最初不是國主,而是大臣和藝術家學者,前者可以徐光啟為代表,後者的代表當首推大畫家吳歷。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統治時期,這一位大皇帝並不一定為天主教義所動,然而他的目光犀利,看到了西方科技的重大意義,親自學習西方的幾何學。皇帝的榜樣有力量,清代頗出了幾個大數學家。到了20世紀,西方文化猛烈衝擊“東方睡獅”,如暴風驟雨,驚濤駭浪,中國人民接受了這個挑戰,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達到了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其進步之速超過了過去的一千年。

  由於種種人所共知的原因,今天的中國青年,有的產生了信仰危機,思想浮躁不安,對世間事有些茫然。有識之士憬然憂之,大家一致提出來要提高人民的,特別是青年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我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是完全正確的,有遠見卓識的,是“及時雨”。

  但是,要做好這一件工作卻並不容易。為之之法,其道多端。首先,要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對世界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今後還將作出更重大的貢獻,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很值得驕傲的。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須實現人生的價值,才對得起這僅有的一次生命。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加雪碧;比薩餅,加州面,卡拉OK,美容院,這樣的生活,雖然也能增加一些人生樂趣;但是,天天這樣,就毫無意義。我希望,我們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要認識到自己對國家和後世子孫的義務。我們都是人類進化無盡長河中的一段,承前啟後,是跑接力賽中的一棒,我們這一棒跑不好,會對全局產生惡劣影響。這就是愛國主義。但是,同時我們又必須認識到,我們對世界也負有義務,這就是國際主義。真正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不但沒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我個人認為,人類前途還是光明的。能否真正光明,就決定於各國人民能否做到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

  怎樣才能讓中國青年認識到這一點呢?辦法多種多樣。其中之一就是讓他們認識到,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不能離開別的人、別的國家、別的民族而完全獨立生存。人類都是要互相幫助、互相依存,而文化交流尚矣,就連我在上面說的麥當勞、肯德基等等也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我和外國文學(1)

  要想談我和外國文學,簡直像“一部十七史,不知從何處談起”。

  我從小學時期起開始學習英文,年齡大概只有十歲吧。當時我還不大懂什麼是文學,只朦朦朧朧地覺得外國文很好玩而已。記得當時學英文是課餘的,時間是在晚上。現在留在我的記憶里的只是在夜課後,在黑暗中,走過一片種滿了芍藥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藥花同綠色的葉子化成了一個顏色,清香似乎撲人鼻官。從那以後,在幾十年的漫長的歲月中,學習英文總同美麗的芍藥花連在一起,成為美麗的回憶。

章節目錄